故都的秋说课稿【可编辑版】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抒情散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鉴赏故都的秋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这篇课文是本册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篇重点篇目,它对本册散文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
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本篇课文教学实现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情感,思考今天的我们对....。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一、故都的秋景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和感恩的季节。
在我国的故都,北京,秋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在此时,整个城市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颜色,除了美丽的石板路和窄巷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故都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子,还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许多历史古迹被渲染成了秋天所独有的颜色,它们散发着一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来到故都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和历史文化•了解故都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我国的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描述和表达出故都的秋天景色所给予的情感•学习简单的摄影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秋天景色的拍摄中能力目标•通过参观、阅读和表达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作•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关注环保、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能力和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周围的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群体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做法,培养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法: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使得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介绍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的秋天,完美的天空、犹如火焰般的枫叶、红墙黄瓦和小胡同里的水塘和平生活瞬间从记忆中呼唤而来,让人感到欣喜不已。
2. 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是北京的又一独特之处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而文化多彩。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独特的饮食文化、紫禁城的历史、京剧文化等等。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篇文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是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二个散文单元,也是最后一个散文单元,(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个散文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两单元分别是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我之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安排在《荷塘月色》讲读课文之后,同时安排在课外自读课文《囚绿记》之前,它是教师“教”到“不需教”的过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由“扶”到“放”的过渡。
(二)学情分析:1、学校层面:从本校生源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学积淀不够深厚。
但这种出身的孩子一般比较踏实努力。
2、班级层面:所带的六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理科,五班在思维模式上偏向文科。
相对来说,五班同学对文中的重点中的“秋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对难点中的“秋情”的原因应该好突破。
六班反之。
两班共同的一点是经过调查同学们比较喜欢上语文课。
3、学生层面:(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探究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一、背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年的秋天,故都的景色变得格外迷人,成为了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
本次说课将围绕“故都的秋”这一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现故都的秋色之美。
二、材料1. 《秋水》——白居易水满西园滴翠微,夕阳无语照乘船。
夜深犹怕渔人报,茅店谁家犬吠连。
2.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三秋》——苏轼云物凄凉拖翠色,宫殿辉煌閟深轨。
草枯鹰眼疑无路,谷响乌声不敢知。
三、策略1. 讲授材料技巧在讲授本次材料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秋水》对景色的描绘非常细腻,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深秋的雕琢和霜冷之美。
(2)《登高》通过猿鸟的嘶鸣和天地的广袤描绘出深秋的悲壮和无限。
(3)《三秋》通过云物、殿阁、草枯等元素概括了这个季节的特点,传递出深秋的萧索和孤独。
让学生能够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本次讲授的重要技巧。
2. 情感的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深秋所传递的情感,如孤独、萧索、慷慨、感怀等。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鼓励学生发掘自己心中的情感,思考过与生活中的烦恼、迷茫、孤独等的关系。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感受和面对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3.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阅读故都秋季的文学作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感受深秋的魅力。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的文学作品吸收文化传统,结合个人的感受和性格等因素自由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都深秋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训练(15分钟)(1)播放故都秋季的图片,让学生体验秋季的美景。
(2)呈现材料,读出诗句让学生体验诗人的艺术魅力,领会深秋带来的情感。
2. 课堂讲授(40分钟)(1)让学生就材料中的诗句进行感性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
(2)讲解材料中的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2篇《故都的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大标题是“走进自然”,通过学习本篇散文,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二、说目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说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
散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2、研讨法。
对于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和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故都秋》说课稿_4
《故都秋》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故都的秋》说课稿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职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文,作者是郁达夫。
《故都的秋》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描和对比,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故都的秋,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钟爱。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欣赏散文序列中的第4个单元,主题是悠远的情思,让我们在感受一幕幕的人生片段。
一幅幅的自然画卷中,体会悠远的情思,品味所运用的巧妙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
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单元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2.学情分析其次是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职业学校高二的学生:从学习基础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散文的知识,能感受散文的美,但还不能很好的领悟其中的味,因此依托文本,调动生活积累,加强品味,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所在。
从学习态度看,他们更愿意把目光投向热门的“青春文学”、“小情调文学”,学习散文的主动性不强,课外阅读量也非常有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传承人文,就成了散文教学当仁不二的选择。
从学习能力看,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思维活跃。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注重启发与引导,还是会有很大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所以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启发、巧妙的隐退就成了教学的关键。
3、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语言清新朴实;(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通过“诵读”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用“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材说明本次讲解的文章《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篇。
该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悲歌”,涉及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两种文学体裁。
《故都的秋》是抒情文学,体现了作者白娥石对北京秋天的感慨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2.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写出自己的秋天印象。
三、教学重点1.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2.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表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故都的秋》自主感受,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故都”的称呼,有何寓意?•文章中哪些描写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秋天的感慨和思考?2. 集体讨论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内容:•故都的“故”,指的是什么?如何反映在文章的描写和语言中?•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悠悠”,有何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选择“秋”这个季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3. 抒情文学特点探究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抒情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并请学生分享和总结。
抒情文学的特点:•情感表达强烈,以个人或集体的真实感情为主。
•语言风格优美,极富感染力。
•主要用于表达抒情、赞美、悲痛等情感。
抒情文学的表现手法:•描写手法:具体描写、意象描写、比喻描写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特点: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
4. 文本分析通过以上探究,学生已经对抒情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将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1.钟声悠悠……•“钟声”和“敲击声”通过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悠悠”,张扬情绪,表达作者的情感悲凉;•句式短小,旋律感强烈。
2.青松掩映……•“青松”和“黄叶”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小桥”和“流水”通过对比表达了生命的流逝;•动静结合,塑造文章的意境。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故都的秋》。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但总觉得做得不够好,因此希望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疏漏之处还望指教。
一、说教材本文是郁达夫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世外桃园里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灵魂,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而《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比较清晰,作者首先点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出北国之秋的秋味十足,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展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
文末再次通过比较以及作者的抒情语言,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推向了极致。
在五幅图景描写中,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的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使得情景浑然一体。
本文的语言优美,适合美读。
二、本课特点地位及教学目标五四以来,白话代替了文言,从而使现代散文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其在思想内容上已由以往的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因而文学审美和人文性大大增强。
同本单元第一课《记念刘和珍君》相比,《故都的秋》更为真切地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思绪,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现代散文杰作,因而可作为散文鉴赏的示范课来上。
在研究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时,按照《新课标》关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界定,我将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本课的首要任务。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李俐斌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状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要能够了解散文的文学形式特点,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
《故都的秋》属于人民出版社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课书(试用本)《阅读与写作》第三册的第四单元。
本单元为鉴赏抒情散文,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趣。
散文的情趣有的活泼、有的质朴、有的幽默、有的似乎平实。
而《故都的秋》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还原了独特情感之下的秋景,达到了表达情感的目的。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写“南国的秋”的作用,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3.赏析本文写景之美与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写景的“悲凉”基调,及蕴含景中的“悲凉”之情,探究作者为何生这般情怀。
2. 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二、学情状况1.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相距甚远,心理及情感上难免会有距离。
2.中职学生对散文鉴赏兴趣不高,能力有限。
但是中职学生对美、美好的事物是感兴趣的,而且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对语言的美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学法: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设疑研讨。
达到:鉴赏美文,掌握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本中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体察作者情感的目的。
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一)教学课时为:2课时(二)教法: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学要求。
支架式教学理念美读法情境教学法1. 课前自习法。
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2. 美读法。
达到: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散文,从语言文字中读到作者特殊的情感(能力目标 )。
3.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确定目标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6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第7条,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②课标分析分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一直都被选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其简洁清丽的语言,孤独清寂的心境,饱含深情的笔触,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其身体力行的爱国情操也是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代表。
结合课标和本课的实际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品语言、说技巧、理清感。
六步思考:1、两条均是“内容型目标”。
行为动词:“感受”“品味”“了解”。
核心概念:“语言”、“作品内涵”、“主要表现手法”。
2、剖析核心概念。
语言在本课主要体现为明白晓畅、又含义隽永的句子。
(难点)作品内涵是抒发的作者的感情: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主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寓情于景。
(难点)3、剖析行为动词。
说出语言特点;总结内涵;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4、确定行为条件。
结合语境说出语言特点;结合文本和背景总结作品内涵;结合语境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5、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结合语境概括说出语言特点;结合文本和背景准确总结作品内涵;结合语境准确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③确定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结合语境阐述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结合语境准确分析对比衬托,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并能说出其好处。
3、结合文本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探究散文的语言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
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落实目标一、导入二、自学释疑,整体感知。
三、披文入情,释疑解惑。
《故都的秋》说课稿4
《故都的秋》说课稿南丰职业中专李晓宁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及在本单元地位: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章,感悟作者情感;第二课时品味鉴赏文章。
这是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引导学生推敲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理解文章内涵。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教材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1、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附送:效能办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总结效能办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总结20**年,县效能办紧抓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省、市、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突重点、抓落实,推进我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将20**年的主要工作如下:总结一、20**年机关效能建设主要工作(一)全力推行“马上就办”,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1. 深入贯彻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活动精神,从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两个关键环节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
进一步疏理明确“马上就办”的具体事项和具体措施,通过精简工作程序,简化办事流程,减少运行环节,切实提高效能。
一是推动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马上就办”工作理念,强化“马上就办”服务意识,落实“马上就办”主体责任,创新“马上就办”各项措施,真正把“只设路标、不设路障”、“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二是推进“马上就办”示范点创建工作。
根据省、市效能办的要求,印发《关于开展“马上就办”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松效〔201X〕5号)。
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深入动员,认真,取得阶段性实效,涌现出一批开展“马上就办”活动先进示范单位,其中,XX县工商局被确定为市级示范点创建单位;XX县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质监局、发改局被确定为“马上就办”县级示范点创建单位。
示范点创建单位在全县形成示范效应和标杆意义,共同推动“马上就办”活动的开展。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推行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发展软环境。
20**年5月份开始,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将全县行政审批和部分非行政许可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县监察局、效能办、行政服务中心于10月份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从检查情况上看,大部分行政许可单位能将本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公开,有制定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做到集中收件、统一服务电话、一次性告知,没有发现超越权限、违规收费等问题。
3.督促县行政服务中心及各分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和《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
目前我县9个乡(镇、街道)都全部完成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90%的村(居)开展了为民服务代办点建设。
10月中旬,由县纪委监察局、效能办、县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对各乡(镇、街道)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实行,将原先基层存在的、零散的代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经过一年多的执行,各乡(镇、街道)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日趋完善。
4.深化拓展阳光政务。
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规范化。
督促各级各部门加大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以及政策落实、重大民生事项等信息公开力度。
创新公开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运用网络手段,将电子监察扩大到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建设工程和行政执法等领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网上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二)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促进效能建设发展科学制定绩效管理可实施方案。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20**年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绩效管理和效能考评工作方案》和《20**年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绩效管理和创业竞赛考评方案》。
将县政府各部门、党群单位及乡(镇、街道)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和效能考评,做到绩效管理单位覆盖面100%。
实行“三结合一挂钩”(即绩效管理与效能制度落实考评相结合;与市指标落实相结合;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评先评优、年度考核及奖金挂钩)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全县各单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每季度召开全县绩效管理和创业竞赛分析会,对绩效单位落实绩效考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为做好年终绩效考评有关工作,从11月份开始对各乡(镇、街道)XX县直各单位绩效管理、效能考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考评指标任务完成较差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力争我县今年绩效考评提升进位。
(三)加大治庸治懒督查力度,推动工作全面提速增效围绕县委、县政府安排和交办的重点工作为主线,根据各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履行情况、机关作风、办事效率、工作落实和机关工作纪律等方面来开展效能督查,着力提高执行力。
1.突出重点项目督查,建立大督查工作机制。
联合县“两办”督查室、重点办的督查力量对全县重点项目开展大督查工作。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项目的具体要求,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督查落实:对“五大战役”督查;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督查;对重大事项开展专项督查;对关乎民生的重点问题开展督查,继续开展防抗台风、抢险救灾等专项效能督查。
具体可分为:55个重点建设项目一月一督查一通报、15项重点项目半月一督查一通报,并对生态县建设现场点不定期进行督查通报。
将督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向县领导汇报,并在县重点项目推进会和政府网上通报;对滞后的项目,将项目领导和责任单位在大街的大型led屏上进行走幕公示;对违反《项目建设效能问责办法》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及时启动问责。
今年4至5月,对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搬迁的9名工作人员,进行集体谈话,随后在5天内全部完成搬迁;对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征迁任务的4名工作人员,发送《效能督办单》,在效能启动问责初期,都按《效能督办单》要求的时限内完成任务,有力地推进项目建设的进程。
在督查中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倡责任在一线落实,调度在一线进行、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深入项目建设工地,全面了解项目建设进展真实情况,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
20**年共对重点项目开展督查通报17次。
抓好机关作风督查。
(1)明察暗访常态化、制度化,并加强结果运用。
为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有效开展机关作风察访,今年4月,XX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慵懒散奢治理工作的意见》,对我县机关作风建设和整治,提出常态化工作要求,强化机关作风的常态化察访。
从4月份开始,每月开展1次明察暗访工作,每季度开展1次交叉察访。
县纪委监察机关、县委组织部、县公务员局、县效能办组织了3次对全县机关单位,庸懒散奢情况的明察暗访;联合XX县和XX 县效能办开展3次交叉察访,对察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坚决反对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慵懒散满的不良作风,坚决扭转个别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20**年全县共效能问责28人,其中,效能告诫8人、通报批评20人。
因被效能问责并视情扣发一个月工作(岗位)津贴19人。
同时,加强明察暗访结果运用:一是作为所在单位年度绩效管理考评的扣分依据;二是作为所在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及公众评议活动的扣分依据(2)强化会风会纪督查。
对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全年共开展38次会风会纪督查,对会风会纪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全县通报,20**年共会议会风会纪通报4次,其中专项通报2次。
有效遏制迟到、未到等不良风气,促进会风会纪次序化、纪律化。
3.开展专项督查,促进工作落实。
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排督查小组,对专项工作的开展督查落实。
先后对防汛抗旱、创建生态县、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灭鼠行动、绩效管理等工作开展针对性专项督查,对政令不畅、执行力不高等问题及时查纠,并通过发文通报、大会专项通报、小会选择性通报等形式,强化督查工作影响力,确保上级XX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年,共对专项督查情况发文通报8次。
(四)加强招投标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开展加强网络建设,与XX县政府门户网链接开通运行了“XX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加大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信息的宣传面和推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