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土地利用规划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

1. 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乡村振兴意味着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工具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让农民能够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

其次,要兼顾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土地多功能利用,增加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3.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应包括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综合评价和专家咨询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4. 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问题农村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分散性的特点,而且由于人口迁移等原因,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化对农地的侵占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5. 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

其中,要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整治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 实施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的路径实施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加强规划体制和政策保障。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组织规划实施的机制,确保规划能够得以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支持,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7. 推进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的难点和挑战推进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规划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概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外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旨在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内土地利用研究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涵盖了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如西部开发区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评估与监测、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等。

同时,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分析、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等。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关注的对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林地利用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覆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多样,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管理模式、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模型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涵盖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土地管理政策的效果评估等。

这些成果为全球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1. 数据质量与时空尺度:土地利用研究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支持,但目前数据质量和时空尺度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

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

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科学研究,作为深入理解和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关键,其进展对于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评述近年来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进展,包括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土地政策与制度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了解土地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对未来的土地科学研究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监测技术方面,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精度。

这些技术能够获取更为详细的地表信息,为准确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分类和变化检测转向更为复杂的模型模拟和预测。

例如,基于元胞自动机(CA)和马尔科夫链(Markov)等数学模型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模拟和预测。

这些方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研究领域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地理学研究拓展到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内容,也提高了我们对这一复杂问题的认识水平。

然而,尽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与趋势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与趋势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与趋势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地。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命脉,而土地利用与规划则是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和趋势。

一、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是指把土地按照一定的需求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

现代土地利用造成了极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大量的工地和城市扩张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严重危害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农地和草原的过度利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

行业中的共同关注点是采用新兴的应对方案来管理可持续用地。

二、土地规划现状土地规划是一种制定土地发展和利用的行政管理行为,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各种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方案的过程。

土地的规划有限、不可再生等特征使得土地规划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现实情况下,土地规划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土地规划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相应的土地规划体系极其薄弱,规划能力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其次,土地规划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制定和实施难度很高。

三、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趋势近年来,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的重要性,开始不断调整和加强土地规划的工作。

目前,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趋势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

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知名大城市与地产基础资源走向稀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设施的增加与完善,也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规划更为复杂。

2.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城市空间要求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推动城市和城市设置更强的需求以推动的土地使用要求。

3. 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由于土地利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长期的,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发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方案。

4. 创新手段的应用。

基于3D建模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能够对土地规划提供更好的空间理解。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地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但是土地利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农地占比过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以2017年为例,我国永久农田土地面积为1.53亿公顷,占用了全国土地面积的17.89%。

而这一比例还不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其他用地。

由此可见,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农地占比过高,其它用地比例不足。

2.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比如农业用地耕作强度不足、林地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此外,开发利用存在着以浪费方式占用土地的不良情况,许多土地被用于住宅楼盘的开发,但是这些楼盘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成为了土地浪费的例证。

3.土地过度开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地区为了容纳人口增长,大量开发新区、新城。

但开发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导致大量土地的过度开发,许多土地各种资源都严重不足。

二、我国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1. 鼓励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好农地和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范围和密度,改变城市化规模扩张的现状。

2.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和管理国土资源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国土面积已经不能再继续扩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等方式。

3.促进土地的多种使用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土地利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利用土地资源的多样化。

应该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强工业用地的建设,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划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4.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初步设想可以通过推进高效、农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加以实现。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Landuseplanningin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Landuseplanningin
国土资源部还制定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 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政规章。
许多地方也相继制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法规、规章。国家定期不 定期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依法进行检查,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一、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情况
工作成效——二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组成的中国土地利用规 划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历史回顾—— 1998年,国土资源部的组建又进一步加强了城乡土地的统一 规划、保护和利用管理。自1997年开始,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 各级政府开展了全国、省、地市、县和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编制,1999年4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 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01年2月,112个省级和城市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全部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其他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也已陆续批准实施。这可以看作是第二轮规划,也是被业 内人士称之为“真正立起来的规划”。
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新任务
我国相对薄弱的土地资源正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巨大压力, 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对耕地保护所形成的压力,社会经 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压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所形成的压力。随着资源、环境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大,各业用地矛盾加剧,耕地、 林地、湿地等一些重要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 用规划工作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
五是:困扰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将长期存在。城镇 化发展最终依赖城镇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空间,对农业劳动 力转移的困难必须有足够估计
形势分析
六是:战略性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和 经济快速发展,除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外,水、石油等战 略性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土地、水资源将长期制约 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将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世界范围 内的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2. 方法2.1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采用了以下数据来源:•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土地规划文件•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2.2 数据处理针对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以下处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缺失值处理等。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土地利用信息。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土地利用现状概述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当前土地利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农用地利用农用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农用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用地逐渐受到压缩,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亟待解决。

3.2 工业用地利用工业用地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

工业用地的利用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建设用地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应该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和节约利用。

3.4 生态用地利用生态用地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生态用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等。

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问题与挑战在当前土地利用现状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1.土地资源短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亟待加强。

2.生态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村土地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农田的利用情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农田的利用效率在提高。

其次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建设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厂等农村产业,继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是农村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农村土地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外,还可以用于建设农村新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二、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土地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流失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同时,土地交易市场的不规范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也导致了农村土地流失问题的存在。

其次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低效率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过于单一,农田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再次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问题。

在农村土地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没有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

三、农村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将出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是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趋势。

农村土地将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将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旅游等多个方面,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其次是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趋势。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将更多地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再次是农村土地保护与管理趋势。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与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最后是农村土地规划与调控趋势。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土地的规划和调控,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为了解决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这使得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率成为了重要议题。

其次,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

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有着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从国家到省级层面主要体现战略性和指导性,地市级层面则更注重政策性,而县乡级层面则更强调实施性,需要确定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最后,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正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尺度的研究工作,以期提出更符合实际的土地利用区划方案。

总的来说,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呈现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寻求平衡的特点,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与治理对策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与治理对策

中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受土地管控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虽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40%,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60%[4],但持续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实现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7-9]。

然而,当前增产不代表永续高产,在过去40年,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重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多重套种的高强度利用不断加剧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引起耕作层变薄、板结、酸化、有机质降低,引发农作物生理特征病变,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10]。

土地污染问题也频繁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11]。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协同管控的重要前提。

1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耕地系统是可人工赋能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理空间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特性,经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12]。

人类活动是驱动耕地系统功能状态变化或稳态相变的主导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13]。

根据土地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当前威胁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利用结构性变化可总结为“五化”现象,即“非农化”[14,15]、“非粮化”[16]、“细碎化”[17,18]、“边际化”[19,20]与“生态退化”[21,22]。

本文分析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五化”态势,并分析治理“五化”态势的多重严峻挑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1.1 “非农化”态势:耕地数量下降超5%,“北增南减”过程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并加剧产能损失耕地“非农化”是指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城镇、住宅、工业、交通等建设,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以及扩大自然保护地等)的过程。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质量。

因此,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并探讨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城市土地利用中占用最多的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在建设用地上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大量农田和自然环境会被占用,其中一些是不可逆的损失。

此外,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房地产开发商的垄断和不完全的土地评估制度。

2.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有助于维持城市的自给自足。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而且,农业生产和质量也因过多生态环境被破坏受到了影响。

目前,一些农业用地被用作商品房或商业用途。

3. 森林草原和自然生态用地森林草原和自然生态用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为城市提供了空气质量、水质和生态平衡。

现在,由于城市化,这些自然生态用地被破坏和退化。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当地居民为了发展而大肆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协调城市与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用地的减少会严重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模式,利用现有的农业用地进行生态旅游和休闲活动。

而一些海岛和农村地区的空置土地可以转化为劳务密集型产业,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绿色产业链。

2. 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城市的建设用地通常是开发商的盈利来源,但过度开发会导致许多的不良影响,如水土流失、城市热岛现象等。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3. 关注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森林和草原是城市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这些自然生态用地可以解决城市的空气和水环境问题。

因此,政府应重视对森林和草原的保护,禁止砍伐和过度开垦。

总之,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这也给城市的发展和环境带来了挑战。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城市地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吞噬着周边的农田和绿地。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网络日益密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生态平衡被打破。

而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农田集中化经营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小块分散式农田,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驱动力的分析是一个关键环节。

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和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增长,这促使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农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

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对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用途的转变。

政策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政府出台的土地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技术的进步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通过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借助 GIS,研究人员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

此外,模型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模型可以模拟不同驱动因素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未来情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我国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展权 转移归 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者或其他 使用者若想 变更 土地的使用性 质 . 在实行开发之前 . 须先 向政府 必 购买发展权 英国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 , 目的在 于 其
相对较多 .见解不一 .大致可分 为狭 义和广义两种理
解。
21 狭 义 的 土 地 发 展 权 .
更有效地控制土地 开发使 用及 实现土地“ 涨价归公” 。
1 国外 土地 发 展权 简 介
土地发展 权首创于西方 国家 .至今其研究 成果丰 富 .因此 了解与借鉴 西方发达 国家发展权制度设 计与 实践模 式 .有利 于 比较分析及探讨 我 国土地 发展权 问
题 11 英 国的 土 地 发 展 权 制 度 .
所 有权 中[ 但 随着我 国土地 市场 的建 立 与发展 . . 城市 化进程 的加快致使土地使 用性质改 变 .土地发 展权 的
12 美 国 的 土 地 发 展 权 制 度 _
狭义 的土地发展权 .强调 土地用 途 的变更或在 土 地上兴建建筑改 良物而获取更 多利益的权利 沈守愚
美 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是在 土地分 区制度没 有有
效地 防止 城市对农 地大 量蚕食 的情况 下 于 16 9 0末 仿
照英 国设 置的 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 美国土地发展权
展权 征购制度组成
土地发展权转让 是指受限制开发 区的土地权利人 通过交易市场将其 土地发展权转让 给可开发 区土地权
利人 .土地发展权受 让人 因此获得 土地发展权并支付
对价 土地发展权 征购是指美 国各 州或地方政府 出于 保护农地 的 目的 .用 公共资金 向土地所有者购买 土地 发展权 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 发展权卖 出后 . 仍然 可保 留 该农地继续耕 种 .但没有改 变土地用途 以获取更 多利

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

1986年~1996年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50万公顷。

由干耕作方式不当、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酸雨污染的影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酸化趋势严重,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过多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有4/5的水土流失地区尚未得到治理,在治理地区也往往是一边治理,一边破坏,土地流失面积逐年扩大。

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

全国荒漠化工地面积仍以每年2460平方干米的速度在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在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建设占地加剧。

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往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

然而我国1951年~1980年和1981年~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 和1.91。

据对17个城市卫星监测数据表明,近十年来,城币城建区规模扩大都在60%以上,周边耕地蚕食半径不断延伸。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一、概述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针对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活动。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工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1. 重要经济价值土地资源开发所获得的农产品、矿产、能源等物质财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

2. 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做到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化进程等,有益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与监测,了解其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及潜力,为制订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2.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是指在全面系统分析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的有效和合理,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方案。

规划应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需求,制定出土地的分区和分类管理措施,以及各种人工活动及环境保护的相互调和。

3.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研究包括农业、工业、城镇化和旅游等各种利用方式的研究,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利用和合理利用。

4.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

四、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土地使用规划制定不规范,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损失。

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土地规划与建设,切实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农村土地资源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利用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中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农村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

其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多样化,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保障了农村多元化发展需求。

另外,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明显增加。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浪费性、集约性不高等。

问题分析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地方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浪费问题。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农田生产效率低下。

再次,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土地无法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方式过于粗放等。

此外,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信息化、生态化。

首先,多元化发展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其次,信息化将成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新动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配置土地资源。

再次,生态化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体而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朝着多元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共同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发展。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中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流转、利用和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土地资源的研究变得异常重要。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中国土地资源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土地资源研究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因为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宋代,有很多著名的土地资源研究者,如范文澜、陆游等。

他们不仅研究土地的利用价值,还研究土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初,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土地资源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

这一时期的土地研究主要关注土地利用的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调查的方法进行。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资源研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

同时,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现状当前,中国土地资源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 研究领域广泛:土地资源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农业,而是涉及到城市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2. 研究方法多样: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研究需要。

研究者开始采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3. 政策驱动:政府出台的土地政策对土地资源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政策需求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研究的深入,例如“三农”问题的解决、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等。

趋势未来,中国土地资源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研究方法的创新: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土地资源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者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更准确、更可靠的土地资源研究模型。

2.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从土地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等角度去研究土地的价值和利用方式。

3. 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资源研究需要有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任务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始于50年代,但只是零散的,局部的。

自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报告》的通知下发后,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又根据形势要求,开展了以“指标+用途管制”为模式的新一轮跨世纪的土地利用规划。

纵观此轮规划,其主要特点与任务如下: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总量平衡。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是每年耕地减少与新开发、复垦耕地总量上的平衡,即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建国初期,我国耕地面积在50年代虽然因开垦造田曾经一度有所增加,但在总体上是大大减少的。

鉴于“用”与“补”相差较大,耕地总量严重失衡的状况,中央明确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2)、供给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加上对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由欲望引发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以供给制约需求的全新思路。

(3)、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作为中央提出的保护耕地治本之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农地转换为非农地的限制,以及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必将真正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在协调供需平衡过程中,必须遵从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使土地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总体最优。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2011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30,N o 1Jan ,2011收稿日期:2010 07 20;修订日期:2010 10 1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8BAB38B0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7)。

作者简介:陈百明(1951 ),男,浙江上虞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类型、评价、利用、规划及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E m ail:chenbm@igsn rr ac cn 。

张凤荣(1957 ),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研究。

E m ail:zhangfr@cau edu cn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陈百明1,张凤荣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100094)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在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扩展了学术影响,提高了学科地位。

在土地利用的调查与监测、综合属性评价、规划与设计、变化与机制、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基于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应加强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土地利用的方法体系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的研究视角和深化研究内涵、强化土地利用的数据积累和整合能力等;根据国家在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建设 两型社会 、保障食物安全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研究提出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利用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

关键词:土地利用;研究进展;发展态势;重点领域文章编号:1000 0585(2011)01 0001 91 引言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计划(IH DP)联合提出的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计划把土地利用定义为: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目的和意图,是土地的经济和社会属性。

也就是人类为经济社会目的而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经营的过程,所以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制约,又受经济、技术、社会条件的影响,土地利用状况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共同影响的产物。

2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从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来看,土地利用研究都是在与土地管理实践密切结合中得到不断发展[1]。

由于土地利用研究重视实际应用和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从而扩展了学术影响,提高了学科地位。

2 1 土地利用的调查与监测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前提是土地利用调查,而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是土地利用的分类,以及在调查基础上实时监测与快速更新。

2 1 1 土地利用分类与调查 目前在国内外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中,都是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及土地利用的产品或土地功能的差异划分土地利用类型[2,3]。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自然保护区等。

土地利用还可进行层次分类,如第一级2地 理 研 究30卷按土地利用特点和主导功能划分;第二级按土地利用的主导产品或具体功能划分;第三级按集约水平划分等;具体划分层次一般依据研究尺度而定。

许多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前已基本完成,现在已没有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调查工作。

因此,国外有关土地利用调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利用遥感技术通过波段组合和处理和分类算法等技术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研究,以及应用于宏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分析。

我国在1996年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制订包括8大类、46个二级类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基本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权属(所有权)状况。

时隔10年后,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的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目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全部县(市)的调查与入库工作和逐级汇总,形成了以2009年12月末同一时点的全国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成果。

这次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全部以高分辨率的正射遥感影像为调查的底图,采取室内地类判读与地面校核和权属确定的方式,首次全面实现了RS与GIS的结合,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该成果将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2 1 2 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目前国内外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都是以3S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航天、航空遥感与地面调查互补优势,实现土地利用的多尺度、多频率、多角度、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监测。

我国在这方面更注重从宏观尺度掌握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从微观尺度把握新增建设用地的合法性,点面结合和 天地结合的监测方式,为中央政府掌握建设用地扩张的真实情况提供服务。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应用SPOT 5等米级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9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主城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及其占用耕地、非耕地情况实施了1#10000精度的监测,监测成果在土地监管、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更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用RS和GIS技术全面完成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支持了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2 2 土地利用的综合属性评价在土地利用的评价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偏重于土地自然属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到80年代的土地承载能力评价以来,逐渐转向注重土地综合属性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生态安全评价与集约性评价。

2 2 1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别较小,因此,土地利用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可持续性。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进国外的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学者依据FESLM的基本框架,系统地阐述了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准则下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并以典型区域为例进行了可持续利用分析[4~6]。

有些学者对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选择评价指标、界定阈值等环节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特别是对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时显得说服力弱或主观意向强。

1期陈百明等: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32 2 2 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其案例研究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主要以指标体系构建为主,开展区域性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7],通常运用AH P法、综合评分法、物元分析法等,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行量化计算和动态综合评价。

同样存在选择评价指标、界定阈值等环节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常常与其他的评价差别不大,生态安全的特色不够鲜明。

2 23 土地利用的集约性评价 当前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建设用地方面,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等开展研究[8]。

国土资源部先后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案∀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规程∀等行业标准。

当前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热点之一,各种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方法在研究中采用较多,同时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协调度模型等也引入到集约利用评价中。

由于土地利用的功能及禀赋的差异性,很难形成普适的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确定集约度的理想值更难,需通过在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解决实践问题。

2 2 4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评价 土地利用实质上是实现土地资源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然而由于在土地利用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追求土地资源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土地资源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需要协调土地资源的各种功能,所以开展土地利用的多功能评价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近期的一些研究,一般在界定多功能性的基础上,选取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功能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与多功能性之间多维度关联矩阵;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评估各种功能,得出各项功能中哪些功能提高?哪些功能下降?及提高或下降的幅度;有些还计算总功能的实现率等。

这些分析研究对于在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多功能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3 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设计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针对农地的 山水田林路的规划设计。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占用耕地迅速增加,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1986年国家开始要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一保耕地、二保建设(用地)。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保证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特别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工作。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节约和集约用地成为主题。

经过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实践及研究,土地利用的规划研究形成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在第二轮规划中,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四个指标;新一轮规划修编中则进一步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包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等约束性指标和相关预期性指标,体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特点。

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9]。

在内容上体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级。

在空间上体现为不同范围或管理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即国家、省、地、县、乡五级,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办法和规程。

2 4 土地利用的变化与机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跟踪LUCC研究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变化机制以及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4地 理 研 究30卷题。

近年来已经从分析变化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转向空间模拟研究;从单方法模拟研究转向多种方法结合的模拟研究;从重视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到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策。

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0~12],涌现出许多建模方法和技术。

此外有关土地利用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也时有出现。

许多学者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