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汇)文无定法,但却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诗亦然。
律诗常见的章法有以下几种:一`起承转合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萧萧斑马挥手自兹去,萧萧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杨万里 过杨村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杜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起承转合:这是古诗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四个字,概括了整个诗歌的布局。
起,
即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承,即承接上文,使诗歌内容连贯;转,即转换,使诗歌波澜起伏;合,即结尾,要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押韵:押韵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富有节奏感。
押韵通
常分为韵和仄韵,根据诗歌的格和韵律来安排。
3. 对仗:对仗是古诗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精炼、富有韵味。
对包括
名词对仗、动词对、形容词对仗等,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来安排。
4. 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社会、人生事物,表达、思想
和哲理的过程。
意境可以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营造。
5. 修辞:修辞是古诗的语言艺术,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常用的修辞
手法包括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
6. 节奏:节奏是古诗的音乐美,诗歌更加具有韵律感。
可以通过平仄、节拍、速度
等来创造不同的节奏效果。
7. 格律:格律是古诗的,可以使诗歌更加符合韵律和格律要求。
不同的古诗流派有
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七绝、五绝、律诗等。
诗歌鉴赏之起承转合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1. 起。
- “床前明月光”,这一句非常直白地开启了全诗。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突然一睁眼,看到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抓人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场景之中。
2. 承。
- “疑是地上霜”,顺着前面看到月光的情景,诗人开始发挥他的想象了。
他可能刚睡醒,迷迷糊糊的,看到那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和进一步的描写,把那种朦胧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了。
3. 转。
- “举头望明月”,这里开始转折啦。
前面还在疑惑是不是霜呢,现在突然抬起头来,看清了原来是明月。
这个转折很自然,从疑惑到确定,从看地上到看天上。
4. 合。
-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合起来了。
看到明月,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前面的月光、疑霜、望月,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思乡之情做铺垫,就像一路引着读者走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内心深处。
1. 起。
-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起句。
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镜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展开在我们眼前,有山有落日,画面感超强。
2. 承。
- “黄河入海流”,承接上一句,从山上的落日转到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就像镜头从山上慢慢拉到黄河,沿着黄河的流向,一直到大海。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句把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和前面的落日景色相呼应。
3. 转。
- “欲穷千里目”,这里突然一转。
前面都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这一句就从写景转到了诗人的想法上。
想要看得更远,想要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变。
4. 合。
- “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完美地合上了全诗。
既然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吧。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而且这句也和前面的景色描写相融合,有一种站得越高,看到的山河越壮观的感觉。
诗的起承转合
3、“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 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 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 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 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 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 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 的重要线索。
练习四: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 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 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 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1、“起”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 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 垫意境的作用。
•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 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 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 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 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 在。
练习一:
东 坡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上传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起,写环境)。远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承,在该环)境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转,写情怀)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合,情入当)前景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起,写景 ) 渲染分别 客舍青青柳色新。( 承,继续写景) 的气氛 劝君更进一杯酒,( 转,转写劝酒辞) 鼓励,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写出原因) 劝慰
(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五窝六窝七八窝。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食尽皇家千钟粟,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练一练:
登高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起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 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起承转合
•
• • • • • • •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
•
蜀相 杜甫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 • • • •
悯农(之一)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 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 对农民的剥削。
•
• • • • • • •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承) 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起) 夜泊秦淮近酒家。(承)天,地,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 隔江犹唱后庭花。(合)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句句顺承) • 竹枝词 刘禹锡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由景生情,比拟呼应。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隔句承接:三承一,四承二)
• (三)转折式: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行程)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的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 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动词很重要, 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诗歌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 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 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 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 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 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 提供了好章法。
“起”即起句, “承”是承接, “转”是转句, “合”是结句,
市人行尽野人行——承,接上句,写景。
莫嫌荦确坡头路——转,由写景转入议论。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 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 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 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合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揭示题旨,或耐 寻味,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有收束全 诗的作用。
考 题 呈 现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 用。
【解析】 首先从形式上一看,就知道这是 一首绝句: 雨洗东坡月色清——启,破题,写景。
起
“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 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 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起法、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 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心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 “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 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 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 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 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 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
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 主旨。
转:转向自己的生活状态,“公庭事简人皆散”由物及人,目的是与“窗前闻啼” 听闻画眉鸟啼叫的感受进行对比。 合:“以景结情”,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总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幽静的山谷中 听到画眉那优美的叫声一样。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 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 往自由的感情;
转:抒发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落寞孤寂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物及人
转:百转千回总关情
菊花 元禛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深化诗歌的主旨
起:开篇点题,秋菊环家。 承:承接上文,描写景色。 转:抒发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由景及情
合:主旨与情感的集中表达
巧用诗歌形,读懂诗歌意
——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
诗歌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 概括。
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 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 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 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 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 合”四个环节。
应酬,言辞客气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暗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起”的作用:
(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环境.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紧扣诗歌的脉搏
——起承转合
清代《诗则》: 节拍平仄吟风月, 韵押东江流水声。 起承转合天下事, 比兴对偶物生情。
《红楼梦》第四十八 回,香菱学诗学得痴 迷,要拜黛玉为师, 黛玉对她说“什么难 事,也值得去学?不 过是起承转合,当中 承转是两副对子。平 声的对仄声,虚的对 实的,实的对虚的。”
“起”即起 头 “承”是承 接 “转”是转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 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 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抑扬的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 重视“承”句 “承”起续境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 逐舟行。
哀乐的转
迟 日 江 山 丽, 泥 融 飞 燕 子, 春 风 花 草 香。 沙 暖 睡 鸳 鸯。
虚实的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动静的转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点面的转
(四) 定格“合”句 妙“合”主旨
东边一棵柳,
延伸讨论:
作文 起承转合
谢谢 再见
西边一棵柳。
南边一棵柳,
北边一棵柳。 纵然碧绦千万缕,
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合”的作用:
(1)呼应开篇,圆合首尾; (2)揭示诗歌的主旨、卒章显志;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寒蝉鸣处, 回首斜阳暮。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术语),营造了 凄苦惆怅的意境(内容),从听觉、视觉的 角度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作用)。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聚散匆匆”一句, 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 别。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同在京城” 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 散。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
课堂 总结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拓 展 小 练 :
来日绮窗前 君自故乡来 寒梅著花未 应知故乡事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杂诗 (其二) 王维
(三) 直击“转”句 “转”开生面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悯农 (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起 承 转 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一) 抓住“起”句 “起”定基调
“起”的方 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1)明起---开门见山,当头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