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高三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专题解读】本单元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赫鲁晓夫发起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使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增,但由于个人独断专行,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但他的不分阶级的“某某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课标要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苏联(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在战争基本结束后,其弊端开始引发各阶层不满,出现政治动荡。
2.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2)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确立了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斯大林经济体制
(1)在这一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这一体制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以单一的行政命令组织经济活动,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越来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4.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
必修Ⅱ专题七学案
座号:__ 姓名:______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Ⅱ)学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亲爱的同学,现在是检验你的学习成效,展现你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啦!本学案将根据你的完成态度和质量评分,分数计入期中和期末成绩中,关系到你的学分哦!按照要求完成本学案,你将获得3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有额外的3分在等着你哦。
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的努力将决定你的收获。
比比看:谁是本班的“历史之星”!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⒉影响:①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课本P.135“课前提示”第一段)“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①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经济”);②排斥市场调节;③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工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
”在前几章学案的“探索发现”部分,许多同学写下了自己的疑惑,这种学习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你能解答他们的问题吗?建议你查找资料,写出你的个人解读,尝试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对你而言更有意义。
授业解惑,你也能行的!★本题仅供有兴趣及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只需选择一道题目解答即可,请在所选的题目前打钩。
答案表述准确,你将获得1分的附加分作为奖励。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试说明】(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梳理知识】根据考点要求完成《创新方案》P116的梳理知识1、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着道路的初期探索P1162、知识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P1163、知识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P117【问题质疑】【构建体系】根据专题复习,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史料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连年的战争,已使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其中最大的灾祸是饥荒,饥荒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困难,战争造成了饥荒,饥荒又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紊乱和破坏。
——《新编苏联史》第47页材料二:鉴于饥荒的出现和粮食状况的极端严重,1918年5月9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特别职权,同隐藏存粮和投机贩卖存粮的农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法令重申粮食垄断和粮食固定价格都是不可更改的,必须同粮食投机商进行无情的斗争,宣布所有拥有余粮而不送往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造私酒的人是人民的敌人,要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处以10年以上徒刑,粮食全部没收。
-——《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第2卷第262~263页材料三:苏俄在1918年~1919年度征购粮食为10790万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粮食征构量的增加证明这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是红军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最低限度的口粮,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
——《新编苏联史》第52页材料四: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1)[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_________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____________。
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____________。
(2)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结果没有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把错误归于________的个人品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4.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________________,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深化探究]材料一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
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
材料二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
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解题规范
答案
评价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题目题干中一般都有“这一评价”“这一论断”“这一认识”“这 一思想”等标志性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 主体,备选项给出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第二 种是题干给出评价,备选项给出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 评价的主体。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知识总结
整体架构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 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谢谢观看!
解题技巧 (1) 推理反证法。结合史实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 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 意的选项。 (2) 信息简化法。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 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信息简化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 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并简化,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 (3) 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 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1)一个勇敢的调整
(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人民必修 (1)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解体。
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的今天,借鉴和吸取苏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考链接新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命题率较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命题的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考点导航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知识梳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协约国武装干涉三年内战背景:苏俄的内忧外患地主、资阶的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实物配给,义务劳动制评价:1.军事胜利;2.社会危机(不是向社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背景: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经济:经济恢复评价:政治:工农联盟巩固,巩固了政权理论:它探索了一条适合小农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重点聚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③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
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
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 史论结合,
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 提高学生理
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 解史料的能
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 力。
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
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
3
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材料四 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 力,到 1939 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 87%。城市普及了七年 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 明确: 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为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 (2)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 业化积累资金,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 到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6.列表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延展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19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主题时空线索C.斯大林模式
D.苏联解体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一、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体制调整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例题分析: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维克党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角度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跟踪训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而罗斯福新政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干预、尽量避免依靠市场和货币关系的特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知识整合导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导图
专题整合一、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方法技巧史学研究理论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典例] 苏联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运动)。
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你认为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 D.观点模糊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题干
第二步:析选项
[解答技巧] (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
据题目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想还是历史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
(2)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或设问,据题目要求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解答。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提升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提升(七)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类别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质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2.世界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模式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模式内容(英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典例】(选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国家大大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实行对外开放D.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解析解答此题,学生要明确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的概念。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
故选B项。
答案 B【变式训练】(选考)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对这一思想的准确理解是(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案人民版必修2[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向苏俄进攻,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__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4.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5.作用: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深化探究]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思考(1)材料中列宁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回答,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思考(1)“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引发了什么后果?(2)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历史认识]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
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学习总结
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
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苏联、美国和的经济改革
典例分析(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
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二抓关键:赫鲁晓夫改革的举措理解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C
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
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进行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排除。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进行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
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