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从《还乡》管窥哈代的生态思想

从《还乡》管窥哈代的生态思想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37)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同时也是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郡为背景,他用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笔触无限留恋地描绘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哈代被誉为“英国现代文学的直接先驱”,在思想意识方面哈代对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影响可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维多利亚小说家。

一、生态批评与哈代作品生态思想的来源哈代小说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哈代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说。

有的关注哈代的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郡小说体系中的意义,有的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揭示了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有的研究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有的着重研究哈代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其小说中表现出的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小说中“人按照两条法则生活———自然法则与人类自身愿望及志向的法则。

但是自然法则并不在某种叫做‘自然世界’的疆界面前止步,它就像支配蚂蚁和蚁冢那样支配人类与社会”。

自然法则与人类法则的冲突,即自然与人的意志的冲突,构成了哈代小说的基本冲突之一。

20世纪末,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的兴起,从生态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解读也应运而生。

人们发现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原始的山野乡村、淳朴的荒原居民都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赞美了一个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早在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 )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in Ecocriticism )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这一批评术语,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陈天然【摘要】Thomas Hardy, is an English novelist with a deep ecological thought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famous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depiction of Egdon Heath embodies Hardy's integrally-ecological view:natural surroundings are not pure settings for human activities but with active life pattern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meanings. People are no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y more but just one element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system. People and natural surroundings keep an inten'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It is then devoted to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Hardy's depiction of the im- a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Egdon Heath which displays his ecological longing for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nd his concern and sympathy towards other non-human beings, while Hardy's main characters' three different relations with nature further embodies the novel's ecological thought: only when people keep a clos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 with nature, can they enjoy the happy life.%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作者:方明来源:《牡丹》2018年第32期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出生态和谐、共荣共生的鲜明观念。

哈代的这种生态观构建起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一体性,人与自然应当和睦共生,相互依存。

此外,在两性的生态关系上,哈代也表现出了对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同权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一、自然观哈代的作品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自然与生态,他的许多小说都蕴含着生态自然观。

比如,哈代对于自然的关注就始终贯穿于《还乡》这部小说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哈代早期的成长环境以及哈代对于生活、自然的理解,他十分热爱和尊重大自然。

以《绿荫下》为例,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展现出一幅充满田园风的画面,使用荷兰派的田园画作为这部小说的副标题,由此可以看出哈代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推崇。

在小说《绿荫下》中,哈代以绿荫下的农民欢歌鹊舞、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等画面,突出了农民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与自然和睦相处,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场景。

因此,哈代的自然观是将人看作是自然中的一员,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

二、生态伦理思想从哈代的多部叙事小说可以看出,他始终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原始的、永恒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共同体。

在小说作品中,哈代主张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就是尊重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能遗忘、更不能抛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哈代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在其文学作品中一一展现,如《还乡》中,他将爱敦荒原写成了具有生命力、雄伟壮丽的一片大地,这片荒原中孕育着无限的生命。

山的高耸入云、大地的粗犷有力都向人们展现着大自然的魅力,也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还乡》中还包含大量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例如,哈代这样描述道,住在荒原上的人们以割草皮、编制草具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亘古不变,在这样一片荒原中,任何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都必须经历生长、腐烂、再生长,这就是这个荒原全部的面貌,也是这个荒原最为原始的面貌,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生态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

!"#
农业考古
%&&, 作为外来资本主义利己势力的代 表在作品中的出现, 表明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学已进 入了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 宗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 在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取代。 《 卡斯特桥市长 》是哈代搬迁到多塞特的首府多 切斯特居住后的作品, 多切斯特就是哈代小说 《 卡斯 特桥市长 》 中的卡斯特桥。哈代以它为背景, 叙述了 打草人亨察尔从落泊、 发迹到毁灭的悲剧故事。卡斯 特桥是继韦瑟伯利农场和爱敦荒原之后哈代描写的 又一个典型环境。在小说中, 卡斯特桥不是一座现代 意义上的城市, 而只是一片集中在一起的村庄。哈代 在小说中曾这样描写过:“ 农家的孩子可以坐在大麦 草垛下,把一块石子扔进市府职员办公室的窗子里 去; 割麦子的人一边干活儿, 一边可以向站在街道拐 角上的人点头打招呼, 穿红袍的法官审问偷羊贼的时 候, 可以在羊的叫声中宣读他的判决……。 哈代是在田园生活的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小说家 和诗人,他的创作和生活同多塞特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在多塞特这块恬静优美、古朴寂寥的乡村土地 上,哈代培养了自己酷爱自然、心怀远古的思想气 度。他把环境优美、 古朴清幽的故乡看成自己的理想 世界, 极尽笔墨描绘家乡美景, 讴歌风俗淳美、 人情厚 朴的农村社会, 同时又对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对他理想 中的田园生活的破坏感到悲痛。哈代是多塞特人民 的忠实儿子, 多塞特赋予他作家的天才, 并为他提供 创作的土壤。多塞特因哈代而著名, 哈代也因多塞特 而不朽。 如果把哈代称作是现实主义作家的话, 那么这个 现实主义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哈代作品中的地方色 彩。 在哈代的小说中, 隐含着 !" 世纪末英国社会经济 结构由于工业资本入侵乡村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 于乡村宗法制下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特有的田园自 然风光,哈代有着深厚的怀旧和依恋之情。在感情 上, 他厌恶资产阶级的 “ 文明 ” , 厌恶铁路伸向农村, 也 厌恶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他赞美克林的返归自然; 同 情苔丝在现代资本逐渐侵入、 农村宗法制经济随之解 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 抨击了使裘德走向毁 灭的资产阶级虚伪的 “ 文明 ”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 我 们可以隐约听到哈代一直在轻声低吟着田园交响乐 那远离尘嚣、 优美动人的乐章。

论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

论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

论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作者:欧昱汐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3期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一名较为著名的文学史小说家,他横跨两个世纪,他的小说作品传承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优秀文化。

在宗教法治社会遭受当代文明的冲击后,哈代的乡土情怀渐渐被唤醒,其内心的呼声和情怀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才能表达出来。

对乡土生活的依恋、向往和反思是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乡土情怀。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乡土情怀一、对乡土生活的依恋哈代从小生活在农村,属于没落的贵族,从小生长在临近大荒原的小城镇,正是因为这种生活环境为哈代写作中的乡土情怀奠定了基础。

哈代除了在伦敦生活5年,其一生时间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可想而知他对家乡是多么依恋。

笔者在阅读小说作品中发现,哈代家乡具有非常质朴和醇厚的传统乡村气息,乡村里面到处都是绿树,虽然临近荒原依然有着温和的气候,而且乡村内的自然风光也极为旖旎俊美,为哈代以及当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笔者通过阅读哈代的小说作品仿佛置身在他的家乡,眺望远方,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牧场和田野之间矗立着一些古老气息较为浓重的建筑,这些都成为哈代进行小说创作的素材,而且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哈代在小说中还将家乡叫做威塞克斯王国。

通过那些描写家乡的文字,笔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它不仅仅是哈代生活的家园,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哈代笔下都变得富有生机活力和诗情画意,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例如,《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的韦瑟伯利农场,作为威塞克斯王国的缩影,拥有古老的生活习慣与民俗,不同于喧嚣繁华的尘世田园风光,以及勤劳朴实、乐观淳厚的田园人。

这是对乡土生活的深入怀念,是对威塞克斯王国塑造的有意识描写。

二、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从作者简介中我们可以知道,哈代在伦敦生活学习了五年,在这期间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习俗让他很难快速接受和适应,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中,其在承受心理煎熬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伦敦生活的影响和浸染,使其对社会发展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评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中的民间文学元素摘要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

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创作风格。

由于哈代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倾向,并带着古老的乡村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而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民间文学三怪客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在小说和诗歌两个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双料冠军”。

在早期创作中,哈代是一位追求田园生活的作家,他遵从英国的传统文化,并及时地融入英国的时代精神,在长达60多年创作生涯中,哈代所有的创作活动都与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密切相关,他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背景都放置在了一个叫做“维塞克斯”的小地方。

的确,这里有着牧歌般的生活情调和美丽的小村落,这里远离现代城市文明,呈现出一派原始的民风和倾向。

自幼生长在这里的哈代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温暖,汲取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传统,他非常喜爱这里的传说、民谣、音乐和舞蹈,四岁时的他就对音乐特别敏感,他会被质朴的乡村舞曲感动得流泪。

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风格,这也是哈代小说的基本特征。

由于在哈代的作品里,往往呈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元素,并带着古老的乡村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或”音乐化小说”,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三怪客》是哈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完成于1883年,发表于1888年出版的哈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威塞克斯故事》中。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中,农村题材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展现了农民的生活态度、社会地位和精神境界。

本文将通过分析哈代的三部农村主题小说,探索其对农民生活的透视与启示。

首先,哈代的小说《以自济》(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以农村社会为背景,以女主人公苔丝·德·德伯维尔为象征,揭示了农民受到社会偏见和道德束缚的困境。

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英国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作为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女孩,却因命运的捉弄而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

她先后受到了贵族的侵犯和社会的嘲讽,最终被社会所迫,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哈代通过苔丝的遭遇,呈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社会地位的脆弱性,同时也对社会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质疑。

其次,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以乡村经济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巴斯兰·特罗伍德的经历,揭示了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巴斯兰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农场主,他在经营农场的过程中面临着现代科技对农业的冲击和大规模农业经营的竞争。

哈代通过描写巴斯兰在农田耕作、农业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反映了农村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农民保护利益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巴斯兰与亲近自然的牧羊女以及土地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最后,哈代的小说《守我孤坟》(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以农村劳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迈克尔·亨奇的命运,表达了对农民劳动力的赞美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审视。

迈克尔·亨奇是一个强悍而努力的农民,他在经营一个小酒馆的过程中,经历了商业失败和家庭破裂。

哈代通过描写迈克尔的辛勤劳动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赞美了农民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土地的依恋。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作者:陶亚丹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哈代的小说总是带给读者一种宿命感,而这一思想的表现在他的名著《苔丝》中尤为凸显。

哈代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期,资本主义在引领社会经济逐步走向高峰的同时也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困苦。

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的受害人应该就是农民,资本主义的到来让农民的生活彻底进入灾难的境界。

哈代用自己的文字描述着这一切的社会变化,对于农民所遭遇的困境他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尽管他也希望去改变这一状况,可终究是无法成功的,这是他所处时代的必然结果。

在这过程中,他的思想也随着社会这些悲观的现象而发生着变化,他从最初信仰上帝的思想到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和社会向善论。

但这思想的变化并没有解决哈代所担心的问题,反而让他成为了悲观主义者。

本文将以《苔丝》为例来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

关键词:悲观主义;哈代;资本主义一、《苔丝》中哈代悲观主义产生原因哈代将自己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苔丝》小说中,哈代在刻画女主人公苔丝时,这一思想的表现尤为凸显。

《苔丝》中哈代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巧合和暗示,他运用这一些列的描写来进一步让读者明白苔丝的这灰暗的人生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小说有一幕:苔丝和弟弟用家里的老马去送货,意外却发生了,马在送货的路上被邮车撞死,以至于苔丝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去亲戚家干活。

老马的意外生亡哪怕真的只是一个意外的巧合,苔丝也不得不去承担这个结果,他所做之事都不得由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人生的出口。

二、《苔丝》中悲观主义的体现1.宿命论的悲观主义当苔丝被亚克思诱奸后,哈代把这一切定义为某种报应的结果,在哈代看来德伯维尔很多的祖先曾在得胜归家之时,为了找乐子也一定曾对其他农民的女儿做过同样卑鄙之事。

在哈代的言语间,我们意识到她把这样的悲剧看作是对其祖先作孽的报应,在她的悲观主义里这全然无法改变。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关键词哈代)小说作品)' 三农( 主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A(<#6":'88文献标志码=88文章编号#""# >"&"""!"#$$"( >"":$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年教育部西部项目*' 约翰 0 弥尔顿诗文研究( "#(@/=:'!""# $ 阶段性
#$:$ 年!以哈代小说& 还乡' 的出版为标志!哈代小说创作进入第二阶段# 其小说主题虽然还涉及 .:$.
传统宗法制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农村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然而!这一阶段的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农 民们的挫折和烦愁!表现这个古老社会的动荡不安!作者从以幽默轻松的笔调描写人间喜剧转为以凝重 低沉的文字反映社会悲剧#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地居民'为代表#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语言文学研究
唐都学刊 )*+,-. /0.1+*2
3456!"#$ 7026&'8906(
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 $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
张巨武
"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8:#""<($
摘8要哈代是 #% 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反映英国农 村社会发展&变迁和衰亡的历史% 哈代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刻画&情节发 展和环境描写#凸显了农村&农民和农业主题元素及其思想观点#对于' 三农( 问题的探索及农 村&农民和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还乡者”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以一个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为主角,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乡村中的精神概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内斯的年轻人,他在城市过着繁忙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忙碌和压力。

他内心始终有一种对乡村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回到乡村,感受纯真的生活,重新与大自然和乡村人民建立联系。

在小说中,哈代通过描写伊内斯的回乡之旅,展示了他对乡村精神的理解和展望。

第一次回到乡村时,伊内斯感受到了宁静和平和,他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他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回归乡村的体验使伊内斯感觉到自己与像他一样回到乡村的人们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在乡村生活中,伊内斯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农村活动,比如收割庄稼,修剪草坪等。

通过这些活动,他重新与土地和自然产生了联系,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感受到了自身对大自然的作用。

这种和谐的关系让伊内斯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平衡。

在乡村中,伊内斯也遇到了一些乡村居民,他们虽然生活简单却心地善良。

他们与伊内斯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教给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这些经历,伊内斯渐渐认识到乡村生活的真谛,乡村精神的核心是简单、自然和包容。

从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还乡者”中体现了托马斯·哈代对乡村精神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乡村并非一个落后、封闭的地方,相反,它是一个纯净、和谐的天堂。

而城市生活的喧嚣、紧张和竞争只能导致内心的焦虑和迷失。

通过伊内斯的回归乡村,哈代试图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即大自然和纯洁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寻找精神平衡的关键。

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还乡者”展现了对乡村精神的理解和赞美。

通过主人公伊内斯的回归乡村,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简单和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精神观念对于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平衡和意义非常重要。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哈代,英国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受到广泛认同。

而哈代对生态主义的关注和呼吁,更是在现代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哈代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而建立起来的,不仅包括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还包括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哈代的小说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显得尤为生动和深入。

他不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凸显了自然美的独特魅力,更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哈代的小说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南部的农村风光,将自然的景色描绘的十分唯美,其中对于荒芜之地上开满了鲜花的描述,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性情怀。

二、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哈代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了对于现代化和环保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剖析中。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哈代在其小说中也提出了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现代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危害环境的因素,这些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不仅给自然带来了伤害,也对人的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环保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哈代的著名小说《麦兜格丽》,他描述了英国北部的农业领域的发展,探讨了农田灌溉和干旱的问题,并建议有必要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更为环保的做法,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合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大家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今天,充分认识和弘扬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思想,是对环保与自然生态的一种极为有用和必要的表现。

哈代论述题

哈代论述题

哈代论述题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杰出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以家乡多塞特郡农村为背景,反映了19世纪英国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和衰亡的历史,揭示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巨大影响。

挖掘和分析哈代小说作品的主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哈代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进一步了解19世纪英国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哈代作品中一幅幅美丽迷人、淳朴自然的风景、风情画,勾勒出一个个充溢浓浓的乡音乡情的乡土世界,凝聚了作者对家乡、对乡村生活、对自然农耕经济、对宗法制社会的眷恋之情和至深至爱。

陈庆勋将哈代称为英格兰农村被资本主义所侵占这一时期的见证人,是传统的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的最后代言人。

(
分析作者乡土情结的根源,一方面是哈代从小生活在农村,乡村生活的记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难以割舍。

哈代漫长的生活历程和30余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故乡多塞特郡远郊的博克汉普顿村。

因此,他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表现为作品中浓浓的乡土眷恋。

检索哈代作品涉及的地名:奥克吹着笛子赶着羊群的诺康姆,吉尔斯经营小牧场的小辛托克,克林从巴黎还乡造福当地教育事业的伊格登荒原,苔丝和少女伙伴们跳舞、挤奶、恋爱的布雷谷,一““这些地方都具有典型的乡村特征。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村民们在这样的土地上过着淳朴、恬静、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在这里,当主
人公们遭受生理的磨难和心理的创伤时,他们凭借着自然的灵气,获取力量和精神支撑。

作者对这些带有明显乡村色彩的地理坐标的描写,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乡土乡音和乡村生活的一往深情和深深的眷恋。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引言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以其深刻描绘自然景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关注哈代的作品,并通过对其小说中重要主题、故事情节和角色分析,来理解和解读哈代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1. 自然与命运哈代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着命运和环境在个体生活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分析《远离尘嚣》等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命运纽带。

1.1 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哈代善于利用自然景观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主题。

例如,在《好女儿》中,作者巧妙地将荒凉、寒冷的风景与主角苦难经历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共鸣。

1.2 环境限制与社会压力哈代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受到环境和社会压力的束缚,他们的命运被注定好像无法逃脱。

在《远离尘嚣》中,巴斯特号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遭受了破坏,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将给个体和社区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2. 社会与爱情哈代作品中普遍存在社会约束对爱情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压力做出选择的困境。

2.1 爱情与阶级在哈代作品中,阶级地位常常成为爱情障碍。

例如,《小说家》揭示了上层社会对异类恋情抱有偏见和排斥的心态。

2.2 婚姻制度与自由意志哈代对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个体应如何面对传统观念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城市之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故事描述了两个不同背景下幸福不能长久维系的婚姻。

3. 性别与社会地位哈代的作品经常关注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挣扎。

3.1 女性反抗与自主权通过塑造独立、勇敢的女性角色,《苔丝·达佛人》和《雾都孤儿》等作品揭示了女性因为社会地位限制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她们对不公平对待反抗的力量。

3.2 社会压迫与女性命运哈代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命运无法改变的悲剧。

在《红房子》中,菲比被迫接受命运安排,最终身陷困境。

哈代作品中的英国“三农问题”研究

哈代作品中的英国“三农问题”研究
(二)工业文明入侵下的英国农村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逐渐深入,工业文明逐 渐向英国的农村扩张。因此,哈代的中后期作品更多 地描写了都市商业文明对牧歌式的田园乡村的污染, 指出商业社会的不良习气破坏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使 人走向堕落,使人性腐化变质。如在《卡斯特桥市长》 中,哈代所描写的卡斯特桥市,作为整个威塞克斯社 会的经济政治中心,虽然只是一个较大的村子,却是 英国西南部农村地区多切斯特的一个缩影,是英国农 村被工业文明侵入残留下来的一个荒岛。小说写道: 这座古 老 的 城 市———卡 斯 特 桥 市———最 令 人 瞩 目的特点的确就是方方正正,它虽然还是不久前刚刚 修建的,但是却丝毫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它像一 盒多米诺骨牌似的排得紧紧凑凑。它并没有一般所 说的那种郊区,农村和城市几乎谈不到一线之隔,而 是紧密相连。[2] 在之后的描 述 中 哈 代 提 到,严 格 说 来,卡 斯 特 桥 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只是集中在一起的村庄的中心 地区,我们看 到 的 是 农 村 生 活 的 特 点。 如:在 同 现 代 商店完全两样的橱窗里,摆着镰刀、钩镰、剪羊毛的剪 刀、铲子等诸如此类农村用于耕种和畜牧的商品。感 受到的只是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而另一方面,小说 中提到铁路的支线已经伸延到了离卡斯特桥市只几 里路的地方。这一切都说明,卡斯特桥集中了工业文 明入侵后英国乡村的全部特征,也体现了英国农村同 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 19世纪最后 30年英 国最伟大的现实 主 义 作 家,曾 被 卡 尔 · 韦 伯 称 为 “英 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共创 作了 15部长篇小说、4个短篇小说集、8卷诗、2部诗 剧。
哈代一生在农村生活并热爱农村生活,对农村的 自然环境、农 民 的 精 神 生 态 有 着 难 以 言 表 的 独 特 情 感。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工业革命给 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旧经济秩序的解体 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他的作品描绘了农村自然景色的 纯净、清新,同样,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使英国农村 在社 会 政 治、经 济、道 德、风 俗 等 方 面 发 生 的 巨 大 变 化,并给农民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苦难。哈代以自己的 方式表达着对社会转型期农业、农村、农民命运的独 特关怀,以及对宗法制农村社会价值观的瓦解和重建 的思考。在英国文学史上,他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创作 领域,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转型期英国的 “三农问题”。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练习题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练习题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练习第一部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引论1.关于科研伦理规则的起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二十世纪初期,科研伦理规范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国纷纷就科研伦理达成了一些共识,乃至起草了相关国际公约2.关于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价值目标,关于“求美”的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求美体现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目的价值3.历史学大家章开沅先生讲:“什么是史学,史学是历史学者人格、良知和学识的结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的过程。

”这告诉我们身为一名学术活动的参与者要恪守的科研伦理规范不包括?●依从权势4.下列选项不属于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是?●学术水平低5.在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中,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杜绝蓄意的捏造、作假和对研究成果的曲解,指的是?●诚信原则6.哈佛模式下的引证规范的特点是?●插句式7.为什么要培养学生从事科研与学术的“底线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助于学生规避学术风险●有助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质检科研严谨度的差距●有助于建设好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学科体系8.请选择您认为正确的答案?●精确、高效、责任是科研诚信基本要求的应有之义●论文写作规范是技术性的学术规范的重要内容●建立学术规范的终极目的是保护科研活动参与者独创的智力劳动成果,确保知识生产过程务实求真●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建立除了约束科研活动和科研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为解决科研成果争议提供指导方针和处理原则9.关于我国科研规范体系的建立,您认为正确的答案?●由于我国科研体系发展比较晚,该领域的规范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确立●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学术道德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术道德方面的规定以及展开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答辩制度是检验科研质量,确保学术规范的制度之一10.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应当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实事求是●造福人类●规范精简第二部分引注规范及其盲区1.请选择您认为错误的答案?在提供和著录引文时,不允许引用原著者之前的引文在提供和著录引文时,应该遵循以下哪些原则?①原则上使用原始文献,避免采用转引的方式;②引用以必要、适当为限;③引用不得改变或歪曲被引内容的原貌原义;④引用原则上使用最优或最新版本;⑤引用标注应该完整、准确地显示被引作品的相关信息;⑥引用网络资源应该慎重,引用信息包括相关的时间信息。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内容提要]哈代是一位被中国读者熟悉、喜爱的英国作家,也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印烙着他农村的生活经历,贯穿着他浓浓的乡村情结。

本文对哈代作品中的农村背景做了一个简单概述,并列举哈代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农村背景及意义。

[关键词]哈代;作品;田园;乡村;背景;埃格敦荒原;小农经济;威塞克斯[作者简介]李苏,女,江西南康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

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哈代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有着但丁一样的独特地位。

他是英国文学中的一坐桥梁。

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英国文学传统,又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把传统和当代文学联系起来,是一个处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接线上的文学巨人。

19世纪后期,他开始诗歌创作,然后转而尝试写作小说,20世纪后,成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作家。

哈代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农村自然景色的清新、纯净,同样也直接面对了资本主义扩张带给农民的苦难,更无法回避宗法制农村社会毁灭的历史。

无可否认,哈代作品中自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他作品中的许多地名与人名都直接取材于他的农村生活环境,而且也表现在他对性格和情感的真实描写上。

在英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作品一直受到忽视,正是哈代用自己的创作开辟了这一领域。

哈代1840年6月生于英国西南部沿海的多塞特郡的博克汉普屯,这是一个有着田园色彩、牧歌情调的美丽村落,它远离现代工业世界而保持着古老传统,恬静优美、古朴寂寥。

笔者曾于2002年游览了多塞特――哈代的故乡,参观了哈代的故居,这是一幢坐落在松林深处的砖木结构的两层草屋,这座草屋就是他的小说《绿荫下》中主人公居所的原形,在草屋背后,是一片广袤的高地,那就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描写的爱敦荒原。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究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究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究内容摘要:吴笛的《哈代新论》的主要贡献是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解读,大大拓展了哈代研究的视野。

高万隆的《婚恋·女权·小说》以性爱婚姻为唯一的切入点,对哈代和劳伦斯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开拓性和总结性。

这两部同在去年出版的专著代表了目前国内哈代研究的最新水平。

关键词:吴笛《哈代新论》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的小说主题研究》托马斯·哈代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界绝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哈代生前的20世纪20年代,有关哈代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就已进入国人视野。

1937年李田意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哈代研究专著《哈代评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代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成果斐然。

时至今日,国内已有十多部哈代研究著作问世,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在新的批评环境下,为了取得对像哈代这样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新突破,学者们各辟蹊径,或汲取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寻找新的视角,拓展哈代研究的视野;或锁定一个主题深入挖掘,进行专题研究,大大提高了哈代研究的专业化程度。

去年出版的两部有关哈代的研究著作,分别在上述两个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价值。

这两部著作,一部是吴笛教授的《哈代新论》,另一部是高万隆教授的《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的小说主题研究》。

两位学者均是国内资深的哈代研究专家,他们的新作代表了当前国内哈代研究的最新水平。

作为国内资深的哈代作品的翻译者和研究者,吴笛教授对哈代的兴趣可谓浓郁而执着,除了翻译出版了《苔丝》(1991年)、《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与飞白合译,1992年)外,还出版了两部哈代研究专著《哈代研究》(1994年)和《哈代新论》(2009年)。

作者将他的新作命名为《哈代新论》,清楚地表明了该书与早期学术专著《哈代研究》的承继和区别。

在《哈代研究》中,作者主要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手段,对哈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评析。

田园幻象的解构:托马斯·哈代的乡村书写

田园幻象的解构:托马斯·哈代的乡村书写

田园幻象的解构:托马斯哈代的乡村书写
方英;卢艺萱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46)2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是其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乡村书写是该系列小说的重要特色,体现了哈代关于英国乡村问题的深刻反思;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的真实状况,而且注入了哈代本人关于英国田园文学的独特思考和复杂态度:在看似描写田园风光、承袭英国田园书写传统的同时,解构了长期以来由想象和书写建构而成的“田园幻象”。

在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研究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其他空间理论,探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乡村书写对英国田园幻象的三重解构:乡村“天堂”的颠覆,“阿卡迪亚”的幻灭,理想乡村住宅的“坍塌”。

【总页数】11页(P64-74)
【作者】方英;卢艺萱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托马斯·哈代的故园情结与创伤书写
2.托马斯·哈代笔下的田园诗画
3.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的"归隐"主题之比较
4.静美乡村,远离
尘嚣
——托马斯·哈代小说的生态文学解读5.托马斯·哈代《还乡》的乡村共同体形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九世纪英美文学对农业经济的概况探索论文

十九世纪英美文学对农业经济的概况探索论文

十九世纪英美文学对农业经济的概况探索论文十九世纪英美文学对农业经济的概况探索论文十九世纪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界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在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经济在其中的地位却逐渐被削弱。

这时期也是开始英美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因此在英美文学中关于农业经济的描写众多。

本文对十九世纪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索农业经济在作品中的体现。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十九世纪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英美文学作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学创作,掀起文学创作高潮。

文学作品中对农业经济的描写也很多,如英国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从不同程度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叙述。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中农业经济的体现开始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经济地位就逐渐被削弱,农民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从前平静的庄园生活被打破,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怀念农业庄园生活,因此也就涌现一大批体现农业庄园生活的作品。

《简·爱》、《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简·爱》描写是一个名字叫做简·爱的失去父母的孤女,被寄养在舅舅家,但是由于舅母并不善待简·爱,表兄弟也经常欺负她,导致简·爱的性格孤僻而敏感,最后她决定离开舅母家,舅母因此将她送到孤儿院,在孤儿院简·爱同样受欺负,但好在结识了一个同为孤儿的名叫海伦的女孩。

但上帝就像在与简·爱开玩笑,不久海伦因疾病和饥饿离开了她。

后来简·爱来到一个叫菲尔德的庄园,在这里没有人压迫她、欺辱她,庄园主在与她进行对话时也是从平等的角度对待她,最终简·爱用善良打动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2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3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4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5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6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7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8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9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10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11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4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15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16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17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18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19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20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21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22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23 浅析菲利普从妥协走向庸常的原因—反刍毛姆《人性的枷锁》24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25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26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27 《基督山伯爵》与《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比较28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2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30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31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32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33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3435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36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37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38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39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40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41 商标语的翻译42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43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4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45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4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47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48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49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50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51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52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53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54 维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55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56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57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58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59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60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61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62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63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64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65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66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67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68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 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69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70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71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72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73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74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75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76 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歧义77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78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79 On Nonequivalence of “Ren Min” in Chinese Legal Texts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80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81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82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83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8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85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86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8788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89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9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91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92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93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94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95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96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97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98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99 论汉语政治新词的英译100 从《好事一小件》和《洗澡》的对话对比分析看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101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102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03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104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105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106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07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108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109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110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111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1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13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114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15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11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17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18 英语商标的汉译原则及策略119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20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121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122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123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124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125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126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27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128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129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13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31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132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133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134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135 《嘉莉妹妹》中的不同价值观的研究136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37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13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39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140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1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142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4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44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145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46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147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48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149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150 解读西方传统童话中两位典型女性形象151 中西酒文化比较152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153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154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155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5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57 水文化对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158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159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60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观分析161 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162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63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164 英汉语言间的形合与意合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体现165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166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167 库切《等待野蛮人》中的不可靠叙述168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6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70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71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72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73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174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75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76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7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17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79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180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181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182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83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84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85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8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 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7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188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8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190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 191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192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193 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转化194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195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196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97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198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99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20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