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与肝癌侵袭 转移关系的研究(一)

合集下载

乙酰肝素酶(HPSE)蛋白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探讨的开题报告

乙酰肝素酶(HPSE)蛋白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探讨的开题报告

乙酰肝素酶(HPSE)蛋白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探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转移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是一种内源性蛋白酶,其胶原酶和纤溶酶样活性可分解成肝素硫酸和其他糖胺聚糖,从而促进肿瘤细胞侵犯和转移。

此外,研究也表明HPSE在肺癌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探究HPSE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肺癌转移的发生机制和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水平。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HPSE在肺癌转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机制,为开发针对HPSE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3. 研究方法:(1)收集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和相应的正常组织样本。

(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PSE在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使用建立的肺癌细胞系进行实验室实验,包括Transwell实验和Wound healing实验,探究HPSE在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4)使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分析HPSE参与的分子机制。

4. 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探究HPSE在肺癌转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参与的分子机制,从而深入阐明其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

通过对HPSE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降低肺癌的转移率,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5. 研究意义:肺癌是一种高度转移的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本研究将揭示HPSE在肺癌转移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为肺癌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宋作庆;周乃康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31)3
【摘要】临床上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浸润和转移,恶性肿瘤细胞要实现浸润、转移,必须首先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组成的屏障。

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层黏素、纤维结合素等;二是糖氨聚糖,其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oglycan,HSPG)。

【总页数】2页(P272-273)
【作者】宋作庆;周乃康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乙酰肝素酶在癌细胞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J], 刘道同;刘长安
2.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表达及其与转移、预后关系 [J], 崔红梅;王海琳;王晓黎;白岩
3.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J], 陈泓;李力;张玮;王琪
4.乙酰肝素酶2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J], 张水军;郭文治;赵永福;史冀华;郑守华;宋燕;翟文龙
5.乙酰肝素酶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J], 牛保华;吴萍;赵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单人锋;彭贵祖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04(015)001
【摘要】硫酸类肝素蛋白聚酶(HSPGs)是细胞外基质与基膜的主要组成部分,硫酸类肝素链上结合着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大量证据表明HSPGs对于细胞的生长繁殖起重要作用.肝素酶能在特定位点降解HSPGs,改变细胞外环境,介导一些生物现象的发生,如炎症发展、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等.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单人锋;彭贵祖
【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3;R73
【相关文献】
1.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的表达与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J], 苏树伟;田辉;李林;岳韦名;高存;司立博
2.肝素酶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评价 [J], 蔡恒毅;郭贵海
3.肝素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J], 宋作庆;周乃康
4.乙酰肝素酶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刘金禄;刘志伟;陈俊强;李绍森
5.肝素酶B细胞表位MAP疫苗对肝癌生长及肺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张骏;杨建民;王慧菊;崔盈;陶厚权;茹国庆;赵仲生;潘盈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放;它在内涵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中具有管家基因的功能,广泛表达于人类的肿瘤细胞中,在侵袭型的动物肿瘤细胞中也过
度表达。因此它的过度表达被认为能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最近的研究显示,肝素酶能释放硫酸乙酰肝素依赖的生长因子
并能产生大量有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片段,破坏、降解细胞外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并加快fIIL管生成,对肿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http://www.biother.org Chin J Cancer Biother,Apr.2009,V01.16,No.2
·199·
DOI:10.3872/j.issn.1007-385X.2009.02.020
·综述·
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Role of heparanase in tumor metastasis
肝素酶不仅具有酶的活性,而且也有独立于细胞 外基质和细胞外微环境的非酶活性。它能加强Akt信 号转导通路和促进P13K与P38依赖的上皮细胞的浸 润与转移。通过Src通路,它也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的表达。在细胞水平,通过作用于上皮细胞,肝素 酶能直接促进微血管生成。肝素酶促进Akt信号通路 的能力证明它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万方数据
·200·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年4月,16(2)
1.2肝素酶的分布与细胞定位 肝素酶可降解HSPG,在人类正常组织主要分布在
胎盘、脾脏、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和细胞内,其他非 免疫组织中如心脏、肺、肝、肾等均不表达,但在多种人 类恶性肿瘤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尤其在一些侵袭转移 性强的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更高¨o。
与hepara脚e.J有高度的同源性。事实上,活性肝素酶
是一个由50 000(Lysl58一11e543)和8 000(Gln36一Glul09) 多肽以非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异源二聚体,这2条非共价 结合的异二聚体结构是肝素酶具备活性的充分必要条

BUB1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BUB1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BUB1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作者:周岩母汉友王淑芬汪瑞忠来源:《新医学》2019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究纺锤体检测蛋白BUB1B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研究其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收集GEO数据库中HCC患者(GSE121248)的临床以及基因表達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设计针对BUB1B基因的小干扰RNA载体,通过沉默BUB1B基因表达验证其在肝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中的影响。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沉默效率,通过细胞增殖实验以及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该基因在肝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中的作用。

利用KM-plotter数据库分析BUB1B基因表达高低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沉默序列1和2能够有效地沉默BUB1B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t=8.41,P = 0.001;t=10.43, P < 0.001),沉默BUB1B表达的肝癌细胞系HepG2的增殖能力减弱(t=13.94, P < 0.001),肝癌细胞8 h的侵袭能力同样减小(t=14.94,P < 0.001)。

高表达BUB1B基因的HCC患者(n=127)生存率差于低表达BUB1B基因的HCC患者(n=237)[HR=2.01(1.42 ~ 2.86), P = 6.6×1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肝炎病毒感染史的HCC患者(n=150)中,BUB1B基因表达高低对预后没有影响[HR=1.88(0.89 ~ 3.99),P = 0.093],只有在未感染肝炎病毒的HCC患者(n=167)中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物[HR=2.84(1.75 ~ 4.61), P = 1.1×10-5]。

结论 BUB1B基因在HCC患者中高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在未感染肝炎病毒的HCC患者中,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够能特异性识别、切断基质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glycan,HSPG)的硫酸(乙酰)肝素(HS)侧链的基质降解酶。

大量实验证实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1]。

本文对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转移和扩散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乙酰肝素酶;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原发性肝癌;肿瘤转移、扩散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又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早期发生肝内转移。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因此,研究肝癌转移扩散的精确机制,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细胞癌1.1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且全球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HCC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恶性程度大、预后差等特点。

其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肝移植和局部治疗等,而手术切除及肝移植被认为是HCC可能的治愈方法,但只有大約15%的患者能够受益。

近30 年来,我国肝癌研究取得很大成绩,肝癌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和综合治疗措施不断改善,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

但从整个肝癌人群来说,由于其转移扩散的特性始终未能逆转,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不足30%,术后转移复发率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2-3]。

1.2肿瘤扩散转移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侵袭、血行、淋巴和种植转移等4种。

肝癌的侵袭转移主要涉及癌细胞黏附、基质蛋白降解、肿瘤新生血管、器官靶向定植、上皮-间质转化(EMT)等方面,具体到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则主要集中在与侵袭转移有关的基因、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因子上。

肝素酶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肝素酶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 键 作 用 。与侵 袭 转 移 有 关 的细 胞 因 子 , 括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包 因 子 1 VE } 1 、 激 酶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 P 、 细 胞 生 ( ( )尿 F u A) 肝 长因子 ( HGF 等 。 )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的上游事件 , A一方 面降解 B , HP M 另 ・ 厅 面 可 以 释放 锚 定 在 E cM 上 的 促 血 管 生 成 因 子 , 而 促 进 肿 瘤 从
4 10 ) 4 0 0
原 发性 肝 细 胞 肝 癌 ( C) 最 为 常 见 的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HC 足
早期 无 明 显 症 状 , 临床 确 诊 时 , 部 分 已 经处 于 中 晚 期 。因 此 , 大 大 部 分 HC C患 者 自确 诊 后 的 平 均 6个 月 存 活 率 小 到 5 , O 5
2 HP 与 HC A C侵 袭 和转 移 的 关 系
疫 治 疗 , 其 毒 副 作 用 , 、 异 性 强 、 作 简 单 等 优 势越 来 越 受 因 j特 、 操 到 学 者 的关 注 。 HP 作 为 一 种 广 谱 的 肿 瘤 转 移 抗 原 , 为 r A 成 理 想 的肿 瘤 共 有 抗 原 。 人 HP 抗 原 表 位 555 3 2 72 5和 A 2 3 、7 —8 4 54 3以及 小 鼠 HP 抗 原 表 位 3 84 5和 5 56任 体 内 、 0 —1 A 9—0 1 2 9 外 均 可诱 导 产 生 HP 多 肽 特 异 性 的 C 1反 应 , HI 【性 A T 埘 ; A f J
瘤 细胞 中异 常 高 表 达 , 而在 正常 组 织 中不 表 达 。有 学 者 运 崩 逆
转 录 P R( T P R) 研 究 显 示 4 的 HC 组 织 HP 的 c R —C 法 7 C A mRNA表 达 阳 性 , 旁 组 织 不 表 达 或 微 弱 表 达 , J 的 mR 癌 H 】 人 NA 及 HP 的 表 达 显 著 高 于 癌 旁 肝 组 织 及 正 常 肝 组 织 ( A P : 0 0 ) 并证 实 HP 表 达 阳 性 与 HC 术 后 转 移 复 发 I 卡 关 , .5 , A C f开 = _ 说 明 HP 的表 达 可 能 与 肝 细 胞 的 恶 性 转 化 及 肿 榴 的 演 进 有 A

miR-50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miR-50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中国癌症杂志》2018年第28卷第12期 CHINA ONCOLOGY 2018 Vol.28 No.12888·论 著·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471038);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青年项目(20154Y0083)。

通信作者:黄 勤 E-mail: qxinyi1220@miR-50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曹晶珠1,郑 浩2,陶元平2,姚乃心3,黄智平4,汪珍光2,黄 勤11.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433;2.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上海 200433;3.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433;4.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广东 广州510010[摘要]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率第三高的恶性肿瘤,microRNA (miRNA )被认为在HCC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原发性肝癌中miR-509-3p 的表达水平、细胞功能及调控的相关基因。

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FQ-PCR )技术检测miR-509-3p 在46例肝癌患者组织样本、人肝癌细胞系及永生化人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 实验检测miR-509-3p 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检测miR-509-3p 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之间的关系。

结果:RTFQ-PCR 技术检测结果显示,miR-509-3p 在46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样本以及MHCC97H 、HCCLM3和SMMC-7721肝癌细胞系中异常高表达。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和MVD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和MVD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论著 临床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 和MVD 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廖文胜1,李江发2,何阳阳1,李西融1,唐澄海1,杜延召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肝胆胰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0;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肝胆胰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0)2016-12-12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290003-2-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自筹经费课题(Z201537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326)。

廖文胜(1969-),男,广西桂林人,副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摘 要]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 )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 )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 法分别检测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LVD 和MVD 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分析癌旁组织LVD 与癌组织MVD 表达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平均LVD 值分别为(10.65±3.75)、 (8.98±2.52)、 (3.15±1.49);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LVD 值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均P <0.01)。

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平均MVD 值分别为 (71.08±43.19)、 (23.20±4.70)、 (16.80±3.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MVD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01)。

结论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 及MVD 高表达,与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及淋巴转移有关。

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癌症是一种能够危及生命的疾病,虽然治疗方法日益成熟,但是仍有很多疗效不好或者对身体有较大副作用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肝素碱酶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被广泛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肝素碱酶(heparinase)是一种专门降解肝素的酶,可以将肝素降解为低分子肝素,进而释放出一些多肽和糖肽物质。

在基础研究中,它经常作为肝素代谢的模型酶。

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在癌症研究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首先,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有着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这部分的研究涉及到了细胞和动物实验,通过观察癌细胞在肝素碱酶作用下的增殖情况来了解它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使用肝素碱酶明显抑制了肝癌细胞、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其次,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还有着抑制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作用。

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是导致癌症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肝素碱酶可以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对于各种类型的癌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最后,肝素碱酶还起到了减轻临床癌症患者的疼痛和症状缓解的作用。

这是一项临床研究发现的结果,也是肝素碱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得到接受的证明之一。

二、肝素碱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上文已经提到,肝素碱酶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以及减轻临床癌症患者的痛苦。

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人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肝素碱酶的作用机制与其降解肝素后释放的多肽和糖肽物质有关。

这些物质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生长、信号传导、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因此,肝素碱酶产生的低分子肝素可能在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肝素碱酶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例如,在基础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可能与肝素碱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这个通路可以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多个生物过程。

肝素化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原理研究

肝素化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原理研究

肝素化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原理研究肝素化酶(heparanase)是一种蛋白酶,在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肝素化酶可以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肝素硫酸葡萄糖胺(HS-GAGs)来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同时还能够激活和诱导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

肝素化酶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解 ECM促进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二是通过降解 HS-GAGs 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

肝素化酶通过降解 ECM 促进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

ECM 是细胞外的复杂结构,由多种不同的分子组成,如胶原、纤维蛋白、透明质酸等,这些分子组成了基质,为细胞提供支持和结构。

肝素化酶降解 ECM 可以帮助肿瘤细胞穿透基质,从而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实现浸润和转移。

肝素化酶通过降解 HS-GAGS 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

HS-GAGS 是肝素的一种衍生物,由硫酸葡萄糖胺和肝素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HS-GAGs 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细胞黏附和细胞外基质保护等生理过程。

在肿瘤组织中,HS-GAGs 和肝素的含量降低,而肝素化酶的活性增加,从而能够降解 HS-GAGs,并释放出一系列促进肿瘤发展的生长因子,如VEGF、FGF、PDGF 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生长。

肝素化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素化酶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治疗靶点,抑制肝素化酶的活性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同时还能够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

抑制肝素化酶活性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抑制酶活性;二是通过调节肝素化酶的表达来降低其活性。

常用的抑制肝素化酶活性的方法包括使用特异性肝素化酶抑制剂、RNA 干扰和小分子化合物抑制等。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一些植物提取物和化合物也具有抑制肝素化酶活性的作用。

总之,肝素化酶在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一个新型的肿瘤治疗靶点。

UCH37与PRDX1相互作用影响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UCH37与PRDX1相互作用影响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 中晚期患者,目前唯一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索拉菲 尼也只能延长约3个月的生存期[2]。因此,亟需探 索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分子机制,以期寻找新的 可早期诊断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生物学标志物。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是一种去泛 素化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参与蛋白质的 降解。过氧化物酶1(PRDX1)是 PRDX 家族的一 员,可有效 消 除 活 性 氧,在 氧 化 应 激 中 起 着 至 关 重 要的作用。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UCH37 和 PRDX1分别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和低表达,与肝 癌术后预后不良相关;UCH37和 PRDX1分别能促 进和抑 制 肝 癌 细 胞 的 迁 移 和 侵 袭;此 外,还 发 现
国际消化病杂志2021年6月第41卷第3期 IntJDigDis,June25,2021,Vol.41,No.3
·189·
1.4 免疫共沉淀 先对蛋白 A琼脂糖进行预处理:将蛋白 A琼
脂糖混匀,加入1mL1×PBS,4 ℃ 3000r/min离 心2 min,弃 去 上 清,重 复 3 次。 收 集 细 胞 蛋 白,加 入适量一抗溶液,4 ℃旋转10h。加入适量已预处 理的蛋白 A琼脂糖,4 ℃旋转过夜。次日将混合物 于4 ℃ 3000r/min 离 心 5 min,弃 上 清 液,重 复 3次,最终获得免疫共沉淀的沉淀物,用于 Western blotting检测。 1.5 细胞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实验
收集细 胞 前 12h,在 培 养 基 中 加 入 10μmol MG132以减少细胞蛋白降解。离心收集细胞,加适 量细胞裂解 液 裂 解 细 胞,收 集 细 胞 裂 解 液,冰 上 预
冷30min后,4 ℃ 12000r/min 离心10min,收集 细胞蛋白。用 BCA 蛋白质定量检测试剂盒对细胞 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取适量蛋白加5×蛋白上样缓 冲液,100 ℃ 水 煮 8 min,使 之 变 性。蛋 白 样 品 在 12%的分离胶中电泳数小时后转移到 NC膜上。将 膜置于5%牛奶封 闭 液 中,在 室 温 下 封 闭 1h,置 入 适量一抗溶液,4 ℃孵育过夜。次日,洗膜,加入适 量二抗溶液,室温孵育1h,放入仪器中曝光并记录 图片。

不同转移潜能肿瘤细胞肝素酶的表达

不同转移潜能肿瘤细胞肝素酶的表达

不同转移潜能肿瘤细胞肝素酶的表达李姝玉;谷雨妹;张四洋;王恩华;邱雪杉【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06(15)6【摘要】目的研究肝素酶(Heparanase,Hpa)表达水平与人类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2组4种不同转移潜能的人类肿瘤细胞系中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p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高转移潜能人类肺癌细胞(0.757±0.033,0.670±0.020)、乳腺癌细胞(0.617±0.024,0.661±0.013)中明显高于相应的低转移潜能肺癌细胞(0.518±0.012,0.406±0.012)、乳腺癌细胞(0.170±0.016,0.227±0.011).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类肿瘤中,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转移能力呈正相关.【总页数】5页(P685-689)【作者】李姝玉;谷雨妹;张四洋;王恩华;邱雪杉【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1【相关文献】1.不同肿瘤细胞株三种糖基转移酶家族的差异表达谱研究 [J], 邵雪君;吴士良;金美芳2.Northern杂交检测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J], 仇灏;陈克平;周嘉梁;彭淼;吴士良3.不同肿瘤细胞株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的差异表达 [J], 邵雪君;吴士良;周嘉梁;莫建华;周迎会4.IV型胶原酶在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活性分析 [J], 张林琳;贺大林;李翔;李磊;朱国栋;王新阳5.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耐药性和转移潜能 [J], 肖恩华;胡国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组织芯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组织芯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组织芯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意义陈罡;党裔武;罗殿中;冯震博;唐小玲【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7(15)33【摘要】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芯片中的过度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25例HCC患者肝组织、48例肝癌患者癌旁组织、6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23例肝血管瘤患者相应正常肝组织构建组织微阵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PA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织中的HPA蛋白的阳性率45.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7.08%(x^2=2.23,P<0.05),肝硬化6.45%(x^2=5.262,P<0.05)和正常肝组织4.35%(x^2=3.895,P<0.05).癌旁组织中的HPA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x^2=2.882,P<0.05)及正常肝组织(x^2=2.361,P<0.05);HCC中临床TNM分期ⅠⅡ期HPA阳性率明显低于ⅢⅣ期(29.41% vs 67.31%,x^2=4.111,P<0.05);HCC中无转移组HPA阳性率明显低于转移组(14.71% vs63.33%,x^2= 3.978,P<0.05);HPA表达率在AFP≥400μg/L和AFP<400μg/L组(52.05% vs 36.17%,x^2= 2.071,P<0.05)、有无门脉癌栓组(71.74% vs29.73%,x^2=4.472,P<0.05)、多个和单个肿瘤结节组(73.91% vs28.38%,x^2=4.847,P<0.05)以及肿瘤直径≥5 cm和<5 cm组(57.89% vs 25%,x^2=3.471,P<0.01)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HPA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肝硬化及肿瘤包膜浸润无关.结论:HPA高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HPA蛋白指标有助于HCC诊断和判断患者预后.【总页数】5页(P3540-3544)【关键词】乙酰肝素酶;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作者】陈罡;党裔武;罗殿中;冯震博;唐小玲【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737.9【相关文献】1.慢性肝病和肝癌患者肝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和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J], 曾晓波;杨竹林2.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田志宏;王顺祥;张凤瑞3.早期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CD34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 [J], 肖影群;钟青梅;邓茜;梁青;章萍;徐海英;涂相林;叶德强;李涛;熊晓晴4.早期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CD34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 [J], 肖影群;邓茜;梁青;章萍;徐海英;涂相林;叶德强;李涛;熊晓晴;钟青梅5.原发性肝癌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J], 陈晓鹏;刘颖斌;时开网;彭淑牖;彭承宏;史留斌;沈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姚宏;张庆升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35)2
【摘要】恶性肿瘤要实现转移必须完成两个关键步骤:突破由基底膜(BM)和细胞外基质(ECM)构成的组织屏障和形成新生血管。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oglycan,HSPG)作为BM、ECM和血管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降解对于肿瘤的转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研究发现肝素酶(heparanase,HPA)不仅能直接降解HSPG,还可以协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生物因子,促进肿癌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姚宏;张庆升
【作者单位】太原市人民医院,030001;太原市人民医院,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乙酰肝素酶促进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徐波;陆茵
2.乙酰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J], 李志宏;杨仕明
3.钙结合蛋白和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J], 高川;张明亮
4.乙酰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J], 彭大颖;高志安
5.肝素酶:一种新的广谱的肿瘤转移相关抗原在中晚期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杨仕明;汤旭东;陈婷;熊震;陈陵;蔡永国;房殿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默AFP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

沉默AFP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

沉默AFP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苏纯洁;何前进;毛伟明;张喜华;岑红兵;张松柏【摘要】目的研究沉默甲胎蛋白(AFP)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3B细胞随机分为Hep3B/shRNA-AFP 组、Hep3B/shRNA-control组,消化后种于6孔板中,待生长至65%融合时,分别将AFP干扰的慢病毒载体和对照病毒载体,按照感染复数为30的比例滴加到细胞培养液中.感染16 h后,吸出含慢病毒颗粒的培养液,更换培养液,取继续培养5 d后的细胞.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转移实验观察沉默AFP表达后Hep3B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AFP对MMPs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Hep3B/sh-AFP组24 h后空白区域占原始划痕区域面积百分比为77.1%±1.5%,Hep3B/shR-NA-control组为51.3%±1.5%,两组比较,P <0.05.Hep3B/sh-AFP组、Hep3B/shRNA-control组穿透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63±47)、(718±23)个/HP,与Hep3B/shRNA-control组相比,Hep3B/sh-AFP 组穿透滤膜的细胞数减少(P <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ep3B/sh-AFP 组MMP2、MMP9、MMP11、MMP15、MMP17和MMP25的相对表达量低于Hep3B/shRNA-control组,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沉默AFP表达可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2、MMP9、MMP11、MMP15、MMP17和MMP25表达有关.%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ilencing alpha-fetoprotein (AFP) expression o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nd to explore its related mechanism. Methods Hep3 B cells in the logarithmic ph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Hep3 B/shRNA-AFP group, and Hep3 B/shRNA-control group, and then were planted into 6-well plates. When they grew to 65%fusion, the shRNA-AFP lentiviral vector and the shRNA-control viral vector were separately added to the cell culture medium at a ratio of 30 in a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After 16 h of infection, th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the lentiviral particles was aspirated, the culture solution was renewed, and the cells were obtained after another 5 days of culture.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bilities of Hep3 B cells after silencing AFP expression were observed by Scratch test and Transwell transfer assay. The 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AFP on gen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 Results After 24 h, the percentage of blank area was 77. 1%± 1. 5% in the Hep3 B/sh-AFP group, which was 51. 3%± 1. 5% in the Hep3 B/shRNA-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 < 0. 05). The number of cells penetrating the membrane in the Hep3 B/sh-AFP group and Hep3 B/shRNA-control group were (463 ± 47) /HP and (718 ± 23) /HP,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Hep3 B/shRNA-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cells penetrating the membrane in the Hep3 B/sh-AFP group was less (P <0. 05). The real-time PC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MMP2, MMP9, MMP11, MMP15, MMP17, and MMP25 in the Hep3 B/sh-AFP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p3 B/shRNA-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ll P < 0. 05). Conclusion Silencing AFP expression can reduce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ma cells, 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hibition of MMP2, MMP9, MMP11, MMP15, MMP17 and MMP25 expression.【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9(059)004【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肝癌;甲胎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侵袭;细胞转移【作者】苏纯洁;何前进;毛伟明;张喜华;岑红兵;张松柏【作者单位】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黄冈市中心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第一[1]。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田志宏;王顺祥;张凤瑞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8)3
【摘要】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原发性肝癌45例中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26例(57.8%);在高分化(6/17)、无肝内转移(12/28)和无淋巴结转移(14/31)的肝癌中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低分化(20/28)、肝内转移(14/17)和淋巴结转移(12/14)的肝癌(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可能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阳性表达者可能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
【总页数】3页(P172-174)
【作者】田志宏;王顺祥;张凤瑞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东区,山西,太原,03000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河北,石家
庄,0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Survivin、bFGF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金立亭;冯贤松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秋萍;王双双
3.NEDD9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刘怡;蔡晶;王鼎
4.CK19及β-catenin 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刘铭;师艺;张巍;王智;苗娜
5.b-FGF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田志宏;王顺祥;张凤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促进癌细胞扩散的肝素酶

可促进癌细胞扩散的肝素酶

可促进癌细胞扩散的肝素酶
张玉勤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情报》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分别发现了长期寻找的肝素酶基因,该酶被癌细胞用以向全身扩散。

很早以前,医生们就知道许多癌症的原发肿瘤并非都是致死性的,但最初的肿瘤可以散发一些癌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进入血流中,然后在把新肿瘤散发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些移位或转移的细胞一般都会成为真正的杀手。

【总页数】1页(P28)
【作者】张玉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TNF-α及IL-1β促进肝癌细胞系SMMC-7721乙酰肝素酶表达 [J], 王顺祥;高峰;吴晓慧;宋西进;李建坤
2.Src激酶和p38激酶在乙酰肝素酶促进人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J], 胡灵丹;那日苏;马秀梅;李时荣
3.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 [J], 王顺祥;吴晓慧;周少英;彭利
4.过表达乙酰肝素酶促进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增殖和迁移 [J], 刘子祥; 周少波; 张子艳
5.肝素酶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肝癌细胞跨内皮迁移 [J], 陈晓鹏;叶蕊;戴大飞;伍玉海;俞远林;程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酶促进肿瘤侵袭及CAR-T细胞抗肿瘤活性

肝素酶促进肿瘤侵袭及CAR-T细胞抗肿瘤活性

肝素酶促进肿瘤侵袭及CAR-T细胞抗肿瘤活性
杨祎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5(46)6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淋巴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redirected T lymphocytes,CAR-T cells)技术是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突破性方法之一,在一系列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疗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然而目前CAR-T技术主要应用于血液性肿瘤治疗,对于实质性肿瘤则疗效欠佳。

美国休斯顿贝勒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T淋巴细胞向肿瘤实质的浸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1页(P414-414)
【关键词】肿瘤免疫治疗;肿瘤侵袭;CAR-T细胞;美国休斯顿;贝勒大学;肿瘤实
质;heparanase;抗原受体;实质性肿瘤;肝素酶
【作者】杨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1
【相关文献】
1.乙酰肝素酶非酶活性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尚钐钐;马秀梅
2.靶向HER2的CAR-T细胞构建与抗肿瘤活性的体外分析 [J], 李永强;姚崧源;李
延胜;徐明恺;张惠文;张成刚
3.靶向CS1的CAR-T细胞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的体外研究 [J], 张伟光;王春玲;陶智博;尹昌林;高基民
4.乙酰肝素酶靶点药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J], 张军;崔亚放;张昌卓;张亚;邵鹏
5.具抗肿瘤活性的乙酰肝素酶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J], 蔡小玲;佘志刚;林永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TF3活化及其靶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ATF3活化及其靶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ATF3活化及其靶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

HCC对肝脏的消化和代谢功能造成严重的威胁,是人类生命威胁性较大的肝脏疾病之一。

近年来,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ATF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与DNA特异性结合,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

最近的研究表明,ATF3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些研究发现ATF3促进了肿瘤生长,而另一些研究发现ATF3能抑制肿瘤生长。

因此,探讨ATF3对HC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HCC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TF3在H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HCC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的靶点。

三、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HCC细胞系、HCC组织样品。

2. 实验设计:2.1 ATF3活化实验:利用ATF3激活剂处理HCC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变化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2.2 ATF3抑制实验:利用ATF3抑制剂处理HCC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变化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2.3 病理组织学研究:采集HCC病人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样品,检测ATF3表达水平及其与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2.4 ATF3靶基因筛选:利用RNA测序技术,筛选出与ATF3调控相关的基因,进一步验证其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四、预期结果1. ATF3激活剂处理HCC细胞后,H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也发生改变。

2. ATF3抑制剂处理HCC细胞后,H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也发生改变。

3. ATF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H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一)
作者:罗志强刘锋邵江华邬林泉
【摘要】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amRNA及Hpa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结果肝癌Hpa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Hpa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Edmondson分级和复发有关(P0.05)。

结论HpamRNA及蛋白在肝癌中高表达,并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复发、预后有关。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乙酰肝素酶侵袭转移复发
【Abstract】ObjectiveThemainaimofthisinvestigationistoexploretheexpressionofhepara nasemRNAandprotein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anditsrelationshipwi ththeclinicalpathologicalfeaturesofHCC.MethodsReversetranscriptionpoly merasechainreaction(RT-PCR)and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wereusedt odetectexpressionofheparanasemRNAandproteininnormalhepatictissues,t umortissuesandadjacenttissues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ResultsTheexpr essionofHpamRNAandproteininHCCtissue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 nadjacenttissueandnormalhepatictissues(P0.05).ItwascorrelatedwithTNMc lassificationandrecurrenceofHCCEdmondson-Steiner’sclassification(P0.05). ConclusionOverexpressionoftheheparanasemRNAandproteinrelatestothein
vasion,metastasis,recurrenceandprognosis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 【Keywords】HepatocellularcarcinomaHeparanaseInvasionMetastasisRecurrence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1999年克隆分离出的一种葡糖苷酸内切酶。

它可降解硫酸乙酰肝素(hearansulfate,HS),破坏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并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实现侵袭转移。

作者运用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HpamRNA及Hpa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进行检测,检测3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标本中HPA的基因表达,并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学和随访资料,以探讨HPA可否作为HCC转移潜能的可靠标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新鲜冷冻的标本取自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3例HCC(包括癌和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脏良性肿瘤(取瘤旁肝组织作正常对照)。

收集病人临床病理学检查资料,HCC组中男28例,女5例;年龄29~73岁,平均49岁。

28例术后6~16个月内获得随访,占85%(28/33)。

根据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等,将有癌栓、肝内播散即卫星癌灶和(或)淋巴结转移的14例HCC病人定为高转移复发倾向组。

反之,无癌栓、肝内卫星癌灶和(或)淋巴结转移的19例HCC病人为低转移复发倾向组。

其中癌灶长径≤5cm8例,>5cm25例;癌灶包膜完整14例、不完整19例;甲胎蛋白(AFP)阳性26例、阴性7例;HBsAg阳性27例、阴性6例;合并
明显肝硬化18例、无明显肝硬化15例;肿瘤EdmondsonⅠ、Ⅱ级13例、Ⅲ、Ⅳ级20例;TNMⅠ、Ⅱ期18例、Ⅲ、Ⅳ期15例。

随访有和无转移复发各14例。

肝脏良性肿瘤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1岁;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

1.2总RNA提取和半定量RT-PCR检测Trizol总RNA分离试剂盒(Gibco)Trizol一步法提取组织总RNA,甲醛变性胶电泳鉴定及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OD值后,逆转录合成cDNA。

AMV为TaKaRa公司产品,dNTP 购自上海生物工程公司。

HPA引物参照文献〔1〕设计,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上游为5’-2TTCGATCC2CAAGAAGGAATCAAC23’,下游为5-2GATTCAGTTA2CATGGCATCACTAC-3’,其扩增片段长度为585bp。

采用β2actin作为内参照,其引物由上海博亚生物公司合成,上游序列为5’2TTCCAGCCTTCCTTCCTGG23’,下游为5’2ATTGCTCCTCCTGAGCGCAA23’,扩增片段长度为224bp。

按50μl反应体系行PCR扩增。

TagTMDNA聚合酶为TaKaRa产品。

HPA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4min,后转入94℃变性30s、57℃退火45s、72℃延伸1min循环,共35个周期,然后再72℃延伸5min。

取10μl产物于1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紫外灯下观察拍照。

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标本常规甲醛固定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后做4μm连续切片,按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染色步骤进行,Hpa表达阳性为细胞浆染成棕黄色,在光镜下观察5个高倍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表达,>10%为阳性表达。

1.4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采用χ2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

2结果
2.1HPA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经RT-PCR扩增后电泳观察发现33例HCC癌组织中有16例HP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8%(16/33);而癌旁肝组织仅1例HPA表达呈阳性;9例正常肝组织均阴性。

经统计学处理P值<0101分别(前者χ2值171827,P01005,后者P0101),有显著性差异。

见图1。

2.2HP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6例肝癌组织Hpa蛋白表达阳性,癌旁组织有5例表达阳性;9例正常肝组织均未见表达;肝癌与癌旁、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图2。

2.3HPAmRNA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转移复发的关系肝癌HPAmRNA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癌灶大小、包膜完整度、HbsAg状态、AFP和有无肝硬化等因素无关(P>0105),而与癌灶Edmondson分级、TNM分期、转移复发倾向和有无转移复发有关(P0105)。

见表1。

图1肝素酶mRNA在HCC癌及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Mark:DL2000;T1:是某例癌组织标本,于585bp处有条带出现,HPA表达阳性;N1:为相应的癌周组织标本,HPA表达阴性)图2肝素酶蛋白在癌组织的表达(sp×200)表1HPA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转移复发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