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及答题技巧一.基本题型和结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类型为材料解析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材料为涉及历史或热点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问题主要有五大类:①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等。
②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等。
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等。
④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等等。
⑤简述……的启示。
二.答案类型1.据答案来源分①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②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③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①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
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等。
②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如谈启示的问题和部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
三.解题技巧1.解题时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①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②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
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但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模块1、内容、措施类设问一、设问呈现: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二、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①明确答题方向。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关联知识。
①明确材料的主题(或中心)②看材料:开头、结尾、出处和注释、省略号或分号前后的句子。
③对材料意思进行分类,与所学知识联系。
(3)组织答案:①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②按问作答。
③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运用到答案中。
三、典例练习:阅读材料:材料一: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后来又规定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
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
……我们希望通过让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工具而确保经济政策的安全性。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货币升值或贬值前都必须同他国政府进行磋商。
‛——1944年凯恩斯、怀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面对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何共特点?(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和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统一有序”的应对措施?参考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共性: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非选择题答题思路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在考试中常常要求考生以较长的篇幅回答问题,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运用。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的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1. 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理解其含义。
了解问题的要求是成功回答的关键,因此不要匆忙开始写作。
2. 分析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不同方面或要求。
这有助于确定需要涵盖的内容,规划论点和组织结构。
3. 确定主题句:在回答问题时,首先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
主题句应具有清晰的论点,并在整篇回答中得到充分阐述和支持。
4. 收集证据:为了支持主题句,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事实、数据和证据。
这些证据应有说服力,并与问题的要求相符合。
5. 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清晰地传达思想。
选择一个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的结构,例如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重要性划分段落。
6. 平衡时间:如果问题要求回答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件,应确保在回答中平衡地提及这些事件。
不要局限于特定的事件或时间段,而是充分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7. 全面回答:试图全面回答问题,涵盖所有相关的方面和观点。
避免只重复表达一个观点,而是提供多个观点和解释,以展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8. 使用历史术语和理论:在回答中使用适当的历史术语和理论,以展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不仅可以提高回答的准确性,还可以使回答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9. 确保准确性:历史非选择题要求回答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因此确保所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的。
以确切的细节、具体的例子和正确的引用支持回答。
10. 高效使用时间:在写作之前花一些时间规划回答,确定重要的观点和论证策略。
然后,分配好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回答。
总之,对于历史非选择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精确陈述论点、深入挖掘证据和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这些技巧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有效地回答历史非选择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技巧1
“四步法”一切材料型非选择题
材料三读
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
细读:结合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标注出关键词备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能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三界定
一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有很多的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历史成绩是非常的不好的,那么高考历史万能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思路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把握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1/ 8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1)
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一、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1、审题(1)审题干要做到“三读”“二标”,心中有数“三读”第一遍,泛读。
了解材料和题干的大意,明确主题,不纠缠于个别字词。
第二遍,细读。
结合材料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的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察的意图,以界定考察的时空阶段,弄清考察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
带着设问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二标”“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重在“两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的第一句,要么就是最后一句)。
“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连教材要点、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
(2)看设问:要做到“三界定”有的放矢。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的关键词,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进而灵活的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三要界定好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项依据作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要弄清设问要求,明确是否有限定性条件。
在审题时最好用笔八限制条件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或疏忽。
2、非选择题的答题的基本方法(1)答题时“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
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
(2)重组知识: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
(3)层次分明,面广点细。
组织答案要做到“简洁明了”:合理安排卷面空间,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要段落话、要点化、序号话、不留空白。
高考历史28个答题模板及答题技巧汇总(真的超精细哦)
高考历史28个答题模板及答题技巧汇总
(真的超精细哦)
本文档汇总了高考历史科目的28个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备考有所帮助。
1. 选择题答题模板
模板一:审题定位
1. 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
2. 确定问题的类型和要求。
3. 根据知识点和题干信息做出答案选择。
模板二:排除法
1. 阅读选项,将明显错误选项排除。
2. 留下可能正确的选项,根据题干信息做出最终选择。
2. 完成句子题答题模板
模板一:逻辑推理
1. 仔细阅读待选项和题干,理解题意。
2. 根据题干信息推理答案。
3. 比较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作为答案。
模板二:上下文衔接
1. 阅读前后文,理解文章意义。
2. 根据文章整体情况填写合适的答案。
3. 注意词语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连贯性。
3. 解答题答题技巧
技巧一:审题要准
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2. 在答题纸上列出要点,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技巧二:清晰思路
1. 确定解答思路,条理清晰。
2. 分段回答问题,每段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技巧三:重点突出
1. 强调重要观点和事实。
2. 使用适当的例子或历史事件支持观点。
技巧四:简明扼要
1. 表达简洁明了。
2. 避免废话,只陈述必要的信息。
以上是本文档汇总的高考历史科目的28个答题模板及答题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取得好成绩!祝你们成功!。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作为一门以文献史料为基础的学科,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选题方向、答题结构、分值分配、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历史学子有所帮助。
一、选题方向历史的非选择题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思考题”,另一种是“综合性应用题”。
思考题一般要求考生在学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其内在的道理,并进行一定的阐述,因此选择的题目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而综合性应用题则要求考生将多个历史时期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比较、联系,尤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史料,从而有一定的思维拓展。
选题时,考生需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深入探究、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二、答题结构答题结构对考试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在述论型问题中,答案的结构可以采取古今对比、同类比较、多方面分析等形式,解释型问题则可以采取按时间顺序、按事件顺序、按历史对象等形式。
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必须强调答案的层次、素质和科学性。
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养成逐步减少“积极答题”、增加“思考答题”的好习惯。
三、分值分配历史非选择题的分值分配通常在35-40分左右,作为整张试卷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考试期间,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不同的题目认真答题,争取每一个分数。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遵循自己的节奏,充分利用试卷和答题纸空间,尤其是多利用草稿纸列出要点,方便回忆和整理思路。
四、分析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根据考题的不同性质,可适用不同的思路。
比如,在看到“如何评价……”这类题目时,考生应当掌握相关的史料材料、知识背景,贯穿整个论述过程,将史实和结论有机融合,从而使答案更加严谨客观。
又比如,在看到“注意……细节……”这类题目时,考生应重视细节,用心品味文史资料中的要点,发掘其中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史料或某一历史事件。
其实,在细节处理的能力上,一个人的历史修养和史料理解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型答题方法归纳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型答题方法归纳●概括变化、趋势类:本类试题要求概括变化趋势,必然存在着从什么到什么的动态过程,或者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坏到好或者是从弱到强的变化轨迹。
●概括特点、特征类: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解题步骤
第二步在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 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 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
第三步要根据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关联主干知识,将材料与主干知 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
经典示例 ——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例] [2021·新高考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 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关键点拨] 本题要依据解答图文材料解析题步骤获取和解读有效 信息,细审设问,条理作答。题干所问是“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 所以思考时要关注“继续”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 都城,那就涉及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现实是“宋太祖西巡洛 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 所以无论是利要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 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命题立意] 以图文混合的形式,考查北宋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试题导语“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并选取了材 料一宋太祖与大臣展开的讨论的文字材料;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 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图文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考查考生多角度 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并要求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充分体现 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
汉朝:郡国并行制。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 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8 分)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 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 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 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 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 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 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 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 因。(10分)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 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 献。(8分)
[解题指导]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文字材料要仔细阅读,注意材料分为几
个层次,表达的关键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商周文献、诸子之
读材料
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 “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前言高考的历史科目中,非选择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几个突破非选择题的设问模型以及答题模板,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2022届高考历史科目的非选择题。
设问模型分析事件的影响在历史非选择题中,我们经常要分析一个事件的影响,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设问模型。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1.事件发生前的背景分析在这个阶段,通常我们需要通过描述历史时期的背景,以及相关事件的起因和现状,来给读者展示出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或者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偶然性。
2.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后果分析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在当时以及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3.针对事件的结论与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评价和总结,以达到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评价。
对比事物的异同对比事物的异同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历史题型。
针对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事物整体对比法通过分析两个事物的整体部分的相似和不同,来得出结论。
2.特殊对比法针对两个事物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对比,来得出结论。
考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设问模型通常是针对热点话题或者是经典问题的考察。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两个阶段:1.对问题的深度分析通过深入的研究问题、搜集材料、寻找证据等方式,给出关于问题的深度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2.对问题的广度分析通过对问题进行扩展分析,探究问题的背景、历史脉络、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
答题模板在回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引言在回答任何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给出一定的背景介绍。
这可以帮助我们引出问题,并且给读者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2.详细解释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细节和问题的关联性。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参考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人物等等,从而还原历史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模块1、内容、措施类设问一、设问呈现: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二、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①明确答题方向。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关联知识。
①明确材料的主题(或中心)②看材料:开头、结尾、出处和注释、省略号或分号前后的句子。
③对材料意思进行分类,与所学知识联系。
(3)组织答案:①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②按问作答。
③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运用到答案中。
三、典例练习:阅读材料:材料一: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后来又规定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
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
……我们希望通过让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工具而确保经济政策的安全性。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货币升值或贬值前都必须同他国政府进行磋商。
‛——1944年凯恩斯、怀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面对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何共特点?(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和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统一有序”的应对措施?参考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共性: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金融领域: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贸易领域: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模块2、背景、原因类设问一、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二、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从①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或分裂、社会动荡或安宁、政府重视或摧残、思想开放或专制;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或停滞、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对外关系:友好往来现频繁交往、闭关政策或开放政策④对前一时代文化的继承。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社会存在入手,一切事件存在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三、举例说明:分析古代中国苏州地区戏曲发展的原因时、主要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方面来回答。
分析近代史上中国重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采取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主观上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是中处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力量过于强大。
四、典例练习:材料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
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
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逐渐主导着七国的经济政策,使得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同时,由于东西方关系的再度紧张,在美国的极力推动下,首脑会议的议题开始扩展到政治领域。
经济议东欧加速”民主化”和”保护人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了七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工具。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政治: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不结盟运动发展,第三世界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经济: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区域集团化;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2)变化:由经济议题发展到政治经济议题,原因: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间的“冷战”加剧、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美国的极力推动等。
模板3 比较类设问三、设问呈现: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是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
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上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异同点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
“对……和……进行比较”等。
二、答题模板: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撮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
对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
组织不同的答案时,好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等,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答题时语言要简练,要按分答题,分多多答,分少少答,要尽量用概括性语言,并用数字序号标明。
三、典例练习:阅读下列材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徽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2)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模板4 影响、意义类设问一、设问呈现: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分析消极和积极影响)二、答题模板:1、分项分析:(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政治影响:主要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是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问答。
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和世界和平、是否影响其它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3)从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①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②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的分析事件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到积极影响,好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析影响的主次。
3、国际化分析:从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的影响:英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消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转化分析:转化分析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将特殊影响转化为普遍影响,二是将普遍影响转化为特殊影响。
“意义类”主观题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经济方面的意义,政治方面的意义还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的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