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导学案1(学生)2 - 副本 - 副本

合集下载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温泉县城镇小学导学案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

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

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

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

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

因为懂得,知分寸;因为珍惜,懂进退。

最重要的是,与世界言和,不再为难自己和别人。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就是说,做事不必完美,享乐不可享尽,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

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

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心灵松绑了,活着才自由。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看透了生活,选择了顺流的方式,行走。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感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每一个阳光的日子,于时光的碎屑中,静品一盏流年的香茗。

撕开浮云的遮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山水,都有一段难捱的时光,好在,总有一天,你的淡然低调,你的暗自努力,你的理性豁达,终将点燃你的整个世界,让故事的结局,美好而温柔。

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7课《有的人》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7课《有的人》导学案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导学案设计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3.从诗歌的内容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发。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发。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2.朗读诗歌,了解作者,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

(学生)3.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情引入,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简介。

1.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鲁迅先生。

2.小组内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3.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在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了解鲁迅的环节中,学生可看图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鲁迅先生。

二、初步感知,识两种人(用时:10分钟) 1.初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录音。

3.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的结构划分。

(1)诗人笔下主要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征?(2)诗歌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

2.倾听朗读录音:(1)认真倾听诗歌朗读录音,边听边小声跟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2)边听边找准每句诗歌的关键词语,标出诗句的停顿与重音。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自主感悟诗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分别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第1小节为第一部分;第2~4小节为第二部分;第5~7小节为第三部分。

)4.(1)小组内朗读接龙。

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行诗句。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1.关于读诗环节:(1)学生初读要认真读,读准字音,不要忽视一个字。

六年级教学设计_《有些人》

六年级教学设计_《有些人》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些人有些事情往往会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有些人》。
3、简介作家:张晓风: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中国江苏省铜山人。她是一位多面手,著作有散文、小说、杂文、戏剧等。
生平简介:(1941— )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讲授中文、小说,戏剧、诗词等课程。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
心领神会:深刻地领会。
愚鲁:愚笨。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一、导入新课:二、目标点击: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本课生字词;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内容;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难点)三、温故知新:1. 《有的人》的作者是,他是诗人、作家。

这首诗是为纪念逝世13周年而写的。

2. 我们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等,在你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3. 材料链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是这样称赞鲁迅的:“他不光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不光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颜和媚骨,是人民中最可贵的性格.他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方向。

”四、自主学习(一)学生读这首诗:自由朗读;学生轮读;齐读相结合。

(二)思考:这首诗是总分分结构,可分为四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考虑以下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一)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1.前两句中的“活”与“死”矛盾吗?三四句中的“死”与“活”矛盾吗?这四个字各指什么?应该怎样读?2.在第一节中作者评价的是哪两种人?(二)第二部分(第2~4节):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1.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生活目的、社会作用各是什么?2.这一部分中用典的句子是哪句?化用了谁的诗句?3.第二节中哪些字应该重读?“呵,我多伟大!”与“俯下身子給人民当牛马。

”哪个应该读升调,哪个应该读降调?(三)第三部分(第5~7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1.这部分用典的句子是哪句?又化用了谁的诗句?2.这部分第5、6、7节分别呼应第、、节?3.人民对这两种人各是什么态度?五、合作探究:1.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2. 学生质疑。

六、归纳提升: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什么精神呢?1.填空: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 ___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 ______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优秀公开课《有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优秀公开课《有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有的人》导学案育才中学瞿中华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学习重点:对比写法的好处。

三、学法提示: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以鲜明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感情,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四、学习过程:(一)预学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

2.写出作者简介3.说说作品的创作背景4.预学中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二)导学小组合作活动一——思读诗歌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在书上画出相应的诗句。

)(三)悟学小组合作活动二——悟读诗歌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类人?2.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四)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三——赏读诗歌细心揣摩下列语句,完成题目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2.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五)拓展小组合作活动三——理读诗歌1.你能概括出鲁迅的精神吗?2.你还能说出具有这样精神的人吗?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4.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三)写一写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

那么,就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拟。

《有的人》导学案答案(一)预学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

(略)2.写出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本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

设计意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

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0.《有的人》导学案

20.《有的人》导学案

20.《有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中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理解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中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闻名诗坛,著名诗作有《有的人》《老马》《生命的零度》等。

2、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预习自测:1、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相关资料,划出要点内容。

2、阅读全文,原文填空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3、【尝试练习】: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一、自主学习:反复诵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分别表达了对他们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究、感悟理解:1、诗人对这两种人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这两种人又分别是怎样的结果?(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诗歌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他已经死.了他还活.着3、把能体现本文是纪念鲁迅的诗句写出来,并分析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三、拓展提升: 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训练案】一、当堂检测:1、本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来看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2、本诗除了正标题“有的人”之外,还有一个“副标题”是,它的作用是。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些人》精品学案(精编)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些人》精品学案(精编)

《有些人》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对这四件事,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吗?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
2.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普通的人,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参考资料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张晓风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
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导学案【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1.设计依据: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

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学习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使用。
学习内容
学法提示
学习评价
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
1、准确认读以下生字。
骑、俯、呵、不朽、摔垮、抬举
2、联系课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骑、俯、呵、不朽、摔垮、抬举9年11月1日为纪念()逝世13周年而写的,作者先以()为代表,提出了对()的不同观点,然后写出了(),接着表明()。
20有的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0、有的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4、能够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2分)
5、积极参与小组互动,表达清晰。(2分)
6、学会认真倾听,积极评价(1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四、讨论交流:
思考下面的问题(自学后小组合作):
1、“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欺压百姓的人人民群众是怎样对待的?而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群众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欺压百姓的人,他们最终得到怎样的下场啊?
3、诗歌写了两种人不同的结果,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骑”字在文中出现几次?前面交代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后面又交代他们骑在人民的头上的下场,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文中除了这样前后照应还有那些呢?
5、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呢?
五、小结。
六、达标测评。
完成《同步练习》第20课。

有的人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题:20有的人年级:六年级执笔:李元学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预习学案一、听写词语: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二、了解作者三、背诵诗歌三、导学案小组合作交流:1、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划分节奏。

3、诗歌采用了什么写法?4、“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5、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6、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课堂检测小练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

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五、课后作业册子背诵并默写六、板书设计20*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虽死犹生骑人民恨对比虽生犹死俯人民爱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导学案【小编寄语】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 ,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够说出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 ,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的比照手法 ,能够说出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文运用的比照手法 ,能够说出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知识链接:臧克家(1905~2019)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 ,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根底。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 ,署名少全。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 ,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 ,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 ,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 ,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 ,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写作背景:1949年 ,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 ,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 ,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 ,百感交集 ,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 ,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学法提示:这首诗主要采用比照的写法 ,以鲜明的比照 ,抒发作者的感情 ,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认真朗读诗歌 ,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真朗读诗歌 ,注意停顿的节奏。

(1)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2)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27* 有的人一、目标导学1.学习诗歌的朗诵。

2.理解鲁迅的精神。

3.体会对比、反复手法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1.作者简介。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哪两种人?第一种是什么样的人:只为自已着想的人,反动统绐者,压迫穷苦人民的人,虽生犹死第二种是什么样的人:一心为人民服务忧国忧民的人,无私奉献的人,一生为人民做牛做马的人,虽死犹生三、互动探究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2.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第三部分(第5、6、7节)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3.三读全诗,深入探究。

4.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①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②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5.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导读:有的人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

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这首诗,从中寻找答案。

二、自读诗歌,初步体会1、我知道这首诗的主标题是,副标题是。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读了略读提示,我知道要完成三方面的任务:①②③3、自读课文,我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初读课文,我有一些问题批注在课本上,准备与大家交流,一起解决。

三、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我能流畅地有节奏地读诗。

2、我认为这首诗歌是结构,可以分为三层:①②③。

3、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诗句,自主研读。

4、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对诗句的意思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体会与大家交流。

四、再读诗歌,深刻领悟1、我发现这首诗歌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我要与同桌合作朗读。

2、我认为诗歌的首节中两个“活”与两个“死”含义不一样:前面的“活”是指,后面的“活”是指;前面的“死”是指,后面的“死”是指。

3、在朗读中我发现这首诗写了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也有所不同,我要与同学交流交流。

一类人是,他们的境遇是;另一类人是,他们的境遇是。

4、读完这首诗,我对待生和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的感受是。

5、我要与同学采用多种形式对比朗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也表达对鲁迅先生之情。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鲁迅的《自嘲》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着“,。

”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虽然他让人们忘记他,但他的伟大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有些人

有些人
临洮县漫洼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单元

主备人
杨新慧
辅备人
课题
有些人
课型
预习+展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执教人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导案学习Fra bibliotek标1.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做好上课发言的准备。
(2)通过预习,说一说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都写了哪些普通人?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二、文章分层
第二部分都写了几件事?对此你想到了什么?
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来进一步学习从而体会到自己的理解:
三、组内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强化目标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课程训练
巩固提高
1.完成课后习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过这篇课文,回家做一个简报,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普通的人,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今后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课堂练笔,提升感悟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练习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等。
预习提示
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织发言。
知识链接
1.我会用心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有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预习: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1)正音摔垮()不朽()臧克家()(2)解释不朽:抬举:俯:尸首:2、了解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里的话语:(原话见书下注释)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2)朗读第一节A、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样理解?B、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3)、自由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独立思考:(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这三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对人生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

对社会的作用(3)、听读五、六、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找出来吗?骑在头上——————名字刻入石头——————俯下身子——————情愿作野草——————别人不能活————多数人更好地活——————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B、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3、探究:(自主思考、小组讨论)(1)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学习这首诗,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4、小结:这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通过鲜明的(),热情歌颂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甘愿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让我们认清了那些“ ”的反动派的丑恶本质。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三、简答题
1. 诗人在《有的人》一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诗人描绘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自命不凡的人,他们虽生犹死,其生命如同行尸走肉;另一方面,诗人又赞颂了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的幸福而辛勤付出的人,他们虽死犹生,其精神永存。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让人深刻感受到不同人生观的巨大差异。
《有的人》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段落划分
课文《有的人》在段落划分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这部分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是全诗的总纲。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 《有的人》是现代诗人_____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2. 诗歌通过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热情赞颂了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鞭挞了_________的可耻行径。
二、选择题
1. 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夸张
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B. 诗中提到的“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实际是暗指旧社会的统治者。
C. 诗歌中“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诗人自己,一种是与诗人对立的人。
D. 诗人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将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几件小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写法。

学习重点:品味几件小事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学习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读读、画画、自学、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

【教材助读】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

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

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预习导学】
1、诵读文章,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配套练习册“温故知新”。

3、我们身边有很多普通人,他们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帮助,请将帮助过你的普通人写下来。

从帮助过你的普通人中,你觉得他们身上有那些宝贵的品质?
4、读通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都写了哪些普通人?你最喜欢那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现问题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惑和问题?
《有些人》探究案
【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
1、快速默读第二部分,这部分主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要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分层)
2、这些人和事对“我”的情感有何触动?“我”有哪些感动?
探究点二: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每个人对“我”的影响和给“我”心灵上的触动。

【拓展延伸】生活周围有哪些平凡的人和事曾经深深触动过你的心灵?让你难忘?跟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故事,并读读自己的感悟。

【当堂检测】配套练习册“含英咀华”。

《有些人》训练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装扮()谦逊()疲乏()怜悯()恭维()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的,仿佛听见了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

解释
造句
(2)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的靠在一堵墙上
解释
造句
(2)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的靠在一堵墙.
解释
造句
本学案编写: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审阅人:李晓玲使用时间:2012.09 年级:六年级()班姓名:自我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