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自学过关】1、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意义;1、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合作探究】1、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2、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二是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三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四是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五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前导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第五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学案 审核人 课前预习案 历史组 授课时间
2014、2
教师点拨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知识资料】 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 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 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 匈奴 10 多万户均并入鲜卑, 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 2 世纪中叶首 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 “大人” , 建立包括宇文、 慕容、 拓跋、 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 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 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 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 5 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 140 余年。 二、根据预习情况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课后巩固案 完成非常学 课后达标检测题 教师批阅汇总:
教 学 反 思:
5
1
386 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 ,史称 。成为 实力最强的政权。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有利条件) 内涵;行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 实质:是少数民族的 趋势 3、北魏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原因:A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 现象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表现和影响:各族人民起义不断,北魏政权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知识资料】 冯淑仪(442~490) ,北魏文成帝后。文成帝病死,献文帝即位。丞相乙浑专权, 企图谋反。她组织力量,捕杀乙浑,并临朝听政。献文帝被毒杀后,孝文帝年 幼,再次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专权达 25 年之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 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探究二】孝 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1、推行均田制 ⑴时间: 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 ⑷性质:均田制是 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把 荒地分给农民(露田、桑田),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徭役和兵役 ⑹作用: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 ;②有利于国家 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 2、设立三长制(基层统治机构) ⑴内容:改宗主督护制为 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 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⑹作用: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 的巩固 3、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⑴原因:北魏官吏贪污成风,影响 ,也激化 。 ⑵措施:实行 制,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员。 ⑶影响: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 和发展 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1、迁都洛阳 ⑴原因: ①政治上: 保守势力集中在 改革遭抵制; 而 是中原政经中心, 改革阻力小。②经济上: 地区气候恶劣,农业生产落后;洛阳地处农 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③地理上: 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 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措施: 年孝文帝以讨伐 为名率军南下,最终定都洛阳。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的五胡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课程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少数民族内迁1、民族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少数民族散居;2、内迁的五胡:、、、、;2、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中考链接◆1.(2013·甘肃白银市)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2.(2013·山东聊城)4.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3.(2013·山东潍坊)3.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4.(2013·山东滨州)3.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5.(2013·山东莱芜)材料: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师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1)主持者:冯太后。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均田制。
④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政治:旧都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
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
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专题三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 2
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主备人:冉隆涛、寇志强审定人:修畅[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________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________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社会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向各族人民征派的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并对人民任意杀戮;没有俸禄的北魏官吏靠贪污和搜刮维持奢侈生活;拓跋贵族和汉族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
以________为主的各族人民不断起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造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间的矛盾时常发生。
(3)冯太后临朝时实行________,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1)背景①拓跋部在长期的征战和南迁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
②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是均田制的雏形。
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2)内容①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土地有两种:________和桑田,前者死后必须归还政府,不得买卖;后者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②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____________。
(3)作用①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一方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限制了____________,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
②均田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________,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1)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________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的经济收入,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________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文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分析对北魏社会转型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作用的分析,结合相关史料,认识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过程及内容,改革措施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丈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我们又有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消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那么,孝文帝在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历史作用呢?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呢?【复习回顾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了政权分立状态,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南北形成了对峙局面。
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图片情景式】北魏骑马武士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图片反映的是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服装变化的重要改革是什么?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智者的选择【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情景与问题】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课题: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理解孝文帝改革中的两个概念:均田制、三长制;分析归纳两大历史现象: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起的作用。
【预习案】
阅读教材,梳理知识
1.阅读26-27页第一个标题,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均田制能够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内容和作用划在书上。
3.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起到怎样的作用?
4.整顿吏治的主要做法有哪些?作用划在书上。
5.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的影响划在书上。
6.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的内容有哪些?
7.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突出的影响是什么?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导学案【学习目标】1、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形式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知识导学】A级(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内容:;作用:。
(2)推行:原因和前提:;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实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
(3)设立三长制:目的:;内容:;性质:;职责:;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
(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
特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重点:;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⑤倾慕汉族文化。
策略:;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重点:;措施:①;②;③,定门第等级;④;⑤;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
【思考探究】B级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预习学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均田制得推行及其作用、迁都洛阳是推进改革的重要的环节。
教学难点:北魏推行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所起到的作用。
【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________。
2、政治前提:年, __族建立北魏,定都。
年,又统一黄河流域。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孝文帝统治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根据材料思考:北魏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带来了什么问题?3、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1)鲜卑族属于________文明, 相对________.(需要通过改革改变落后局面,学习汉文化)(2)北魏政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____________,租调徭役繁重,导致严重的_________矛盾。
②北魏政权实行____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
导致________矛盾激化。
③统治集团内部,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矛盾重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性。
为了缓和矛盾,巩固政权,孝文帝必须_____________。
4、改革的可能性(主观条件)冯太后曾实行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均田制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材料二:“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20分钟)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⑴建立:386年鲜卑建,定都,史称。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存有戒心;官僚与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
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科农桑”,这是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荒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保证和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也激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5、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3、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14、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6、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恢复和发展经济B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汉人胡装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
A.封建王室B.汉族地主C.鲜卑贵族D.广大农民
8、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课堂上讨论、质疑、展示练习。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尝试新知
根据知识提要完成《非常学案》新识导学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双基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公元471年开始)、背景:①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加剧。
这些威胁到了北魏的统治。
[:学科网ZXX]②局部统一和统治者注重汉化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冯太后临朝听政,督促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前期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中期改革的重点是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后期的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4、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作用: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福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堂巩固】(08年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马塘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纲导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问题导思】
1、思考:北魏统治危机反映出的本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思考:结合冯太后改革的具体内容,谈谈她的改革有何作用;你认为哪些改革有利于北魏民族的封建化?
3、思考: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例题导练】
1.阅读下列材料(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
(2) 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第4课 孝文帝改革
10.孝文帝迎娶汉族大臣之女为皇妃,还让自己的五个弟弟分别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 A.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D.摆脱鲜卑族的身份 11.下表反映的本质性问题是
鲜卑姓 拓拔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 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 分)
8.“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 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宅中原。”材料记载的是 A.商朝时盘庚迁殷 B.春秋时周平王东迁洛阳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允许部分鲜卑贵族“冬则居南,夏则居北”,其直接作用是 A.减轻洛阳粮食供应不足的压力 C.缓和部分鲜卑贵族的对立情绪 儿为妻。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割断鲜卑贵族与故乡的联系 D.稳固自己的统治
即墨二中高二历史导学案
课题 编写 李绪青 第4课 孝文帝改革 审核 学生姓名 时间 2014.01 高二历史组
编号:4
1.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 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都洛阳 (1)原因
线
(3)影响:—————————————————————————————— (二)政治上:
【课堂探究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 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授课)自主导学【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不足之处运用。
【知识建构】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都城2、北魏的统治危机(1)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阶级矛盾尖锐3、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作用4、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积极推动汉化进程二、孝文帝改革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公元490年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土地分为和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得到了土地;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
2、整顿吏治:由官吏的决定其任期,严惩贪污及徇私枉法者,实行,不许自筹作用:——吏治得到改善,减轻农民负担,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原因:旧都政治保守、经济落后、环境闭塞。
过程:493年孝文帝以为借口,南下洛阳,宣布迁都影响:迁都洛阳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等等(3)意义:①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三、性质和历史作用:性质:少数民族的_______化改革。
作用:1. 北方_________得到复苏和繁荣。
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益繁荣。
2.北魏政权 ______ 加速。
(措施:_________,兴办学校;恢复汉族_______制度;采纳汉族__________制度)。
3.促进了北方的______________,为后来的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次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上,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成,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2)结合材料二,孝文帝禁止三十岁以下官员说鲜卑语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疑难突破】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课堂小结】1【课堂检测】1. 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B. 鲜卑C. 氐D. 匈奴2. 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3.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4. 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A.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民族融合的加强C. 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D.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5.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 B. 诗辞文章写作 C. 政治 D. 汉族文化6.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发展7. 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 民族融合的需要B. 汉族地主的建议C. 巩固统治的需要D. 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8.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汉化措施C. 颁布均田令D. 采纳汉族统治制度9.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推行均田制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0.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 南朝统治下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 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1. 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 D.改穿汉服12. 北魏孝文帝的重儒措施①促进了北魏教育的发展②深化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使儒家思想失去了本来面目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13. 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 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4.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15. 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A. 生产方式上B. 生活习惯上C. 言行举止上D. 饮食穿着上16.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18.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 改革进程都很顺利D.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9.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 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 加速了民族的融合20.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高考真题】(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4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课后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