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的浅析
佛教的浅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认为人世间痛苦无处不在,根源是贪、瞋、痴。
其修行境界包括罗汉、菩萨和佛陀三个层次。
罗汉是通过苦修和禅定修行达到无我境界的,菩萨则致力于追求无私的慈悲和智慧,帮助他人解脱痛苦。
佛陀是最高的境界,已经达到了超凡的境界,不仅摆脱了所有的痛苦和困惑,而且拥有了无尽的智慧和慈悲。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13个不同的宗派,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是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和真言宗。
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并在不同的地区和社会背景下形成这些宗派。
代表性的寺庙有禅宗的少林寺、净土宗的灵山寺、天台宗的天台山国清寺、真言宗的北京潭柘寺等。
佛教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影响力很大,信徒数量估计在4亿到5亿之间。
同时,佛教还强调因果律、轮回、人际关系、慈悲心、般若智慧等教义,深受人们喜爱和敬仰。
佛教基础知识
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
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 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 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 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 道;
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 于大众。
“苦谛”道苦果 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 “集谛”道苦因
“灭谛”求解脱 “道谛”语修行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
.
(四)六度四摄
六度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 到彼岸",意思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 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
第一是布施度,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凡保 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畏惧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 法施"。
释迦牟尼佛
.
出游感苦
.
削发为僧
.
六年苦行
.
牧羊女供奶
.
菩提树下驱除妖女
.
弟子千人
.
波罗树下涅盘
.
建 舍 利 塔
.
• 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
• 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 教徒的思维。
佛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在鹿 鹿 野苑找到曾随他出家的阿若 陈如等5个侍从, 野苑 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 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
佛教的四大胜迹
蓝毗尼 释迦牟尼诞生地 菩提伽耶 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处 鹿野苑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初转 法轮处 拘尸那迦 释迦牟尼涅盘处
涅槃节: 涅槃节: 即于每年佛陀入涅槃 之日所举行之法会。 又称常乐会、涅槃忌、 佛忌。所谓涅槃,以 梵语书写经典之北方 佛教,如中、韩、日 等国之大乘佛教,一 般认为佛陀于二月十 五日入灭,是日称为 涅槃节。故每年于该 日悬挂释迦涅槃图, 并念诵涅槃经、佛遗 教经等,举行追思佛 陀之法会。
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 (行事)佛弟子目连尊 者,见其母堕饿鬼道, 受倒悬之苦。问救法于 佛。佛教于每年七月十 五日(僧安居竟之日), 以百种供物供三宝。请 其威,得救七世之父母。 因起此法会。
我 地 国 历 史 教 科 书 所 采 用
《 于 佛 四 是 教 十 摩 初 二 腾 传 章 与 的 经 竺 普 》乎 里 也 是 译 为 汉 出 。
精 马 腾 舍 驮 两 给 着 人 他 共 , 们 还 并 居 洛 得 住 阳 佛 , 。 像 称 帝 经 做 特 卷 白 为 , 马 建 用 寺 立 白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 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 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 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 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 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 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 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 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
“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
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2,佛教是一种宗教吗?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佛教如何能利益我?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
4,为什么佛教这样受欢迎?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
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
当今世界上许多权威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佛陀是谁?乔达摩悉达多于563BC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幸福的答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6,佛陀是神吗?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的人.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8,为什么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且财富是无常的.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还是穷国都在苦着.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1.佛教来源于印度,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是一个尊重自然和平等的宗教。
2.佛教信仰重要的是福报和破灭苦难,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自由和解脱。
3.佛教的核心观点是四谛,即赞叹苦谛、起因谛、离苦谛、道谛。
4.佛教并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它强调人类的自我造成和自我救赎。
5.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念佛、观想、布施、清净等。
6.佛教不推崇物质财富,而注重内在的心灵修养和正道行为。
7.佛教的经典包括《大智度论》、《金刚经》、《心经》等,是了解佛教和修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8.佛教场所一般为佛堂和寺庙,佛像、佛诞和佛教节日都是佛教信徒们常常参与的活动。
9.佛教尊重生命和宽容,强调慈悲和平等,不说谎害人,不杀生,不淫犯。
10.佛教是一种温和宽容的宗教,其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化解个人的苦恼,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佛教
1.佛教概述1-1 信仰佛教以佛爲崇拜的物件。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意译爲﹃觉者﹄。
觉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小乘佛教一般以佛爲释迦牟尼的专指。
大乘佛教还有三世佛、三身佛等。
1-11 三世佛竖三世佛左:燃灯佛,过去中:释迦牟尼佛,现在右:弥勒佛,将来横三世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哲學1-12 菩萨:职责:帮助佛四大菩萨: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名山:五台、普陀、峨嵋、九华1-13 罗汉在小乘佛教中是可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地位次于佛与菩萨。
1-2 佛教的産生与发展公无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年),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
1-21 流派原始佛教,创教与承传。
部派佛教,4世纪中叶,开始分裂。
大乘佛教,主张慈悲救世,普渡衆生。
密教,7世纪,高度组织化,礼仪繁琐,神秘1-22 传承南传佛教,南亚,东南亚,上座部佛教。
北传佛教,中国、日本、蒙古。
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达赖,班禅。
1-3 教义1-31 四谛1-311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
1-312 集谛: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生死轮回。
1-313 灭谛:超越生死,涅槃1-314 道谛:消灭诸苦的方法、手段。
1-32 八正道正见(认识)、正思(思维)、正语(言语)、正业(行爲)、正命(生活方式)、正念(意念)、正定(禅定)、正精进。
1-33 六道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
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
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1-34 因果报应业:身业(行爲)、语业(言语)、意业(意识)报:报应。
以善恶诸业爲因,能招致不同的果报,是爲业果1-4 佛法1-41 戒学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五戒之外:不坐高广大床、不装饰打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
佛教
3、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实际、 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 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 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它们大大丰富了 中国的词汇,成为中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佛经用梵文写作,梵文是拼音文字,发音 变化高低,要求严格。我国古代音韵学从 此发展起来。
佛家学说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公元前565年一公 元前486年),刹帝利种姓,因其出 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 (今尼泊尔南部),又被称为释迦牟 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隐修者。 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 妻生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 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7年后 自称觉悟,开始传教,直到80岁去 世。 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 意为觉悟者或达到觉悟的人。 从事传教活动45年,足迹遍布恒河 流域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佛教 僧伽生活制度.
天道
人道 阿修 罗道 地狱
前 世
来 世
恶鬼
畜生
佛
“横三世”又称三方佛,即为东方琉璃光佛(药 师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 “竖三世”是从时间上说,即过去世迦叶佛,现 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 释迦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普贤. 阿弥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 . 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
欲念可以通过导向涅槃 的“八正道”而得到寂灭。
正见(正确地理解佛理,树立正确的佛教观点) 正思维(对四谛等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规 范) 正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不妄语) 正业(行动和社会谋生方法符合佛教规范) 正命(合理的生活所需,禁止参与人类对动物的残暴行为) 正精进(按佛教要求正确地勤修趋向涅槃世界的道法) 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不兴邪念) 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 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按佛教的规定,正确地修习禅定)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佛教简介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一 佛教的起源
•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成佛过程 • 佛教主要教义
二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 佛教的传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佛教的宗派
身体消瘦 形同枯木
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中 洗去六年的积垢,受牧 女敬奉的牛奶。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
珐琅八宝纹法轮
清乾隆金釉法轮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
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一念心清静 莲花处处开 一花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
大乘佛教:自觉觉他 小乘佛教:自我修行
十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
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 俱舍宗、成实宗
谢谢!
佛教
影响
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佛教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 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同时,也使它自 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在,佛教正在,这说明它有适应社会 人心的一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然需 期里, 要。你可以信仰,你也可以不信,但都 应该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人类才能 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美好的社会。
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为了解除痛苦
传播
佛教在印度流传发展了数百年后,逐渐走向亚洲其它国家。
印度佛教
南传佛教 (缅甸、老挝)
北传佛教
(中国、朝鲜)
藏传佛教
(西藏)
在书中有提到, 悉达多出走宫 廷修行,经过多年的沉思和苦 修,悉达多仍然坚定不移地要 寻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年,由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 内)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 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于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
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 古老的宗教。
谁是悉达多?
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 享有优裕的生活。
他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乔达摩悉达多 别名:释迦牟尼 国籍:迦毗罗卫国 出生日期:公元前563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83年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彻悟成佛,创建佛教,讲 经说法49年 时期:古印度
什么是佛教
一、。
创始者是谁?
所谓佛教,狭义的说,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但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都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
广义的佛教,就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它包括由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团体;包括佛的言教内容以及论述、发挥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经典;信徒所信奉的宗教仪式等。
按佛教所说,则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教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代xx。
创始人“xx”
佛的意思是觉,即觉悟了人生真谛的意思。
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指“苦、集、灭、道”。
苦―――人生充满痛苦,集―――造成痛苦的原因,灭―――按佛教真理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
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晋宋年间僧人xx。
1/ 1。
佛教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派系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 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 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 各事。
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 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 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 (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
经典
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 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 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 多宗派。
第四章 佛教文化
一 佛教的教义与传入
(一).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宣扬人生充满痛苦,只有信仰佛教,视世界万物和自我为“空”, 才能摆脱痛苦。要解脱痛苦,必须熄灭一切欲望,达到“涅盘”的境界。这样,就 须长期修道,办法是“戒”——约束身心;“定”——要磨炼受苦的耐力; “慧”——要通达事理,……如此才能修成 “正果”。 四谛说:四谛——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苦谛 苦谛是说明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 《增一阿含经·四谛品》“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是谓名为苦 谛。”——“八苦”,人生在世,一切身心,处处皆苦。囊括了人生自然过程与主观 愿望,属人生的本质。 2.集谛 集,是聚集的意思;集谛,探讨众生沉沦生死,遭受痛苦的根源,讲的是造成痛苦的原 因——“无明”,即心智迷惑,不懂人生真谛,把人生当成真实的存在,执著于人生 的种种得失,产生贪欲,这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3.灭谛,即指永断无明、欲爱等一切烦恼,一切苦皆消灭的无痛苦状态,也就是佛教的 最高出世理想——涅槃。《杂阿含经》“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 永尽,是名涅槃”。灭,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入灭是解脱了生死,佛教徒认 为这是高于死亡的“再生”。
(二)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的的背景 佛教最初传人中国,确实年代已难稽考。现一般流行两种说法: (1)汉明帝以前佛教传来说: 《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2)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来说。 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12公里处,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 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 回来的,寺院建成后, 起名为“白马寺”。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佛教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出 生于古代印度释迦部落 的王族。他童年出城游 玩时,先后看到了拄着 木棍,步履蹒跚的老人, 倒卧在污泥中的病人和 被乌鸦啄食的尸体。他 被人世间这些生、老、 病、死的景象深深打动, 陷入苦恼中。悉达多29 岁那年离家出行,潜心 探索使人摆脱苦难的道 理。修行几年后,他在 一颗菩提树下静坐,终 于获得解脱,达到了 “彻悟”的境界。
是最早的世界性 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 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参考佛诞);东汉明帝 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 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 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 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 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 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 科学。
• 释迦牟尼佛,意为“释 迦族的圣人”;原名 乔达摩· 悉达多,古印 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 人,释迦牟尼诞生于公 元前1027年农历四月 八日中国的佛历元年即 是华夏周朝的周昭王二 十年(即公元前1027 年)佛教(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的创始者。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 尼佛,尊称为佛陀, 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 相彻底的了知、大彻 大悟的人;民间信徒 称呼他为佛祖。
佛教中的“卍”字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不论 右旋、左旋, 卍字均 系用来表征佛的 智慧与 慈悲无限。旋回 表示佛 力的无限运作, 向西方无 限地延伸、无尽地 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 的众生。故亦无须执著、揣摩卍 字形相的表现是右旋或左旋了。
• 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最早为南传与北传之划分,现在普遍用 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来作划分。 • 北传佛教:主要由北方经丝绸之路向中亚、中国、朝鲜半 岛以及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流传称为北传佛教,形成北传 佛教,其经典多为梵文、各种中亚文字和中文。北传佛教 现在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 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地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的流传,被称为 “南传佛教”,其经典多为巴利语所写。 • 汉传佛教: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 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国传入。 • 日本佛教:日本佛教自古印度经由中国、朝鲜半岛传入。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极为复杂,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信仰广泛流传。
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
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楚缽陀罗(今尼泊尔地区),他在30岁时离开家庭,开始了为期6年的苦行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二、佛教的教义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圣谛是佛教对人生苦恼与克服苦恼的基本观念。
2. 八正道:佛教的修行方法,分别为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言语、正确行为、正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正确定。
3. 缘起法:佛教中的基本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所形成,无一物体是独立存在的。
4. 三宝:佛教信仰的三大对象,即佛、法、僧。
佛是佛陀释迦牟尼,法是佛经和教义,僧是佛教徒修行者。
5. 四谛观:佛教修行者在修行中要观察四圣谛中的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从而了解生死的本质并达到解脱。
6. 四梵行:佛教修行的四种境界,分别为慈、悲、喜、舍,这是所谓佛教的四无量心。
7. 四念处:佛教修行的四种修行法门,分别是观身念住、观感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
8. 禅定:佛教修行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修行禅定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专注。
9. 般若心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般若智慧为主题,是佛教内心修行的重要依据。
10. 四阿含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释迦牟尼的言行和教诲。
三、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历经三个主要时期:传入时期(公元1世纪至4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佛教经历了由官方儒家反对到佛教与道教互相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中逐渐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拥有许多信徒,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四、佛教的教派和宗派佛教有着诸多不同的教派和宗派,主要包括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和北传佛教(大乘佛教)两大教派。
小乘佛教为主要分布在南亚的佛教教派,包括南传佛教和东传佛教等。
佛教
★佛教徒的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
证的思维。 ★佛教的特点: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和“四圣谛”。
“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因果、 互相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 开了它,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 在。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 遗产。
◎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
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 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 的文学作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
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 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 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 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 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发扬光大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 在汉灵帝永平十年,由竺 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师父 白马托经而来的,发生的 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翻译 了中过第一笨讲书《四十 二章经》,另外一件事就 是和道教辩论最终决定是 将两个教派的经书投入火 中经书被烧毁的一方则败, 此事由佛教胜出,因此度 化了当时很多皇宫中的妃 子奴婢佛教也因此在中国 上层阶级中流传开来
创教历史
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出身于 释迦族,迦毗罗卫国父亲净饭王, 母亲摩耶夫人。在母亲摩耶夫人 返回娘家的途中,生于兰毗尼园 无忧树下。降生七日后,母亲过 世,由姨母大爱道抚养成人。29 岁时,当他视察子民的时候,深 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虽然不 断沉思,但不得离苦之道,于是 离开皇宫,遍访名师,苦修6年。 35岁,在菩提树下禅定49日,战 胜天魔的威胁、诱惑而悟道,成 为佛陀。
第四章 佛教
出 游 四 门
•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 马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 的坐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门紧闭,出不去。于 是四大天王各捧一只马蹄, 太子连人带马跳出城墙。 是为释尊“出家日”。汉 传佛教将这一天定为农历 二月初八。
夜 半 出 城
•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 带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 河边独修苦行。据说他逐 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 吃一粒米,如此企图通过 对身体的折磨以求得精神 的解脱。然六年苦行,身 体消瘦,形同枯木,却并 无所获。
The origin of Buddhism
• 释尊年至八十岁,游化到 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不 远的一个村庄波伐附近, 在村外两株娑罗树下,头 朝北,右手支颐,左手放 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 卧姿势,面向西,进入涅 槃。汉传佛教将这一天定 为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
上图:佛祖涅槃像
The origin of Buddhism
名号
专司
法器
文殊菩萨
智慧
宝剑
普贤菩萨
观世音 菩萨 地藏菩萨
理德
如意棒
普观世界 左净瓶 救苦救难 右杨柳枝 安忍静虑 左如意珠 右锡杖
峨 眉 山
狮子
坐骑
别称
道场
山西 大智菩萨 五台山
白象
大行菩萨 四川 峨眉山 莲花台 大悲菩萨 浙江 普陀山 大愿菩萨 安徽 九华山 江苏南 通 狼山
大势至 菩萨
解血火刀 头顶宝瓶 兵之灾
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
“集谛”(习谛)道苦因
“灭谛”求解脱 “道谛”语修行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
“苦谛” 道苦果
“集谛” (习谛) 道苦因
“灭谛” 求解脱
“道谛” 语修行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留取舍利 • 佛陀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 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 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 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后来, 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 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 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 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 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 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 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 吻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太子出家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 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 (古印度传统之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 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 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 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 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 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 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 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出家后,太子先到 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 王频婆娑王罗会见了他。尔后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 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 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 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
•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 见,以无量的善巧和
• 五、佛入涅盘 •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 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 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 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 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 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 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 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 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 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 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 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 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 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 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 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 慈。
一、太子出生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净饭王太子 公 元前563-483年),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 率天内院,以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 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 后名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 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怀胎十月, 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 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 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 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 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 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 三、成等正觉
• 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 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 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 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 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 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 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 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 (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 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 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