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wtt整理的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
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
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
具体采用如下方法: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一、背景1.1 作者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桃花源先生”。
1.2 作品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隐居桃花源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乱世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3 文学时代背景:东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乱世中追求理想和安宁。
二、主题2.1 乡土情怀:《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2.2 隐逸理想:作品中描绘了一个隐世人士在桃花源中过着自给自足、安逸自在的生活。
2.3 乌托邦憧憬: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呼吁人们追求简朴、自由、和谐的生活。
三、结构3.1 故事情节:《桃花源记》以陶渊明在山中偶遇一个桃花源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
3.2 叙事手法:作者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桃花源的美好。
3.3 寓意深刻:作品以桃花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语言特点4.1 清新自然:《桃花源记》语言简练清新,质朴自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2 婉约含蓄:作品中的语言婉约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4.3 情感真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诚和热情。
五、艺术特色5.1 情感表达:《桃花源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5.2 意境营造:作品中的意境优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安逸的生活氛围。
5.3 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桃花源记》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文本介绍《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写的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桃花林,林内住着一群隐居的人民,他们过着安逸祥和的生活,并且不曾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这篇文章通过对桃花林的描绘,体现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憧憬,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和自身生活现状的反思。
在中国文化中,桃花一直被赋予着美好、神秘的色彩,此篇文章也借此打造一个完美、平静无忧的桃花源世界,是一篇极富人文关怀与自然美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探讨《桃花源记》对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生哲学的思考。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的关注和热爱,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1. 作者与作品背景唐代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尤以田园诗和离骚著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小说,一般认为写于公元421-427年间。
故事背景是古代中国,当时社会动荡,战祸不断,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陶渊明写作这篇小说时也正值人心惶惶、世事无常的局势,这或许让他用仙境桃花源这一安稳、美好的地方,投射出人们的生命理想与向往。
2. 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一个渔夫发现一处神秘的桃花林,里面原来已经有一批人居住和繁衍了几百年,受到外界的战乱侵扰。
他们悠然自得、温馨自在地生活着,与周边的人事没有关联,也不知道世事变迁和岁月沉淀。
渔夫来到这片桃花芬芳的地方,深受感染和启示,便决定在此定居,与那群人一起生活。
他创造了一个乐土,一个让人失去回信的乐土,一个让人放弃了王侯富贵和人间纷争的乐土。
3. 文学特点《桃花源记》历代赏析者都从不同角度追索着它的文学特点。
它的想象空间广阔、精神内在丰富、观念独特,所描述的世界情趣独然并极富想象力,即是一篇量不大的小说,却集中着鲜明的人性感受、思想情感及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文学特点主要包括:•想象力丰富。
桃花源的情景和乡民们的生活都很出奇,充满了奇异的事物,如屋顶上的鸟巢、水族、木头家具等等,充分暴露了陶渊明的无穷想象力。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专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习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第二、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
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
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
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教材信息•课题:桃花源记•课型:文化素养教育•学科:语文•年级:初中三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课文并讨论,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意义。
•运用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这个课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简单的互动提问,让学生猜测桃花源是什么,鼓励他们发言。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 《桃花源记》讲了什么故事? - 描述了桃花源的位置、环境等特点有哪些? - 桃花源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选择不再出去? - 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外面的人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分组讨论(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或价值观? - 桃花源中人们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或反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个人表达(1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以写作的形式展示。
鼓励学生用逻辑和条理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桃花源记》,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
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6篇)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__的创作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__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__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4、通假字:“要”同“邀”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1一、说教学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
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
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
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说课稿收集
《桃花源记》说课稿收集《桃花源记》说课稿收集1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说课稿_8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1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__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0-05-20
我要投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
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
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
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
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
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
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
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
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
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
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