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一、背景1.1 作者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桃花源先生”。
1.2 作品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隐居桃花源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乱世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3 文学时代背景:东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乱世中追求理想和安宁。
二、主题2.1 乡土情怀:《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2.2 隐逸理想:作品中描绘了一个隐世人士在桃花源中过着自给自足、安逸自在的生活。
2.3 乌托邦憧憬: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呼吁人们追求简朴、自由、和谐的生活。
三、结构3.1 故事情节:《桃花源记》以陶渊明在山中偶遇一个桃花源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
3.2 叙事手法:作者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桃花源的美好。
3.3 寓意深刻:作品以桃花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语言特点4.1 清新自然:《桃花源记》语言简练清新,质朴自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2 婉约含蓄:作品中的语言婉约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4.3 情感真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诚和热情。
五、艺术特色5.1 情感表达:《桃花源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5.2 意境营造:作品中的意境优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安逸的生活氛围。
5.3 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桃花源记》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说课稿9《桃花源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
《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XXX。
XXX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
XXX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XXX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1、精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聚常用知识目标:○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咀嚼语言,积聚迁徙,感受桃花源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判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1积累文言词语;○2诵读中感受桃花源的美。
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理解评判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掌握重点字词,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诵读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律,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感受古人的表达方式。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观点,互相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是文中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感受其美好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9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9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和谐美好的桃花源,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寓意深刻。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学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这一主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分享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它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课文以渔夫的见闻为线索,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淳朴民风和幸福生活,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美好。
同时,课文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紧凑。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并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困难。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桃花源记当成一篇神话故事来理解,不能深入体会作者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色、淳朴民风和幸福生活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然后合作探讨,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陶渊明的诗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导入,激发学生对桃花源的向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自己觉得美好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理想和现实的认识尚不成熟。
因此,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寓意,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structure,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文章的寓意,培养自己追求美好、向往理想生活的信念,增强对现实生活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字词句式、结构层次和写作技巧。
2.难点:文章的深层寓意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说课设计 9《桃花源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说课设计《桃花源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
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
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
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1、品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三、说学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0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0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2、学情分析3、学习目标的确定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立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3、说教学重点、难点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法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深远,是文言文教学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的语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桃花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图片和视频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桃花源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建立连接,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2. 初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桃花源记》选自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9课,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陶渊明叙述了渔人迷路后误入桃花源,从桃花源优美的景色以及人们自由平等的生活等方面展开描述,进而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习本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了解那个时代。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个别语言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涵。
3.感受陶渊明文章创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我会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乌托邦”的含义,进而明确“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对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进行说课,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经典文言文篇目。
它是一篇虚构的游记散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当时民众渴望安宁的诉求。
文章叙事清晰,虚实结合,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文言字词丰富典型,既具文学性,利于培养学生审美;又含文言知识,能夯实文言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掌握基本翻译技巧。
但本文古今异义词多、特殊句式复杂,理解仍有难度;且学生阅历尚浅,体悟古人理想社会境界、深层创作意图不易,教学需情境辅助、深度引导。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读写“豁、俨”等生字,顺畅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与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梳理情节,品析桃花源的景、人、事之美,体会写作手法精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境,思考当下社会幸福内涵,培养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积累文言字词,理清课文结构,感受桃花源的美好;难点为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剖析文章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夯实文言字词;诵读法让学生读准字音、感受韵律、体会情感;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古风场景,引领学生入境;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渔人经历、桃源特点,培养思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风视频,展示宁静田园风光,提问学生“若能远离纷扰、寻一处世外桃源,生活会怎样”,引出课题,激发好奇。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正音;开展朗读比赛,读准节奏;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圈疑难,同桌互助解决初步问题。
3. 精读研讨:小组合作梳理渔人行踪,绘制路线图;围绕“桃花源景、人、生活”探讨,找出优美语句赏析,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感受环境清幽富足;分析桃源人热情淳朴,领会民风之美;思考桃源与世隔绝寓意,联系时代背景剖析作者理想。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这篇文章以描绘一个远离尘世、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为特点,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寓意深刻,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能够理解。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简练,部分学生可能对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理想社会,培养学生的浪漫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文章的寓意,桃花源社会的理想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寓意,理解桃花源社会的理想性质。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桃花源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寓意和桃花源社会的理想性质。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2、教学背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教材处理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2、课程资源的重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说课稿大家好,我是班级语文老师。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
本课是一篇古文阅读,包含作者提出隐喻,描写情感和思想感悟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我们的讲解之前,也请大家拿出课本跟随我们一起学习。
一、教学目标1.知道桃花源的故事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分析桃花源的隐喻意义;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桃花源的寓意;2.阅读理解。
三、教学难点1.文中的隐喻意义;2.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写下“桃花源”三个字,问学生他们对“桃花源”是什么印象。
引导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
然后给学生简单介绍桃花源的背景:三国时代,时值乱世,刘备遭遇失败,全国各地都战火纷飞,当时有一个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隐蔽之地,那就是桃花源。
2.阅读理解(30分钟)(1)请学生默读课文,并在心中思考刘义详在故事中的角色。
然后让他们讲述桃花源的基本情节。
(2)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最后一个段落可以让学生自己读。
(3)带领学生解读隐喻,在读完桃花源图景的描写之后,问题引导如下:a.桃花源里的首领大叔实名叫仙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b.阅读中,我们发现桃花源“水清而无鱼,草绿而无踪,鸟语而无声”,这些隐喻的语言暗示着什么?c.分析“此行不复返”的寓意。
(4)讨论情感、思想和意象a.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重点关注大叔和桃花源居民的态度以及大叔与世俗常态的区别。
b.探讨“此行不复返”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解释。
3.语文翻译(25分钟)(1)请学生逐行阅读,并进行翻译。
(2)对比汉语现代语言和文言文的区别,将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课堂小结(10分钟)请学生阐述自己采用的探究模型方式。
例如,学生进行的是整合模型,他们可以说:“我所用的探究模型是整合模型,这种模型让我在阅读文本时能够将过往所学知识都整合起来,形成更深刻而持久的理解。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1一、说教学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
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9-桃花源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9-桃花源记》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通过对比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字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这样的理想世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
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解密叹息
探寻桃源
再品叹息
意图: 品读叹息原因,探究主题,突破难
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促进思 维发展。
(三)寻心中桃源
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意图。
意图: 明确主题
对战争厌恶、对美好和平生活渴望。
四、阅桃源盛景
五、总结
我相信桃花源不仅存于陶公笔下,更会藏在你我的心中。
让我们此刻带着心中的桃花源,试着跟老师来背一背《桃花 源记》,我说前一句,你说后一句。
意图: 背诵经典 传承文化
情景剧导入 品声声叹息 寻心中桃源 阅桃源盛景
巴蜀好教育联盟
说课完毕,谢谢!叹世事无源自 叹民生多艰对世人的悲叹 对自己的感叹
活动2:探寻桃源
探究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
(放声自由诵读,找出表现桃花源生活的句子。)
自由诵读
抽读 齐读 背读
自然环境 生活安适 民风淳朴
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叹惋。
活动3:再品叹息
合作探究桃花源外的人们的叹息。
1、渔人 2、太守 3、刘子骥 4、陶渊明(视频)
叹息声中寻桃源
目说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三、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说教材
2、说学情
地位: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游记散文魅力。 文言基础: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内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安定和平生 活的向往。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感受 桃花源之美。
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之美。 (重点)
2、一句立骨,品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的深刻含义,把握主题。(难点、单元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桃花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
《桃花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积累文言词语;○2诵读中感受桃花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要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能力,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本节课紧紧抓住了诵读这一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学中渗透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点的方法。
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过多地使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
所以我想: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应该是师生双方活动的重点。
活动建构教学思想,把“活动”看作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
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增加作品魅力,扩大教学容量。
三、说学法指导: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着这一原则教学中采用:吟诵法:《桃花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领略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情景联想法: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社会。
价值问题提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悟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四、课前准备:1、将学生异质分组:按照语文学习水平每四人分一组,每组都兼顾好中差三等,并选出一名组长。
2、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发现体会桃的“美”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教师导:诵读感知——疏通文意——联想想象——质疑探究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反思“美”(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约2分钟)大屏幕出示陶渊明画像及“世外桃”一词,配以悠扬的古乐,并提问“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这个词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妙世界。
愈是神秘就愈能扣动人们的心扉。
能写出这样一个令人神魂颠倒的仙境的会是怎样一个人呢?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教学资,以此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创设情感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走近陶渊明的隐逸之风。
(约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①老师配图配乐朗诵。
学生听读,标注生字词的读音,渐入佳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③个别学生展示,同学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
教师适时点评。
④自读与听读后,学生将自己标注的重点字句全班交流,以强化记忆。
只有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
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了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
(三)、疏通文义,积累词语,寻找世外桃的金钥匙。
(约8分钟)完成教学目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部分常用文言词。
教师首先让学生调动以往文言文学习经验,探讨如何最有效地读懂文言文?引导他们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文意。
常见关键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这些文言词语就像打开文言宝库的金钥匙。
然后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及老师准备的电子词典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后先由学生质疑,并请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其次,将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分类归纳。
屏幕中出示表格及示例。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关键词语归纳表,其他小组及时补充完善。
第三步,通过排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通译全文。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最后,请一名同学复述课文。
(教师适时板书:逢、访、寻。
)教会学生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逐步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能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将之转化为语文能力。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词语的重要性。
(四)、时空连线,体味世外桃的独特魅力。
(约10分钟)完成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的奇美特点。
教师激发: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那好。
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你们都是桃花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中。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教师板书:美在自然美在人情)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质疑探究,解秘世外桃。
(约10分钟)完成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放声速读课文,思考:结合写作背景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陶渊明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同学们能否针对陶渊明的隐逸之风及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问题后,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后由组长汇报小组成果。
问题假设:①到底有没有“桃花”?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②本文描写的桃花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③有人说桃花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④桃花的理想生活是否可以成为现实?对于陶渊明的隐逸之风同学们可以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可以批判他的消极避世,也可以赞扬他的不同流合污的清高。
另外“世外桃”的理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还是有其进步性的,同样也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
本环节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怎么评价陶渊明,如何评价他的理想与追求,将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
(六)、我的小结(约3分钟)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
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七)、布置作业。
(约2分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梯度思考中完成作业,设计的作业为:①如果你和陶渊明心灵有所契合,那么拿起笔给陶渊明写一封信。
②如果在课堂上你有所感动,那么就把这份感动放大,为陶公写下感动词。
③选读以下诗作:《桃花诗》(陶渊明)《桃行》(王维)《桃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行》(王安石),感受桃风情。
④如果你对上面的作业都不感兴趣,请你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计完成。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从认知心理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
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闪光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说明: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桃花就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那里的风景优美秀丽,那里的人民淳朴善良,但黑暗残酷的现实却让这种美好的理想独存在作者的心间。
七、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约2分钟)(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走近陶渊明的隐逸之风。
(约5分钟)(三)、疏通文义,积累词语,寻找世外桃的金钥匙。
(约10分钟)(四)、时空连线,体味世外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