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_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实际增长率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
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
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1952—2008年中美日三国国民总收入(GN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1952—2008年中美日三国国民总收入(GN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2011-04-24 14:16:29| 分类:【七国集团】| 标签:国民总收入 gni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美日|字号大中小订阅——1952年到1980年,中国国民总收入(GNI)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
1981年开始,由于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强度逐渐加深,中国经济也开始逐步慢慢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因此,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不再完全相等。
在20世纪80年代,十年中只有四年里国内生产总值是低于国民总收入的,这四年分别是1981年、1986年、1987年和1988年。
直到1992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又开始高于国内生产总值了。
1992年,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同时也确立了“以大力引进外资促进出口导向”的政策。
因此,从1993年到2004年,中国在大力引进外资,通过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促进出口的作用下,国内生产总值再次连续12年超过国民总收入。
2005年后,随着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强度逐年加大,海外收益不断增加,并且在2005年海外要素收益再超过国内对国外的支付。
因此,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国民总收入重新反超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自一战后成为债权国后,其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就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一般只在1.3个百分点以内。
——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连续14年国民总收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1955年到1981年的27年间,总共有20年是国民总收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一阶段正好是日本经济起飞和崛起的时期。
1981年以后,随着日本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其国民总收入就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且两者的差异最高达到3个多百分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慨况
从1952年—1978年,在27年的时间内,中 国的GDP增长3.72倍,年均增长5.9%;由于人 口增长较快,人均GDP仅增长1.8倍,年均增长 3.9%。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 全会,做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把 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开始了改革 开放的时期。
6
15
(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5年,外贸总额 14219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从1979-2005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91亿美元,建设项 目46.6万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
16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还面临 许多严峻挑战。
o 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 o 二是贪污腐败。 o 三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o 四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加快。传统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 9.8%,80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1999年的 36.4%,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其中 出口依存度达到23.1%。2003年达到 60.4%,出口依存度提高到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国家中长期计划主要制定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 标、战略、方针、政策。
年度计划主要是预测性计划,提出年度经济增长速度、 投资规模、财政收支、货币发行、市场价格、就业率、 国际收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八项指标,作为宏观调 控的目标。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3% 2008 9% 2009 8.7%
1952年至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绝对额同比增减绝对额同比增减绝对额同比增减绝对额同比增减2013年一至三季度386,761.707.68%35,669.00 3.40%175,117.807.85%175,974.808.35%2013年一至二季度247,800.507.59%18,622.00 3.00%116,955.407.62%112,223.208.29%2013年一季度118,743.107.74%7,427.003.40%54,528.347.75%56,787.758.25%2012年一至四季度518,942.107.65%52,373.63 4.55%235,162.007.92%231,406.508.06%2012年一至三季度353,461.607.56%33,085.87 4.25%165,316.307.90%155,059.507.87%2012年一至二季度227,820.707.68%17,469.88 4.35%110,785.208.16%99,565.627.67%2012年一季度108,373.607.93%6,921.553.85%51,374.228.91%50,077.877.43%2011年一至四季度472,882.009.30%47,486.00 4.30%220,413.0010.30%204,983.009.40%2011年一至三季度321,219.109.40%30,340.00 3.80%154,675.3010.80%136,203.809.00%2011年一至二季度205,775.409.60%15,700.00 3.20%102,605.4010.90%87,470.009.20%2011年一季度97,101.209.70%5,980.003.50%46,978.2011.10%44,143.009.10%2010年一至四季度401,512.8010.40%40,533.60 4.30%187,383.2012.30%173,596.009.80%2010年一至三季度272,626.7010.60%25,623.10 4.00%129,947.2012.60%117,056.409.70%2010年一至二季度174,878.8011.10%13,379.10 3.60%86,261.0013.30%75,238.809.90%2010年一季度82,613.4012.10%5,143.603.80%39,436.1014.50%38,033.6010.50%2009年一至四季度340,903.009.20%35,226.00 4.20%157,638.809.90%148,038.009.60%2009年一至三季度231,303.308.20%22,142.20 4.00%109,101.208.10%100,059.909.30%2009年一至二季度148,203.607.50%11,830.70 3.80%71,702.707.10%64,670.208.50%2009年一季度69,816.90 6.60%4,627.003.50%32,658.50 5.80%32,531.407.90%2008年一至四季度314,045.409.60%33,702.00 5.40%149,003.409.90%131,340.0010.40%2008年一至三季度217,026.1010.60%21,868.90 4.40%105,889.2011.20%89,268.0011.20%2008年一至二季度140,477.8011.00%11,696.60 3.40%70,543.5011.90%58,237.8011.40%2008年一季度66,283.8011.30%4,678.602.70%32,158.4012.00%29,446.8011.60%2007年一至四季度265,810.3014.20%28,627.00 3.70%125,831.4015.10%111,351.9016.00%2007年一至三季度180,101.1014.40%17,936.80 4.30%87,071.1015.20%75,093.2016.10%2007年一至二季度115,998.9014.50%9,283.30 4.00%58,013.8015.30%48,701.8015.50%2007年一季度54,755.9014.00%3,654.004.40%26,611.0014.80%24,490.8014.70%2006年一至四季度216,314.4012.70%24,040.00 5.00%103,719.5013.40%88,554.9014.10%2006年一至1952年至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日期▼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6年一至95,428.5013.10%7,973.60 5.10%48,127.7014.00%39,327.2013.70%二季度2006年一季45,315.8012.40%3,093.00 4.50%22,156.3012.90%20,066.5013.30%度2005年一至184,937.4010.30%22,420.00 5.20%87,598.1012.10%74,919.3012.20%四季度2005年一至126,657.0010.10%14,043.80 5.00%61,700.7011.60%50,912.5012.00%三季度2005年一至81,912.6010.00%7,436.30 5.00%40,997.7011.60%33,478.6011.60%二季度2005年一季39,117.4010.20%2,928.60 4.60%19,003.0011.50%17,185.8012.00%度2004年一至159,878.3010.10%21,412.70 6.30%73,904.3011.10%64,561.3010.10%四季度2004年一至109,967.6010.50%13,385.00 6.00%52,869.6011.10%43,713.0010.90%三季度2004年一至70,405.9010.90%7,027.50 4.40%34,674.5011.50%28,703.9011.60%二季度2004年一季33,420.6010.40%2,663.50 4.60%16,077.3011.60%14,679.8010.00%度2003年一至135,822.8010.00%17,381.70 2.50%62,436.3012.70%56,004.709.50%四季度2003年一至93,329.3010.10%10,866.40 3.10%44,853.1012.50%37,609.809.30%三季度2003年一至59,868.909.70%5,779.40 2.10%29,478.0011.80%24,611.509.10%二季度2003年一季28,861.8010.80%2,258.10 3.60%13,776.4012.50%12,827.3010.30%度2002年一至120,332.709.10%16,537.00 2.90%53,896.809.80%49,898.9010.40%四季度2002年一至83,056.709.20%10,325.60 3.40%38,807.309.80%33,923.9010.20%三季度2002年一至53,341.008.90%5,635.20 2.00%25,562.609.50%22,143.2010.10%二季度2002年一季25,375.708.90%2,181.30 3.40%11,811.309.10%11,383.109.90%度2001年一至109,655.208.30%15,781.30 2.80%49,512.308.40%44,361.6010.30%四季度2001年一至75,818.208.00%9,715.20 2.90%35,856.109.10%30,246.908.40%三季度2001年一至48,950.908.10%5,297.10 1.80%23,813.309.50%19,840.508.40%二季度2001年一季23,299.508.50%2,035.20 3.10%11,127.409.20%10,136.908.80%度2000年一至99,214.608.40%14,944.70 2.40%45,555.909.40%38,714.009.70%四季度2000年一至68,087.508.90%9,169.30 2.20%32,629.509.60%26,288.7010.70%三季度2000年一至43,748.208.90%5,094.50 1.50%21,429.909.50%17,223.9010.70%二季度2000年一季20,647.009.00%1,924.90 3.00%9,981.409.10%8,740.6010.40%度1999年一至89,677.107.60%14,770.00 2.80%41,033.608.10%33,873.409.30%四季度1999年一至61,414.208.10%9,048.70 3.30%29,436.908.70%22,928.609.30%三季度1999年一至39,554.908.30%5,039.90 3.00%19,479.009.00%15,035.909.20%二季度1999年一季18,789.709.10%1,878.60 4.00%9,204.809.60%7,706.209.50%度1998年一至84,402.307.80%14,817.60 3.50%39,004.208.90%30,580.508.40%1998年一至57,595.207.50%8,740.20 2.50%28,013.008.10%20,842.009.00%三季度1998年一至37,222.707.20%4,860.40 2.20%18,693.107.70%13,669.308.50%二季度1998年一季17,501.307.60%1,775.20 4.00%8,757.107.60%6,969.108.60%度1997年一至78,973.009.30%14,441.90 3.50%37,543.0010.50%26,988.1010.70%四季度1997年一至54,102.409.60%8,547.50 3.90%27,084.2010.30%18,470.6011.50%三季度1997年一至34,954.3010.20%4,730.50 5.00%18,109.3010.70%12,114.5011.60%二季度1997年一季16,256.7010.40%1,675.50 5.00%8,433.5010.30%6,147.7012.20%度1996年一至71,176.6010.00%14,015.40 5.10%33,835.0012.10%23,326.209.40%四季度1996年一至48,533.1010.00%8,194.10 4.80%24,413.8011.90%15,925.109.60%三季度1996年一至30,861.8010.30%4,251.90 5.00%16,197.9012.00%10,412.109.60%二季度1996年一季14,261.2010.90%1,487.20 5.50%7,576.5012.30%5,197.6010.20%度1995年一至60,793.7010.90%12,135.80 5.00%28,679.5013.90%19,978.509.80%四季度1995年一至41,502.6010.60%7,139.20 5.50%20,775.6013.10%13,587.809.20%三季度1995年一至25,967.6011.00%3,420.80 6.20%13,693.4013.60%8,853.308.80%二季度1995年一季11,858.5012.00%1,232.60 6.00%6,227.1014.70%4,398.809.70%度1994年一至48,197.9013.10%9,572.70 4.00%22,445.4018.40%16,179.8011.10%四季度1994年一至32,596.6012.40%5,380.30 4.50%16,248.6016.90%10,967.709.90%三季度1994年一至20,149.7012.40%2,539.50 4.50%10,546.1016.60%7,064.209.60%二季度1994年一季9,064.7012.90%922.7 6.00%4,710.1016.50%3,431.909.80%度1993年一至35,333.9014.00%6,963.80 4.70%16,454.4019.90%11,915.7012.20%四季度1993年一至23,591.5014.30%4,020.50 4.20%11,574.6019.40%7,996.4013.00%三季度1993年一至14,543.5014.80%1,897.40 4.20%7,532.2019.70%5,113.9013.10%二季度1993年一季6,500.5015.10%673.1 6.10%3,363.8019.40%2,463.6012.20%度1992年一至26,923.5014.20%5,866.60 4.70%11,699.5021.20%9,357.4012.40%四季度1992年一至18,451.5013.30%3,670.80 5.50%8,319.5018.80%6,461.1010.80%三季度1992年一至11,332.1013.30%1,690.907.70%5,350.3018.00%4,290.909.50%二季度1992年一季4,974.3013.60%589.910.00%2,365.2017.40%2,019.209.80%度1991年一至21,781.509.20%5,342.20 2.40%9,102.2013.90%7,337.108.90%四季度1990年一至18,667.80 3.80%5,062.007.30%7,717.40 3.20%5,888.40 2.30%四季度1989年一至16,992.30 4.10%4,265.90 3.10%7,278.00 3.80%5,448.40 5.40%四季度1988年一至15,042.8011.30%3,865.40 2.50%6,587.2014.50%4,590.3013.20%1987年一至12,058.6011.60%3,233.00 4.70%5,251.6013.70%3,574.0014.40%四季度1986年一至10,275.208.80%2,788.70 3.30%4,492.7010.20%2,993.8012.00%四季度1985年一至9,016.0013.50%2,564.40 1.80%3,866.6018.60%2,585.0018.20%四季度1984年一至7,208.1015.20%2,316.1012.90%3,105.7014.50%1,786.3019.30%四季度1983年一至5,962.7010.90%1,978.408.30%2,646.2010.40%1,338.1015.20%四季度1982年一至5,323.409.10%1,777.4011.50%2,383.00 5.60%1,163.0013.00%四季度1981年一至4,891.60 5.20%1,559.507.00%2,255.50 1.90%1,076.6010.40%四季度1980年一至4,545.607.80%1,371.60-1.50%2,192.0013.60%982 6.00%四季度1979年一至4,062.607.60%1,270.20 6.10%1,913.508.20%878.97.90%四季度1978年一至3,645.2011.70%1,027.50 4.10%1,745.2015.00%872.513.80%四季度1977年一至3,201.907.60%942.1-2.20%1,509.1013.30%750.79.50%四季度1976年一至2,943.70-1.60%967-1.80%1,337.20-2.50%639.50.40%四季度1975年一至2,997.308.70%971.1 2.00%1,370.5015.80%655.7 4.90%四季度1974年一至2,789.90 2.30%945.2 4.10%1,192.00 1.40%652.7 1.60%四季度1973年一至2,720.907.90%907.59.00%1,173.008.30%640.4 5.50%四季度1972年一至2,518.10 3.80%827.4-0.90%1,084.20 6.70%606.5 5.00%四季度1971年一至2,426.407.00%826.3 1.90%1,022.8012.30%577.3 5.80%四季度1970年一至2,252.7019.40%793.37.70%912.234.80%547.27.10%四季度1969年一至1,937.9016.90%736.20.80%689.133.10%512.613.30%四季度1968年一至1,723.10-4.10%726.3-1.60%537.3-9.20%459.50.60%四季度1967年一至1,773.90-5.70%714.2 1.90%602.8-14.30%456.90.50%四季度1966年一至1,868.0010.70%702.27.20%709.522.40%456.3-1.80%四季度1965年一至1,716.1017.00%651.19.70%602.224.20%462.815.80%四季度1964年一至1,454.0018.30%55912.90%513.525.60%381.515.50%四季度1963年一至1,233.3010.20%497.511.30%407.614.50%328.2 4.40%四季度1962年一至1,149.30-5.60%453.1 4.50%359.3-10.80%336.9-9.20%四季度1961年一至1,220.00-27.30%441.1 1.40%388.9-42.10%390-25.70%四季度1960年一至1,457.00-0.30%340.7-16.40%648.2 5.60%468.1 4.80%四季度1959年一至1,439.008.80%383.8-15.90%615.525.80%439.715.20%四季度1958年一至1,307.0021.30%445.90.40%483.552.90%377.617.90%四季度1957年一至1,068.00 5.10%430 3.10%3178.00%321 4.80%1956年一至1,028.0015.00%443.9 4.70%280.734.50%303.414.10%四季度1955年一至910 6.80%4217.90%222.27.60%266.8 4.60%四季度1954年一至859 4.20%392 1.70%211.715.70%255.3-0.60%四季度1953年一至82415.60%378 1.90%192.535.80%253.527.30%四季度1952年一至679-342.9-141.8-194.3-四季度。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第一篇: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1985 13.5%1986 8.8%1987 11.6%1988 11.3%1989 4.1%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1995 10.5% 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2004 10.1%2005 10.4%2006 11.6%2007 13%2008 9%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 466亿元1950 23.4%1951 19%1952 18.3(73.8%比49年)1953 30.3%1954 9.4%1955 5.6%1956 16.5%1957(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8 32.2%1959 19.5%1960 5.4%1961-31.0%1962-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1964 17.6%1965 20.4%(55.04%比62年)1966 17.3%1967-9.6%1968-4.2%1969 23.8%1970 25.7%(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1971 12.2%1972 4.5%1973 9.2%1974 1.4%1975 11.9%(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1976 1.7%1977 10.7%1978 11.7%(25.75%比75年)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直接打印版、含走势图)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数据
GDP总量(亿元/%) 其中:三大产业(亿元/%)
总量
增速 一产总量 增速
二产总量
9,098.90 13.40 2,541.70
1.80 3,886.40
10,376.20 8.90 2,764.10
3.30 4,515.10
12,174.60 11.70 3,204.50
746,395.10 6.80 60,139.20
3.30 295,427.80
832,035.90 6.90 62,099.50
4.00 331,580.50
919,281.10 6.70 64,745.20
3.50 364,835.20
990,865.00 6.10 70,467.00
3.10 386,165.00
608.50
1,888.70 10.70
702.20
7.20
715.40
1,794.20 -5.70
714.20
1.90
608.00
1,744.10 -4.10
726.30
-1.60
542.60
1,962.20 16.90
736.20
0.80
695.00
2,279.70 19.30
793.30
7.70
161,840.200 74,285.00
187,318.90 11.40 21,806.70
5.10 88,082.20
219,438.50 12.70 23,317.00
4.80 104,359.20
270,092.30 14.20 27,674.10
3.50 126,630.50
60年中国数字变迁
60年中国数字变迁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2008年已达到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元,1978年上升到381元,2008年提高到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口总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
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
就业规模全国就业人员从1949年的1808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77480万人,就业规模扩大了3.28倍;城镇就业增长更为迅速,2008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30210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8.71倍。
国家财政收入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1951年上升到125亿元,达到3位数, 1978年财政收入上升到1132亿元,达到四位数。
到1999年,财政收入增加了10多倍,达到11444亿元。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今)
1996年1-2季
30,861.80
10.3
4,251.90
5
16,197.90
12
10,412.10
9.6
1996年1-1季
14,261.20
10.9
1,487.20
5.5
7,576.50
12.3
5,197.60
10.2
1995年1-4季
60,793.70
10.9
12,135.80
5
28,679.50
15.3
48,701.814
3,654.04
4.4
26,611.00
14.8
24,490.85
14.7
2006年1-4季
216,314.43
12.7
24,040.00
5
103,719.54
13.4
88,554.88
14.1
2006年1-3季
147,341.26
6
6,227.10
14.7
4,398.80
9.7
1994年1-4季
48,197.90
13.1
9,572.70
4
22,445.40
18.4
16,179.80
11.1
1994年1-3季
32,596.60
12.4
5,380.30
4.5
16,248.60
16.9
10,967.70
9.9
1994年1-2季
20,149.70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从1952年1-4季到2012年1-4季期间的数据
季度▼
GDP累计值(亿元)
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结构表
1952年,是新我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国家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记录当时国民经济的情况,特编制了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结构表,以便对国家经济形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I. 国内生产总值(GDP)1.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XXX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了XX%。
2.工业生产占GDP比重约为XX%,农业生产占GDP比重约为XX%,服务业生产占GDP比重约为XX%。
II. 农业生产1.粮食产量达到XXX亿斤,较上一年增长了XX%。
2.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III. 工业生产1.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XX%,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XX%。
2.钢铁产量达到XXX万吨,煤炭产量达到XXX万吨,石油产量达到XXX万吨。
IV. 对外贸易1.出口总额为XXX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XX%。
2.进口总额为XXX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XX%。
V. 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为XXX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XX%。
2.财政支出为XXX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等。
VI. 就业和社会保障1.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XXX万人,农村新增就业人数为XXX万人。
2.实行了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VII. 教育文化1.全国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XX%,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XX%。
2.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VIII. 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1.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2.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结构表反映了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
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然而,也要看到当时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952_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实际增长率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后花园这些城镇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由于它们距离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并不远它们受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要比其他地方更加大同时它们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信 息 誅 数字观察
栏目协办:中共来宾市委、市人民政府 书记:张秀隆 市长:杨和荣 电话:(0772)4278126
3.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后花园”城 镇经济基础普遍都比较薄弱,这是由于
其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结果。“后花园” 城 镇 属 于 北 部 湾 经 济 区 的 规 划 之 内 ,但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边缘,发展规划、发展 定位等不是很明确,造成了比较薄弱的 经济基础。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后花 园”城镇的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的发展 有着更大的依赖性,更需要中心城市经 济的辐射作用。
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
(接上表)
注:2008 年为初步核算数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广西经济 31
2009 年第 9 期
1.地理区位趋于 北 部湾 经 济 区中 心
北 部 湾 经 济 区“ 后 花 园 ” 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笫韦喆
城市的后方, 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大都不 是很远,而且交通较为便利。 作为北部湾 经济区的“后花园”,这些城镇有着先天的 地理优势,由于它们距离北部湾经济区 的中心城市并不远,它们受北部湾经济 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要比其他地方更加 大,同时,它们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 经济的发展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实际增长率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实际增长率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经济》
【年(卷),期】2009(000)009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1952-2008年德宏州玉米产量变化分析 [J], 李自卫;冯绍卫;车宏志
2.1952~2008年全国农业生产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J], 徐淑红
3.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分析(1952-2011)与静态预测(2012-2015) [J], 张先兵;张松
4.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J], 潘伟;杨德刚;杨莉;肖艳秋;王国刚;唐宏
5.产业结构“国际标准模式”的适用性研究:1952年~2008年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兼对“产业结构偏差”的一个解释 [J], 吕明元;李彦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时期下的北部湾经济区“后 花园”经济
北 部 湾 的 一 级 城 镇 和 二 级 城 镇 ,即 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属于 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北部湾经济 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而北 部 湾《规 划》中 的 三 级 城 镇 、四 级 城 镇 的 经济建设则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深入 发展,这些三级城镇、四级城镇的部分城 镇以及《规划》之外的一些地区则慢慢形 成了北部湾经济发展“后花园”的概念, 并逐步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后花园”经 济发展模式。这些逐步形成的北部湾“后 花园”城镇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3.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后花园”城 镇经济基础普遍都比较薄弱,这是由于
其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结果。“后花园” 城 镇 属 于 北 部 湾 经 济 区 的 规 划 之 内 ,但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边缘,发展规划、发展 定位等不是很明确,造成了比较薄弱的 经济基础。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后花 园”城镇的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的发展 有着更大的依赖性,更需要中心城市经 济的辐射作用。
2. 各 种 资 源 都 比 较 丰 富 。 北部湾 “后花园”城镇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 各种各样的资源存储量较大。比如上思 县有着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水电资 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上林县有 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横县有着优越的水 产资源等。这些资源优势使得“后花 园”城镇具备了经济发展承接中心城市 辐射作用的基础。
信 息 誅 数字观察
栏目协办:中共来宾市委、市人民政府 书记:张秀隆 市长:杨和荣 电话:(0772)4278126
1952- 2008 年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及 实 际 增 长 率
30 广西经济 2009 年第 9 期
论 坛 誄 八桂宏观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已经上升 为国家战略,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随着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深 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以 飞快的步伐向前迈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辐射 力,促进了其“后花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而衍生 出来的“后花园”经济发展模式,其正在逐 步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发展之 中,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地理区位趋于 北 部湾 经 济 区中 心
北 部 湾 经 济 区“ 后 花 园 ” 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笫韦喆
城市的后方, 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大都不 是很远,而且交通较为便利。 作为北部湾 经济区的“后花园”,这些城镇有着先天的 地理优势,由于它们距离北部湾经济区 的中心城市并不远,它们受北部湾经济 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要比其他地方更加 大,同时,它们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 经济的发展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誄008 年为初步核算数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广西经济 31
2009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