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整套所谓拯救俄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
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博爱”。
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
3博爱思想。
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已经开始传播,俄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而作者通过其作品的主人公来宣扬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客观上只能起到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麻痹和瓦解革命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精神探索型人物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
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
在得不到结果时,则从宗教中寻找启示。
他们都企图克服环境的影响走向精神的独立,因而性格与环境每每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展示超越性与自主性,从而说明环境的落后与不合理。
《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忏悔贵族”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贵族地主形象,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试图背叛本阶级却未能背叛成功的贵族知识分子。
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引言托尔斯泰主义是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提倡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之一是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托尔斯泰主义对于俄国以及全球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托尔斯泰主义的起源、核心原则以及其在俄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起源托尔斯泰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俄国。
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剧变之中,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使得背井离乡、社会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样的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原则1. 和平与非暴力托尔斯泰主义强调和平与非暴力,认为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只会导致更多的暴力和仇恨。
他主张对抗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现象时应采取和平、理性的方式,通过爱与同情来改变世界。
2. 个人主义与自由托尔斯泰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张个体应该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和真理,并摆脱社会和政治制约。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而不应受到权威和体制的束缚。
3. 博爱与慈善托尔斯泰主义倡导博爱和慈善,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帮助和支持。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为他人奉献和服务,而不是追求个体的欲望和利益。
三、托尔斯泰主义在俄国的影响托尔斯泰主义对俄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中,托尔斯泰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和力量,激发了对社会正义和改革的渴望。
他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和《复活》等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并通过悲剧性的故事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
其次,托尔斯泰主义对于俄国农民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小说中描绘的农民和工人形象深受广大劳动者的喜爱和共鸣,激励了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此外,托尔斯泰主义对俄国文学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讲究现实主义和生活的真实性,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具有启发和影响。
四、托尔斯泰主义对世界的影响托尔斯泰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俄国,也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其中托尔斯泰主义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作家通过揭示男女主人公的高尚-堕落-复活的鲜明轨迹,道出了个人如何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也通过个人的“复活”,映射整个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如果贵族都能以聂赫留朵夫为榜样,被奴役的农民阶级都以卡秋莎为榜样,在贵族的引导下,共同走上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道路,那么俄国的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持有批判态度,也正是因为托尔斯泰主义存在根本的问题,列宁作为革命者必然坚持暴力革命道路,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善社会矛盾,不仅其手段是“懦弱”的,而且是漫长的过程,想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社会现实,就像是通过笔锋唤醒19世纪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人民一样可笑,倘若让每一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实现他人的利益,那不就可以说,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也可以实现?所以说,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面对利益纷争的人群,托尔斯泰主义在碰撞现实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弊端。
托尔斯泰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像《复活》中的故事一样,它能唤起同类人心中的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道德准则,虽然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根本性改变,但是它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一个绵延不绝的时代,这是道德约束的延展性,而不是像一个帝国法律那样的时代性,在俄国那个时代背景下,托尔斯泰主义必然是不符合历史的车轮,但是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托尔斯泰主义对人类有着更深更远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笔记
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笔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他的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生活的触动,无论是小说还是短篇故事,都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1. 托尔斯泰的生平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的陶伯索夫村庄。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年轻时,托尔斯泰曾经在军队中服役,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战争和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托尔斯泰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既包括长篇小说,也包括短篇小说和散文。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这两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描绘了俄罗斯社会和人性的各个层面,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3. 托尔斯泰的思想贡献除了他的文学成就,托尔斯泰还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
他对人类生活、宗教和道德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托尔斯泰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体系,强调爱与宽容、非暴力和自由。
他反对暴力和战争,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4. 托尔斯泰对世界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许多语言,并广泛传播。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而深刻,使人们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
他的思想对一些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如孟加拉国的甘地和美国的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启发,他们将托尔斯泰的非暴力思想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托尔斯泰的遗产尽管列夫·托尔斯泰已经离世了近一个世纪,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关于人性和生活的启示录。
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依然具有启迪作用,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倡导和平与宽容。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
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
还热切宣扬悔罪。
拯救灵魂。
禁欲主义。
“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恶。
博爱。
中文名,托尔斯泰主义。
人物简介。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
思想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
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
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
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体现: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
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
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
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
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
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
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需要经受很多考验。
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
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
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真正自我。
在这里。
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
也就是说。
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自我”。
《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
外国文学史(二)1、自然派:自然派就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奠基人就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
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倾向。
2、多余人:“多余人”就是指俄国文学中一批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这些人的性格与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瞧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同时又非常脆弱。
她们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这个社会彻底决裂。
所以她们不会与社会正面对抗,其生活态度往往就是消极的逃避,成为“多余人”。
3、果戈理的创作功绩:简答首先,对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及其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揭露与批判;其次,在小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果戈理大大向前迈了一步,她在俄国官僚制度,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写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贫寒与她们灵魂的扭曲,并极大地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批后来者。
再次,果戈理的作品的突出特色就是“含泪的微笑”。
4、屠格涅夫对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简答(1)她的长篇小说属于“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之列”。
作品情节简单,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故事都发生在不长的时间里。
(2)在内容上,屠格涅夫喜爱将爱情故事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将抒情性与社会性紧密结合。
(3)女性崇拜倾向。
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们被研究者风趣地称之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4)擅长写景。
能够刻画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有文学中的风景画大师之称。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5)语言就是朴素的,优美的,她的作品被视为就是俄罗斯语言的典范之一。
5、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的内容就是她的著名的两个命题“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主义就是立足于基督的禁欲主义基础上的。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后期,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在《复活》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
红与黑的题目意义p30狄更斯人道主义:123-1251.人物塑造上体现了人道主义.1梅尼特医生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的经历和思想反映了小说的主题。
梅尼特富有同情心,所以当他知道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恶行之后,他难以保持沉默。
他勇敢地写信给国王告发,因此被投进监狱18年。
他的正直和善行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
经历了长久的折磨,他疯了并且忘记了所有一切。
他的女儿露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使得医生恢复了神智。
尽管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将他折磨致疯,但是他克制了自己的仇恨,为了女儿的幸福,真心的接受了仇人家的孩子为自己的女婿。
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婿被投入监狱,他和女儿一道去巴黎并想尽一切办法挽救女婿。
他诉说了自己做为巴士底监狱囚犯所经历的痛苦,虽然这对他来说是折磨,但他知道这样能挽救女婿。
不管是在监狱里还是监狱外,他始终有助人之心。
对于贫苦大众,梅尼特医生表现出了高贵的同情心。
不论是贵族还是革命者,梅尼特都一视同仁。
他的高贵品行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
2.2代尔纳代尔纳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继承人,但是他却对家族的诸多恶行感到羞耻和厌恶。
为了停止这场噩梦,他只身去了伦敦,放弃了贵族称号和财产,并自食其力。
而且,他还是一个勇敢而又有责任心的人。
为了拯救无辜的管家,他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巴黎。
代尔纳对于自身阶级的背叛、对管家的义举、对妻子的爱都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最后,他获救了,并被送去了伦敦。
这一美好的结局是作者对人道主义的肯定。
2.取材现实对大革命的正义性的肯定狄更斯描述了残酷而冷漠的贵族,他们死有余辜。
上层阶级如此腐朽,应该被摧毁。
厄弗里蒙地侯爵侯爵兄弟残暴不仁,草菅人命。
为得到一个美貌的农家女,不惜虐杀其丈夫和弟弟。
之后,他们强暴了农家女,并将她折磨致死。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一、定义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19世纪托尔斯泰的思想理论,它主要是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思考后,宣扬人类要悔罪、拯救灵魂、禁欲、“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他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二、来源雷夫托尔斯泰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可以从民族,宗教,东方的影响三方面来说可以说,宗教是列夫托尔斯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出路,民族的现实性是他寻找出路的动力,东方的宗教思想为他形成列夫托尔斯泰主义增添了新的血液。
而这三方面,都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的重要来源1.第一个来源自然是托尔斯泰的亲身经历、他所生活的环境、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这是从民族的现实性来说的。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等贵族地主家庭,父母早亡,成年后立即继承了爵位(伯爵)、大量土(1470俄亩)、农奴(330名男性农奴)和其他财产(包括雅斯纳亚?波良纳在内的几座庄园和大量现金)。
青年时代,他一方面过着当时上流社会奢侈放纵的生活;另一方面强烈的求欲、活跃的理性推动他开始紧张的精神探索,在西欧民主思想(他特别崇敬启蒙思想家卢梭)影响下,他进行了自我剖析,开始写日记,写下自己的真实言行,终生未间断。
他发现城市文明和物质享受会造成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他观察到自己圈子里的人大多自私、卑劣’而农奴、仆役和在大自然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身上却保存着淳朴和善良的本质,于是托尔斯泰开始透过光怪陆离的外表生活,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源泉和精神支点。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地主经济危机和这种内在的探索,终于在80年代导致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激变。
他抛弃了本阶级的一切传统观点,站在宗法农民的立场上,用他们的眼光和心理,重新审视了周围的一切,对沙皇俄国的各种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并得出结论:广大劳动大众由于受到压迫和剥削而贫困不幸,剥削和压迫都依靠暴力,暴力产生恶,引起恨,因此为使下层人民免除灾难,为使人类社会建立在善和爱的基础上,必须消灭一切暴力。
《复活》赏析
《复活》赏析《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宗法制农民的视角,对沙皇专制国家的一切制度、官办教会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形成了一套用以解决社会矛盾的宗教伦理——托尔斯泰主义。
其主旨是仁慈、博爱、宽恕,提倡道德自我完善,要求勿以暴力抗恶。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用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包括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等。
这些画面不仅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根源,还深刻地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
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
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
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
”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
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
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
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卡秋莎这个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经历了被地主奸污的悲惨命运。
在认清沙俄社会现实的同时,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苦难并非由于自己的罪恶,而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压迫。
这使得她开始对社会不公进行反抗,并对聂赫留道夫的行为产生了愤怒和失望。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
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
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及其评价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及其评价《复活》是一部由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呈现了他独特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等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体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理念1.1 内心的苦恼与挣扎在《复活》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内心苦恼和挣扎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道德、伦理和信仰等问题而感到困扰,而托尔斯泰通过小说将这种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1.2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托尔斯泰主义强调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
在《复活》中,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作为一个高贵出身的人,却因为一场误入歧途的婚外情而被迫逃离社会。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情节来批判当时俄罗斯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1.3 对爱与宽恕的推崇《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对爱与宽恕的推崇。
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尽管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但最终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宽恕,实现了自我救赎和精神的复活。
二、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评价2.1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通过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托尔斯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反思和超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怀《复活》中,托尔斯泰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不公和不正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思考。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2.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复活》中,托尔斯泰对人性的剖析令人震撼。
通过对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让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托尔斯泰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托尔斯泰主义名词解释
托尔斯泰主义是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思想中宣
扬的一种思想观念,主要包括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等观点。
托尔斯泰主义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托尔斯泰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这一段话充分表达了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想,即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
它强调了人类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倡导人们用和平、博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托尔斯泰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崇。
然而,托尔斯泰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忽略了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作用。
此外,托尔斯泰主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过于理想化,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复杂和变幻。
总之,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它强调了人类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倡导人们用和平、博爱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托尔斯泰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推崇。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
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
还热切宣扬悔罪。
拯救灵魂。
禁欲主义。
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恶。
博爱。
中文名,托尔斯泰主义。
人物简介。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
思想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
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
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
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体现: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
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
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
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
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
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
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需要经受很多考验。
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
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
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真正自我。
在这里。
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
也就是说。
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自我。
《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
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一、定义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19世纪托尔斯泰的思想理论,它主要是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思考后,宣扬人类要悔罪、拯救灵魂、禁欲、“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他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二、来源雷夫托尔斯泰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可以从民族,宗教,东方的影响三方面来说可以说,宗教是列夫托尔斯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出路,民族的现实性是他寻找出路的动力,东方的宗教思想为他形成列夫托尔斯泰主义增添了新的血液。
而这三方面,都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的重要来源1.第一个来源自然是托尔斯泰的亲身经历、他所生活的环境、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这是从民族的现实性来说的。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等贵族地主家庭,父母早亡,成年后立即继承了爵位(伯爵)、大量土(1470俄亩)、农奴(330名男性农奴)和其他财产(包括雅斯纳亚?波良纳在内的几座庄园和大量现金)。
青年时代,他一方面过着当时上流社会奢侈放纵的生活;另一方面强烈的求欲、活跃的理性推动他开始紧张的精神探索,在西欧民主思想(他特别崇敬启蒙思想家卢梭)影响下,他进行了自我剖析,开始写日记,写下自己的真实言行,终生未间断。
他发现城市文明和物质享受会造成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他观察到自己圈子里的人大多自私、卑劣’而农奴、仆役和在大自然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身上却保存着淳朴和善良的本质,于是托尔斯泰开始透过光怪陆离的外表生活,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源泉和精神支点。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地主经济危机和这种内在的探索,终于在80年代导致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激变。
他抛弃了本阶级的一切传统观点,站在宗法农民的立场上,用他们的眼光和心理,重新审视了周围的一切,对沙皇俄国的各种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并得出结论:广大劳动大众由于受到压迫和剥削而贫困不幸,剥削和压迫都依靠暴力,暴力产生恶,引起恨,因此为使下层人民免除灾难,为使人类社会建立在善和爱的基础上,必须消灭一切暴力。
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Tolstoyism) 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所倡导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怀,包括对现实的残酷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同时也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和拯救灵魂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宗教博爱,即人类应该彼此相爱,包容和理解彼此,而不是互相对抗和斗争。
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问题主要源于欲望和贪婪,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禁欲和自我克制。
此外,托尔斯泰主义还强调勿以暴力抗恶和宽容谅解,认为只有通过爱和慈悲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幸福。
托尔斯泰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宗教思想,它更加强调人类自身的努力和自我完善,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克制和道德修行,才能拯救人类和社会。
托尔斯泰主义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影响,如人类平等、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等,这些思想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托尔斯泰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俄国文化和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和实践,也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
托尔斯泰主义名词解释
托尔斯泰主义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是指19世纪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倡导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观念。
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自然与和谐、非暴力和不抵抗、公平和平等等。
它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善良和宽容,同时也对社会问题、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批判。
托尔斯泰主义的第一个重要概念是自然与和谐。
托尔斯泰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不应该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和剥削。
他反对现代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共同生活和发展。
托尔斯泰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真正得到满足和幸福。
非暴力和不抵抗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第二个重要概念。
托尔斯泰主张通过非暴力和不抵抗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认为暴力和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和痛苦,并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他主张通过理性和道德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和争端,通过劝说和和解来实现和平。
公平和平等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第三个重要概念。
托尔斯泰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主张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他认为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平等的分配和公平的机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此外,托尔斯泰主义还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自我改造。
托尔斯泰主张个人应该通过自我克制和精神的修炼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只有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强调和谐、非暴力、公平和平等的思想体系和道德观念。
它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非暴力和不抵抗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托尔斯泰主义还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自我改造。
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和平运动和非暴力抗议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别的伟大的文学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于现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是给予了赤裸裸地抨击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该受到世界的压迫,同时也应该是寻求人世间的真正的价值,寻找人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生活在欲望盛行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人们要学会用博爱的精神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要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虔诚地忏悔以及赎罪。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更像是一种宗教的思想教条,基本上是对于人们的道德之上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主义却又是难以实行的,因为人们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只能存在于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领域之中。
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形成也是归结于托尔斯泰的个人经历,从小就目睹了不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因而有着一种想要救苦救难的慈悲心怀,后来又不断地经历了战争的迫害,可以说对于列夫·托尔斯泰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这也最终导致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形成。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托尔斯泰主义的衍生和发展,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托尔斯泰主义却又是难以维系的,只能是成为一种约束人们道德的主义。
托尔斯泰的故事托尔斯泰的感情,可以用不可褒贬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多重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
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
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
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
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
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
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
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
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
”[’’“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
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
”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八:列夫.托尔斯泰1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八:列夫.托尔斯泰1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八:列夫.托尔斯泰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的1000多万字的作品,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体裁之全面,艺术之高超,都是同时代之作家难以媲美的。
列宁曾著文数篇对托尔斯泰进行了全面评价。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 ,"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说他" 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
另外,列宁也指出,托尔斯泰生活于1862年至1904年这一俄国变革的时代,其思想创作充满矛盾,既有对农奴制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抗议,又充满消极软弱空想的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情绪。
列宁这种评论,是我们评述托尔斯泰的指导性意见。
托尔斯泰出生于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个继承了几处庄园和300 多名农奴的伯爵。
他一生中大半时间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
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后转学法律,受卢梭和伏尔泰启蒙思想影响,开始对农奴制社会与学校教育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家。
1851年至1854年自愿到高加索服兵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更增加了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的不满,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是他创作的探索与成长期。
这期间他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幼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三部曲,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和宣扬道德上的" 自我修养" 及擅长心理分析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5-1856)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反映了俄土战争,揭露了贵族军官的贪婪、虚荣和追求名利,歌颂了下级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
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
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
”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
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
只有沉入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
所以,在俄罗斯观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
也许这种“拯救”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了。
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人的忏悔不能让人死后升天堂,避免下地狱。
因为人的心里本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着天堂与地狱。
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不是死后才能经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这一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必定要经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状况的表现。
别尔嘉耶夫精彩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地狱之悲剧不在于上帝不能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于有罪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洗清罪孽;地狱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环境,而正是一种绝对的孤独,在这里,生命中被压低的良知的呼声,用可怕的不灭之火焚烧着罪孽者。
”2.不以暴力抗恶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
”“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
”“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
可以从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
这样,革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
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
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
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
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
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3.博爱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
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
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们也知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
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
4.总结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
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
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从《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按照一般的说法,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博爱、勿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也被认为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下面我就《复活》中的情节来表达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关于博爱在《复活》第一部五十六节,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的口对梅尼绍夫的无辜受罚发表评论:“显然,梅尼绍夫没有犯罪而在受苦,这种事是可怕的,不过可怕的与其说是他肉体上的痛苦,还不如说是他眼见人们那么残忍而又平白无故的折磨他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到的困惑,他对善和对上帝的不信任.可怕的是那一百多个人一点罪也没有,仅仅因为身份证上的几个字不对头,就得忍辱含垢,受尽磨难.可怕的是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守虽然干着折磨他们弟兄的事,却相信他们是在做一件又重大又好的事.不过他觉得最可怕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心地善良的狱长不得不拆散母子,拆散父女,而那些人完全和他自己和他的子女一样,也是人.”(P207)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一观点.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问题的症结就在这了,’聂赫留朵夫暗想.‘只要承认有那么一种东西,无论是什么东西,比爱人之心更重要,那么哪怕这种情况只发生一个钟头,而且是在某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情况下发生,那么任何一种损害别人的罪行都可以在自以为无罪的情况下干出来.’”p391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而且,托尔斯泰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p393达到社会完善和个人解放的手段之一就是爱人,就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在为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从而达到自我的“复活”.二关于勿抗恶托尔斯泰主张的博爱的理论,直接带给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恶已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复活》中所描写的世界中,恶普遍存在并且造成了许多悲惨的后果.妇女的堕落,穷人的不幸,被迫的犯罪,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恶以及造成恶的那些恶人呢最直接的想法当然是以牙还牙,用正义的暴力来对抗邪恶的暴力.这也是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民粹派革命党人和许多无政府主义者或极不成熟的革命者所采取的手段.托尔斯泰并不赞成革命,或者说至少是没能全面的理解革命者.在《复活》的第三部第五节,托尔斯泰这样评价革命者:“他们当中有些人所以成为革命者,是因为他们真诚的认为他们有责任与当前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这种活动是出于利己的虚荣的动机.然而大部分人向往革命,却是出于聂赫留朵夫在战争时期所熟悉的追求危险和冒险行动的愿望,以玩弄自己的姓名为乐,像这一类的感情原是极平常的、精力充沛的青年所共有的.他们同平常人的区别以及胜过平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在平常人中间所公认的道德要求.在他们中间,不但认为节制欲望、生活刻苦、真诚老实、大公无私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认定为了他们共同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牺牲他们的生命,正是他们的本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这些人当中,凡是高于一般水平的人,才总是远远的超出一般水平之上,成为罕见的道德高尚的模范,而凡是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才远远的落在一般水平之下,往往成为不老实的、装腔作势的、同时又自以为是的、高傲的人.”p422正是因为这种那个看法,托尔斯泰对于暴力革命并没有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暴力革命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并无益于摆脱恶的困扰,正如囚禁和惩罚并无益于干了错误的人认识过错并改正一样.用恶来反抗恶,既不合逻辑,也没有效果.因为如果善要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恶的手段,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善在恶面前的无力,更不可能达到善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托尔斯泰在关于俄罗斯东正教的一段论述中有明显的提示:“托波罗夫就具有这两种消极的品质.他担任的职务所包含的矛盾,在于这个职务的使命就是运用各种外部的、连暴力也包括在内的方法来维护和保护教会,而教会,按教会本身所下的定义来说,确是由上帝亲自建立起来,决不是地狱的大门或者人类的任何力量所能动摇的.就是这个天神的、不能为任何东西动摇的、由上帝建立的机构,却不得不由托波罗夫以及他的大小官员们所主管的人世机构来加以维护和保卫.”p331托尔斯泰界这段话及抨击了俄国东正教会的虚伪本质,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文末,他更是借一位英国人的口,直接表达了勿抗恶的观点,“请您告诉他们说,按照基督的戒律,应该做的恰恰相反:要是有人打你的这半边脸,你就把那半边脸也送上去,”“凡是看起来似乎办不到的事,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就成了能够办到的事,并且很容易就做到了.”p494在聂赫留朵夫最后的思考中,也提到了这一逻辑.“现在他才明白他亲眼见到的所有那些惨状是从何而来的,必须怎样做才能够消灭它. 一直找不到的那个答案,恰巧就是基督对彼得做出的答案,其大意就是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宽恕无数次,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没有罪,因而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p501三关于道德自我完善根据博爱和勿抗恶的理论,我们既然必须爱一切人,不能反抗或者惩罚恶,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呢托尔斯泰给出的答案是向心中的上帝祈求,以不断的道德内省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最终建立人间天堂,获得最大幸福.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人与上帝的关系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上帝并非对立于人的外部事物或理念,而是绝对的原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他反对借助宗教的形式来进行虚伪的布道,以达到愚昧人民的目的.“在场的人,从司祭、狱长起到马斯洛娃止,谁也没有想起来,由司祭声嘶力竭地念过无数次而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眼赞美过的耶稣本人,恰好禁止这儿所做的一切事情.……主要的是,他不但禁止按这里所做的那样审判人,监禁人,虐待人,污辱人,惩办人,而且禁止对人使用任何暴力,他说过他是来释放囚徒,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起,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正是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的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他认为走向拯救和复活的道路在于自身,在于认识到自身的罪孽并向上帝承认自己的罪过,以求得神的宽恕.聂赫留朵夫最后的看法也是如此,他阅读《福音书》,觉得只有遵从主的戒律,才能实现人间天堂.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形象,就是在全书的末尾部分出现的一位老人.老师认为这个老人代表的是托尔斯泰,我觉得,这个老人代表的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在生活中的模本,是托尔斯泰思想的外化,是他的观念的载体.这位老人不向上帝祷告,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他否定世俗的法律和国家机构,认为那不过是恶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他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神性,人即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同时也是绝对原则的代表和载体.“各人只要相信各人的灵魂,大家就会联合起来.人人都保住自己的原来面目,大家就合成一个人了.”p474他是实现了自我完善与上帝融为一体的人,在他的身上人性与神性统一于一体,他说:“他们还把我关在疯人院里.可是他们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是自由的.……我已经把样样东西都丢掉:我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居住的地方,更没有祖国,反正我什么也不要.我就是我.我叫什么名字我叫人.……因为我本来就一直活着,以后也还要永远活下去.……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只有上帝和大地.上帝就是我的父亲,大地就是我的母亲.……我是我自己的沙皇.”他作为人与神的结合,实现了绝对的原则,既包容一切,又区别一切.他是自我完善的,也是博爱和宽恕的,对于聂赫留朵夫的道歉,他说:“说不上原谅不原谅.你有没有得罪我.再者,要得罪我也办不到,”p475在第二十七节,老人指出了解放社会的办法,“消除反基督的烙印”,意思就是皈依上帝,按照深的原则来行事,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放的方式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对自我的救赎.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马斯洛娃最后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可这并没有改变她被流放的命运.当警察打左脸的时候,我们把右脸送过去,并不会使我们摆脱下一次被打的命运.人是一个作为过程的存在,当我们的物质形式消灭之后,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文学家,都难以再讨论关于灵魂的问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恶,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原谅与宽恕对恶能起到任何的作用么当然,我们承认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尤其不能解决人性深处的,不依赖社会制度而存在的矛盾,例如贪婪、妒忌、淫欲、暴力等等.但是,幻想在一个恶的环境中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解放,是不现实的.在这一点上,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在实现物质上的解放后,才有条件实行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每个人都摆脱了饥饿、寒冷、奴役、压迫的束缚后,才有可能追求灵魂的自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至今仍在实现第一个阶段,托尔斯泰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他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风云激荡的革命浪潮,但也看到了革命浪潮带来的改变背后可能存在的阴影.他关注了我们作为人更本质的内涵,但是却没能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而不可能直接指向最后的终点.我们无权把托尔斯泰主义看作道德说教,我想不如把它看作一个老人的美好愿望,尽管他自己也没能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实现救赎,最终在八十二岁的高龄上孤独的客死异乡.但是他为我们指出的救赎之路,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罪过远远没有完全赎清,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根本的痼疾,我们仍然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我们自身的复活.至于我们是否依然准备实现这个老人的手段,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他作出最高的评价.作为19 世纪人道主义一种新走向的代表性人物,托尔斯泰融进基督教宗教当.中,并彻底否定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建构起了“托尔斯泰主义”形成于文艺复兴并标举着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张扬人性、反对神权,斥责禁欲主义、追求享乐人生,崇尚科学理性、批判蒙昧主义.到了18 世纪启蒙运动发生时,肯定人性已没有太多障碍,禁欲主义也成了历史陈迹,启蒙思想家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理性的诠释和强调上面,理性被当作反封建政治斗争的武器.通过玛丝洛娃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