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合集下载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为心下痞(包括现代医学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而设。

由于本方具有调和脾胃、降逆除痞作用,故凡因邪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以及胃脘痛、呃逆、呕吐、反胃、腹泻、失眠等症候均可用之。

文/俞长荣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所创,载于《伤寒论》和《金匾要略》。

方中以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呃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佐以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

如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合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

《伤寒论》第一四九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金匾·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知本方是为误下伤中,邪热乘虚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或不因误下,而是肝胃功能失调,木土不和者而设。

其主证为心下痞、呕吐或下利。

本方之所以名为“泻心”,即泻“心下”结热之意。

本论还提到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

实际上,这两方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加生姜而成。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量。

三方均治痞证,而主治则同中有异。

“半夏泻心汤是饮甚者也,生姜泻心汤是寒甚者也,甘草泻心汤是虚甚者也。

”(丹波元坚语)此外,《伤寒论》方黄连汤、旋复代储汤亦均系半夏泻心汤的变方。

唯黄连汤有桂枝,偏于温散,多用治上热下寒的呕吐、腹痛。

旋复代赫汤偏于温补降逆,多用治胃虚气逆证。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脾胃、降逆除痞,使胃肠功能复常的特点,除了用于痞证的治疗外,尚用治寒热虚实兼杂而致之胃脘痛、呃逆、呕恶、反胃、腹泻、失眠等,均收满意疗效。

兹择病例介绍如下:一、胃脘痛胃脘痛病因颇多,治法不一。

半夏泻心汤医案 2

半夏泻心汤医案 2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转)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转)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转)1、药理研究吴丽芹等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增加合并HP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粘液层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张胜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该方中各味药的作用及配伍特点,实验表明方中党参和大枣及两者合用对胃底条运动张力具有明显增加作用,干姜和黄芩及两者合用使张力明显减小,而黄连、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显。

方中黄连、甘草及半夏在拆方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可能与胃底条标本的机能状态有关[②]李惠林对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并提示半夏泻心汤全方作用优于其中某个或几个药物的作用,张仲景原方组方具有合理性[③]。

宋忆菊等通过实验证实,10g/kg、20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升高小鼠抗体滴度、脾脏指数和吞噬率;15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

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本方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常压下抗缺氧能力有显著作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不明显[④]。

魏晖等的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即在胃运动受抑制时具有促进胃运动作用,其作用强于吗丁林;而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抑制胃运动作用,而吗丁林则无此作用,认为这一作用是本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之一[⑤]。

麻春杰对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伤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害,并可抑制病变发展同时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量的增加,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的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上升,体外试验表明:其可完全阻碍MPO活性,明显清除氧离队子的活性,阻止OH引起的脱氧核糖分解[⑥]。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图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图
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 旋覆代赭汤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 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 有奇能。 半夏泻心汤 三两姜参炙草 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 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 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黄连汤 腹疼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 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 旋覆代赭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干姜黄连黄芩汤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去甘草、 半 夏、 旋覆花, 代赭石
干姜 (三 两减到一 两,加生 姜四两) 炙甘草 (三两增 至四两) 半夏泻心 汤 去黄芩 加桂枝 (三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小柴胡汤
去柴胡 加 黄芩三两
黄连汤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芩三两而成 生姜泻心汤即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 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三两而 成,黄连用量由一两加到二两。 干姜黄芩黄连汤,从其药物组成则由半夏泻心汤去 甘草、半夏、大枣而成。 旋覆代赭汤为生姜泻心汤的变方,即生姜泻心汤去干姜、 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 三两,代赭石一两而成。也是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旋覆花 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 加量为五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请告知)1,原文《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

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

半夏泻心汤用法

半夏泻心汤用法

半夏泻心汤案---孙曼之谈医案(2013-06-16 08:39:01) 作者:山石神韵娄绍昆:“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我隨父亲回乡务农,开始在何黄淼先生的指导下学习针灸。

偶然的一亇机会,我读到了三十年代出版的陆渊雷的论医集,从中知道了中医学中有一种方证辨证的路子,知道了伤寒论的重要性。

反复熟读了陆的激情洋溢的著作后,我就变成了他的忠诚的‘遥从弟子’,开始了仲景著作的学习。

三年后,虽我用针灸已治愈许多同村的病人,但还没有开过一张处方,.心里跃跃欲试。

我同一生产队的一亇年轻的农民娄文木,因为端午节多吃鸡蛋与棕子,呕吐、腹泻、腹痛,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输液后好转,但胃胀、呕逆、便溏,几个月一直不愈。

看了几个中医,都认为病因是伤食,处方离不开消导化食的药物,不但无效,病情反而日益加重,体重三个月减少了20多斤。

最后来我处求诊,我认为是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类方证,根据是患者当时的三大主症:心下痞硬、呕吐恶心、肠呜下利.再考虑他另有口疮、睡眠不安等兼症,选用甘草泻心汤,当时年轻气盛,认为方证丝丝入扣,必然有效。

我的辨证以方证为诊断要点,而病因仅仅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这是从仲景使用桂技加杏子厚朴汤得到的启发。

仲景使用此方,不管是喘家或是下之后,只要符合桂枝汤加杏仁厚扑的方证,就可使用。

处方后心中甚至暗暗决定,如果这方服下无效,今后我不打祘把中医学下去了。

服3支药后,患者诸症明显改变,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觉得终于找到了学习中医的方向,只要按照这一方向努力,一定可以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所以我把这亇病案的治疗成功,看成是我学习中医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孙曼之:笔者是于七十年代初开始临床实践的,但长期不得要领。

直至六年以后,才尝到了应用经方的甜头。

无独有偶,笔者首次应用经方取得卓效的验案,也是用的半夏泻心汤。

当时有一患者,女,六十六岁,自南方来陕探亲,由其女儿领来就诊。

据述胃脘胀满数年,多方治疗无效。

近来在家乡当地一名医处诊治,该医称此病为“湿热”,要服中药数月方可愈。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 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1。

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干姜炭L 5g。

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 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

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加大黄。

[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易炮姜。

临床疗效满意。

[天津医药,1978,c1,:6]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

便秘,体壮加生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

每日l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1996,tll,;4883 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 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汤半夏泻⼼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剂,也是我临床常⽤之⽅,可以⼴泛⽤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类疾病,多获良效。

初识半夏泻⼼汤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本不会运⽤。

说到这,我要感谢⼀位⽼师,是他教会了我使⽤半夏泻⼼汤。

那个⽼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不释卷,⾮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保留。

在⼀次跟诊时,有⼀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后症状明显改善了,⽼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就是半夏泻⼼汤,要学会⽤。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汤是个寒热并⽤的⽅,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

”这不经意的⼀句话,让我⼀下⼦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剂时,⼀般都说半夏泻⼼汤⾟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总是⼀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多了。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这个⽅并反复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半夏泻⼼汤深度解析半夏泻⼼汤组成:半夏,黄芩,⼲姜,⼈参,炙⽢草,黄连,⼤枣。

对⽅中药物解读如下: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黄芩、黄连——清热泻⽕,可清胃热;⼲姜——温脾阳(脾寒);⼈参、⼤枣、炙⽢草——健脾益⽓和中。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吗?要学会⽤这个⽅,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理和病理联系。

脾胃位于中焦,是⼀对关系⼗分密切的脏腑。

在⽣理上,胃喜润恶燥,胃⽓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以上升为健。

这⼀升⼀降,维持着⼈体正常的⽓机升降,由于它们位于⼈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体⽓机升降的枢纽。

当这种升降异常时,会出现胃⽓不降反升,脾⽓不升反降,⽓机升降就会紊乱,中焦就会痞塞不通,从⽽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

这种症状其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样,但按下去⼜是软的,这就是痞。

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单纯消⾷健胃,有时效果很差,我们还得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着⼿,就要⽤到半夏泻⼼汤。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古今临床应用衍变分析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古今临床应用衍变分析

2023-11-06•引言•半夏泻心汤的来源及组成•半夏泻心汤古代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衍变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具有调和脾胃、消痞散结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等病症的治疗。

随着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半夏泻心汤在古代和现代的临床应用中发生了衍变。

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半夏泻心汤在古代和现代的临床应用,探究其衍变规律和特点。

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古代和现代关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病症的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专家咨询和临床验证,对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01020302半夏泻心汤的来源及组成《伤寒杂病论》记载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

历史渊源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关于寒热错杂证的论述,经过张仲景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寒热平调、攻补兼施特点的经典方剂。

半夏泻心汤的来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组成分析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功效。

其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脾,诸药合用,达到调理脾胃、平衡寒热的目的。

03半夏泻心汤古代临床应用胃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胃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泄泻对于泄泻,尤其是慢性腹泻,半夏泻心汤能调和肠胃、温中止泻。

半夏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咳嗽,尤其对于慢性咳嗽和哮喘有较好疗效。

喉痹喉痹是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病症,半夏泻心汤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咳嗽VS半夏泻心汤可调理失眠,通过调和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对于癫痫,半夏泻心汤能够化痰开窍、平肝熄风。

失眠癫痫04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通过调节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

伤寒论演义:05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演义:05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演义:05半夏泻心汤大家好,我们接着来讲伤寒故事。

仲景先生自从给这位偶遇的妇人,给她的儿子用麻黄汤治好了感冒,又给这位妇人本身呀,用小柴胡汤治好了她浑身不舒服的寒热往来。

从此之后呢,仲景在这些难民心中,地位是一天比一天高,大家对他的尊崇敬仰也是越来越多。

那么这位妇人呢,得到了仲景先生的点化,一些小病呢,她也能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能指点一下别人了。

这一天呢,这位妇人突然带了一位老伯,来找仲景先生。

她对仲景先生讲,说仲景先生您好啊。

这个老伯呢,是我的邻居。

这个老伯这两天呀,他也是全身不舒服,浑身没有一个舒服的地儿了,也是觉得一动就有点头晕眼花,有点恶心想吐,也是下午更厉害。

所以我感觉他呀,就跟您上次给我用小柴胡汤,给我治的时候很像,我感觉他好像也是小柴胡汤证。

所以我就赶紧领着他来请您看一下,请您给他也开一付小柴胡汤吧。

这就叫久病成医啊。

仲景先生说,哦,是吗?过来我看一下吧。

仲景先生呢,就给这位老伯诊了一下脉。

这个老伯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整个脉象并不是饱满有力的,略微有点软,有点虚,但是呢,两手的关脉独大,就是滑动而软,有那个盘旋不去的意思。

仲景一摸脉就明白了,他就跟那个老伯说,老人家呀,你这两天是不是吃什么不合适的东西了呀?老伯回答说,先生,您说的太对了。

这不这两天过完年呀,有人行善,给我们施舍了粥吃。

这个粥太好吃了,我舍不得一次吃完,我就把别人施舍给我的粥,分好几份,每天吃一份,省着吃能多吃一段时间。

但是那个时候呢,也没有冰箱啊,所以呢,可能是这个粥放的日子长了点,最后这两天吃的时候呢,可能是就有点变质了。

是因为这个原因,吃了之后才开始不舒服了。

仲景先生就跟这个老伯讲,说老人家呀,你这个问题呢,挺简单,也挺好治。

但是我得跟你讲清楚呀,刚才这位妇人,以为你是小柴胡汤证啊,你这个也可以说是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主要是通调全身气机不畅,一身气血都走得不痛快了,这个不流畅,气机不够柔和,有点生硬。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经方——半夏泻心汤!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经方——半夏泻心汤!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1知识储备[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宿,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4)呕而肠鸣,心下痛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组成与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方证这是一张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

遥想仲景当年,军阀混战,饥荒连年,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饮食不调,颠沛流离,惊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

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等。

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

张仲景经验,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

因为本方能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状,所以名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6.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7.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绍奇谈医(五)--论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绍奇谈医(五)--论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绍奇谈医(五)--论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何绍奇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5(004)006
【摘要】@@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何绍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绍奇谈医(六)--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2.绍奇谈医(七)--又论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3.绍奇谈医(八)--《金匮要略》札记 [J], 何绍奇
4.绍奇谈医(九)——《金匮要略》札记 [J], 何结奇
5.绍奇谈医(四)--仲景风湿三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8半夏泻心汤及变方

28半夏泻心汤及变方

28半夏泻心汤及变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出自于《伤寒论》。

因为它是以半夏为君,专门治疗心下虚痞证的,所以叫做泻心汤。

那么《伤寒论》里面的泻心汤有很多,有人讲三泻心汤,有人讲五泻心汤,有人讲六泻心汤这个是根据我。

但是我们最经典的是三泻心汤。

为什么叫泻心呢?是因为所有的这些泻心汤它都是治一个心下痞的症状,因为心下痞结,我要治疗这个痞结,就是泻心,但这个心不是指的心脏也不是指的心经,也不是心包络,指的是心下,是心口下,我们现在腱突下。

那什么叫做痞呢,痞就是不通的意思,所以心下痞是一个什么症状呢?你说胀他不是胀,你说满他不是满,说它痛它没有痛,就是觉得心下这个位置有个什么东西在这里好像堵住了,又好像不是有一个具体的实物这种难以言状的痞满不舒的感觉。

它是无形的,你摸也摸不到什么东西,这个叫个痞,因为他摸不出来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叫什么叫虚痞,无形的嘛,对吧,所以叫虚痞,而不是说它一定都是虚症,这个不一样啊,虚疼不是说它有虚症啊。

那么半夏泻心汤呢是专门用来治疗痞证的,那这个痞证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痞证都是胃肠不和引起来的,所以半夏泻心汤的整个这一类啊,就是三泻心汤都是调和胃肠功能的。

那么胃和肠在一起,它出毛病就错综复杂了,有虚,也有实,有寒也有热,所以半夏泻心汤呢,它就是既要治寒也要治热,既要治虚也要治实。

我们看是不是的啊,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12擘,这个字读bai,擘开目的把核给它去掉,也容易煎一些好,那么这个方子你看有没有寒药?有!黄连,黄芩是不是寒药,清热的!有没有热药?有!干姜半夏!这都是辛温的。

有没有补药?有!人参,大枣甘草。

有没有泻药、攻药?有!黄连、黄芩、半夏。

都是泻药攻药。

黄连、黄芩清热的,半夏是化痰的。

所以有攻有补有寒有热。

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痞证特点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兼见。

那么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的症多了,痞证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他的整个胃肠气机不利,导致心下脾满不通,这个脾满不通,我要把它散掉,除了直接用一种发散的方法来还要怎么样噢,除了要把它开掉,里面不是还有热吗?我还要把热降下来,所以我用辛药来发散他,叫辛开。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1.半夏泻心汤,主在半夏。

半夏一物,至夏之一半而生,有转枢火土气之功。

病证之由,乃中元不足,火占土位,故泻心为正途。

泻心之法甚多,此予芩,泻心之母,连,泻心之本。

病之生主因中元不足,故予参、草、姜、枣补土之元阳,元阳充足,不致为火邪所侵。

再言人参乃土中之精,甘味之首,土气最雄,以此守中,元阳不愁。

甘草为土中之木,土中泻木。

要……火土合德,长养有道,如若不然,火土合德,长养无期。

……若不得其要,则遗误他人。

若仅见症之消除,鲜有不害人矣。

泻心之理,仍应顺四时之天道。

余皆仿此。

……2.半夏之用,甚众,详而言之,不可尽。

土中有湿,有痰饮之征可用。

如晨有清饮,咽有炙脔之类。

心悸舌木,情感诡谲,多疑易虑,亦在此列。

肢腹之胖,舌脉之胖……。

临证重在合道,切用。

附:从半夏泻心汤说起1、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痞证:痞者,否也;否卦上乾下坤,水火不得交泰。

痞证者,为机体水火不得上下交通之滞塞也!病机责之中焦脾胃;脾胃为斡旋转枢之机。

今小柴胡汤证误下,中阳受伤,则少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有所特指;而少阳阳明两实并病,当为大柴胡汤证),一实一虚,升降之道障碍。

水滞于下则肠鸣下利;火就于上则苔微黄(口干渴?),饮食难下则呕吐苔腻。

因病属于气分,故满而不痛。

心下者,中焦胃脘也。

此证非湿热中阻,乃无形之邪,上下水火不畅,法当辛开苦降。

1.1、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所谓二阳,指太阳阳明。

二阳并病,谓太阳证未解,而邪又传入阳明,两经俱病。

以其邪入阳明,故证见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伤寒论》[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甘草三两 (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

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

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

《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

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两味亦为臣药。

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

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剂名】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半升、洗(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三两、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证。

心下痞,但满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损伤中阳,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证。

心下指胃脘,痞指胃脘部堵塞不适。

无形邪气内陷于里,故但满而不痛不硬,按之濡软。

中阳虚损,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下利。

治宜平调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能散结除痞,和胃降逆,为君药。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泻里热以和阳,共为臣药。

四药相配,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以治寒热错杂之证。

又因本证中虚失运,故用人参、炙甘草、大枣为佐药,甘温益气,健脾补中。

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七药合用,使寒去热清,气机得畅,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

临床以心下痞满不痛,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属寒热互结,虚实夹杂者。

【使用注意】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中减干姜二两(6g),加生姜四两(12g)水煎服。

功效: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水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

【方歌】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草枣人参添,寒热互结心下痞,散结消痞病自痊。

最近更新时间:2014-03-10。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大医双合DaYiShuangHe第13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COURSE ARRANGEMENT组成:半夏洗,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炙,三两(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来源:《伤寒论》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配伍特点: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基础方,又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

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古今名医方论:吴崑: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明·吴崑《医方考》)张锡驹:此复以小柴胡症、大陷胸症,以明痞症之不与二症同,不特陷胸不可与,即柴胡亦不中与,而并以起下文诸泻心汤之义也。

一连三节五六日,俱是厥少太三经主气之交也。

太阳主开,柴胡汤症乃太阳之气原欲从枢以外出,故往往有下之而不为下陨,柴胡汤症仍在者,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而解也。

若下之而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宜大陷胸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绍奇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经方干货建议收藏)
经方学堂2019-04-04 11:22:07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

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

原文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可有三种情况:一、“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二、“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主证,这里点明了,是“痞”。

心下,即胃,也就是胃部痞满。

叙证简略,以其用药测证,还当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与其它消化系的症状。

误下必致中虚,中虚则纳与运,皆受影响,这当然与患者平素脾胃就不健,中气虚寒夹湿有关,少阳之热邪乘虚而内陷,遂至“中虚-寒-热”错杂,中焦失其升降之机故痞满;胃气当降而反上逆,故呕恶;脾气当升而反下降,故肠鸣腹泻。

其治当补脾胃之虚,而用人参、甘草、大枣;加上半夏、干姜辛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即为补中兼辛开苦降法,中气健,寒热去,升降复常,痞满呕利自已。

证之临床,当见舌质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苔黄腻而厚。

亦确多“但满不痛”,但也有痞满而兼疼痛者,此外,也未见得是在外感病太阳、少阳“下后”出现此证,只要是平素中虚挟寒湿,复患热邪,或寒湿久蕴而化热,都可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这样的病机在杂病颇为多见。

邝某,年70余,华侨。

其人消瘦、倦怠、食后即觉胃胀,自诉就像甚么东西搁在胃部不走了,必等二、三个小时后才缓解,下一餐又复如此,颇以为苦,因此而饮食减少,便溏不爽。

舌淡胖、齿痕、苔色白黄相间而腻,脉滑数,重按无力。

此痞证也,用半夏泻心汤三付。

上午服药,下午即来电话,说药后胃部叽叽咕咕,一付后,顿觉开快,欣然能食矣。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其证“胃不和,心下痞硬”,与半夏泻心汤相似,半夏泻心汤“但满不痛”,胃部按诊是软的,生姜泻心汤有痞满,按之却稍硬一些,此外更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胁痛),腹中雷鸣、下利”,显然与半夏泻心汤同证又挟水饮,即胃部停水,此外还有不消化之饮食、气机滞塞不通,如无有形之物还好,夹有形之物,
症状然就会重一些。

处方依然以和中消痞为法,但重加生姜为君,既能散水,又可健胃。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伤寒论》脱人参,林亿谓是脱落,诚是。

其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下利较之生姜泻心汤更重,原文指出是太阳病误下,而为胃痞,医“谓病不尽,复下之”而成,显然是一逆再逆,重虚胃气,故其痞不仅不除,反而更甚,正虚邪陷,故重用甘草以补其虚,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不仅辛开苦降治痞,呕吐下利亦都可以解决了。

痞为上下不通泰之意,原文说:“干呕心烦不得安”,点明上热;下利、肠鸣、谷不化,点明下寒,也就是胃热肠寒。

但也有认为是上寒下热即胃寒肠热的。

实际上,其证本来就是中虚而寒热错杂,胃热肠寒也好,胃寒肠热也好,此方都能用的。

三泻心汤证大同小异,用药于小异中有变化,足见仲景辨证用药之细微严密,学者若能于此用心探求,将大有益也。

于某,年30余,首钢工人,因高位截瘫住解放军某医院。

胃痛胀半年余,始终不见好,某老医长期用疏肝理气药不效,近日又加入延胡索、罂粟壳,痛胀仍不止,乃邀我诊治。

察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询知嘈杂善饥,食后脘痞,我认为病属中虚湿热,治宜补中消痞,用半夏泻心汤加砂仁、蒲公英,二付后疼止,痞满亦消。

痞证的特点是“但满不痛”,我理解这是为了区别于大陷胸证的“痞硬而痛”,此例则痞而痛。

痞证也有可能出现疼痛的,中虚失运,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则痛,于情理上当如是。

黄连汤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亦半夏泻心汤的变方。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去一味,加一味,遂变治中焦痞呕之方,为平调上下之剂。

黄连用量也有变化,由半夏泻心汤的一两加到二两。

原文指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论者多以为胸中就是胸中,胃有邪气,即胃有寒,如此竟与肠无关了。

实际上仲景叙述部位,往往不那么准确,例如他说胃,很多时候就是指肠。

大承气汤证“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就是铁证。

我对黄连汤的理解无非上热下寒而已。

上热指胃,波及于心胸,于证,当见胃热上冲的“欲呕吐”以及言外之意的“烦闷”(胸中有热);所以重用黄连,独力泻心胃之火;下寒指肠,于证当见寒凝气滞的“腹中痛”,所以用干姜温下散寒。

桂枝之用,并非为兼表证而设,事实上,与表证一点关系也没有。

而是取其通达上下之力,使上热下寒,欲呕、腹痛的局面得以归于和解之途。

其余用药,人参、甘草、大枣之补虚和中,半夏之助黄连降逆,桂枝之助干姜散寒,就不难理解了。

干姜黄芩黄连汤,从其药物组成说则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半夏、大枣而成,大体仍以寒温并用为法,治疗上热下寒之证,上热则心胸烦热(胃热熏蒸),饮食入口即吐,下寒则腹泻腹痛,故用芩连清胃,人参干姜温脾,苦降则呕吐可止,不烦半夏之降逆;温脾则泄利自愈,无劳苓术之健脾。

柯韵伯说“凡呕家发热者,不利于砂橘半,服此方晏如。

”此方我常用于妊娠恶阻剧吐,心烦舌红苔黄脉数者。

旋覆代赭汤为生姜泻心汤的变方,即生姜泻心汤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

其证与生姜泻心汤相比较,相同的有“心下痞硬”,不同的是生姜泻心汤,还有“腹中雷鸣,下利”。

又“旋”方“噫气不除”,“不除”,噫气频频之谓,“生”方“干噫食臭”,噫和干噫同义,都是指嗳气,即只是嗳气,
而无食物随之而出;食臭,则指有不消化食物的腐馊气味,此则为“旋方”所无。

所以楼全善说“病解后,心中(下)痞硬,噫气,若下利,此条旋覆代赭汤也。

”若不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

徐灵胎也说:“此乃痞已向愈,中有留邪,在于心胃之间﹐与前泻心汤法,大约相约。


旋覆代赭汤多用于杂病,其人必脾胃素虚,因痰气上逆而致心下痞硬,噫气频频者。

方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脾胃。

生姜用量独重,比甘草泻心汤之四两还多一两,是因其既能健胃,又能降气化饮。

半夏既能温化痰饮,又能降气散结。

旋覆花既化痰又行气,赭石既重镇降逆又可坠痰。

药取两用,故于痰凝气结的病机十分切合。

此方亦用于治疗胃虚痰气上逆而引起的呃逆,反胃。

最善以此方化裁,更由消化系病扩大到呼吸系多种疾病的,是张锡纯先生。

其自拟之参赭镇气汤、镇逆汤,治疗虚气上逆之胸膈满闷、喘逆、膈证、呕吐、恶阻、吐血,治验颇多。

“诚以临证日久,凡药之性情能力及宜轻宜重之际,研究四十多年,心中皆有定见,而敢如此放胆,百用不至一失。


近世论者多认为此证为胃虚,标则为痰气,所以仲景赭石用量较小,唯恐其用量过重再伤胃气,此固一说也,证之实践,也不尽然。

有谓赭石苦寒性味恐伤胃阳,因此每剂只用3克,赭石苦寒之说虽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实何苦之有?张锡纯《赭石解》说赭石“性质和平,虽除逆气而不伤正气”,“心气虚又佐以人参、尤为万全之策也”。

《衷中参西录》中,有很多重用赭石的记载,如一人上焦满闷,难于饮食,胸中觉有物窒塞,用赭石六钱,研末,浓煎人参汤送下,须臾腹中如爆竹之声,胸次胸中俱觉通豁,至此饮食如常。

”他感叹说:“如此良药,
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二、三钱,药不胜病,用与不用同也。

”张锡纯常用生赭石研末数钱吞服,汤剂则每用一、二两以上,效如桴鼓而不伤人。

原书俱在,可复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