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劝学教案4篇
enrich your life today,.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劝学教案4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__。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
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
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劝学导学案二
《劝学》导学案(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完成导学案上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A层同学完成导学案上所有内容。
B层同学、C层同学努力完成所有内容,预习案必须完成。
2、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预习案】----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教材助读1、让智慧引领人生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智慧是燧人氏执着不渝而最终敲出的思想之火,智慧是经典美文诵咏百代永不凋落的风情流韵。
正是有了对愚昧的逃避和对文明的渴求,人类才从浑沌迷蒙的初始一路走来。
以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先哲们无比鲜活的思想和丰盈的文字,倾听他们洞彻万物的箴言妙语,从而使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闪耀着智慧的熠熠光芒。
2、关于设喻《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觉悟枯燥的学究气。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3、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劝学》学历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劝学》学历案(学生版)【学习主题】《劝学》【课程要求】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积累文言阅读经验。
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本的观点、思想和感情,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并背诵全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学习从三个角度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知人论世: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写作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能较顺畅地将本文1——3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重点词语3、背诵本文1——3段。
【学习流程】一.基础园地(常用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词义)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5. 安之若素:(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6.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7. 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10.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11.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12.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如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4.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5.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6.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的说法。
17.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18.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不通情达理。
19.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播迅速。
胫,小腿。
20.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二.正字正音(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准确熟练)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一跃驽.马十驾..跂.而望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蛇鳝.之穴.多音字:折三.课本1—3段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乎己..而.日参省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1课时(学生版)
劝学【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9月8日【学法指导】熟读,整体感知文本;讨论,探究重点词句;知识搜集;习题训练;交流,总结。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常识。
2.掌握文中“輮(煣)、有(又)、知(智)、生(性)”4个通假字;积累“劝、已、中、就、参省、假、致、绝”等重点实词和“于、之、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语活用现象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3. 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课文。
【《劝学》导读】人之一生,学海无涯;玉琢成器,人学成才。
一棵树,经过修剪旁枝侧叶,才能结满硕果;一个人,经过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学习的过程,也许是枯燥的,那就深入其中,不停思索,一旦有所感悟,便会乐趣满怀;学习的过程,也许是艰难的,那就坚持下去,继续努力,走过一切阴霾,前方就是晴空万里;学习的过程,也许疑云重重,那就广学虚问,当寻到答案,问题解开,收获的笑容将无比灿烂。
学海无涯,勤奋作舟,在学习中思索,在学习中历练,在学习中成才。
定标自学1.荀子简介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世人皆尊之为“荀卿”。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入文章三十二章,《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劝学》名言补充(请同学们务必熟读背诵)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编写:王健2017.3.24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骐骥..() 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螯.() 蛇鳝.()爪.()牙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为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而闻者马者,非,而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河。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班组:___姓名:___组评:_【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自主预习】1.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跬.步( ) 骐骥.()埃.土()螯.()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导学案1--4课(学生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5月11日)【复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链接】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一.找出通假字并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二.指出词类活用并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其曲.中规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登高.而招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9、积善.成德《劝学》导学案第二课时(5月12日)四、一词多义1、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汉大兴兵伐匈奴(3)大楚兴,陈胜王2、疾(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君有疾在腠理(3)疾恶如仇(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锲而舍之(7)锲而不舍5、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陈胜者,阳城人也(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导学案第三课时(5月13日)五、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輮以为..轮3、故木受绳.则直4、金.就砺则利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7、蟹六跪.而二螯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六、指出句式特点并按现代汉语排列再翻译。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輮以为轮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导学案第四课时(5月14日)七、固定词语(指出固定结构并翻译)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八、文言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导学案附复习资料
劝学编号017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1 / 111 / 11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导学案-基础知识1-学生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劝学》1学生版[复习目标](一)基础知识和运用1.回归教材,基础梳理,巩固重点内容,并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准确书写。
(二)语法:活动一基础知识及运用预习案自主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全文2.梳理并识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巩固识记常用的实词(疾、绝、致等)与虚词(而、于),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自主学习内容:基础夯实一、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
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 )。
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
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文学常识-识记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
《劝学》学生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生平、思想、著作及论辩艺术。
2、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根据朗读提示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假、绝等)和虚词(之、而、于、焉)的用法。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要语句,并积累一定的规律。
背景知识扫描文学常识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其曲中.( )规槁暴.( ) 輮.( )使之然也金就砺.( )则利参省.( ) 跂.( )而望舟楫.( ) 蛟.( )龙跬.( )步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埃.( )土2.(1)朗读课文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劝学》导学案(三)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09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劝学》(三)新授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 、学习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比论证的特点。
3、背诵一、二、三节。
学习重点难点翻译第三节并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背诵一、二节。
2、熟读第三节,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尝试着翻译每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成江海。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合作探究3、第三节从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本节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试作划分,并概括每层的含意。
4、分析本节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联系全文看,荀子主要“劝”人们学习什么?四、当堂检测6、解释加点的字。
圣心备焉备有备无患关怀备至7、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忌不自信C 微斯人,吾谁与归D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卒廷.见相如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9、下列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第2课时(学生版)
劝学【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2【课时】第2课时【使用日期】9月11日【学法指导】1.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2.在讨论中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定标自学1.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而意义用法不同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
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劝学名诗及名言劝学(唐颜真卿)劝学(唐孟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明日歌(明文嘉)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合作探究1.请结合课文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3.马冬晗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得主,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编写:王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骐骥() 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螯.() 蛇鳝.()爪.()牙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按要求标注课文字词意思。
要求: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⑥锲而.舍之课文中其它“而”字都是什么用法?请写出相应的句子及“而”字的用法。
(2)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于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前还学过“于”字的什么用法?请列举两种。
3.抄写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
文中如有相同句式的,请举一例。
4.这篇课文的字词解释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难点,请记下来,准备质疑、交流。
三、同伴互助,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课内自测】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课外延伸】《学记三则》(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老之将至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B.失.其所与学者有四失.C.家中有善.口技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D.吾其.还也然后能救其.失也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有的人D.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补救3.从选文看,学习易犯哪四种过失?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3.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依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劝学》的写作特点: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融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故知新】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学不可以已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恶)或.百步而后止(或者)B.谷不可胜.食也(尽)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够)C.金石可镂.(雕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的知识)D.而绝.江河(断开)积善.成德(善良)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C.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学习过程】一、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3.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几个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就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这几个比喻句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4.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中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就这几个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5.分析第四段(1)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这几组比喻句就其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3)这些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二、回顾全文,归纳总结1.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2.归纳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3.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呢?(可以从论证方法、语言、句式角度考虑)三、学以致用1.通过学习本课,你学到了哪种议论文的立论方法?以后写议论文,行文结构可以怎样安排?2.以“我们需要读好书”为中心论点,按照本课的行文结构和思路,拟定文章结构提纲。
【课内自测】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2.故木受绳则直,,,。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舆马者,,;,,而绝江河。
5.,;不积小流,。
6.,,用心躁也。
【课外延伸】(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
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2.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3.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4.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5.翻译下列句子(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先给此句用“/”断开句读,然后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