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写出了唐雎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
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 年到前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学校:葛店中学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教者:陈亦清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以叙述历史人物事迹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一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积累的能力,通过上节课也已经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但在课文的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把握上还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表演、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说话的技巧,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不畏强暴、沉着冷静、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及其发展变化,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个人云:“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意思是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尽好自己的职责。
而也因不同的位置,思考问题的角度、说话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就拿咱们现在的外交部发言人来说,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大是大非上秦刚(喷人:关你什么事!),委屈哭弱上春莹(卖乖:还有这事?),打太极就上洪磊(酱油:关我什么事?)”不同的国际形势会用不同的发言人与他国或周旋或抗争或表达立场。
而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
今天,就再次进入课文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温故而知新1、温故——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
(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唐雎“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恼羞成怒,进行恫吓)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导语】这篇记叙⽂,写了唐雎的英雄⽓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分鲜明⽣动,在刻画⼈物性格⽅⾯,取得了很⾼的成就。
⼩编整理了初中语⽂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课导⾔ 战国时代是⼀个弱⾁强⾷的时代,⼤国吞并⼩国,那是平常⽽⼜平常。
有⼀天,秦国想⽤⽅圆500⾥的⼟地来换⽅圆50⾥地的安陵国。
其阴谋那是显⽽易见的。
在强⼤的秦国⾯前,⼩⼩的安陵国如何⾃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的⼀幕。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感知⽂章的内容。
1、学⽣⾃由⼤声读⽂,提出读不懂的字⾳、节奏等问题。
2、订正字⾳、节奏,强调重点句⼦的读法。
3、指⽣逐段读⽂,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
四、整体感知,了解⽂章的⼤意。
读了⼏遍课⽂后,⼤家能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以下两种⽅式来谈: 1、你能⽤⼀句话来概括⽂章的内容吗? 2、你能⽤⼏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完成出使任务的事。
(对学⽣的发⾔可以进⾏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的教学。
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事、果。
要注意全⾯、完整等原则) 五、深⼊理解 这到底是⼀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有着怎样的⼀场谈判?请⼤家疏通⽂章,看⽂章是怎样⼀步步给我们展⽰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翻译,也可以采⽤⼩组合作的⽅式,也可以采⽤集体合作的⽅式(⼀⼈读⼤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节概括⼀节的内容。
(⽅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可以采⽤其他有趣的⽅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的严正⽴场。
3、唐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争,以“布⾐之怒”反击“天⼦之怒”,并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争的胜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学案(3)(无答案) 冀教版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谚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春秋管仲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郭吉安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
——莎士比亚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也()岂直..五百里哉..()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怒()徒以人()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说课-玉田三中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说课第二周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三上学期进入了议论文训练阶段。
但学生的论辩思维明显滞后于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在议论文阅读和读后感写作上存有障碍。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他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听——听出对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
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战胜对方。
三、教学目的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法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
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各种资料。
五、教学流程:材料提早两天发给学生,预习:要求读准、读熟。
第一课时扫除字面障碍,疏通文字。
重点解决:一词多义: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派遣 2、出使免冠徒.跣空空地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虽然这样怫然……的样子古今异义:古今虽然即使这样表转折抢撞抢夺休吉祥休息谢道歉感谢词类活用:灭韩亡.魏(使动)使……灭亡请广.于君扩大通假字:“说”同“悦”,高兴。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案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
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忠诚和勇敢。
培养正义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唐雎与秦王的性格对比。
文章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3.合作探究a.唐雎为何要为安陵君劫秦王?b.唐雎与秦王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c.文章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合作探究结果,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唐雎与秦王的性格对比,强调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比、夸张、讽刺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果唐雎生活在现代,他还会为正义而奋斗吗?学生举例说明正义感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义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章,进一步了解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唐雎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理解。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4.作业布置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生能够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九、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明白得转达给同窗,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取得提高。
2.能深切领会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进程一、导课这节课咱们再次走进秦国,去欣赏外交家唐雎的风度。
二、新授(一)合作学习:津津有趣品课文1. 四人小组讨论①各组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
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相互订正。
2.在准确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句子(1)以大易小,甚善;尽管,受地于先王(2)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3.过把导演瘾同窗们讨论的超级烈火,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评。
4.思维火花静下心来,试探本节课你还学到了什么三、练习1.翻译以下句子:(1)以大易小,甚善;尽管,受地于先王(2)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4)岂直五百里哉(5)否,非假设是也(6)请广于君2.像如此唐雎爱国的人物,古往今来触目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利用课外资料完成下面任务。
(1)话题: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要求: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2)作为现代人,咱们确实非常佩服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前人说一句话:唐雎,我要学习你 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同窗们,作为一名学生,你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呢谁来讲说同窗发言,教师总结。
课后习题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唐雎:不骄不躁、沉着镇定、坚毅果敢、大智大勇、机智善辩秦王:倚强凌弱、声色俱厉、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2 《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2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
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下是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毛诗,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才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读书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投资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绝非毕竟初中学生不是另一面,要相信他们是比较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省分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
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中会学生在若干次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重制为: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表所示:第一步:导入。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已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妫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人教版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抢地(撞地。
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案1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教案赵县职工子弟学校赵青[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唐雎出使秦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方法]1.朗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2.采用复述故事和导演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课文,并简介作品:《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二、自主学习:七嘴八舌说课文请大家看课文。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然后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摇头晃脑读课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问题: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傀()庸夫()色挠()休祲()跣()(2)实词、虚词的积累。
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岂直()不说()仓鹰()错意()使()()()谓()易()其()许()()加惠()虽然()()谢()谕()(4)、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唐雎智斗秦王”),只有一个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课文内容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唐雎确实不辱使命。
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板书)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基础练习:
1.积累词语
分组找出并交流易读错的字、通假字、古今易义字。
易读错的字:
雎()怫()跣()抢()
傀()缟()挠()
通假字:
错——直——仓——
古今易义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3.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各组派一名代表译课文。
教师补充、强调重点词语。
4.分析人物性格。
a、分角色朗读人物对白;
b、请学生说说你认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秦王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5.归纳写作特色:
a、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b、多种形式的对比;
d、语言简练准确。
课后延伸:
1.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布衣之士”?说说他们的名言、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