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人民版)复习:第16讲 必修2 专题一古代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 必修二 专题一 第16讲

人民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 必修二 专题一 第16讲
走向高考 · 历史
人民版 ·高考总复习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目标定位
①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展示 ②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 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纲 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要求 ②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 ①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聚焦 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响。
粉彩瓷器
• [拨云见日] • (1)隋唐之前,瓷器价格昂贵,只有富贵人家使用,一般民 众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陶器。隋唐以后,瓷器大量生产,逐 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 (2)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 策的影响,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 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 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基础攻关
• 古代中国的农业
• 一、耕作方式的演变 • 1.从“________ ”的原始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刀耕火种 ________。 铁犁牛耕 • 2.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农户________为主,小农经济成为 个体经营 基本的生产单位。
[拨云见日] (1)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 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 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 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 狭小。
平均
• 四、古代水利的发展 • 1.________ 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 大禹治水 利建设。 • 2.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汉代的“井渠”和 郑国渠 黄河治理,唐代设________ 都江堰 ,宋代对热衷水利的官员给予 奖赏,明清时重视水利工程,反映了当时水利建设的发展水 渠堰使 平。 • 3.隋唐五代时期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 ____________,明清时的____________,反映了灌溉工 具的进步。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筒车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 力 水 车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 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春秋战 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 君主土地私有制
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附庸)
翻车→风力水车
改良培育作物
芍陂、都江堰、坎井儿 引进高产作物
工具 革新
水利 灌溉
耕作 技术
作物 改良
骨器木器→铁器 耦犁→曲辕犁
代田法、耕耙耱 稻麦轮作、施肥
古代农民的状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论贵粟疏》汉·晁错
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 基础。
(2)局限性:
①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易破产。 ②规模小,难以扩大生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
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 的,往往导致失传。 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丝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方 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记知识纲要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自然经济 (1)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 (2)特点: ①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经济。
① 彩陶 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②山东龙山文化出现蛋壳黑陶,工艺水平高。 ③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2)唐代: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 唐三彩 ”曾风行一时。 4.制瓷业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逐渐发展到瓷。
(1)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土有青瓷器。 (2)唐代: ①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铜、锡可用来铸造酒器以满足生活需要
[解析]
由题干可知,夏商周迁都与铜矿、锡矿的追求
有关。铜与锡可冶炼出青铜,在夏商周青铜主要用来制作兵 器、酒器、礼器,以显示王权的威仪,故选B。 [答案] B
古代冶炼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历史悠久,尤其是青铜器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2)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推动了冶炼业的发展。
②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 景德镇 和四川大邑 的白瓷都很有名。 ③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 装饰。
(3)宋代:唐宋以来有河北定窑、河南 钧窑 、江西景德
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 (4)清代: 粉彩 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 的水平,品种多达十余种。
(3)影响: ①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② 匠户 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三、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 (1)商代: 甲骨文 中出现有关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 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学设计大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学设计大赛)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的外销的数量激增。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赛里丝”,就是“丝国”的意思。
唐随着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作坊大量出现,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品种繁多,分工细密。
过渡: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而广大的织女们却衣衫蓝缕。
宋纺织业有了更大的进展,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棉纺织业的出现,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提高。而棉纺织业所生产的棉布到了明朝取代麻、葛成了广大人民的衣料。
4.自主学习策略:结合教师的设问,学生积极展开历史想象,参与问题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5.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资源与
工具设计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
网站:中国文物鉴赏与学习网/wujs/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技术、制瓷业、纺织业。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结合教材及课件提供的图片及史料,培养学生借助史料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古玩瓷器收藏坊/china.html
中国考古网/
中国瓷器网/
教学过程、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程与方法: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水稻。

(3)传说:“神农能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

③东汉: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农耕生产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Ⅱ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内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寻农业之发展(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1)耕作技术的发展:①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②农业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2.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木石农具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汉代时期:铁制农具普及西汉耦犁(二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3.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工程: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战国时期:李冰支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汉代:井渠法;王景治理黄河(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晚期)---翻车(三国马钧)---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唐代)----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二、土地制度:1、演变: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北魏到唐前期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后因土地兼并严重,被废驰。

2、存在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三、赋役制度:(1)繁重的赋税:主要形式为田亩税和人头税。

(2)沉重的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四、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①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基本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记知识纲要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 水稻 。 (3)传说:神农氏殖嘉谷,创制 耒耜 ,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 (1) 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
提示:井田制。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容易出现
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
府的 财政支出 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 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 田亩税 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
(3)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
渠”; 王景 成功治黄河等。 2.历史文献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
(2)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
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3.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长江流域发明高转
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探究升华] 《白虎通》中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 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神农氏为何会受到先民和后世的敬仰?
提示: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主要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 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 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 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 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梳理]一、1.(3)重农抑商 大都 绸之路 (7)城镇商业 ②大都 商帮
(4)柜坊
飞钱 夜市
(5)交子 市令
(6)
2.(1)草市
(2)①丝
3.(1)②市舶使 (2)②朝贡贸易
③南宋
④泉州 ⑤闭关
锁国 十三行
二、1.(2)井田制 田亩 2.(1)封建政权
(3)①土地私有 (2)小农经济
商鞅变法
②均田制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 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 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 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3.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 中心,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北 方。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 商业服务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继问世。 (5)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交通发达,_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 会。
(7)明清:________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 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 商人群体——“________”。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______________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 重心的逐渐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________等是著名 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①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 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 ____________,专管对外贸易。 ③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 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________国库重要财 源。

【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空间 限制 时间 限制 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 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市令 、市长, 官府设________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 理 宋朝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 草市 破;“________” 更加普遍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 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 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 夜市 昼夜相接 市、________
政府 监管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 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丝绸之路 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 ①原因:______________
心的逐渐南移。
大都 等是著名的 ②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________ 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①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 发展起来。 市舶使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____________ ,
2.“重农抑商” (1)原因: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 封建政权 统治等问题。 危及______________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____________ 小农经济 ,以确保赋役征派
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演变
阶段 产生 时期 战国 内容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 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 发展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 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 重农抑商 固守________________ 政策,实行专卖制度,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 税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富商大贾 ________的势力 阻碍 资本主义 萌 ______________ 芽的发展 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第16课时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第16课时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新人教版必修2历史(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人教版(山东适用)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6课时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2)生产工具不断革新,如耒耜、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如“千耦其耘”等(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2)以个体农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小农经济(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冶金、制瓷、丝织业发达,技术不断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长期领先世界(2)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3)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古代商业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艰难(3)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古代的经济政策(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2)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1)“重农抑商”与小农经济密切结合,导致商业发展艰难(2)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禁私而不禁官,是严格限制而非禁绝第16课时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山东考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提示】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2)生产工具的革新(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时间农耕方式商周时期千耦其耘条件生产工具简陋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式的集体耕作评价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评价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易破产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高考历史复习-人民版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优质课件

高考历史复习-人民版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优质课件
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
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3、(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 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
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
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 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明前中期,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
含义 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目的
经济:保护小农经济, 政治: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首倡 战国商鞅变法
原因 自然经济的产物
地位 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社
影响
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强化小农经济,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
5、(2012全国课标)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
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 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 趁食(谋
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 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 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 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 海。
(1)从短期看,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方 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从长期看: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 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界 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1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 (2014·某某文综·2)汉武帝时X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X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X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X骞通西域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派遣X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故选D项。

2.(2014·某某历史·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可以设置,这说明市的建制管理制度有所变化,故选A项。

3.(2014·某某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从所给材料看,A的说法显然错误,注意题干时间是唐宋时期,而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在唐宋时期,传统经济也就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的说法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出现了专门的以种植一种作物的农户,也就实际上是强调了当时农业发展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涉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师用书 第16课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师用书 第16课时(新人教版)

第16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土地制度;③农业经济的特征。

2.古代中国手工业:①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②手工业的典型成就;③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④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8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和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商周时代:井田制。

②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③危害:造成了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了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水利技术(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唐至明清:政府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管理,灌溉工具不断改进。

(耕作技术)水利技术生产力古代农业――→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变化学法点睛 古代农业经济归纳为 1.耕作“两大阶段”2.三大土地制度变迁史观史论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文明都是建立在经济文明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讲义(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总结提升.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讲义(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总结提升.doc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二、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中孕育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方面:(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方面: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三、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城市化问题1.概念界定:城市化又称城镇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一第16讲
1.(2015·太原)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读右图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
( )
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
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
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答案]D
[解析]图中这个“耕”字,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有一个“井”字构成;而左旁的“耒”字,意思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井田用古老的农具来耕作,所以生产力水平很低下,故答案选D。

2.(2014·梁山一中)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说明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自己的消费,因此选C。

3.(2015·北京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的农业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形成和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关,铁力牛耕的使用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

①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④是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因此排除①④,②③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与精耕细作的农业形成有关。

故B符合题意。

4.(2014·武汉)《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 )
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
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
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时期北方的战乱多,南方的战乱少,南方发展经济的环境要好于北方,再加上经济中心不断的南移,所以,政府在唐代也就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5.(2015·哈尔滨)“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政府的大力推广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A
[解析]B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封建政府是抑制商业发展的,所以不可能是大力推广的;C项是材料内容发展的结果,不是其前提;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择A项。

6.(2015·北京重点)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D.②③④⑤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陶瓷业中最早发展的是青瓷,如汉代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白瓷出现,唐宋时期白瓷发展;元明时期青花瓷;清代五彩瓷和珐琅彩。

因此先后顺序为⑤④③②①,B 符合题意。

7.(2015·山东济宁)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解析]东汉出现了青瓷,南北朝出现了白瓷,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所以答案选A。

8.(2015·益阳)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9.(2015·安徽铜陵)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三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问表现:由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可以概括出来,根据“铁农具”、“耧车”、“翻车”、“筒车、曲辕犁”、“踏犁”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根据“牛耕”、“选种、育秧”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改进耕作技术;根据“都江堰、郑国渠”可以归纳出兴修农田水利;根据“测知二十四节气”、“《十二气历》”等信息可以归纳出重视农时;根据“《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精耕细作的原因可以从土地数量多少、古代农业经营形式以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角度去思考得出结论即可。

(2)问这一问需要结合所给的材料二寻找有效信息回答,由“教用犁耕”可以推知是铁犁牛耕;由“芍陂”、“修起芜废”可以推知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由“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等可以推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受制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可知其中的“经济体制”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影响:由材料可以看出“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是指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