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理论指导下许渊冲《离骚》英译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于艳青【摘要】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Discuss the iconicity theory’s function as to the aspects of formative equality and meaning equivalence in poem transl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iconicity principles,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shi’s thre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at iconicity principles are helpful to reproduce th e poems’ form,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m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ms reappear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iritual and formal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象似性原则;苏轼诗词;“形神兼似”翻译【作者】于艳青【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其任意性而言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语篇层面上的象似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离骚》两个英译本比较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离骚》两个英译本比较

a n d t h a t o f Da v i d Ha wk e s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me a n i n g e q u i v a l e n c e ,s t y l e e q u i v a l e n c e a n d t a r g e t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2 0 1 4年 1 2月
De c . 2 O1 4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文章 编 号]1 0 0 3 —4 6 8 4 ( 2 0 1 4 ) 0 6 - 0 1 1 5 - 0 4
f r o m t h e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Fu nc t i o n a l Equ i v a l e n c e Th e o r y
PENG J i a h a i .CHEN Li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Hu b e i U n i v . o f T e c h . , Wu h a n ,4 3 0 0 6 离骚 》 两 个 英 译 本 比较
彭 家海 ,陈 丽
(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6 8 )
[ 摘 要]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 从语 义对 等、 风格对等和读者 反映三方 面通过举例来 逐一对许 渊冲的《 离骚 》
t o b e p e r f e c t a n d a p p e a l t o mo r e r e a d e r s ,we a d v o c a t e t h a t f u n c t i o n a l e q u i v a l e n c e t h e o r y s h o u l d

基于语料库的《离骚》英译本译者风格的比较

基于语料库的《离骚》英译本译者风格的比较

第18卷第3期2018年9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8 No.3S ep .2018基于语料库的《离骚》英译本译者风格的比较《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其文字之艰深、辞藻之优美、意象之翔实均在中国诗歌宝库中首屈一指。

刘勰称赞道:“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1]。

作为中华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自19世纪起,《离骚》纷纷被译介成西方文字。

《离骚》英译肇始于1879年,英国驻华公使E.Parker发表了第一个英译本。

此后,《离骚》英译本推陈出新,众多西方汉学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译作。

相对而言,国内《离骚》英译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以降,《离骚》英译本犹如雨后春笋,许多国内翻译家英译本相继问世。

中国翻译家与西方汉学家相董 芳,张 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 712100)DOI: 10.13669/ki.33-1276/z.2018.0572017-12-08董 芳(199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翻译研究;张 凌(1975—),男,贵州织金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哲)学、翻译学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摘 要] 基于语料库,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离骚》孙大雨译本、霍克斯译本两个英译本就翻译背景、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位译者风格迥异:孙大雨注重将原作的异域文化气息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读者;霍克斯用词较为简单,迎合本土读者的偏好。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秉承传播优质文化理念,综合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不仅忠于原作又满足交际需求。

[关键词] 《离骚》;译者风格;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18) 03-0074-04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Styles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SaoDONG Fang, ZHANG Ling(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Abstract: A corpus-based lexical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background and strategies of SUN Day’sand Hawk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 Sao reveals that the two translators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translation styles. SUN Dayu emphasizes the authentic transmission of alien culture to readers, while Hawks uses simple language to meet the preference of target readers.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tion of spreading high-quality culture, employ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nd strive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ommunication.Key words: Li Sao ; Translation styles;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互补充,通过不同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离骚》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2]。

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

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

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作者:高敏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韦努蒂“译释论”中的能指与所指这对核心概念作为典籍翻译的评价标尺,分析国内外《离骚》四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下的三个层面。

经过系统的对比与评价,本文认为杨宪益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文学性,许渊冲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诗体特征,二者的艺术性较强,但科学性较弱;孙大雨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本色,但在文体上略逊一筹;相对于其他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很好地融合了原文本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较好地阐释了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集聚经典价值。

关键词:译释论能指所指离骚一、引言译释论是韦努蒂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为典籍翻译的评价研究提供的一套理论。

该理论运用普通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语义学的“元语言”及语文学的“训释语”,将典籍翻译的全过程划分为原文本、作为元语言的译文本和作为价值论的译文本三个层面,详尽阐释了原文与译文、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图1是该理论的框架。

作为语言学性质的翻译理论,韦努蒂将语言学概念中的“能指”与“所指”运用到译释论的三个层面,从而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范围由单词层面扩大为语篇层面。

外语文本(原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合并为一个整体并构成元语言译本的所指,其能指转变为译入语;而价值论中的译文本又为元语言译本合并的能指与所指,此时所指是外语文本与译本所有的价值论。

正是这一层面的价值论的翻译区别了典籍翻译与一般翻译,也是该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楚辞》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离骚》以其优美的语言、美妙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而流传千古。

《楚辞》英译始于19世纪,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无论是在《楚辞》全译本还是选译本中,《离骚》均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必选篇目。

本文在其众多的英译文中选取四个影响力较大的译文,分别为杨宪益、许渊冲、孙大雨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文,从译释论三个翻译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卢颖;肖家燕【摘要】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thinking ways of readers. The writing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ways. The writing form of western language is of alphabet while that of Chinese is character which connects pronunciation, image with meaning. The former practices the language thinking of English speak- ing people and the latter practices the imaginal thinking of Chinese speaking peop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ways set block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that full of vivid visual ima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ainting as a narrative form between writing and visual world can be a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method to assist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help English translator achie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rd and im- age in order to reach the "equivalence"%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

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

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标签:合译中外译者《离骚》一、引言经过数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推介精神文化并鼓励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是提高本国文化竞争力、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的重要手段。

翻译在加速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语言专业人士从事翻译工作。

翻译模式可大致分为两种:独译与合译。

纵观我国翻译史,不仅合译这一模式常被使用,且中外译者合译的现象也在近几十年广泛流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从译作可接受性的角度出发,发现“近年来,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结果”,认为“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

”[1]Kristev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在一门新语言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容易出现过度泛化以及负迁移等现象,以致于他们难以完全掌握和本族语使用者同水平的语言技能[2]。

因此,源语言使用者和目标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够创造出高效率、高水准的翻译条件,以此来充分利用双方译者的母语知识储备,在互帮互助、相辅相成的状态中创作出更令读者满意的译注作品。

著名译者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诗人和翻译家保罗·安格尔[3]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国内耳熟能详的中外合作译者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他们是最早致力于将中华古典文化之精髓引入西方的合译者之一。

自上世纪40年代起,杨宪益与其夫人译出大量的经典名著。

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

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

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高培(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许渊冲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该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象似性;许渊冲;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0-0179-021概述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其译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著名翻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涌现了众多翻译学家,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许渊冲教授。

中国古诗词中的象似性在许渊冲译作中得到了传神再现。

本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2象似性研究概述2.1象似性概念的提出及分类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Peirce )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符号学理论[1]。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即象似符(icon )、象征符(symbol )和指示符(index )。

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images )、拟象符(diagrams )和隐喻符(metaphors )。

在此基础上,语言的象似性可被分为映象象似性(imagic iconicity )、拟象象似性(dia⁃grammatic iconicity )以及隐喻象似性(metaphorical iconicity )。

映象象似性重在语音象似和语相象似;拟象象似性包括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可进一步细分为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 )、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 )、对称象似性(symmetric iconicity )、非对称象似性(asymmetric iconicity )以及标记象似性(markedness iconicity );隐喻象似性的形成则需要借助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隐喻的帮助。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播——以《离骚》的两个英译文为例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播——以《离骚》的两个英译文为例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播——以《离骚》的两个英译文为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能有机会享受到不同文化中的美妙和蕴藏。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使得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中心,为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

《离骚》是骚体诗的代表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在推介至世界时需要好的英译本。

本文利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结合个人理解,对《离骚》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文化交流;《离骚》;翻译对比1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

《楚辞》是中国古诗词这片汪洋大海的“源头”之一,它的译介工作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翻译界,许渊冲先生一直以坚持其独有的“三美”翻译理论而闻名,即“意美、音美、形美”。

《楚辞》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千百年来流传海内外,为世人传诵不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离骚》英译的研究,也趋于繁荣。

1879年,派克尔首次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随后霍克斯等译者都有尝试。

而我国1953年才有了第一版英译的《楚辞》,它是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完成。

而后,许渊冲、卓振英等翻译的版本相继问世。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考察杨宪益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离骚》译本,以期促进中华文化经典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交流。

2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家,享有“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的美誉,曾做客著名主持人董卿的节目《朗读者》。

许先生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翻译理论支撑。

具体地讲,“意美”强调“诗歌的意境之美,译者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思想、情调与感情”,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原诗作者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音美”除了保持和原诗相似的韵脚外,还要求译者顾及到原诗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形美”除了译诗尽可能保持和原诗相似的形式外,还要使诗行的排列等美观问题与原诗保持一致。

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

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

odern Chinese M131XIANDAI YUWEN一、引言译释论是韦努蒂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为典籍翻译的评价研究提供的一套理论。

该理论运用普通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语义学的“元语言”及语文学的“训释语”,将典籍翻译的全过程划分为原文本、作为元语言的译文本和作为价值论的译文本三个层面,详尽阐释了原文与译文、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图1是该理论的框架。

图1:(韦努蒂,2008:31)作为语言学性质的翻译理论,韦努蒂将语言学概念中的“能指”与“所指”运用到译释论的三个层面,从而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范围由单词层面扩大为语篇层面。

外语文本(原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合并为一个整体并构成元语言译本的所指,其能指转变为译入语;而价值论中的译文本又为元语言译本合并的能指与所指,此时所指是外语文本与译本所有的价值论。

正是这一层面的价值论的翻译区别了典籍翻译与一般翻译,也是该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楚辞》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离骚》以其优美的语言、美妙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而流传千古。

《楚辞》英译始于19世纪,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无论是在《楚辞》全译本还是选译本中,《离骚》均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必选篇目。

本文在其众多的英译文中选取四个影响力较大的译文,分别为杨宪益、许渊冲、孙大雨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文,从译释论三个翻译译释论视角下的《离骚》四种英译本研究高 敏(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本文以韦努蒂“译释论”中的能指与所指这对核心概念作为典籍翻译的评价标尺,分析国内外《离骚》四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下的三个层面。

经过系统的对比与评价,本文认为杨宪益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文学性,许渊冲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诗体特征,二者的艺术性较强,但科学性较弱;孙大雨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本色,但在文体上略逊一筹;相对于其他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很好地融合了原文本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较好地阐释了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集聚经典价值。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从近代以来,许渊冲《离骚》一书就深受中外文学家及读者的青睐,被誉为“新桥古训,无双奇谈”,多次被译成英文版。

本文从《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为标题,分析不同译本特点进而探讨其影响,以及英译本是如何展示离骚的独特的中国思想精髓的。

首先要提到的是许渊冲《离骚》的英译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威尔士人埃弗里米勒所译。

他的译本采用的是现代英文的风格,在译中遵循了做本地化和自然化的原则,将中国的文化历史、习俗等等都融入其中,以便英语读者能更加深入理解离骚。

另外,他还在译本中加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注重英语形式的表达,其翻译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同时,威尔士人埃弗里米勒也是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来理解《离骚》,他认为文学创作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离骚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思想及其影响。

此外,他对离骚的翻译也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例如离骚中所运用的古诗词,他借助异域文学的形式和旋律来准确表达这种差异。

另一本英译本则是由日本文学家谭良矩于90年代翻译。

他的译本以拟实为主,希望能让英语读者完全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细节以及文字使用也翻译得十分精确。

谭先生更加重视离骚中的文学性,以及文字的意象性和寓意性,通过把控文字、旋律,使其成为英语读者的口味。

综上所述,不同的英译本都把汉朝《离骚》中的独特的中国思想精髓表现出来,威尔士人埃弗里米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展现出离骚中知识性的思想;而日本文学家谭良矩则更加重视表达文字的意象性,让英语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离骚中隐含的文学价值。

这些英译本,在不同程度上拉近了中国文学和英语读者之间的距离,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解离骚的机会。

总之,不同的英译本对于理解《离骚》的中国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代表了英译本对于深入理解文学史的国际化重要性。

当今,在英译本翻译的过程中,要求翻译者重视文学历史,也要融入文学形式,顽强地追求表达准确,做到真正展示离骚的独特的中国思想精髓。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近年来,《许渊冲《离骚》英译本》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于它的出现,学者们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之美,并将其古典美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的翻译水平十分出色,直接将中国和英国传统中文与英语文化融为一体。

它不仅传达了中文文学的精髓,更注入了英文读者的思维和情感。

它突出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并且根据英语特性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改写原文,使原文更加贴近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对文学的理解,从而使原文更能表达出自己的美感。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原文的表达方式与英文表达方式相结合,从而凸显出原文的离骚之美。

它同时考虑到语义和押韵,运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意蕴和押韵表达出来。

例如,原文中的“九月浩浩九月长”一句,被用“September, vast and long”翻译成语意近似的英文,表达的和原文的诗意差不多,但又更贴切。

此外,《许渊冲《离骚》英译本》还用精细的表达文字来表达文中的情感,而不是直接翻译,使文中的文学美感更加出色。

它把中文的文学分析表达成英文,从而更加接近英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学理解。

最后,《许渊冲《离骚》英译本》通过创新的翻译手法,以及对诗经中文的深刻理解,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精髓。

它不仅
使英文读者更好地接受诗经的文化,也使中国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播,更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对国内外学者们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重要意义。

它以其独特的翻译手法,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学美的内涵,使中国文学美不仅在国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被世界各地的读者们更加欣赏。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的《离骚》被视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以及古代抒情诗的代表作,其诗的英译本也
是首屈一指的杰作。

该诗的英译本在把原文的表达特点和诗情蕴酿翻译到英文中的同时,
也有自己独特的《离骚》英译本的韵味,这种韵味采取了无声的诗性语言来体现,英译本
的作者则完美融入其中,形成了《离骚》英译本的特点。

首先,《离骚》英译本精彩地表现出了关锶与诗调的相互衔接。

这是一种以押韵为基
础的加工,使其又以抑扬顿挫的老韵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使读者的细微感受十分强烈,为整体的英译本增添了更多格调。

其次,《离骚》英译本能够精准地传达原文的抒怀心境,表现出其抒情色彩浓郁的诗
性特质,当原文中洋洋洒洒的爱国之思冲击而来时,英译本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
不仅是语言上的超越,也是心灵上的高度进化。

再次,《离骚》英译本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从文字的结构上看,诗歌被拆分为不同
的组件,给人以收端的和谐感,只有不断的抑扬顿挫,才能保持整体的节奏平衡并完美传
达原文的意境,真正可以感受到英文中的文采和动人的情思。

最后,《离骚》英译本展现出极佳的人文深刻性,它以一种淡雅文辞叙述着,读者可
以从中体味到许渊冲先生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那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再加上新式
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深深打动着英译本的读者,使人们感悟到这个经典诗歌的非凡魅力。

总之,《离骚》英译本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能够展现许渊冲勤劳的英文翻译技能
及诗情处处的英文文笔,让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

无论是否懂得古典文学,只要感受一
下《离骚》英译本,读者都会打开一扇精神与情感的门,从而增强对文学的理解。

文化适应论视角下《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文化适应论视角下《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2021年第!期(总第884期)丈按%'科文化适应论视角下《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以许渊冲译本为例钱梦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2)摘要: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分析《楚辞》中自然与人物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阐述其体现的文化适应倾向。

许译《楚辞•离骚》中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体现了文化适应中的同化与整合倾向,二者分别对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产生了不同影响,给新时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带来了更多启示。

关键词:文化适应《楚辞》文化意象英译策略一、引言《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语言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点,描绘了楚地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象。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典籍英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典籍中文化意象的保留与翻译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起到重要作用。

代学者对《楚辞》英译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翻译方法与技巧,或是译本的对比-部分学者注意到其文化意义,如魏家海和严晓江分别对《楚辞》译著中的文化形象构建和文化意象的保留与进了分,对《楚辞》英译本的文化的&文的英译为例,从文化适应论角度对《楚辞•离骚》中自然意象与人物意象的英译进分,译英译的文化适应倾向及其对译文和的影响-二、文化适应文化主要文化对的,主要一是语言文字的文化-语言文文化的与价值观,最能显示文化间的-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的文化,为文化在输出时和面对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进行自我调整-JohnW.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认为,文化适应需要以为依据,进行考量,“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112(82"和“与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112(82)。

根据个体针对不同文化碰撞采取的不同态度,Berry 提出文化适应的四个类型,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合是文化中既保自传统文化的,也注重与文化的交流;化没有保自的文化认同,但倾向于靠近文化群体;分离指个体注重自身文化,与文化进交流;边缘化既保持本身原本文化也不与其他文化群体交流、不被接受。

浅析《离骚》中元话语的英译——以杨宪益、许渊冲译本为例

浅析《离骚》中元话语的英译——以杨宪益、许渊冲译本为例

浅析《离骚》中元话语的英译——以杨宪益、许渊冲译本为

王倩茹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7
【摘要】元话语具有组织篇章,传情达意的作用,是语篇中不可忽视的语言成分。

元话语翻译的优劣关乎语篇翻译的质量。

本文以《离骚》为语料,统计其中元话语的数量。

依据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框架和语法元话语概念,将《离骚》中的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互动式元话语和语法元话语。

本文旨在从杨译和许译的对比分析结果中,探讨何种译法的效果更胜一筹,从而推论出适合古汉语诗歌中元话语的翻译方式。

研究发现,元话语功能保留得越完整,译文表达效果越好。

元话语翻译的重点在于元话语功能的再现,翻译时可在词汇和句式结构层面进行灵活转换。

【总页数】4页(P106-108)
【作者】王倩茹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阐释运作四步骤与译者主体性分析r——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离骚》英译本为例
2.《离骚》中植物意象的英译研究
——以许渊冲和杨宪益的译本为例3.《离骚》中植物意象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和杨宪益的译本为例4.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评析“雨霖铃”英译本——以许渊冲与杨宪益译本为例5.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长恨歌》模糊性英译中的应用——以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操纵论下许渊冲《离骚》英译本分析黎映彤

操纵论下许渊冲《离骚》英译本分析黎映彤

操纵论下许渊冲《离骚》英译本分析黎映彤发布时间:2021-09-02T05:41:07.79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7期作者:黎映彤[导读] 翻译操纵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进一步发展了翻译操纵论。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1430摘要:翻译操纵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进一步发展了翻译操纵论。

他认为翻译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这三种因素的影响,是出于某种目的对原作品的重写。

本文以许渊冲翻译的《离骚》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赞助人及诗学观三个因素下如何有形无形地操纵译文。

关键词:操纵论;勒菲弗尔;《离骚》;许渊冲一、翻译操纵论及“三要素”英国翻译理论家赫尔曼斯最早在他的论文《文学操纵:文学翻译研究》中提到:从目的文学的角度看,翻译都会为了某种目的而操纵源文本。

之后,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就进一步发展了操纵论。

“操纵”是指译者在加工原文和生成文本的过程中,有权根据个人需要改写文本。

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是创造文本形象的另一种形式。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许多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和解释系统。

因此,翻译的意识形态就是翻译行为背后的思想和解释系统。

译者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译者本身的个人价值观、赞助人强加的意识形态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等都影响着译者如何处理翻译过程和使用何种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果原作中所传达的文化或观念与译语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不相符,译者就会按需进行修正。

因为源文本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不相适应就不能传播,因此,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译者必定会操纵源文本。

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改动和删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刚刚上文所提到的译者对源文本进行改动,第二种就是出版社编辑根据政治需要进行的出版审查。

最后一种则是相关出版管理部门来控制最后出版译本的发行量,如若译本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也会控制其流通。

(二)赞助人赞助人指那些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有影响力的人。

他们与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是存在密切关系的,可以是政府机关或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也可以是宗教团体或党派,还可以是出版社等。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离骚》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离骚》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离骚》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倪菲菲【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The“Triple Beauty”theory proposed by Xu Yuanchong has shed light in poetry translation, facilitating both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By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Li Sao,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the“Triple Beauty”theory to poetry translation. It is found that Xu’s application is on the whole a suc⁃cess, with room for improvement where the pursuit of prosodic beauty and image beauty has hinder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meaning.%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可行的理论支撑。

该文通过比较《离骚》的三个中译本(译者分别为许渊冲、杨宪义和戴乃迭、卓振英),发现三美理论在许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音美和形美上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原文意义的传递。

【总页数】3页(P130-131,143)【作者】倪菲菲【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广州5106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新探——以英译《汉魏六朝诗》为例 [J], 张雪洁2.许渊冲\"三美\"翻译原则和庞德创意\r翻译理论对比研究\r——以李白《长干行》为例 [J], 廖倩;罗迪江3.基于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探析\r——以《乡愁》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郭齐园;金铠4.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新探——以英译《汉魏六朝诗》为例 [J], 张雪洁5.许渊冲“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离骚》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 倪菲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骚许渊冲英译版本

离骚许渊冲英译版本

离骚许渊冲英译版本介绍《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本文将探讨《离骚》的英译版本,特别关注许渊冲的英译版本。

许渊冲的英译版本许渊冲(1860-1934)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翻译家之一,他曾经翻译过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离骚》。

许渊冲的英译版本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非常精确、流畅和传神的。

对比其他版本虽然许渊冲的英译版本备受赞誉,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英译作品。

这些版本在翻译诗词时可能有所不同,注重的方面也有所不同。

然而,就整体而言,许渊冲的版本在翻译质量和语言流畅性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许渊冲的翻译风格非常贴近原文,他注重传达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他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以尽量还原原作的神韵和情感。

同时,他也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韵律感,让读者在阅读翻译版本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美妙之处。

许渊冲的翻译技巧许渊冲在翻译《离骚》时采用了一些翻译技巧,以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以下是一些他常用的技巧:1. 文化转移许渊冲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深入理解,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和意境转移到英语语境中。

他巧妙地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内涵。

2. 古今贯通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将中国的诗词与西方的文化相融合。

这种古今贯通的翻译技巧使得他的翻译版本更具有现代感和可读性。

3. 翻译自由度许渊冲在翻译时注重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但也允许自己在语言和表达层面上产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翻译自由度为他传达原作的情感和美感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4. 原汁原味尽管许渊冲注重翻译自由度,但他也非常重视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

他尽力保留原作的用词和结构,使翻译版本更加贴近原作。

结论许渊冲的《离骚》英译版本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翻译作品。

通过注重原作的意境和美感,他成功传达了屈原的情感和思想。

许渊冲的翻译风格和技巧使得他的版本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赞誉。

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

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

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
何泠静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9)2
【摘要】屈原在<离骚>中比兴植物以抒情陈志.对比杨宪益、许渊冲、霍克斯三个英译本中这些植物名称的翻译,以期从英文的角度更好地认识这些植物隐喻的涵义.
【总页数】4页(P168-171)
【作者】何泠静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贵阳贵州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离骚》两个英译本的文学特征翻译比较分析 [J], 彭家海;樊琳
2.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典籍英译——以《聊斋志异》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袁晓亮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水浒传》三个英译本赏析 [J], 时会慧
4.《离骚》英译本的地名翻译策略、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王群
5.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汉译英对比翻译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颜延;王荣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
在认 知语 言学 框架 中 , 象似 性 理论探 讨 的是语 言 不仅 仅有 任意 性这 一特 点并 且还 具有 理据 性 , 即象似 性 的特 点 。象似 性 能够反 映语 言结 构 和人 类思 维结 构这 两 者 间所 存 在 的 自然联 系 , 是 语 言 形式 与 意 义之 间更
角, 将 象 似性理 论 运用 到 翻译 中 , 用 象似 性原 则对 译文 进 行 象似 性 分 析 , 力 求 为 古诗 的英 译对 等 效 果 开辟 一
个 新 的视 角 。


语 言 的象 似 性 及 其体 现
象似 性这 一术 语 最早 是 由美 国符号 学奠 基人 皮 尔斯 提 出 , 其 意义是 指语 言 的能 指与所 指 , 内容 与形 式之 间 的联 系是有 依 据 的 、 可论 证 的 。也就 是说 , 语 言在语 音 、 词形 、 结 构上 有 与世界 特征 、 人类 经 验方式 、 认 知规 律 以及所 表示 的 意义 之 间存在 着某 些必 然联 系 , 是有 理 据 可循 的 。皮 尔斯 按 照 符号 与 所 指对 象 之 间 的不 同
第2 6 卷 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长 春工 业 n a l o f Ch a n g c h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01 0 g y ( S 0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间存 在 必 然 的联 系 。这 种 可 论 证 的理 据 性 规 律 在 语 言 中 是 普遍 存 在 的 , 并 且 在 诗 歌 这 种 特 殊 文 学 形 式 中尤 其 突 出。 以象 似 性 视 角 为切 入 口, 在 语 音 象似 、 数 量 象 似 和 顺 序 象 似 等 象似 性 原 则 的 指 导 下 对 许 渊 冲 的英 译 《 离骚》 和 其 他 英 译 版 本 进 行 对 比分 析 可 得 , 象似 性 原 则 有 助 于 语 言 形 式 和 文 体 特 征 的 再 现 , 使 得 译 文 最 大 程 度 再 现 原 著 文本 的 意
为具 体 的理据 关 系 , 即两者 在关 系 或结构 上 “ 相似 ” 。 _ 1 象 似性 在 语 言 的各个 层 面 中都普 遍 存 在 , 文 学在 广 义 上也 可 以被视 作象 似性 的 。而 对于 诗歌 尤其 是古 典诗 歌 而 言 , 象 似 性 是制 约 其篇 章 语 言结 构 和 文 体 风格 的 原 则 之一 。 口 诗 歌作 为一 种 独特 的文 学形 式 , 其突 出 的象似 性对 于诗 歌意 义 的传递 和 艺术性 营造 都有 着重 要 的意 义 。《 楚辞》 是 中国古 诗词 这片 汪洋 大海 的“ 源头 ” 之一 , 它 的译 介 工作 对 于 中国传 统 文学 和 文 化走 向世 界 具 有极 其重 要 的推 动作 用 , 鉴 于其 语 言形 式 中所 体 现 的十分 明显 的象 似 性原则 , 在 翻译 中从 象似性 角度 出 发, 对 此类 诗 歌 的翻译 研究 具有 一定 启示 和 借鉴 作用 。本 文 以有 别 于 以往对 《 楚辞》 中《 离骚》 译 本 的 研究 视
关 系 和 复 杂 程 度将 其分 为 映象 符 , 拟 象符 和 隐 喻符 。 [ 3 继 皮 尔 斯 提 出象 似 性 的概 念 和 分类 后 , 约翰 海 曼 于
1 9 8 5年 最早 从语 法 的角 度分 析 了语 言 中的象似 性 现象 , 系统 地对 语 言句 法 中所 存在 的象 似性 进行 了较 为详 尽 的研究 。此 后 , 象似 性成 为认 知 语 言学研 究 的焦点 。 自 2 0 0 3年 于 比利 时 召开 名 为 “ 语 言 和文 学 中的象 似 性” 的专题 研 讨会 以来 , 学 者们将 语 言符 号 的象 似性研 究 从 单纯 的语 言层 面 深入 到 文 学 中 , 使这 门学科 进 入 了一 个新 的 时期 。
义, 达 到意到、 音到 、 形 到 的理 想 译 本 。
[ 关键词] 象似 性; 许渊冲 ; 《 离骚 》 ; 翻译 对 比 [ 作 者 简 介] 栗梦卉( 1 9 8 9 一) , 女, 江 苏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外 国语 言 学及 应 用 语 言 学 专 业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翻 译 研

89 —
正 是 由于象 似性 是近 年来 蓬勃发 展 的一 门较新 的学 科 , 关 于象 似性 的原则 学者 们各 持观 点 , 没有统 一 的
定 论 。结合 专业 学者 对于 象似性 的研 究 , 文章 概 括 出 象 似性 原 则 主 要 体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1 . 语 音象 似 性 。 是 对 于一种 声音 的模 仿和 复制 在语 言形 式 中 , 一 般体 现 于拟声 词 。2 . 数 量象 似性 。其 在语篇 中通 常 以重复 、 叠用 、 对称 、 曲言等形 式体 现 。3 . 距离 象 似性 。是通 过词 句 的 间距来 反 映语 义 概 念 的 间距 或交 谈 者 的距 离 。 4 . 顺 序象似 性 。体现 在语 言 的结构 和事 物发展 以及 主体 经验顺 序 上 的一致 性 。
Vo 1 . 2 6 No . 0 1
J a n . 2 oI 4
口 语 言 学 研 究
象似 性理 论 指 导 下 许渊冲《 离骚 》 英译 对 比分析
栗 梦 卉
(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 摘 要 ] 象似性近年 来受到学界学者们越 来越 多的重视 。语言 的象似 性是指 语言 的能指 与所指 , 内容 与 形 式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