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考文言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总结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虚词总结,太全了!其一、代词1.译作“他(它)的”(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增其旧制。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译作“他/她/它(们)”(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醉能同其乐。

(4)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3.译作“……自己的”(1)此之谓失其本心。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喜洋洋者也。

5.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且1. 况且,而且(1)且壮士不死则已。

2. 和(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 接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于1.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1)至于夏水襄陵。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与厅室之东北角。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相与步于中庭。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7)试用于昔日。

(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1)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

(2)欲报之于陛下也。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不求闻达于诸侯。

3. 表示比较(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乎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疑问也可表示猜测和感叹。

1. 反问(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 提问(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然足下卜之鬼乎?(4)公亦常问天子之怒乎?(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江苏省基础教育语文课本文言文实虚词一词多义字典式全整理—H完结

江苏省基础教育语文课本文言文实虚词一词多义字典式全整理—H完结

1、名词。

人的身体。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海:1、名词。

大海,海水。

成语:海纳百川。

2、名词。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水,故用以指偏远地区成语:四海之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形容词。

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数量极多或极大。

成语:海碗,海量等。

骇:1、动词。

吃惊,害怕。

成语:惊世骇俗害:1、名词。

祸害,害处。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动词。

伤害,危害,损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3、动词。

嫉妒,妒忌,嫉恨。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高祖本纪》4、动词。

杀害,害死。

成语:谋财害命。

5、名词。

险要的地方,重要的地方。

要害6、动词。

招致某种后果。

害病,“你害我被老师惩罚”等。

酣:1、形容词。

尽情、畅快。

成语:酣畅淋漓2、形容词。

浓、盛、剧烈。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憨:1、形容词。

傻气,痴呆。

词语:憨子,憨笑等。

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们情中极好的……《林黛玉进贾府》2、形容词。

老实,诚恳。

词语:憨厚函:1、名词:匣子,盒子,封套。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刺客列传》2、动词:用盒子,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人墓碑记》3、名词。

信封,书信。

成语:信函。

1、动词。

包含、包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寒:1、名词。

冷气,冬季,指寒冷的季节。

成语:寒来暑往。

2、形容词。

凉,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形容词。

凄凉,阴森。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4、形容词。

贫困,卑微,低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动词。

受冻。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6、动词。

害怕,恐惧,战栗。

成语:不寒而栗。

7、寒心。

因失望而痛心。

含:1、动词。

容纳,包含。

苏教版文言文虚词

苏教版文言文虚词

之至之市:到…去放之山下:代驴莲之出淤泥:主谓之间吾剑之所从坠:无实义心之所向:无实义花之隐逸:的久之:无实义入水求之:代剑水陆草木之花:的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禽兽之变诈:的吴形胜之最也:的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诲女知之乎:孔子的训言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齐之.习辞者也:的乃记之.而去:代小石潭的景物食之.不能尽其才:代千里马久之.:音节助词无义固以怪之.矣:这件事鸣之.而:音节助词,无实意执策而临之.:它,代千里马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纸灰之.类冒之.:这石青糁之.:代字迹弗之.怠:代“笔录”这件事走送之.,:代书桑竹之.属:这当余之.从师也:主谓间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义辍耕之.垄上:去、往鸿鹄之.志哉:的之.次所旁:去往永州之野:的具答之.:代桃花源中问话人蒋氏观之:代这句话闻之.欣然规往:去桃花源哀而生之乎:蒋氏自己悍吏之来吾乡:不译故为之说:这余悲之:他,代蒋氏若毒之乎:代捕蛇这件事虽我之.死:主谓间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标志天下之忧而忧:主谓间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望之蔚然者:助词,不译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忠之.属也:这公将鼓之.:指军队公与之.乘:指曹刿公将驰之.:指齐军登轼而望之.:齐军败退的情故克之.:他们(齐军)孰视之.:他,徐公暮寝而思之.: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主谓间王之.蔽甚矣:主谓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主谓间人皆有之.:这种思想呼尔而与之.:他危急存亡之.秋:的悉以咨之.:他们魁父之.丘:那样的惩山北之.塞也:主谓间汝之.不惠:主谓间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先帝之殊遇其遽契其.舟:那其.间千二百里:这患其.塔动:那飞漱其.间:代怪柏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普又以其.人奏这观其.耸构巍峨:黄鹤楼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其.法:活版印刷的其.印自落:那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其.船背稍夷:那其.业有不精:他们激怒其.众:吴广的欲穷其.林那得其.船他的其.始:无义专其.利:这种当其.租入:他们的视其.缶:那个其.必曰:那醉能同其.乐:大家,众人其.西南诸峰:指滁州城乐其乐也:太守的颓然乎其间:众人的非相度不得其.情:它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为其.来也他,指晏子其.岸势犬牙差牙:那以其.境过清: 这或那不可知其.源:指溪水的以徐喷以烟:用试之以足:用以丛草为林:把盖以诱敌:用来岁以大穰:因为可以为师矣:凭借何以谓之“文”也:凭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常劝以读书:拿以天下事为己任:把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遂以名楼:用船载以入:相当于“而”以实奇: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俱以假山显:凭借我以日始:以为,认为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是以.必得: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则以.纸帖之:用不以.千里称也:拿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无从致书以.观:来俯身倾耳以.请:“而”表修饰吗不以.木为之者:用不敢出一言以.复:来则以.一平板:用计日以.还:“而”表修饰以.中有足乐者:因为撰长书以.为贽:把太医以王命聚之:用可以已大风:用来以啮人:如果祭以尉首:用何以.战:凭以俟夫观人风:来今以蒋氏观之:从而吾以捕蛇独存:凭借,依靠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来祭以尉首:用今诚以吾众:把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同“已”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

中考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

中考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

中考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

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虚词(讲义)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虚词(讲义)

初三语文复习讲义---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虚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弗.敢专.也(不)(独占)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丝织品)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战则请从..(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将鼓.之(击鼓)齐师败绩..(溃败)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遂逐.齐师(追赶)既克..(已经)(战胜)一鼓作..气(击鼓)(振作)再.而衰(第二次)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难测.也(推测、估计)惧有伏.焉(埋伏)望其旗靡.(倒下)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照镜子)谓.其妻(对……说)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徐公何能及.君(赶得上,比得上)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孰.视之(同“熟”,仔细)暮寝.而思之(这里指躺着)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私.我也(偏爱)今齐地方..千里(土地,疆土)(方圆)宫妇左右..(近侍,近臣)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王曰:善.(好、对)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的过错)(讽刺)(公共场合)令初.下(刚,才)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门庭若市....(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期年..之后(满一年)无可进者..(进谏的话)皆朝.于齐(朝见)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由是.则生(指某种办法)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如果,假使)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单,不仅)贤者能勿丧.耳(丧失)呼尔.而与之(助词)蹴.尔而与之(践踏)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不愿意接受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丰厚的俸禄)(同“辨”,辨别)为宫室之美.(华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是亦不可以已.乎(止,“止而不为”的意思)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天将降.大任.(下达、交付)(责任、担子)苦.其心志..(使……痛苦)(意志、感情)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受饥饿)(这里指躯体)空乏..其身(使……受贫困)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使……颠倒错乱)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忍)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本来不具备的才能)人恒过..(常)(犯过失)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颜色、脸色)而后喻.(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国内)(同“弼”,辅弼)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国外)方.七百里(方圆)河阳..之北(黄河的北面)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阻塞)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聚室.而谋.(家,全家人)(商量)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代愚公)(赞同)其妻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土山)如.大行王屋何.(把……怎么样)投诸.渤海之尾.(“之于”)(渤海的旁边)荷.担者三夫(挑)叩.石垦壤(敲、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始龀..(刚、才;换牙)寒暑易节..(交换)(季节)始.一反.焉(才)(同“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太过分)(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余年、暮年)北山愚公长息..(长叹)固.不可彻.(顽固)(通,通达)汝心.之固(思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何苦.而不平(愁)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惧其不已.也(停止)一厝.朔东(同“措“,放置)汉之阴.(汉水的南边)中道崩殂....(中途)(死,用于帝王)益州疲弊..(民力困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不懈.于内(懈怠)盖.追先帝之殊遇:(副词,推测原因)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殊待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妄自菲薄..(轻视,小看)引喻..失义(称引,譬喻)以塞忠谏..之路(忠心地进行规劝)陟罚臧否....(提升)(惩罚)(评论人物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异“上)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论.其刑赏..(判定)(处罚和奖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公正清明的治理)不宜偏私..(偏袒,私心)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虑忠纯....(志向和思想忠诚纯正)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悉.以咨.之(全、都)(询问,征求意见)裨补阙漏..(同“缺”,缺点)(疏漏)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晓畅..军事(通晓、熟悉)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可计日..而待也(数着日子)臣本布衣..(指平民)躬.耕于南阳(亲自)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不求闻达..于诸侯(扬名)(显贵)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猥.自枉屈..(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屈身俯就)由是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许诺,答应)(奔走效劳)后值倾覆...(遇到)(兵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以来)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夙.夜忧叹(早晨)兵甲..已足(兵器、盔甲,指武器装备)庶竭驽钝....(希望)(用尽)(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奸凶....(排除)(奸邪凶恶的人)斟酌损益..(减少)(增加)则责攸之……等之慢.(怠慢、疏忽)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咨诹.善道(询问)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深切的追念)临.表涕零..(面对)(眼泪)(落下)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有所感而情绪激动)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复习之虚词用法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复习之虚词用法

召令徒属 属下 ,众戍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属引凄异 连续
1.代词: 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
①二世杀之/楚人怜之(代扶苏和项燕)
②委而去之(代城)公将驰之(代齐师)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代将战这件事)
读一读 译一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补 甚矣,汝之不惠。 调 夫战,勇气也。 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留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换
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 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 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 如:“走”古代指跑,现指步行。“夸父与日逐走”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感情色彩变
6.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翻译原则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翻译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根据上下文意,适当补上
调:对句中倒装成分依照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对句中无实在意思的虚词,舍去不译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⑸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以为,认为。例: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皆以美于徐公。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练习苏教版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练习苏教版

专题复习5 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2、助词(1)相当于“的” 。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动词“到”、“往”、“去”等练习: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论语.》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驱之别院。

《童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君之力。

《愚公移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其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苏教版初中语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苏教版初中语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80个实词虚词详解(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和出现的次数。

1.而(367)红色;2.何(69)橙色;3.乎(59)绿色;4.乃(28)青色;5.其(178)蓝色;6.且(33)紫色;7.若(25)褐色;8.所(88)黄色;9.为(156)梅红;10.焉(30)鲜绿;11.也(218)深红;12.以(217)天蓝;13.因(16)粉红;14于(184)橄榄色;15.与(84)金色;16.则(79)深蓝;17.者(146)靛蓝;18.之(552)蓝色200以上之(552)而(367)也(218)以(217)100—200次于(184)其(118)者(146)为(116)50—100次所(88)与(84)则(79)何(69)乎(59)50以下且(33)焉(30)乃(28)若(25)因(16)苏教版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按音序排列)安⑴怎么,哪里。

例: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⑵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⑶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例:①笑而应曰。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久而乃和。

④再而衰,三而竭。

⑶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⑷表示递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尔⑴同“耳”,罢了。

例:非死则徒尔。

⑵那。

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

)⑶如此,这样。

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夫⑴丈夫。

例:其夫呓语。

⑵成年男子。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⑶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③夫天者,人之始也。

⑷这,那。

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悲夫!有如此之势。

③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盖⑴遮日挡雨的用具。

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⑵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①盖以诱敌。

(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

③盖追先帝这殊遇。

④盖竹柏影也。

⑤盖地有高低。

⑶遮盖,掩盖。

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⑷大概,大约。

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⑴原因,缘故。

例: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⑵本来,原来。

例:①两狼并驱如故。

⑶旧的。

例:①温故而知新。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

)③故国神游。

(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

)⑷故意。

例:①广故数言欲亡。

⑸所以,因此。

例: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故不为苟得也。

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恃而往?(何:什么。

)②问今是何世。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何由」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3333333333333333333335555555555555555555555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若毒之乎?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⑶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

⑷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或⑴有的人,有人。

例:①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⑵有时。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而或长烟一空。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⑶或许,也许。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乃⑴于是,就。

例:①乃重修岳阳楼。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⑵才,这才。

例: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③久而乃和。

⑶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诸葛亮真乃神人。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⑷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其:它的)⑵其中,其中的。

例: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常蹲其身。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视其缶,而吾蛇尚存②欲穷其林⑺恐怕(表推测)例:其真不知马也?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这种)⑼助词,不翻译例:①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且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⑵将,将要。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⑶而且,并且。

例:①余悲之,且曰。

⑷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然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⑵然而,但是。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⑶是的,对的。

例:①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⑷如此,这样。

例: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若⑴如果,假如。

例:①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⑵像,好像。

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⑤貌若甚戚者。

⑶你(的),你们(的)。

例:①若毒之乎?②更若役。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

虽例: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为⑴成为,变成。

例: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做(使用、发明)。

例: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③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⑶作为,当作。

例:①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③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认为)⑹被。

例: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8)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9)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于之,在这里)②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③惧有伏焉。

(焉:在那里)⑵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不得宁焉。

⑷相当于“之”。

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永之人争奔走焉。

(焉:代捕蛇这件事)以⑴因为,由于:例:①臣是以无请也。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以心中有足乐者。

⑵而例:①有好事者船以入。

②卷石底以出。

⑶把,拿,用。

例:①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

②以钱覆其口。

③屠惧,投以骨。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⑷以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⑸凭,靠。

例:①以我酌油知之。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⑹按照,依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⑺通“已”,已经。

例: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⑻如果。

例①以啮人,无御之者。

⑼来,用来例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杀之以应陈涉。

⑽以致例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以为】⑴把……当作或作为。

例: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③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⑵认为。

例:①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②以为妙绝。

③人人自以为必死。

⑶把......制成。

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已⑴停止。

例: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⑵已经。

例:①狼已半入,止露尻尾。

②今南方已定。

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⑶同“以”。

例:①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⑷治愈。

例:①可以已大风,挛、痿、疠。

因⑴于是,就。

例:①因跳踉大口阚②因取刃杀之。

⑵依照,根据。

例: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于⑴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泥于掌故。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⑵在。

例:①此之谓战胜于朝廷。

⑶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③皆朝于齐。

⑷从。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管夷吾举于士⑸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于是】⑴在这时。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则⑴却,可是。

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⑵那么,就。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⑶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如果。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之⑴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