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3、《星星变奏曲》课中导
3、《星星变奏曲》课中导学当堂达标( 20分)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刘益善①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我们数星星她数是一万我数是九千不行。
再数一遍她却说是九千我却说是一万②晚风拂过草地飞来莹莹的光点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我们争着、吵着笑着、闹着抱成一团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选自《刘益善诗选》)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2分)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4分)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4分)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当堂达标参考答案1.初夏、星星、萤火虫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3.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4.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5.只要想像合理即可。
6.示例: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3星星变奏曲 学案
《星星变奏曲》学案黄玉珍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阅读不读不讲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介绍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学习任务: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4、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第三学习时间质疑问难不疑不讲学习任务:5、你还有哪些疑问?老师的疑问: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6、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第四学习时间积累拓展不记不讲课外阅读舒婷、顾成的朦胧诗。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教案编辑专员: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提问:同学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内容:分析《星星变奏曲》的诗意、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解析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星星变奏曲》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星星、夜空、灯光等。
3.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渴望、温暖等。
4.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章节三:诗歌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点评。
章节四:诗歌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欣赏《星星变奏曲》及其他优秀诗歌,学会评价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欣赏《星星变奏曲》及其他优秀诗歌。
2. 讲解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意象、情感、节奏等。
3. 学会评价诗歌的美,如形式美、内容美、表达美等。
章节五:课程总结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总结《星星变奏曲》的诗意、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总结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教案编辑专员:章节六:诗歌朗诵与表演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星星变奏曲 第1节
题目
3.星星变奏曲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9、7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3星星变奏曲学案
3《星星变奏曲》设计者兼馨施教者九年级班组姓名等次学习目标1初步接触了解艨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变奏曲”的含义及诗中暗语句子的含义。
(重点)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老师导学世上,美的事物很多很多,它可以是怪石嶙峋、飞瀑直下的山水,也可以是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另一种美吧!我们曾了解学过一些诗的知识,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是蒙胧诗吗?朦胧,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模糊、隐约的意思。
具体是怎样的一种美呢,那是一种说不上来,但可以感觉得到的美:白天当窗户打开着的时候,什么都能看清楚,而到了夜晚,当窗户紧闭,只能透过昏暗的灯光,进入无穷的暇想,那暇想就是一种朦胧美!朦胧诗的特点:它不是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
何为间接呢?〈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丽。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二、预习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美读,体会一下自身的感受。
2、解决生字难词。
三. 分组齐读诗歌,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小组合作,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多用比喻,如何理解下面一些诗句的寓意呢?(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第二课时五. 精读课文展开联想1.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六. 拓展延伸,感知诗歌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表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转变来丰硕“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辞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诗歌要让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语言素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要表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知识目标一、巩固诗歌三美,简单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二、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一、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二、在熟读进程中,琢磨语言,品味诗句的丰硕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生活的不完美,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三美”的知识欣赏诗歌。
二、琢磨语言,品味诗句的丰硕内涵。
冲破方式:诗歌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知识在现代诗单元开始学习时就已经介绍说明。
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跟学生比较遥远,所以,可以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
第二个教学重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三美的理论并通过学生合作探讨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冲破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找出诗中的“物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
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期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式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诵、合作探讨、联系生活、比较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老师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星星变奏曲赏析
星星变奏曲赏析原文: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赏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派诗人江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同时抒发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借助星星、蜜蜂、萤火虫等事物间接地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用夜、冰雪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朦胧含蓄,意境非常的优美。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故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同整个民族和国家一样,每个个体的命运、情感和人格也刚刚从一场浩劫中复苏,带着痛苦的记忆,憧憬光明和美好,诗意丰富而不确定,《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新诗。
此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星星变奏曲》。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分析。
(3)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对于自然美的赞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歌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星星变奏曲》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星星变奏曲》的文本。
2. 关于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3.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讨论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简要介绍诗歌《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3. 文本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星星”、“变奏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4. 写作练习:(1)给出一个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课件1 人教新课标版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 都充满了光明 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 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 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 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 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 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 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 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 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再读品味 感受诗情
•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 的渴望?
• 黑暗这么巨大,而星星的光芒 却如此弱小,这其间你能体会 到什么?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
想与类比,表现了美好的意境。精彩在 哪里?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探究体验:
我心悟佳句:
如果… 谁不愿意…… 谁不愿意…… 如果…… 谁愿意…… 谁愿意……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如果寻大地找的遥每远个角的落安都慰充满了光明 谁谁还不需愿要意星星,谁还会 每在夜天里凝望 都寻谁找不是遥愿一远意首的安诗慰 每每天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都是蜜一蜂首在诗心头颤动 谁每像一蜜不个蜂愿字在意都心是头,一颤有颗动一星个柔软的晚上 柔谁不软愿得意像,有一一片个湖柔软的晚上 萤柔软火得虫像和一片星湖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萤谁火不不虫喜喜和欢欢星春星天春在,天睡鸟,莲落丛满鸟中枝落游头满动枝头 像像星星星星落落满天满空天空 闪闪闪闪烁烁烁烁的声的音声从音远方从飘远来方飘来 一一团团团团白白丁香丁朦香朦朦胧胧朦胧胧
3 ﹡星星变奏曲
本诗写于1980年 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 1980 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 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 情亲情的被毁灭,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 情亲情的被毁灭,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 质朴的愿望, 质朴的愿望,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星星,天上的鲜花,在我们头上发光。 ——[英国]雪莱
字词积累
颤动(chàn ) 覆盖( fù ) 寂mò( 寞 ) juàn( 疲juàn( 倦 ) 安慰( wèi ) 冻僵(jiānɡ ) nínɡ nínɡ望( 凝 ) 闪shuò( 烁 ) shu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 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 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 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 第一节:意象:星星、 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 第一节: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 睡莲、春天、 白丁香等。 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 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 向往。 向往。 第二节: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 第二节: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 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也是对冷酷现实 的强烈否定。 的强烈否定。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课文导读《星星变奏曲》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的信念。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颤动(chàn)僵硬(jiānɡyìnɡ)瘦小(shòu)萤火虫(yíng)二、词语释义变奏曲:运用变奏手法谱写的乐曲。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朦胧:不清楚,模糊。
三、语句解读.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四、作家作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五、背景探视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课件
là
落下
3. 形 近 字
凝 níng 凝视 疑 yí 怀疑
萤 yíng 萤火虫 荧 yíng 荧光灯 僵 jiāng 僵硬 缰 jiāng 缰绳
慰 wèi 安慰
蔚 wèi
蔚然
胧 lóng 朦胧 眬 lóng 蒙眬
4.重要词语释义
凝望: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静谧: 安静。
例句: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
D.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疲倦:疲乏,困倦。
诗中指“悠闲从容地到处移动”
4.根据要求填空。 (1)《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 江河 , 是新时期 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一。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 光明 , 寄托了人 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
5.下面对诗歌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人之—。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 《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 本技巧之一,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 乐曲称“变奏曲”。这首诗是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借助音乐中的变奏技巧进行 构思,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
本诗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经历 了“文革”时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此诗,寄托 自己美好的梦想,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也表达了自 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表现诗人思考历史、人生 和现实的一首诗作。
首先,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 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 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我们可以从“如果大地 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中看出,茫茫暗 夜是冰冷、黑暗的现实的写照,光明是渺小的、 迷茫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语文版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星星变奏曲》是语文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诗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努力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能借助多方式的朗读来达到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收效颇佳。
整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星星变奏曲》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某些典型特征,所以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这样的诗歌就应该强调反复朗读。
再说,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出“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于是,这节课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个人朗读、评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理解意象、品味意境、领悟情感,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在朗读中把课堂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二)注重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重视对话的教学作用。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一方面以饱满的激情与学生平等对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或同桌、或四人小组,以多种形式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稳妥、科学地落实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三)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再说,诗歌本来就是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维的结晶,应该适时相机利用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优秀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
追踪美点,把握主旨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 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无人搅扰,十分宁静; “星星落满天空”,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 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 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 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3 星星变奏曲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时代哺育诗人的才 情,诗人吟唱时代的旋律。 诗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突 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河 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 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导入新课
认识与了解
学习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 主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把握结构,体会感情
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 意,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诗中的“星星”是茫茫黑夜中闪现 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 执著追求的理想。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对光明的渴求。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 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 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 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 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
追踪美点,把握主旨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 明的过程中,在 周围都是黑暗的 时候,只能燃烧 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
九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
九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2.雨说
3.星星变奏曲
4.外国诗两首
第二单元
1.敬业与乐业
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3.傅雷家书两则
4.致女儿的信
第三单元
1.故乡
2.孤独之旅
3.我的叔叔于勒
4.心声
第四单元
1.白杨礼赞
2.地下森林断想
3.人生
4.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五单元
1.中国石拱桥
2.桥之美
3.苏州园林
4.故宫博物院
5.说“屏”
第六单元
1.公输
2.孟子两章
3.鱼我所欲也
4.庄子故事两则
5.惠子相梁
6.庄子见王公
7.曹刿论战
8.邹忌讽齐王纳谏
9.愚公移山
10.《诗经》两首。
3《星星变奏曲》江河·
江河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 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 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 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 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朦胧诗
•新时期文学流派,“文革”后期成立。 •特征: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诗人:舒婷、顾城、江河、多多等。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 佩瑜,1952 年出生于福建 石码镇。主要 著作有诗集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 祖鸟》,散文 集《心烟》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 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第二节
“如果”假设句式,构 成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一个写苦难的诗的世界
(寒冷孤寂)
一个被冻僵的世界
(冷酷肆虐)
一个太阳照不到的世界
星星变奏曲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光 火 乐飘 提 明 , 、动 示 燃 比 成的 : 烧 喻 功旗 自 诗 的子 己 人 喜比
。为 悦喻
了 。自 追由 求快
星星变奏曲
美 企
好 明
盼光
献
身
抒写一代人对美好情感,对理
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 权利和自由的向往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 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是 孤压颤 人 寂抑抖 心 。束的 感 缚星 到 带星 寒 来, 冷 心比 而 灵喻 颤 的现 抖 寒实
冷的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提示: 冻僵的夜晚、风,比喻苦难 寒冷的现实。 瘦小的星,比喻艰苦的历程 中仅存下的自由和温暖
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
教学维度: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欣赏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与联想中品味
在合作与探讨中欣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美好情感,追求幸福人生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 思想感情 学习联想、想象的抒情方式 学生活动过程:诵------品------赏-----探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一闪像谁
团闪星不
团闪星喜
白烁落欢
丁烁满春
香的天天
朦声空,
朦音
鸟
胧从
落
胧远
满
方
枝
飘
头
来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3 星星变奏曲一、教科书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本书的语言清晰流畅。
它运用隐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来拓展丰富的想象力,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和应用于写作。
因此我把本的目标定为:第一,朗读,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鱼总比教鱼好”。
因此,教育学生欣赏自己尤为重要。
我关注两点:1。
对内容、阅读和欣赏的整体感知。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然而,由于学生仍然是初中生,缺乏知识结构,我把阅读和品尝的思想内涵(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课程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节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人。
要打破“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增加大厅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该项目的实施要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意象
说理由
小组探究问题
集体交流
理解内涵
3
-
-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 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 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 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 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介绍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对学生进行教育. 积累诗句,受到情 六.课堂总结 感教育 同学们,仰望星空,也许我们会想到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星 河里漫步,也许我们会感受到美丽嫦娥的寂寞,但是更多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有更博大的胸怀,对未来和明天进行思索,让我们都 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吧.
听读感知诗歌内容
参考课后的朗读感 受自由诵读诗歌
思考相关内容 集体交流
读诗句
找意象
说理由
2
-
-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读诗句
二次备课
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 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 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 胧, 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 表现了 “春 天”之美, “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 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 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 真切感觉。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 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2.第二节诗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一节诗的方法, 小组学习第二节诗.探究下列 问题(多媒体出示):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 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诗节中的物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5.交流明确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 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 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 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 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 “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 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 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 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 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星星象征着光明, 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诗人向往光明, 追求自由, 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学 科
语文
课
题
3、星星变奏曲
课时
4
教
知识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能力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学 过程 方法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目 标
1
-
-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了解作家及作品
二次备课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 年生,北京人。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 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 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 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 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 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 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思考交流: (1).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 否有不同之处。(明确——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 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 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具体赏析 1.第一诗节 多媒体出示要求: (1)请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其中具体的物象, 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这些物象有什么共同点? (3)他们象征了什么? 教师适当总结: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 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 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 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 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 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 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 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 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配乐播放星空的画面) 仰望天上的星河, 你曾想起过什么?是想起过牛郎织女提着灯 笼在星河里散步?还是想起过嫦娥在月亮里望着星星飘过而有 观看画面,聆听 着难言的寂寞?有一位诗人,仰望星河,在这里诉说情怀.让我 音乐 们伴着星星伴奏曲的旋律,走近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进入情境 二.介绍朦胧诗派及作者 多媒体展示: 1.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 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 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 自由阅读教师 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 出示的助读资料 (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 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 年《诗刊》发表了舒婷 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年又以“青春 了解朦胧诗派 诗会” 形式集中推出了 1 7 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 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 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 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 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 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态度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作 业 设 计
1.积累一些你喜欢的朦胧诗。如:汪国真、席慕容的作品,并背诵两首. 2.查阅一些朦胧诗派的相关资料.试着写一首小诗.
板 书 设 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 寒冷残酷
光明
对比
教 学 反 思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