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叶圣陶家族的“家族式写作”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家族式写作”
云 ‘ 是 吾 家 事 。’ 亦云 ‘ 六是 吾 家事 ’ 这 正 如 古 语 云 :知 诗 余 四 。” “ 止 而后 有 定 , 而后 能 静 , 而 后 能 安 。 而 后 能 虑 。 而 后 能 定 静 安 虑
而 文 脉 稍 弱 的 家 族 则 更 是数 目庞 大 。总 的而 言 , 类 “ 近 代 社 这 前 会 ” “ 学 家族 ” 接 相 干 于 自先 秦 以 来 的 宗 法 制 度 和 魏 晋 以 的 文 直 降 的 土 人 体 系 。 宗 法 制度 的核 心捆 缚 在 宗族 和 家 族 的 双 重 意 义 之 上 。 族 是 可 以 目见 的实 际 的 最 小 家 庭 组 分 , 族 则 是存 活 于 家 宗 家 族 成 员 之 中 的 想 象 共 同体 。 因此 其 所 成 立 和 所 维 系 的 即 是 与 宗 法 体 系 建 立起 来相 对 应 的礼 教 系统 , 族成 员 讲 求 敬 宗 睦 族 , 家 孝 悌 仁 爱 的 家族 礼 法 , 个 人 修 养 方 面 追 求驭 事 以 道 , 阿 时 好 在 不 的 高 洁 清 誉 。 纯 就 文 学 而 言 , 名 实 际 上 已经 内 化 为 在 具 体 的 单 文 家 族 内 部 的 礼 教 的 一 部 分 , 一 代 人 以 某 种 文 体起 家 并 成 名 , 某 后
代 子 孙 恪 守 成 规 , 若 圭 臬 , 此 为 荣 , 宋 代刘 克 庄 云 : 杜 工 奉 以 如 “
在 新 文 学 一 百 年 之 际 ,循 着 此 时 间 谱 系 对 之 立 论 者 也 为 数
众 多 , 纭之 间都 表达 着 批 评 者 们 各 自对 于 这 个 尚未 成 型 的 “ 纷 可
历史 回廊
二 十世 纪 中国文学 的“ 二 家族 式写作”
浅论叶圣陶家族的“家族式写作”
所 闻、 所感 、 所思 、 赤裸
裸 地 呈 现 给读 者 。 ” 至 诚 所 反 映 叶 的生 活 ,都 体现 了 自己对 生活 的 体 验 、 受 与 评 价 , 出 了 自 己在 感 写 生 活 激 流 中 情 感 、 绪 的 演变 。 心
无论 是 “ 淮 系 列 ” 秦 还是 “ 抗 战系列 ” 叶兆 言小说 的叙 事都极 , 少雕 琢 与渲染 , 实之 中见功力 。 平
这 种 风 格让 人 想起 他 的祖 父 、 父
教育 , 到科 举制废除之后才进西式 学 堂 , 以他从 小 “ 过 中国 ‘ ’ 所 受 雅 文学传统 的严格教育 , 沿袭 了这一 传统对准确性 的高 度重视 , 图尽 力 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 。因此 , ” “ 的那 些 以对话为 主体 的短篇小 他 说 在 结 构 上 最 接 近 海 明 威 的 短 篇
学 教育
浅 论 叶 圣 陶家 族 的“ 族 式 写作 ’ 家 ’
回 夸 强 刮 宇 亮
内容 摘 要 : 圣 陶 家 族 的写 作 时 间跨 度 很 大 , 大 陆传 统 的 “ 族 武 写 作 ” 式 。 叶 氏 三 代 人 的 写 作 与 新 文 叶 是 家 模
学的发 生、 发展相伴 , 近百年 的文脉延 续也大致展现 了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史的脉络 。本 文从叶圣 陶、 叶至诚 、 叶 兆言三代 的作 品入 手探讨 叶氏“ 家族式写作” 的三个基本 特征 : 现实主义传统 、 浓厚 的悲剧色彩 与主流 文学若 即 若离 的关 系, 最后再深入分析这 些特 征 的成 因—— 家族文 学传统。 关键词 : 氏三代 叶 现 实主义传统 悲剧色彩 家族 文学传 统
一
取名 , 指导他们 的创作 。在三人 并
围绕家人写一篇作文仿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围绕家人写一篇作文仿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的家人》
哎呀呀,提起我的家人呀,那可真是有好多有趣的事儿呢。
就说我爸吧,他特别喜欢摆弄他那些花花草草。
有一回呀,夏天大中午的,太阳那叫一个毒啊,我爸非得去给他那宝贝花浇水,我就跟他说:“爸呀,大中午不能浇水呀,会把花给烫坏的。
”嘿,他不听,还说:“没事儿,我就浇一点儿。
”结果呢,浇完没几天,那几盆花的叶子就开始发黄,他可心疼坏了,一个劲儿地嘟囔:“咋回事儿呢,咋就这样了呢。
”我在旁边偷笑,心说让你不听我的呀。
然后是我妈,她特别会过日子。
每次去买菜呀,都得跟人家商贩讨价还价老半天,就为了能便宜那么几毛钱。
有一次买完菜回来,高兴地跟我说:“闺女呀,你看我今天可厉害啦,跟那个卖菜的讲了半天价,省了好几块钱呢。
”我笑着说:“妈,你也太会过日子啦。
”我妈还一脸得意。
我呢,就是家里的开心果,经常会做一些傻事儿逗他们笑。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学着电视里的样子跳舞,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把他们笑得前仰后合。
这就是我的家人呀,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之处,我们在一起呀,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我爱我的家人!。
叶圣陶作文论范文
叶圣陶作文论范文叶圣陶作文论抒情就是发抒作者的情感。
我们心有所感,总要发抒出来,这是很自然的。
小孩子的啼哭,可以说是“原始的”抒情了。
小孩子并没有想到把他的不快告诉母亲,只是才一感到,就啼哭起来了。
我们作抒情的文字,有时候很像小孩子这样自然倾吐胸中的情感,不一定要告诉人家。
所谓“不得其平那么鸣”,平是指情感的波澜绝不兴起的时候。
只要略微不平,略微兴起一点波澜,就自然会鸣了。
从前有许多好诗,署着“无名氏”而被保存下来的,它们的作者何尝一定要告诉人家呢?也只因情动于中,不能自已,所以歌咏出来罢了。
但是,有时我们又别有一种希望,很想把所感的深浓郁抑的情感告诉人,取得人家的同情或抚慰。
原来人类是群性的,我有欢喜的情感,如得人家的同情,似乎这欢喜的量更见扩大开来;我有悲哀的情感,如得人家的同情,似乎这悲哀不是徒然的孤独的了:这些都足以引起一种快适之感。
至于求得抚慰,那是怀着深哀至痛的人所切望的。
无论如何哀痛,如有一个人,只要一个人,能够了解这种哀痛,而且说,“世界虽然不睬你,但是有我在呢;我了解你这哀痛,你也足以抚慰了。
”这时候,就如见着一线光明,感着一缕暖气,而哀痛转淡了。
有许多抒情文字就为着希望取得人家的同情或抚慰而写作的。
前面说过,抒情无非是表达、议论,但里面有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做灵魂。
换一句说,就是于表达、议论上边加上一重情感的色彩,使它们成为一种抒情的工具。
其色彩的属于何种那么由情感而定;情感譬如彩光的灯,而表达议论是被照的一切。
既是被照,虽然质料没有变更,而外貌或许要有所改易。
如同一的材料,当表达它时,应该精密地、完整地写的,而用作抒情的工具,只须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足够了;当议论它时,应该列陈依据、指示论法的,而用作抒情的工具,只须有一个判断已足够了。
这等情形在抒情文字里是常有的。
怎样选择取舍,实在很难说明;只要情感有蕴蓄,自会有适宜的措置,正如彩光的灯照耀时,自会很适宜地显出改易了外貌的被照的一切一样。
《叶圣陶简介》课件
在晚年时期,叶圣陶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如全国政协副主 席、民进中央主席等。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对社会的关注与贡献
关注社会问题
叶圣陶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他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服务。他积极呼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叶圣陶出生于1894年,是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长子。他的父 亲是一位举人,母亲也出身于书香世家,受过严格的上等教 育。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叶圣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
教育经历与早期工作
总结词
叶圣陶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 并早早地开始了教育工作。
详细描述
叶圣陶先后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 和北京大学,接受现代教育。毕 业后,他回到母校苏州师范学校 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童话创作
童话特点
叶圣陶的童话作品充满童趣,想象丰 富,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教育意义。
代表作品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翻译与编辑工作
翻译作品
叶圣陶曾翻译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包括《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编辑工作
叶圣陶曾担任《小说丛报》、《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VS
传播中国现代文学
叶圣陶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向世界展 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风貌,为国际文学界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04
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陶的作品特色与风格
作品主题与思想内涵
作品主题
叶圣陶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 家庭、人性等多个领域。他善于通过细腻的 笔触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反映社会现实问 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写叶圣陶的作文
写叶圣陶的作文叶圣陶,20世纪中国教育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字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叶圣陶的作品,探寻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叶圣陶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他的散文作品《背影》中,通过对父爱的讴歌,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眷恋和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故乡的小河》中,则表现出对故乡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作品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对家庭、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其次,叶圣陶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创造力,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他主张“爱是教育的灵魂”,强调教师应以爱心对待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这些都是他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叶圣陶的作品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在思想上也给人以启迪。
他的作品《教育的艺术》中,对教育的内涵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教育智慧。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具有普遍的价值。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教育的宝藏,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在阅读叶圣陶的作品时,不仅感受他的情感,更要思考他的教育理念,让这份思想之花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叶圣陶的资料 两百字
叶圣陶的资料两百字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之父”和“中国语文教育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就也是不可磨灭的。
叶圣陶于1894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则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叶圣陶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学和教育。
他在读小学时,就开始写诗,而在读中学时,他则开始发表作品。
叶圣陶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
他在读大学时,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逐出校门。
之后,他又曾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但均因言论不被政府所容而被迫离开。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理想。
叶圣陶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和引导,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当代的教育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教育方面,叶圣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以及他的翻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赞誉。
总的来说,叶圣陶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教育理念和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
叶圣陶故事
叶圣陶(1897年-1988年),生于江苏宜兴,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以儿童文学和小说为主,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圣陶的作品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和人文关怀。
他的代表作有《四世同堂》、《烈火中永生》、《盛世》等。
这些作品以儿童视角讲述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四世同堂》是叶圣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四代人同住一个院落为背景,描述了叶家四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变化。
小说中通过对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刻画,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思。
《四世同堂》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洞察力,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家庭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圣陶的作品不仅深情描写了家庭生活,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儿童的关怀和教育的热爱,同时也充满了对人性的认知和思考。
叶圣陶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和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
他通过他的笔触和故事,为中国儿童创造了一片童真和美好的天地,也为后来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奠定了基础。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写作特点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写作特点叙事文形式书写:叶圣陶轶事一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这两种品行:
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写叶圣陶的作文
写叶圣陶的作文叶圣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的作品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名文学家,叶圣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叶圣陶的作品吧。
叶圣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著称。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现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着独到的表现。
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叶圣陶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叶圣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主张“德育为先,智育为主”。
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叶圣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叶圣陶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现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著称,展现了叶圣陶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叶圣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著称,展现了叶圣陶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主张“德育为先,智育为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叶圣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叶圣陶的作文800字
关于叶圣陶的作文篇一:叶圣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字自秉臣、圣陶。
他是现代早期的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的推动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出版过许多著名的文章,因为当时时局动荡,所以他的多数文章都是通过“暗喻”的手法来批判现实、向往光明。
在《稻草人》中,他通过写稻草人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同情,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拥护人民、申张正义。
在短短篇小说《夜》中,他运用两条线索,描写了阿婆照顾烈士孩子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高尚节操,同时衬托了白色恐怖下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他推动了中国的“白话文学”的发展。
1918年,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发表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了四年,他进入了北大众新潮社,开始创作大量的白话文章,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白话”文章,中国的文化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同辈人中,他算是幸运者,他并无太多被反动派压迫的经历,是因为他的文字不像周树人那样尖锐,但仍保留批判的意味。
总体来说,他的文章都使用了“障眼法”,把把人民的苦难生活作为幌子,实则暗喻国民党的残忍。
叶圣陶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是一位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他追求创新,也是极少数,能够参政的伟大作家。
叶圣陶先生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他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
我们曾学过他的《记金华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我们拥护他、爱戴他,将视作鲁迅一样伟大通的、正义的作家。
他那慈祥的面孔、亲切的声音,会永远被中华儿女所铭记。
篇二:说起叶圣陶老先生,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是一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学者。
叶圣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一点也不肯放松,当别人拿稿子让他看时,他总会十分认真去提出每一处不好的问题,也会提出修改建议。
叶圣陶老先生最厌恶只抄,空谈,不写自己观点的人。
叶圣陶老先生力求完美,修润课本时不耻下问,当别人修润完以后,他觉得不妥的地方总是要改的,不过仿佛不是他作主,只是那修润的人作主。
我的祖父叶圣陶的题
我的祖父叶圣陶的题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集》被誉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经典之作,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我的祖父,叶圣陶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教诲和激励的人。
他身体力行地传授给我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的价值观。
叶圣陶先生擅长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他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他相信通过培养孩子们的人文情操和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常说:“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们读写技能,更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思想启迪。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教会了我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教导我要善于思考,挑战自己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他的影响使我成为了一个热爱文学和知识的人,并且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总之,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人格魅力的典范。
他的理念和方法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针,使我明白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
我将继承并传承他的理念,努力成为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
由一棵大树可以想象一片树林。
商金林最近在他庞大的“叶圣陶系列写作”中推出了堪称作家和文化名人传记巨制的《叶圣陶全传》,使得我们更易窥见叶圣陶的整体。
除了大陆和台湾所出四卷本的鲁迅年谱,以及梁启超、胡适等多卷的资料长编或许稍可比拟,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少有这种篇幅浩大、长达百万字的人物生平著作出现。
恕我浅薄,“全传”的概念最早不知出于何时何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并不是任何人都适于写“全传”的,然而,叶圣陶先生足可当之无愧。
对于叶圣陶,凡读过他的小说、童话、所编的文学和教育杂志,学过他编辑的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及他与夏?d尊合编合写的《国文百八课》《文心》等语文读写书籍的,几代人都熟知,而丝毫不会陌生。
现在是到了要详尽地叙述、评论其一生事迹的时候了。
这本《全传》的基本写法很朴素,便是一丝不苟地由“全史”到“全人”。
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这样写,但如叶圣陶这般将个人社会实践与历史密切接轨的人物,是可以对他近一个世纪在文学、出版、教育、学术、社会活动、思想文化建设诸方面的业绩,一一生动记录,作全息摄影的。
而这种“全史”,便是从个人史的角度,找到各个关节点,向中国近现代史的全过程进行辐射:比如生于清末的叶圣陶读新式草桥中学和初为人师在言子庙小学任教的时候,正逢大清帝国和中国封建制度的双重终结以及民国的起始,新旧思想纠葛充满他的青年时代;待等新文化运动突起,他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至新文学阵营的剧烈蜕变;五卅惨案现场的亲临和社会立场的确定,“商务”“开明”事业的开拓,又是与“国共”历史上第一次的合作和分裂相纠缠;抗战烽火燃起,他携家带口辗转于大后方,饱尝苦难,却对争取国家、民族光明前景百折不回;共和国建立之后,各项政治运动的明显冲击和他专事出版、语文教育工作中的暗流涌动,直至经历了“文革”始终,更显出他正直为人的品格。
这些历史关键时刻的人生跌宕起伏,是一百年中国历史也是叶圣陶90多岁一生的高度缩影,这便是全书的结构。
叶圣陶教子写文章
叶圣陶教子写文章这一年,叶家三个子女开始跟着父亲学写作了。
当时,叶圣陶正主编《国文杂志》月刊,这是个帮助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刊物,需要登载一些中学生写的东西。
叶圣陶当时已离开武汉大学,也不在中学教语文,中学生写的东西从哪里来呢?于是他就发动家中的三个孩子给《国文杂志》写文章。
最初是女儿至美写了一篇,叶圣陶看了很高兴,认为就当时高中学生的程度来说,算得上是篇好作文,只要稍稍修改一下,登在《国文杂志》上一点也不坍台。
于是,墨林就怂恿三官也写出一篇初中程度的好作文来。
对于写作,三官自小就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他还记得幼时看父亲写作时的情景:“父亲坐在我那张大书桌前,手里握着一支大号派克自来水笔,橘红色的笔杆镶着乌黑一道边,看上去沉甸甸的。
明亮的光线从窗口射进里屋,书桌上摊着带格子的稿纸……“我推门进去,只见父亲侧着头,眼睛正好对着我推开的那扇门……他准是看到我了,他会怎么样呢?我想。
“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他仍旧侧着头,眼睛望着我推开的那扇门,不说话,也不动,好像并没有看到我,更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是怎么回事?“‘不要去,不要去,爹爹在写文章呢!’母亲着急地低声把我喊了中去,随手带上被我推开的那扇门。
“写文章!……“写文章?……“写文章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样:有点神秘,有点神圣。
”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作家的孩子所受到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官后来发现,父亲的小说里有许多就是写的自己、哥哥、姐姐、母亲,写的他们经历过的事情。
在学校里他不怕作文,尤其不怕自由命题的作文,他学父亲写自己最熟悉的事,很少为找不到话说苦思冥想。
这一次,姐姐获得的成功强烈地鼓动和引诱着他,他勇气百倍地开始写了。
三官最熟悉的事是集邮。
从小学五年级起,到那时他已有四年的集邮史了,收集到的古今中外各种邮票已有一千几百张。
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来说,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经过多少钻头觅缝地寻找,费嘴劳神地索讨,掂斤播两地交换,这中间有欢乐也有苦恼,有梦想也有失望,既有丰富的知识,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写了一篇《集邮》。
家族叙事——精选推荐
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有过部落首领、家族统治的历史阶段,但不同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路径则是不同的,在西欧,他们“古典的古代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而在我国,则“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叫做社稷。
”由此造成了西方社会血缘家族关系的破坏,家与国之间必然联系的中断,而在我国则出现了家族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格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和扩大。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无足轻重,家族本位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
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人对此都有相关的论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中国的民族精神视为一种“家庭的精神”,日本学者稻叶君山说中国的家族制度是保护中国民族的惟一障壁,其强固程度非万里长城所能及。
而在这种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都是以家庭关系作为基点。
“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
其余二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
在通常人们也是真的是这样来理解的。
”山而社会的本质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休戚相关,由此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家族文化。
正如家是国的基础一样,家族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传统文化中的“仁”、“礼”、“三纲五常”都与家族伦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中国,人们更多地接受的是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承担自己对家族的责任与义务,即便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文化教育、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一样会在思想、精神与行为上流露出较明显的家族意识。
写叶圣陶的作文
写叶圣陶的作文
叶圣陶,字太泉,号樊南生,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作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叶圣陶先生在中国
教育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的作品也为后人所
传颂。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培
养学生的人格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他主张“尊重个性,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
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文学作品之中。
他的文学作
品以儿童文学为主,包括《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作
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上有着深
远的意义。
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真、善、美
的追求,引导着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宝
贵遗产,也是世界教育文化的瑰宝。
他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叶圣陶作文风格
叶圣陶作文风格我呀,一直都住在城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总觉得心里缺了点啥。
这不,前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去乡村好好体验一把啦!刚到村口,就瞧见一位老大爷蹲在那棵老槐树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我走上前去,笑着跟大爷打招呼:“大爷,您好呀!”大爷抬起头,眯缝着眼瞅了瞅我,咧嘴笑了:“哟,城里来的娃吧?”我点点头,大爷热情地拉着我坐到旁边的石头上:“来,跟大爷唠唠,这村子咋样?”我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晃,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
“大爷,这景色真美!”我忍不住赞叹道。
大爷磕了磕烟袋锅子,笑着说:“那可不,这都是咱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结果。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吆喝声:“卖豆腐嘞——新鲜的豆腐!”我好奇地望过去,只见一个大姐推着一辆小车,慢慢走了过来。
“大姐,这豆腐咋卖的?”我问道。
“两块钱一块,可香着呢!”大姐一边说,一边掀开纱布,那白白嫩嫩的豆腐冒着热气,还飘着一股豆香味儿。
我买了一块,大姐还贴心地给我切好装在袋子里。
沿着小路往前走,一群孩子正在河边玩耍。
有的在捉泥鳅,有的在打水仗,笑声、叫声响成一片。
“哎呀,别跑那么快,小心摔着!”一个小男孩的妈妈在后面喊着。
小男孩回过头,做了个鬼脸:“妈妈,我不会摔的!”看着他们,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真让人怀念。
在村子里待了几天,我认识了好多热情善良的人,也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却有着最朴实的人情味儿。
现在回到城里,我还是常常想起那段乡村之旅,想起大爷的旱烟袋,大姐的豆腐,还有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乡村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不知道这篇作文是否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您有任何修改意见,比如再增加一些人物的对话,或者调整一下细节描述的部分,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家族》的论证结构
《家族》的论证结构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子(父母-孩子)指的是它的结构,生育指的是它的功能。
从生育这个角度来说,抚育孩子的目的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因此家庭的功能是暂时性的,它不像国家、学校这样的社群功能是长期性的。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夫妇之间的合作都不可能因儿女的成长而结束,所以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还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妻之间还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指亲子两代,家这个社群可以依据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而且结构上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的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
在父系这方面的路线可以扩的很大,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称为五世同堂。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做氏族。
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而为了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两代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而且家必须是延绵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具有了长期性。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家庭的力量,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后就离开这团体。
而在乡土社会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而且主轴和配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因为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我所指的感情就是和纪律相对照的。
因此在中国家庭里有家法,夫妻要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要讲究负责和服从,而这些都是事业社群的纪律特点。
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书香门第,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在乡土社会中,男子下地干活回家吃饭后,不会常留在家里守着老婆,这会被认为没出息。
茶馆、烟铺甚至是街头巷口,往往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总之是:有事儿在外,没事也在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叶圣陶家族的“家族式写作”
作者:李强刘宇亮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3期
内容摘要:叶圣陶家族的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是大陆传统的“家族式写作”模式。
叶氏三代人的写作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相伴,近百年的文脉延续也大致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脉络。
本文从叶圣陶、叶至诚、叶兆言三代的作品入手探讨叶氏“家族式写作”的三个基本特征:现实主义传统、浓厚的悲剧色彩与主流文学若即若离的关系,最后再深入分析这些特征的成因——家族文学传统。
关键词:叶氏三代现实主义传统悲剧色彩家族文学传统
叶圣陶按照自己“至善、至美、至诚”的人生信条分别为子女取名,并指导他们的创作。
在三人年纪尚幼时,叶圣陶将他们发表的文章审读后编成一部《花萼集》,两年之后又推出《三叶集》,使他们很早就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建国后,叶圣陶的老母、至善一家和至美母女先后北上,与先期到北京的叶圣陶夫妇会合,而叶至诚却辗转到了南京,从此定居下来,成了叶家至今留在秦淮河畔的一个分支。
一家人后来所从事职业也各不相同,其中在文学创作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就是叶至诚、叶兆言父子和叶至善、叶小沫父女,叶至善父女定居北京,均从事编辑工作。
在文坛上影响力更大的是长期定居南京的叶至诚、叶兆言一脉(值得一提的是,叶兆言之女叶子也成为“80后”写作的文学新秀)。
一.“现实主义血统”
叶圣陶一开始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到科举制废除之后才进西式学堂,所以他从小“受过中国‘雅’文学传统的严格教育,沿袭了这一传统对准确性的高度重视,力图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
”因此,“他的那些以对话为主体的短篇小说在结构上最接近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都不遗余力地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横断面。
”但与海明威的现实主义不同,叶圣陶冷峻的笔调所要表现的不是“硬汉”的英雄事迹,而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所概括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评价,就显得更加贴切。
叶至诚的文章印证了自己“至诚”之名,以诚挚为美。
“我以为作品必须‘文如其人’,而且必须严格地说自己的真实的话,否则何必写它。
”“所以,我必须披肝沥胆地去爱,去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一无保留地交给读者;把我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
”叶至诚所反映的生活,都体现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评价,写出了自己在生活激流中情感、心绪的演变。
无论是“秦淮系列”还是“抗战系列”,叶兆言小说的叙事都极少雕琢与渲染,平实之中见功力。
这种风格让人想起他的祖父、父亲的写作,王彬彬甚至认为,叶兆言的作品与叶圣陶当年
所倡导的一样,“都是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而且“他对凡人小事特别有兴趣,他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事情,却并非严厉的审视,而总带着一种温和与宽容。
”叶兆言小说重视与宏大叙事迥异的“历史的细节”,用他所理解的“细节”建构出一部部亲切的“秦淮史”“抗战史”。
二.浓厚的悲剧色彩
夏志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种道义上的使命感”,以及由此而来的“感时忧国的精神”(《中国现代小说史》)。
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种道义上的使命感——准确的说是一种拯救意识——使得作家们一直深怀悲悯,他们所构造的文学世界及其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具有悲剧色彩。
叶圣陶两类题材的作品悲剧色彩尤为浓厚:一是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觉醒的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孤独、苦闷、彷徨、痛苦。
”叶圣陶早期被称为“为人生派”,但为人生的“爱与美”的理想在中国二十世纪初的现实面前显示出其“软弱性与悲剧性(如叶圣陶的小说《阿凤》)”。
叶圣陶的小说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叙述某个人的悲惨命运”“悲剧气氛浓厚”。
二是对底层人生活的表现,特别是农民苦难的描写。
在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农民好不容易盼来了丰收,结果却是“谷贱伤农”,叶圣陶用冷峻的笔调写出了受剥削压迫农民的艰难生活,“悲”字贯穿始终。
叶至诚早年参加革命,晚年所写的一些回忆性文章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回忆友人的《老陆的苦》,回忆“文革”之苦的《漫忆大字报》、《如是我闻》,他用平淡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悲剧,厚重而悲怆,如《最后一班难民车》、《重记乐山遇炸》。
叶兆言在《至诚六种》的《序言》中说:“父亲有很好的写作基础,少年时就出手不凡。
”
叶兆言的作品也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很多时候是在历史语境中书写哀伤。
首先是“夜泊秦淮”系列小说中,以《状元镜》中命途多舛的三姐为代表的悲剧人物,她的人生轨迹似乎处处是转机,实际上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堕落,改变愈多,悲剧意味愈浓。
叶兆言这类小说可以说是欲望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其次,他写出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秦淮”、“金陵”的现代命运。
怀旧,成为他感伤的触发点,正如他所说的:“古老的南京城正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我因为保守,变得喜欢怀旧,而这本书,似乎也是为那些保守和乐意怀旧的人所写。
”
三.与文学主流若即若离的关系
从“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叶圣陶到“红色文学”的叶至诚,再到“新时期文学”的叶兆言,叶氏三代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他们与时代文学主流的关系却是若即若离的。
叶圣陶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率先提出“为人生”的写作主张,后来在《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中也实践了这些主张,但他并未追赶蓬勃而兴的各种思潮。
再加上他后来潜心与语文教育,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偏重于儿童文学,这就使他与日后成为文学主流的“左翼文学”联系并
不密切。
但叶圣陶一直很关心新文学的发展状况,他曾代编《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前者是新文学小说的重镇,在代编《小说月报》其间叶圣陶先后编发了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这些现在看来都是重量级的作品的编发无疑也是叶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值得注意是,叶圣陶后来把重心转移到教育上,他也常常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新文学的传播,在他主编的“国文教科书”系列(《开明国语课本》、《国文八百课》等)所选“五四”新文学周作人、鲁迅等人作品的比重很大。
叶至诚早年参加革命,后来定居南京做编辑、编剧,但良好文学修养又使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满足于当时的文学状况,他有自己的理想诉求。
1957年,叶至诚因参加“探索者”文学社被下放劳动,写作也受到限制。
其实最大的影响是在思想改造方面,他后来也留下了“做枪手的后遗症”。
在“文革”之后,创作自由了,但叶至诚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许多作品写出来了自己很不满意,他最终也没能像他的好友高晓声、林斤澜那样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即便如此,叶至诚仍然时刻关注着文坛的发展,特别是在和高晓声做《雨花》主编时期。
他很多时候是以一种殷切的批判眼光来打量当代文坛。
在多年的创作中,叶兆言始终抱守“宁可写砸,也要尝试可能性”的创作意识,对各种题材都大胆尝试,使得其小说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追求。
但在当代文学格局中,叶兆言的锐意求变使他无法被文学史归类,这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文学史上的“非主流”作家。
“叶兆言跟文坛一直保持一种距离,或者慢半拍或者快半拍。
他总是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补充现在文坛缺少的东西。
”距离是审视的前提,更是保持个人风格的基础,正是这种“慢半拍”的若即若离,让叶兆言成为“王旗变换、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坛的独特景观。
四.家族文学传统
作为“五四”新文学开创者的叶圣陶在家族内部文学创作的指导方面自然格外强调要秉承现实主义的传统,现实主义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文学血统”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叶家人。
叶至诚在回忆父亲叶圣陶对自己的教育时这样总结:“父亲不管我的, 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 在这方面讲求民主……而父亲管我的, 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 在这方面, 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 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 在我以外,更有他人, 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常常为他人着想,是“推己及人”的处世准则,在文学作品中则体现为博爱和悲悯,这也正是叶氏家族创作最主要的思想内涵。
于是,表现社会苦难特别是底层生活的内容在叶氏三代人的作品中就特别突出,这种底层观照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背景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色彩。
“父亲为我提供了一个最好最有利的读书环境,为我树立了一个没必要争名夺利的楷模,父亲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寂寞,让我如何在作品中‘有自己’,让我如何坚强有力地克服干扰……”(李亦明《作家叶兆言访谈录》)叶兆言的话也反映了叶氏家族的一条处世准则,即“没必要争名夺利”“有自己”,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在喧哗与躁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显得难能可贵,这也使得叶氏三代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文坛的主将。
而如前所述的叶氏家族另一个
文化根基——博爱和悲悯,又使得他们时刻“忧心忡忡”的关心社会人生,关注文坛状况,与文坛主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李强,刘宇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