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陶的为官之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在新时代,一直充当着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的诗人何为?诗歌何为?伟大的诗歌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古今中外皆然。

盛唐诗歌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唐代边塞诗最为典型。

《全唐诗》近五万首,边塞诗只有两千余首,却被认为是唐诗中最具思想性、想象力与艺术性的诗篇。

所谓诗歌的“盛唐气象”,主要是由边塞诗表现出来的。

盛唐的美学形象也主要是由边塞诗建构起来的。

边塞诗充分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到西域去,到边疆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是当时读书人和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也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

边塞诗因为反映普遍社会情绪和理想生活样貌,所以脍炙人口,让人震撼。

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这里说的雄心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思想准备。

在新时代,诗歌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诗歌,要解决好个人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传承、开放与创新的问题,还有如何书写时代与现实的问题。

新时代诗歌应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新时期文学就是从确立主体意识开始的,但那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曾对人性的解放、人道的弘扬起过积极作用,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个体和民族基础之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

我们要走向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建构主义,不断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

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

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

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

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

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

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跃,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

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蠢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

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

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

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

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

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

吕珍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吕珍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吕珍珍为官,以清正廉洁著称。

凡所到之处,必先严明法纪,整饬吏治,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其在任县令时,目睹民间疾苦,遂锐意改革,减轻赋税,减免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又设立义仓,以备荒年之需,救民于水火之中。

一日,吕珍珍至一县,见狱中囚徒众多,皆因贫病所致。

遂下令减刑,并亲自审案,务求公正。

有一囚徒,因家贫无力偿还债务,遂沦为囚徒。

吕珍珍闻之,深感同情,遂免其罪,并资助其还债。

自此,县中百姓皆感其恩德,称颂不已。

吕珍珍为官,尤重教育。

认为“教化之本,在于兴学”,故在任期间,大力兴办学校,选拔贤能之士,以教育民众。

又设立奖学金,鼓励学子勤奋向学,使县中风气日盛,人才辈出。

一日,有民工因工程延误,受罚苦役。

吕珍珍闻之,深感不安,遂亲自调查,发现工程延误乃因官员贪污所致。

遂严惩贪污之官,并责令其赔偿民工损失。

此举使县中官场风气为之一变,贪污之风得以遏制。

吕珍珍为官,亦注重民生。

常言:“为政之道,在于安民”,故在任期间,积极改善民生,解决百姓疾苦。

有一年,县中遭遇旱灾,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

吕珍珍遂发动全县官民,共同救灾,并亲自前往灾区慰问,使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吕珍珍为官,虽屡经风波,然始终坚守正道,不忘初心。

一日,有奸佞小人诬陷其贪污受贿,欲陷害之。

吕珍珍闻之,泰然处之,不惧权势,坚决捍卫自己的清白。

最终,真相大白,奸佞小人被绳之以法。

吕珍珍为官,一生勤勉,政绩显赫。

其所到之处,皆以清廉、公正、仁爱著称,深得百姓爱戴。

及至晚年,告老还乡,乡民皆夹道欢迎,欢声雷动。

吕珍珍感慨万分,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乃人生之最大幸事。

翻译:吕珍珍,字玉瑶,生于嘉庆年间,山东济南人士。

自幼聪颖好学,不知疲倦,成年后,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法律和令典之学。

因此,被选入官场,历任县令、知府,政绩显著,深受民众爱戴。

吕珍珍为官,以清廉正直著称。

无论到哪个地方,必先严肃法纪,整顿官场风气,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他在担任县令时,目睹民间疾苦,于是立志改革,减轻赋税,减免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兵科给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寻迁山西按察司副使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5)皇帝让王骥去处理边境事务时允许他“便宜行事” 这说明了什么?A. 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B. 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C. 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D. 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答案】C【解析】(1)“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中的“帝怒”意为“皇帝大怒” 语意完整应在“怒”后断开如果不断句的话就成了“皇帝愤怒地捉拿王骥和侍郎邝埜把他们关进监狱” 这显然不符合情理据此可排除B、D两项“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中“甘”“凉”为甘州与凉州二者共同作“寇”的宾语“边将”则为后句主语指的是甘州与凉州这两地的边将故应在“凉”后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C【答案】D【解析】(2)D项“生前”错误“赠”是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答案】C【解析】(3)C项“任礼率领大军殿后”错误根据原文“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 可知是王骥自己和任礼一起率领大军殿后【答案】(4)①(他)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不久晋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②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解析】(4)①逋课拖欠的赋税寻不久为兵科给事中被动句②渔樵捕鱼砍柴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答案】(5)①皇帝信任王骥②王骥有能力③事情复杂难办【解析】(5)“便宜行事”是指皇帝允许王骥不必请示自行决断处置根据前文“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与王骥处理山西拖欠的赋税一事可知王骥有胆识与能力根据“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侍郎柴车、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继经理边务未能制”可知边境的问题复杂难办从“骥先承密旨戮敬”也可以看出皇帝非常信任王骥所以才赋予他这样大的权力据此分析即可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B. “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D.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E.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答案】B, D【解析】B项中“细致描绘”不正确 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答案】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译文世人贵贱虽然可分为几等而出门在外都是有所奔营.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我安分守己因为愚笨拙劣谁又能说是鄙薄尘世尊荣.赏析“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是由“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 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 著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解析】这一题主要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答题一首诗歌中饱含情感也就不会显得“平淡”了所以主要诗歌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即可.这首诗歌中的三四两句都还有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可见作者的“悠闲自得”的美好情绪.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选文开头说中华诗词中的意象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 为什么?3.(2)鉴赏传统诗词为什么能够实现“不自由心境”的超越?3.(3)作者说“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也正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怎样理解这句话?请举例说明【答案】(1)生命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感可触、可视可听的中华诗词意象丰满情感浓烈正是我们民族生命状态的铺展和呈现【解析】(1)题干要求找出“中华诗词中的意象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的原因完成此题要抓住“意象”和“生命的感性存在”进行思考主要抓住“生命不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存在而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具有可欣赏性的无限的美感”和“中华诗词浓烈的情感、丰满形象的意象、吟诵时带来的愉悦、审美中精神的自由与超越都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铺展与呈现”进行概括【答案】(2)鉴赏传统诗词对意象进行解读能由此引发情感转移心中只有诗人创设的意象本身而别无他物不知不觉中达到物我两忘并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解析】(2)“不自由心境”是在文章第一段提出的可以结合此段中“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于是我也俨然成了那轮明月”“在此过程中心中除了那轮明月外别无他物”“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物我两忘并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进行分析【答案】(3)阅读中华诗词一旦理解了其中的意象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标杆和参照物我们就会自觉地用它来对照自己读《爱莲说》我们了解到“莲”这个意象的意义后就会以它为参照反观我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解析】(3)这句话在文章第一段理解时要抓住“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和“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进行分析句意强调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作答时要围绕这个核心内涵分层次表述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 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 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 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答案】D【解析】(1)D项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 而不是‘我’” 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 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答案】C【解析】(2)C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答案】A【解析】(3)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知“我们死亡后” 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 可见遵循相同规律的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故选A【答案】B【解析】(4)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知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故选B5.(1)吕思勉(18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5.(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 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前后凡30余年﹣﹣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5.(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5)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研读辽金元史是在屠寄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故选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研读辽金元史是在屠寄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故选B.【答案】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吕思勉并没有结识康梁二人也不是读了二人的著作受其思想影响才奉其为楷模的 B项“到二十三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错误应为“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D项“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错误原文并没有他“不齿于行人”行为的意思.故选CE.【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吕思勉并没有结识康梁二人也不是读了二人的著作受其思想影响才奉其为楷模的 B项“到二十三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错误应为“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D项“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错误原文并没有他“不齿于行人”行为的意思.故选CE.【答案】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可以看出其从小受父母、专家指导从“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可以看出吕思勉先生治学态度勤奋执着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可以看出吕思勉治学方法科学严谨的态度.答案【答案】B【解析】B【答案】CE(1)①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②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③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④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⑤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解析】CE(1)①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②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③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④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⑤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6.(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容置喙当务之急不孚众望知过必改B. 无可争辩当务之急不负众望亡羊补牢C. 无可争辩燃眉之急不孚众望亡羊补牢D. 不容置喙燃眉之急不负众望知过必改【答案】B【解析】(1)①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争辩的表示确实无疑从语境来看此处应是“确定无疑”的意思应用“无可争辩”②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语境强调的是汽车行业当前紧急应办的事应用“当务之急”③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不负众望”④知过必改知道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改正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语境中说的是世界各国的做法应用“亡羊补牢”故选B【答案】D【解析】(2)画线句存在两处语序问题第一处是“自行”的位置不当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是目的+原因+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中心语所以应是“因高温高压”(原因)+“在火焰到达前”(时间)+“自行”(情态)+“燃烧”(动词中心语)第二处是“爆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和“与‘主火焰’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顺序不当与“主火焰”相冲撞的是之前产生的“逆火” 在这一过程中爆出了金属敲击声所以两句应互换位置综上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答案】C【解析】(3)括号前提到“消除‘爆震’” 那么括号内所填的内容用“‘爆震’的消除”领起句子比用“消除‘爆震’”领起句子衔接性更好据此排除A、D两项括号后“当铅进入人的体内后便会……”说的是铅是怎样危害人类的那么此处以“铅”为分句主语更合适据此排除B项故选C7.(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7.(2)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总共不超过70个字【答案】(1)①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 ②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 ③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解析】(1)①处依据后文“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可知所填内容应与珊瑚的颜色有关结合“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分析近海珊瑚的颜色应为黄褐色因此横线处可填“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之类的句子②处依据前文“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 后文“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可知横线处应引出“虫黄藻” 因此可填写“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之类的句子③处依据前文“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 后文“权当交了‘房租’”可知语境是说虫黄藻生产有机物和氧气给珊瑚因此横线处可填“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之类的句子【答案】(2)①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②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③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解析】(2)结合“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分析可知珊瑚的颜色取决于珊瑚虫的颜色据此可概括为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结合“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 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分析可知黄褐色的虫黄藻住在珊瑚虫体内使得珊瑚虫呈现黄褐色据此可概括为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结合“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 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分析可知黄褐色是虫黄藻体内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据此可概括为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注意要按照逻辑递进的顺序组织注意字数的限制。

《吕好问传》阅读练习

《吕好问传》阅读练习

《吕好问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

以荫补官。

崇宁初,治党事,好问以元佑子弟坐废。

后两监东岳庙。

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

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

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

钦宗谕之曰:“卿元佑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

”先是微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

逮今半载,治效途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

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大平无由可致。

”钦宗乡纳。

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

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

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

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

”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

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

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

”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

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

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

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

邦昌入居都省,好问曰:“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邦昌曰:“是何言也?”好问曰:“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

”以好问摄门下省。

好问既系衔,仍行旧职。

时百司文移,必去年号,独好问所行文书,称“靖康二年”。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

”除尚书右丞。

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

避地,卒于桂州。

(选自《宋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B.先是/微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C.先是/微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D.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的一种制度。

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一)

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一)

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一)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一【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7—24题。

(18分)独孤信传(唐)令狐德棻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②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①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

寻征信入朝,魏孝武②雅相委任。

③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

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④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壅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流民愿附者数万家。

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

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⑥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

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节)注:(1)太祖:北周宇文泰。

(2)魏孝武:北魏孝武帝元修。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2)政令乖.方,民有冤讼()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作者:佚名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06期说到中国古代的官场,过来人常谈“难得糊涂”,尤其是清代名士郑板桥好此名言,且书写成条幅,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

其实,此“糊涂”并非真是彼稀里糊涂,骨子里透着的是些许圆滑、超脱和许多无奈。

面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纷,确非一言两语能够厘清,也非快刀斩乱麻可以解决,老道者便体悟出其间难处,发出如此感叹。

不过,虽说游戏潜规则令不少人为难,但高明者却自有办法拿捏应对,该出手时还得出手,岂能一味糊涂!宋初的名相吕端就因此载之史册,为后世所传颂。

吕端能以“糊涂”而主政并扬名,还得先从其身世说起。

吕端,字易直,生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家乡乃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祖上为唐末五代时官宦之家。

祖父吕兖应是读书人,曾任横海军节度判官,后因受到节度使叛乱牵连,举族遭到杀戮,惟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逃脱,这便是吕端的父亲吕琦。

吕琦幼年遭此灭门之灾,却并未自怜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到后晋时官居兵部侍郎,终于重振家门。

祖父和家族的凄惨悲剧,这使吕端自小就明白了命运无常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见惯了世间百态,从而养成性情恬淡的个性。

成年的吕端长得身材高挑,仪容俊朗,胸怀更是豁达无涯。

吕端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属于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

他自知无科举功名,与当日政坛讲究科举出身的潮流不符,于是一面自己读书,一面虚心求教他人。

据记载,他入仕之初虽官位不高,却因家底殷实,已开设专门的厨房,招揽文人食客,谈古论今,讲经论典,以弥补早年学业不足的缺陷,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多年不变。

如此一来,随着学识的不断提升和阅历的日渐丰富,加上为人宽厚沉稳,练达人情,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从而受到高层的关注。

当朝廷讨论派使臣赴高丽国时,吕端入选。

此时他的官阶已够,自然成为正任使节。

在出使途中,暴风一度吹折了帆樯,船夫们惊恐起来,他却镇定自若,如往常一般照旧读书,如此豁达气概,令同行者钦佩不已。

回朝之后,他的表现想必给天子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不久就被钦点为皇储身边的属官。

圯上进履文言文及翻译

圯上进履文言文及翻译

汉高祖五年,天下初定,刘邦乘胜追击,欲一统江山。

一日,刘邦行至圯上,见一老者蹒跚而行,衣衫褴褛,似有所求。

刘邦命侍从询问,老者言:“吾欲求一良驹,以助我前行。

”刘邦闻言,心生怜悯,遂命侍从赐予老者良驹一匹。

老者得马,喜出望外,拜谢而去。

刘邦目送老者远去,心中暗想:“此老者非同寻常,必有深意。

”遂命侍从追上老者,询问其名。

老者答曰:“吾乃吕公也,特来试汉王之仁德。

”刘邦闻言,惊讶不已。

原来,吕公乃吕后之父,素以仁义著称。

刘邦遂请教吕公,如何治国安邦。

吕公言:“汉王仁德,天下归心。

然治国之道,在于宽严相济,赏罚分明。

至于进退之术,则需审时度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听罢,如获至宝,深以为然。

自此,刘邦广纳贤才,采纳吕公之策,励精图治,天下大治。

未几,刘邦遂登基称帝,建立汉朝,成为一代英主。

吕公进履圯上,实则试探刘邦之仁德。

刘邦不辱使命,以仁德赢得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后世传颂其事,曰:“圯上进履,汉室基业。

”译文:汉高祖五年,天下刚刚安定,刘邦乘胜追击,想要一统江山。

有一天,刘邦行至圯上,看见一位老者步履蹒跚,衣衫褴褛,好像在寻求什么。

刘邦命令随从询问,老者说:“我想求一匹好马,用来帮助我前行。

”刘邦听后,心生怜悯,就命令随从赐给老者一匹好马。

老者得到马后,非常高兴,拜谢而去。

刘邦目送老者远去,心中暗想:“这位老者非同寻常,必有深意。

”于是命令随从追上老者,询问他的名字。

老者回答说:“我是吕公,特意来试探汉王的仁德。

”刘邦听后,惊讶不已。

原来,吕公是吕后的父亲,一向以仁义著称。

刘邦于是请教吕公,如何治理国家。

吕公说:“汉王仁德,天下归心。

然而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宽严相济,赏罚分明。

至于进退的技巧,则需要审时度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听后,觉得这是至理名言,深以为然。

从此,刘邦广纳贤才,采纳吕公的建议,励精图治,天下大治。

不久,刘邦登基称帝,建立汉朝,成为一代英主。

吕公在圯上进履,实际上是在试探刘邦的仁德。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

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

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

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挡或者丢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

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

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凡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旺盛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地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试验,沉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呈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

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溢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

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建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

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

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挡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需是充溢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当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阅历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

2024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试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试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综合测试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才智。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化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需精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更,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定发生相应的变更。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更。

详细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养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化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淌性不断增加,跨地区流淌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殊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更迫切须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建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得、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行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困难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困难的,表现为短期冲突和长期冲突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平安和非传统平安威逼相互交织,特殊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阅读练习及答案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达成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元勋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停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元勋,非社稷臣。

丞相若有骄主色。

陛下礼让,臣主失仪,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认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很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概忼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何如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愿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认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传记》,中华书局 1959 年整理标点本)(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涛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绛侯所谓 / 元勋非社稷臣 / 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 / 方吕后时 /诸吕用事擅相王 / 刘氏不停如带 / 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 / 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 / 元勋非社稷臣 / 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 / 方吕后时 /诸吕用事擅相王 / 刘氏不停 / 如带是时 / 绛侯为太尉主兵柄 / 弗能正C.绛侯所谓元勋 / 非社稷臣 / 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 / 方吕后时 /诸吕用事 / 擅相王 / 刘氏不停 / 如带是时 / 绛侯为太尉主兵 / 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元勋 / 非社稷臣 / 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 / 方吕后时 /诸吕用事 / 擅相王 / 刘氏不停如带 / 是时绛侯为太尉 / 主兵柄 / 弗能正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绛侯之“侯”是古代爵位名,它是春秋五等爵的第一等。

文言文阅读陶琰传

文言文阅读陶琰传

文言文阅读陶琰传陶琰,字廷信,绛州人。

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

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

弘治初,进员外郎。

历固原兵备副使。

练士卒,广刍粟。

历九年,部内晏如。

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

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

琰往按,直高。

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

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

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

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

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

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

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

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

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

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

世宗嗣位,起故官。

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

琰性清俭,饭惟一疏。

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

寻加户部尚书。

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

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

未浃岁,屡引年乞休。

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

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

赠少保,谥恭介。

陶琰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在固原时,他积极训练士卒,储备粮草,使得当地安宁无事。

在河南巡抚任上,他公正处理徐谦诬陷李高之事,却因此遭刘瑾陷害。

刘瑾被诛后,他得以复用,在浙江任上,面对飓风灾害,他积极救灾,并加强防御,保一方平安。

在总督漕运期间,他的治理深得军民之心。

他的生活极为简朴,饮食简单,离职时行李也很少。

他多次请求退休,最终得以归家安享晚年。

陶琰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为官之道,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心,其品行和功绩,值得后人铭记与传颂。

他在仕途上遭遇过挫折,但始终保持正直和坚定。

面对刘瑾的权势,他不屈从;面对自然灾害和贼寇,他勇敢应对。

他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他注重军事训练和粮草储备,以保障地方的安全;在救灾和防御方面,他积极采取措施,展现出对百姓生命财产的关心。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信州兴造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夏六月乙夏,大水。

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

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

丙子,水降。

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

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

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

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日仁,右日智,山水之所附也。

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

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

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

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

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

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

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

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

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

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

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译文: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邢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选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

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

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

文言文吕太后翻译

文言文吕太后翻译

吕太后名雉,字娥皇,高祖刘邦之妃也。

高祖崩后,吕太后以皇后之尊,摄政临朝。

惠帝继位,年幼无知,太后遂总揽朝政,权重一时。

吕太后为人刚毅果断,善于用权。

其在位期间,首重稳定国家,次则巩固吕家势力。

于是,太后重用亲信,排除异己,使吕氏家族权势日盛。

太后又善于纳谏,故得贤臣辅佐,国家政治得以稳固。

一日,太后召集群臣,言曰:“朕以妇人而执国政,恐有失策,愿诸君直言相谏,以助朕治理国家。

”群臣闻言,纷纷进言献策。

太后一一采纳,其治国之道,渐入佳境。

吕太后深知,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必先稳固边疆。

于是,太后派将领平定诸郡,巩固边防。

边疆得以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又一日,太后闻报,民间流传“吕氏将篡位”之谣言。

太后闻之大怒,遂下令彻查谣言源头。

经查,发现幕后主使为奸臣。

太后果断将其拿下,处以极刑,以正国法。

自此,谣言平息,百姓安心。

太后又注重选拔贤能,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

其中,有丞相陈平,有太尉周勃,有御史大夫石奋等。

这些贤臣辅佐太后,使国家政治日益清明。

然而,吕太后晚年,吕氏家族势力过于庞大,引起朝中不满。

太后察觉此情,遂采取措施,削弱吕氏势力。

太后将吕氏家族的权势分散,使其互相牵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稳定。

吕太后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太后深知,权力过于集中,必将导致国家动荡。

于是,太后在临终之前,传位给惠帝之子,即景帝。

景帝继位后,吕太后之子吕产、吕禄等吕氏家族成员,企图谋反。

幸得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贤臣协力,将吕氏势力一举铲除,保证了汉朝的稳定。

吕太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她以一介妇人,临朝称制,执掌国政,稳定了汉室基业,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佳话。

其治国之道,刚毅果断,深谋远虑,堪称后世之楷模。

后世之人,每当提及吕太后,无不为之赞叹。

吕公文言文翻译

吕公文言文翻译

原文:吕公者,齐人也。

秦昭王时,为魏国丞相。

昭王崩,安王立,吕公为相。

安王崩,悼武王立,吕公为相。

悼武王崩,孝文王立,吕公为相。

孝文王崩,庄襄王立,吕公为相。

庄襄王崩,秦始皇立,吕公为相。

秦始皇崩,胡亥立,吕公为相。

吕公相秦,以其明敏著称。

始,秦法重,民不敢犯,然吕公以仁义治国,宽以待民,故秦民安之。

吕公在相位,荐举贤能,任人唯贤,国以富强。

秦并天下,吕公亦以功封侯。

吕公好文学,与司马相如、杨雄齐名。

其文辞华美,意蕴深远,世称“西汉三大家”。

吕公所著《吕氏春秋》,博采众长,论述详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翻译:吕公,齐地之人也。

秦昭王时期,担任魏国丞相。

昭王驾崩,安王即位,吕公继续担任丞相。

安王驾崩,悼武王继位,吕公仍为丞相。

悼武王驾崩,孝文王登基,吕公仍任丞相。

孝文王驾崩,庄襄王即位,吕公继续担任丞相。

庄襄王驾崩,秦始皇继位,吕公依旧为丞相。

秦始皇驾崩,胡亥即位,吕公仍然担任丞相。

吕公在相位,以明敏著称。

起初,秦国法律严苛,民众不敢触犯,然而吕公以仁义治国,宽容对待民众,因此秦国百姓安居乐业。

吕公在相位期间,推荐贤能,任人唯贤,国家因此富强。

秦国统一天下,吕公也因功被封侯。

吕公酷爱文学,与司马相如、杨雄齐名。

其文辞华美,意蕴深远,世称“西汉三大家”。

吕公所著《吕氏春秋》,博采众长,论述详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解读:吕公在位期间,一直秉持仁义治国的理念,宽容对待民众,使秦国百姓安居乐业。

他在相位上推荐贤能,任人唯贤,使国家富强。

吕公酷爱文学,与司马相如、杨雄齐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吕氏春秋》更是博采众长,论述详实,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公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传奇色彩。

他在政治上,以仁义治国,使国家富强;在文学上,与司马相如、杨雄齐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吕公的一生,堪称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国直言_文言文翻译

王安国直言_文言文翻译

《王安国直言》一文,载于《临川先生文集》,记录了王安国直言进谏的事迹。

现将原文翻译如下: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

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

”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王安国性情光明磊落,直言不讳,对于邪恶之事深恶痛绝。

王荆公(王安石)初任参知政事时,一日闲暇,阅读晏元献公(晏殊)所写的小词,不禁笑着说:“作为宰相,怎能写这种小词呢?”王安国回答道:“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得意之事而作此,难道他的事业仅限于此吗?”此时,吕惠卿(时任馆职)也在座,立刻反驳道:“为政者必先摒弃郑国之声,何况自己写这种东西呢?”王安国严肃地回答:“摒弃郑国之声,不如远离奸佞之人。

”吕惠卿误以为王安国是在指责自己,从此与王安国关系恶化。

王安国此言,既表达了他对晏元献公才华的认可,又批评了当时官场上的不良风气。

他认为,宰相应以国家大事为重,不应沉溺于琐事,更不应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

这种直言进谏的精神,体现了王安国高尚的品格和忠诚的政治态度。

王安国一生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提出改革建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官员也开始敢于直言,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王安国直言》一文,不仅展现了王安国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王安国以其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他的事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王安国直言》一文,通过王安国与王荆公、吕惠卿的对话,生动地描绘了王安国直言进谏的形象,以及他对时政的深刻见解。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言百练:东都事略·吕陶传

文言百练:东都事略·吕陶传

文言百练:东都事略·吕陶传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

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

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闲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

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

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

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

”于是相继皆罢去。

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

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讥议先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

”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

”维出。

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

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

”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

使契丹,还拜给事中。

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

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

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

”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东都事略∙吕陶传》)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B.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C.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D.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策,科举考试将其作为殿试的主要内容。

马蹄第九文言文翻译

马蹄第九文言文翻译

马蹄第九文言文翻译1. 求《庄子·外篇·马蹄第九》原文译文以及赏析《庄子·外篇·马蹄第九》文章出处:作者:发布时间:2006-05-17 【题解】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

第二部分至“圣人之过也”,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性,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所谓仁、义、礼、乐,摧残了人的本性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

余下为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为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性的摧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

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揭露是深刻的,但追慕上古社会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无为自化”的政治主张也是消极的,回避现实的。

【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①,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③,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④,曰:“我善治马。

”烧之⑤,剔之⑥,刻之⑦,雒之⑧,连之以羁?⑨,编之以皂栈⑩,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1)。

饥之,渴之,驰之(12),骤之,整之(13),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4),而后有鞭?之威(15),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注释】①龁(hé):咬嚼。

②翘(qiáo):扬起。

陆:通作踛(lù),跳跃。

③义(é):通“峨”,“义台”即高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陶的为官之道
摘要:吕陶秉承儒家思想,倡导民本思想性和慎择官吏,并积极实践,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宋朝政治活动中,仕宦经历长达五十余年之久。

关键词:民本;慎择官吏
作者简介:黄艳,女,1982-,河北保定人,讲师,单位:河北科技学院,专业方向:中国古代史。

吕陶,字元钧,号净德,四川成都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2)中进士第,自此步入仕途。

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经历长达五十余年之久,是怎样的为官之道,使其沉浮于北宋中后期的官场中呢。

宋朝以文治国,大力提倡儒学,士人参与政治的激情高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代表了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的心声,吕陶吸收儒家积极入仕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在朝中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皆敢于直言,为民请命,无荣辱进退之念,“仰于天,俯于人,中于心,皆无愧”1。

下边就来具体的阐述一下他的为官之道:一、吕陶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的
根本。

吕陶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朝中任职,皆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

(一)主张对百姓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
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取之于下层百姓,宋仁宗朝,“三冗”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国家用度日广,百姓受到日益严重的盘剥,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吕陶认为应采取“节经费以宽民力”的措施,才可以使国家太平,“节经费,然后可以戒聚敛;能戒聚敛,然后可以宽民力;民力宽,则王治可望其成也”2。

元祐元年(1085),吕陶奉使四川察知民间疾苦及官政未安之事,回朝后上章建言减轻百姓负担:
其一乞减泸州兵戍……其二乞不筑雅州城,以节横费。

其三乞立科折条约,……以戒重敛。

其四乞添和买布价,以宽民力。

其五乞减成都税院小料绫绮,罢监官免勾百姓助工。

其六乞复成都府犀浦、绵州、西昌、陵井监、贵平等县。

其七乞兴州济众监铸减轻钱庶使疲民不为炉冶所困。

其八乞详审改正蔡蒙所减铁价并所夺人铁炉。

其九乞开卓筒盐井,以济困穷,赖其课入,可助本路之用3。

(二)主张民有其田
宋代施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大量自耕农沦为半自耕农或为地主耕种土地的佃户,“今天下之田,大半归于兼并,而贫人不能占以为业”4。

百姓受到封建国家和富人的双重盘剥,生活很是困苦。

吕陶提出应先限名田,再责守宰的方法。

在当时是顺应社会
发展趋势的,任何措施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历史的发展。

但他希望人人有可耕之田的愿望是符合广大民众利益的,这一点应当肯定。

(三)主张慎刑,宽刑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在礼与刑的问题上,吕陶主张要以礼为本,以刑为末。

他认为礼是致中而纳善,刑是防过而惩恶。

“礼者止邪于将然之前,而刑者禁暴于已然之后。

且将然之邪,有礼以止之,则已然之暴,不待禁卫而自息矣。

是刑之权,寓于礼而归之于之治也”5。

在刑法上,吕陶主张慎刑,宽刑。

审刑院,是宋太宗于淳化二年(991)八月,为防止大理寺及刑部胥吏舞弊,于禁中设置的。

纠察在京刑狱司,是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四日设置的,专门纠察京师诸监狱的过失与滥用刑罚等事。

这两个机构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权力,于是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八月,将审刑院和纠察在京刑狱司一起并入刑部。

他认为这样则是“初则自断,中则自雪,终则自劾,盖非人情之所宜”6。

希望朝廷能复置这两个机构。

其实“大理寺断后只由刑部详复的案件,置审刑院后,还要经过审刑院的详议,实际上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级复审机构”7。

从慎刑这一角度来说,他主张复置这两个机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冤案的发生,使判更加公正,民众少受其苦。

(四)其他的民本主张
百姓除了受到封建国家的剥削外,疾病也是威胁他们生命的一
个主要方面。

宋朝的医政建设,虽然较之前代有较大发展,但普通百姓在生病之时仍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吕陶认为“宜博选良医,以教天下之专其术者,诏天下之民,有能习之,则课试艺学,而宽其赋役,使其邻里乡闾之人,可以治病,”8。

让有医术之人,向愿意学医之人传授医术。

另外,吕陶还认为,朝廷要重视赦文的执行情况。

封建国家颁布的赦文,一般来说,是有助于减轻百姓的部分负担的。

地方官员如不严格贯彻国家的诏令,百姓也不能享受到国家的恩泽,所以他认为朝廷应该“明诏中外,应赦文放欠官司不为施行者,许民庶实封闻奏,所属不得留滞”9。

二、主张慎择官吏
儒家思想在选官上主张“任贤”为了确保能选到称职的官员,就涉及到选官之制是否完备,朝廷能否按规定选任官员等等问题。

吕陶继承儒家君臣观,认为君主应该对臣以诚相待,而臣子要尽忠报君,“天子待大臣以不疑,则上下之情相通,此治化之民由起也。

……大臣之于君,心系天下之谤而不计其功过,必救人主之失,而不虑其荣辱,必除天下之小人而不恤其毁誉。

此所以成其利,全其美而用其君子也”10。

君主选到称职官员,任之不疑,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官员是统治者意志的具体实施者,选官之制是否完备关系到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行。

吕陶认为宋代官制存在诸多弊端的根源是,选官之法不精,恩荫太滥。

“入仕之法不精,用人之制不慎也”。


朝以恩荫得官者,不在少数,也是造成宋代“冗官”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要改革宋朝的选官之弊,就要严格限制由恩荫得官者的数量。

吕陶还指出了宋代的资循之制存在的弊端,这一制度“法制一定,循袭既久,泥不知变,则进退在下,而与夺不出于上,反为用人之大弊”11。

他提出京秩以上的官员,由近臣举荐,并令相关部门详细考察被举荐者的道德能力,能胜任者方得除授官职。

而守宰郡丞之职,则在君主“周询广采”的情况下,确定除授之人。

这样君主掌握官员的选任,就可以选出贤臣了。

另外,在任官之制中,吕陶认为堂除不应过多侵夺吏部阙数。

宋代的差除之法主要分三个等级:特旨除授——皇帝亲自任命一些重要官员的制度,主要是任命两府官员及侍从官;堂除——宰相府、枢密院差注非特旨除授的官阶在五品以上的官员;吏部差注——主要注授全国官僚队伍中的基层官员12。

有宋一代堂除和吏部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统治者不得不对二者所据有的阙数进行经常的调整。

元丰八年(1085)八月,即把“繁剧去处、重法地分,吏部所用知州、通判、知县,并在京库务、寺、监丞阙六十余处,并归中书取旨选差”13。

中书取占吏部阙额的结果,使吏部员多阙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常调官待阙时间更长。

元祐元年,时为殿中侍御史的吕陶上疏指责执政大臣取占吏部阙,任非其人,使“除吏之弊,私询浸多”,乃至为堂除大臣子孙而把吏部
久已授人的阙位取作堂选,“夺他人已授者与之”14。

他认为应将堂阙和部阙区分开来,“并不得于吏部所使阙差授及冲已授之人”15。

他的这一主张被朝廷采纳,将堂除与吏部官阙做了大略划分16。

吕陶秉承儒家思想,以民为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宋朝政治活动中,对宋朝存在的弊端直陈其弊,其主张多有补于时弊。

为官地方,修建学校,注意对民众的教化,兴修水利等,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主张归根到底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是有利于确保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