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doc

合集下载

2020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2020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 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 误;《墨子》中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C项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 的旨趣,D项错误。 答案:C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 仁政 ”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仁义”“王道”,
荀子
强调用礼乐来规
以德服人
范人的行为
“性本恶”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 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 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 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 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 的欢迎和推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1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1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


热点考向
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2)“百家争鸣”
(1)儒家思想对
传统社会有深刻 影响,它对于维 护国家统一、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1
返回导航页

第二步:细
材料一中①

划线部分的关
键信息:“仁 者无敌”说明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体
现了“民本”
思想。
栏目导
结束放映
史料研习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第二步:细
读 材料二《春
秋繁露中》,
董仲舒提出了
“大一统”的 思想。
1
返回导航页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史料应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 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 (3)新文化 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 运动的倡导 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 者是如何认 锐地指出:②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 识儒家思想 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 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 的?基于此, 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 他们提出了 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 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 什么主张? 答案: (3)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 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 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之名,亦所不恤矣。” —— —马尚斌等编 )。 (或“打倒孔家店” 《中国近代史教程》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 1
栏 序目 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规范答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 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政治:①“__仁__义____”和 整。战国后期,儒学成
荀子
“王道”,以德服人;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②“君舟民水”
大宗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误区防错】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 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 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 说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 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史料表明荀子主张人 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 治国理念的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教材补遗】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及科技文化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 史 时 序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三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
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新儒学对加强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央集权和国家统
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一及民族精神的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
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强调只
贼无有。
要做到清静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不忧民,就能治理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好社会,核心是
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孔
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是“仁”。
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源头。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花怒放〞出现的缘由(1)经济:井田制解体。

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竞赛;对社会革新的理想宣布不同的看法,提出革新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相对的威望,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尽町以各抒己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生动起来,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因此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完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看法形状和文明范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出现公家讲学,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厉丰厚的文上,同时也为学术兴盛提供了言论阵地。

2.〝百花怒放〞的历史影响(1)它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对事先和后来社会的开展,起了庞大的推进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明中的政管理想和品德准那么;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2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革新肉体,成为历代提高思想家、政治家革新图治的实际武器。

在很大水平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昆滩传统强呲的基本肉体。

3.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时期)(1)位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先人称之为〝至圣〞。

(2)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的开展——孟子、苟子(战国时期)(1)孟子(2)荀子(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愈加完整,更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5.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革新集权法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

关系是( )
A. 一致的
B. 相反的
C. 分离的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ppt精选
25
5. 思考: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提示:(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 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 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 治者的需要。
ppt精选
20
③“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中 的 “ 儒 术 ” 是 孔 子 的 “ 儒 学”。(×)
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 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 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ppt精选
31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ppt精选
22
2. 选择: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 人与人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
答案:A
ppt精选
23
3. 选择:“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这一
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B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单元主题概述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2)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推广 (1)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 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 垄断。 ②中央:兴办_太__学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_仁___”,即爱人;②“
德政”,即强调统治者“ 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史实探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 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 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 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 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 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 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__阳___家_、道 家(黄老之学)以及法___家_思想而形成。
(2)主要内容。 ①“春秋大一统”和“_罢__黜__百__家__,独尊儒术”(针对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天人合一”和“天__人__感__应___”(限制皇权),宣扬 “_君__权__神__授__”(神化皇权)。 ③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三__纲__五__常__”)。 3.实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政治:_儒__学__作为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体现在察举 制上)。
(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 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地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中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第 24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新考纲
命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卷Ⅰ,24:从《墨子》中
孟子 想。
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
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荀子 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2)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__道__”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矛盾对立与转化。 老子
政治思想:倡导“无__为__而__治__”,向往小国寡
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 解 5.2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课时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课时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查素养 历史解释
解读说明 从“五经”为孔子整理,原先就有,“五经” 中的思想及孔子言行载于《论语》一书,汉 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说明儒家思 想源远流长来考查考生对这一现象的历史 解释。汉代儒家思想就是根植于或来源于久 远的历史传统中。这体现出从继承与发展的 角度考查历史解释这一素养
[解析]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 子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 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 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故 C 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 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纲 考点
考向及频率
6 年全国卷考向
频率
(1)董仲 舒新儒
(1)(2016·全国卷Ⅰ,T24)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汉代 学的内
(2)(2015·全国卷Ⅰ,T40)汉代儒学与
儒学
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成为 正统 思想
容、特 点 (2)汉武 帝的尊 儒措施
(3)(2014·全国卷Ⅰ,T24)秦汉政治统 治借助人伦秩序(“君权神授”)(见 专题一课时 2 真题研析) (4)(2014·全国卷Ⅱ,T25)对待养子与
【知识定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通过 《论语》考查对儒学思想的理解,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 有“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时空观念
解读说明 从“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 儒学”“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 ‘五经’之中” 等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先秦 儒学与汉代儒学的联系及时空观念历史素 养

2022高三历史一轮 第23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2

2022高三历史一轮 第23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2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 1.(2021年高考海南卷)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
成新儒学,其思想根底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该经典是
()
❖ A.?春秋?
B.?论语?
❖ C.?孟子?
D.?易经?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 【解析】 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注意审题,题干中 的关键词是“源于〞,需要选取最根源的东西,应该确定必须 是孔子的著作,据此可排除B、D两项,而A项比D项出现早,且 地位突出,故A项符合题意。
☆ 必修3 文化开展历程 ☆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第23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 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 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归纳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形成。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二分。
❖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
发生重大变革。导
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
文化、开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23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衡水中学月考]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解析:据材料“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和“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说明该思想家认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是小爱不利于社会稳定,主张大爱才能互利社会,故C项正确。

答案:C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反映了他们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

《论语》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体现出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的思想;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

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B项错误。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C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众暴寡、富辱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

这反映出他们( )A.代表工商业的利益和要求B.注重引导人们重义轻利C.提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D.希望统治者能重视民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对……兼并战争”“兼相爱、交相利”“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等可知,这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意愿和要求,但这些美好愿望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

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答案:C4.[2019·银川市一中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

答案:C5.“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决定,故B 项错误;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直至两汉时期才得以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不难得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9·晋城市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7.[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模拟]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儒家士大夫把封建法制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反映出当时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

答案:C8.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解析: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但儒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故不能说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功能,故D项错误。

答案:C9.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解析: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答案:D10.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答案:A11.《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

这一做法旨在(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解析:“《仲尼弟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可以看出先后的学术的变化以及继承的关系,故A项正确;“《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不能体现体例的完整,故B项错误;“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在汉代儒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这只是讲了这个著作的一个体例编写原则,无法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

答案:A1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学习内容,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实际上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官方统治思想,A项符合题意。

根据“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

其令礼宫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8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 10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7分)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

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