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合集下载

时政关于“中国制造2025”

时政关于“中国制造2025”

时政关于“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白皮书,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要想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4个必须:即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调整经济结构是主攻方向, 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绿色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最后一点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汇总(80分以上)

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汇总(80分以上)

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汇总〔80分以上〕判断题∶1.开封市明确相关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老旧小区改造融资主体,对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在车位租赁社区配餐、物业管理等享有优先经营管理权。

答案:正确2.在 2023 年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选评中,山东成功入选。

答案:错误3.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将政府效劳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

答案:正确4.要想大规模地增加投资,必须创造出比其他地区更好、更有吸引力的让全国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投资环境。

答案:正确5.智能算法是开展大数据分析^p 的数学工具,正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答案:正确6.所谓产业生态,就是由社会产业要素资构成的、遵循经济学规律的、互相依赖的动态产业空间的生态环境。

答案:正确7.实现创新驱动开展,不仅要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创新,而且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

答案:正确8.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共同富裕目的确实立,国内市场需求将向高品质、多样化等方向转化。

答案:正确9.2 月 7日召开的山东省 2023 年工作发动大会将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一。

答案:正确10.城市对人才吸引效果的差异主要在于城市人才政策设计的细节差异。

答案:正确11.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满足当前追切需要最能激发人的动力。

答案:正确12.要素保障创新要“走有前” 行在先”,就必须以高质量的要素保障创新为动能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

答案:正确13.浙江:无中生有、全球视野配置。

答案:正确14.效果是检验成败的唯一标准,用成效论英雄,要素保障创新才能弯道超车,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答案:正确15.风险是人的感觉、应对才能、处置才能、价值评判、时空分布等自我决定的!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并存。

答案:正确1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贵在预警,首要防范。

答案:正确17.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把握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甄选集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甄选集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甄选集1.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甄选集篇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不断磨炼内功,从弱转强,目前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工业革命正朝我们迎面扑来,云计算、机器人、智能化、大数据充斥耳际,中国制造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业规模和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

面对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双重压力,要驱动“中国制造”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强化“中国智造”的广泛运用。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要以人才为支撑。

“中国智造”离不开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

“中国智造”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国工匠。

同时加强人才国际交流,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真正从“中国制造”演变为“中国智造”。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要以产业为保障。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而由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成为加速推动中国工业转型的巨大引擎。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日益加深,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在这一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随着中国提出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百年目标,“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我国制造业取得巨大成绩,离不开国家的积极推动,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推动中国智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纲要

《中国制造2025》纲要

《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国制造2025》开篇即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和科技水平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

第一步,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为此,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包括:依托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信息栅格、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等。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包括: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统筹利用生产与消费、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等投资基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等。

三是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持股;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试点经验等。

四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包括:推动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国内辐射引领作用的创新中心等。

五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包括:健全科研院所运行保障机制,适当增加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中工业领域资助占比等举措;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

六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包括:加快工业信息物理融合、探索开展跨界融合示范、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和“工业+互联网”模式等举措。

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和战略支撑可以概括为:实施八项专项、夯实四个基础、打造四大工程、实现两个“四强化”、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朝着制造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瞄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实现从量大走向质优的跨越。

首先,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其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

中国制造业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

推动制造业向质量、效益、绿色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创新驱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在前瞻性领域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领先,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相结合,培育跨界融合、产销衔接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动能,让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重要转变。

最后,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开放合作。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要紧紧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强化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吸引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制造向制造强国转化的步伐。

总之,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有必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的同时,加强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制造环境,提升整体制造业水平与质量,使中国经济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优秀。

为了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创新,打造更高质量、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为此,需要提高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动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

另外,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研发和创新领域。

实施战略转变为推动行业由大变强而努力奋斗

实施战略转变为推动行业由大变强而努力奋斗

正处于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关键转折期。
从 国家发展 战略来 看 ,高端机 床工具 产 品严重依
赖进 口的状况 ,是对国防和经济安全的威胁 ,改变中 高档数控机床工具产品大量进 口的现状 ,是行业义不
容 辞的 责任 。战略转 变 已经是行 业生存 和发 展的必然 选 择 ,不进行 战略转 变 ,行业 的生存和 发展 都将发 生 问题 。 另 外 ,近 年 来 行 业 企 业 的 发 展 已经 为 全 行 业 实 施 由大 变强 的战略 转变奠 定 了坚实 的行 业基 础 。可 以
转变 的进程 。
2 十二五 ”期 间行 业 由大变 强的三 大标 志 .“
性 目标
根据行业现状和实现行业 由大变强战略转变的客
观 要求 ,机床 工具 行业 在 “ 二五 ”期 间要努 力实现 十 三方面的标志性 目 。 标 ()在为重点行业 核心制造领域提供 装备和服务 1 方面取得 突破性进 展 航空航 天 、船舶 、汽车 和发 电 设备制造 是 国民经济 和 国防安全 的重点行 业 ,也 是机 床工具 行业最 重要 的服务 领域 。以上行业 的核 心制造 领域 ( 如航 空发动机 、汽 车发动 机 、船 用柴油 机和核 电机 组制造 等 )对 所需机 床工具 装备有 着很 高的综 合 性能 要求 ,是典 型的高端 细分 市场 。为这些 核心制 造 领 域提供 装备和 服务 的能 力 ,代表 着机床 工具制造 业
实施战略转变 为推动行业由大变强而努力奋斗
中国机床 工具工业 协会 常务副理事 长 吴柏 林
“ 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情况的回顾
1 主 要成 就 .
“ 一五 ”期 间 ,我 国机床 工具 行业 延续 了 十
行业供给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增长速度的回落和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

那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呢?加强科技创新是关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优化产业结构是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因此,要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传统制造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等手段,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

同时,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提升质量品牌是核心要求。

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品牌是制造业的价值体现。

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建设。

企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府要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产生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制造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要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和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02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测试题答案

 202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测试题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个性化基因组研究和个性化医学,正在成为未来()的奠基石。

A.精准医学B.智能医学C.改造医学D.远程医学参考答案:A2.尽管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基础研究占比只有(),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

A.9.60%B.8.6%C.7.6%D.6.6%参考答案:D3.2022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仅为()。

A.64.09%B.61.47%C.38.63%D.62.27%参考答案:C4.传统产业是现代产业的()。

A.负担B.基底C.竞争者D.决定因素参考答案:B5.2022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重要载体。

A.7.36%B.17.36%C.37.36%D.57.36%参考答案:B6.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许多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并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的能力。

A.私人企业B.国有企业C.大型工业D.中小企业参考答案:B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不足的是()。

A.要素供需不匹配B.信息流动不通畅C.科研环境不完善D.主体激励不相容参考答案:C8.()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

A.农业B.服务业C.制造业D.金融业参考答案:C9.()是新质生产力新劳动资料的代表,它推动经济社会生产向数据驱动、实时在线、智能主导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A.区块链B.大数据C.人工智能D.云计算参考答案:C10.()后,脑力劳动的需求大幅提高,专业分工更加细化。

A.农业革命B.第五次工业革命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D11.()是产业链的主导者、是规则的制定者、是生态的构建者和利益的获得者。

A.制造企业B.国企C.央企D.私企参考答案:A12.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正确看待中国制造2025 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正确看待中国制造2025 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View正确看待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组成员、秘书长 钟志华问题、挑战和机遇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这里大家可能都清楚,但是我想还是有必要进行简要的回顾。

大家知道,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实际上,制造业是我们综合国力、安全保障还有建设强国的必由之路。

同时,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也要以制造业作为主战场。

现在,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0%,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们国家总量应该排在世界第一,所以应该是第一制造大国。

但是,大而不强。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编者按】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汽车产业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不可或缺,不仅因为汽车产业在国家制造产业中的比重,也不仅因为强国战略十大重点领域中包含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在9月12日的 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组成员、秘书长钟志华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并且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两者之间从内部问题到战略内容上的紧密关联。

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都比较薄弱,有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进口。

像我们通常讲的芯片进口量就很大,所花的外汇成本要超过石油,同时制造业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造质量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我们还没有算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竞争力的减弱造成的损失。

另外,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话也是刻不容缓,落后产能过剩,而且这种过剩不断发生,先进产能不足,这样的话导致结构失衡。

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现在我们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还有一个就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的经营能力不足。

除了我们本身的问题以外,外部发展环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

以往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这个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同时,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要重塑制造业,强化高端优势,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低成本的策略承接成本转移,抢占中低端,我们面临一个前后夹击、双向挤压的严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做高端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做中低端的,所以给我们造成了两头压力,我们原来的成本还有这些要素的优势正在逐渐地丧失。

公需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部分答案

公需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部分答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公需课部分答案单选题1、我国目前是世界()制造大国。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2、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中提出的目标是,到()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

A、2025B、2035C、2045D、20503、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对九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我国综合排名()。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4、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是()。

A、改革开放B、“一五”计划C、制造强国战略D、“二五”计划5、()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领域。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建筑业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A、工业互联网B、虚拟经济C、实体经济D、服务业7、()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A、战略性新兴产业B、服务业C、农业D、互联网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水平。

A、数字化B、规模化C、高端化D、智能化E、绿色化2、制造业强国的特征包括()。

A、规模雄厚B、结构先进C、技术创新能力强D、国际分工地位有利E、可持续发展能力强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A、制造强国B、质量强国C、航天强国D、交通强国E、网络强国4、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融合发展。

A、工业化和现代化B、工业化和信息化C、制造业和服务业D、制造业和农业E、服务业和农业5、新发展理念包括()。

A、创新B、协调C、绿色D、开放E、共享6、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对照国际先进标准,距离世界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A、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还不够多、不够强B、工业技术薄弱C、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D、信息化和传统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有待提升E、产品品牌价值低1、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把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好、提升好,决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论文纲要范文

论文纲要范文

论文纲要范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结业后要写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糊弄过去的,尤其是对于想要学位证的同学来说。

有地区要求,若想拿学位证,论文评级要达到“良”以上。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想顺利毕业,拿到双证,毕业论文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从你开始写论文到最后定稿基本上都要半年的时间,可见论文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之大,如果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那么绝对够自考生们头疼的。

讲真大部分人是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论文。

为了应付论文和答辩,基本上都是参考国内外文献或者书本的,但是也不能一字不改的全搬,不然重复率肯定高是通过不了的,下面小佰来向大家介绍一写论文的方法。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

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

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解读《中国制造2025》:五大方针推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解读《中国制造2025》:五大方针推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解读《中国制造2025》:五大方针推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解读《中国制造2025》:五大方针推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将“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一)创新驱动。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

睿信解读: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创新,同时也体现在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目标,打牢创新基础。

政府从政策引导阶段过渡到整合资源阶段,政府直接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担负大型企业集团研发管理中心的职责,对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进行前瞻性与共性开发,实现技术指引,这将使中国制造业破除技术壁垒,发挥我国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

(二)质量为先。

质量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制造强国的立命之本。

睿信解读: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产品质量将是其评价的首要标准。

制造业的核心是产品、产品的核心是品牌,品牌的载体是质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关键是在研发驱动下取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对于企业来说,质量管理应从以往的质量过程控制向前期预防转变,应将质量管理工作覆盖到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同时,应以市场为导向,在流程控制与防范、组织保障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作者:本报评论员来源:《中国电子报》2017年第86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这充分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今后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

可以说,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

一是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资源优势,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基础、补齐人才结构短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精准时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

三是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

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四是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出台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制造业持续发展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制造业持续发展
2 0 年超 越美 国 而成 为全球 最大 09 6 09 制造 中心 ,较 预期提 前4 。 年
我 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然而 ,我 国制 造业 的结构 大多 是 以劳 动密集 型 为主 , 支 撑其生存的条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 缺 乏 资金 和技 术 的积 累 ,技术 对 外 依赖 度 达5 % 0 以 0 ,6 % 上 的装备 需进 口,科 技对 制造 业 发展 的贡 献率 仅 占3 % 0, 发 明专 利 只 占世 界 总量 的1 8 . %。我 国 以低 廉 的土 地 、 劳 动力 资源承接 了全 球产 业价值 链 当中 的生产制 造环 节 ,成
造 业 的快速 持续 增长 。战后 日本 、西德 以及 部分发 展 中国
家 的实 践充分 证 明了这一 点 。
供 价廉物美 的消 费品 。 随着用工 成本 不断上 升、 高级经营 管理 人才 匮乏 、节 能减 排要求 的提 高 以及 资源 要素供 应紧 张等 问题 的不 断 出
加 大 人 力资 本 投 资 的路 径
人 力资本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
所 谓人 力 资本 是指 存在于 人体之 中 的具有经 济价值 的 知 识 、技 能 和 体 力 ( 康 状 况) 健 等质 量 因 素之 和 。2 世 纪 0 6 年代 ,美 国经济 学家舒 尔茨和 贝克 尔首先 创立 了 比较完 0 整 的人力 资本理 论 ,这一理 论有 两个核 心观 点 ,一 是在 经
为名 副其实 的 “ 界工厂 ”。生产 力的迅 猛发 展掩 盖不 了 世
本 质 的问题 ,那就 是我 国制造业 仍 处于世 界产业 链 的中下 游 ,出 口产 品大多 数是技 术含 量低 、单价 低 、附加值 低 的
“ 低 ” 产 品 , 更 多 的 是 大 量 为 国 外 市 场 的 中 低 端 市 场 提 三

中国为何要“把制造业搞上去”

中国为何要“把制造业搞上去”

龙源期刊网 中国为何要“把制造业搞上去”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39期“把我國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从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对抓好制造业、抓好实体经济提出明确要求。

201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0027亿美元,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制造强国之和。

为何中国还要“把制造业搞上去”。

首先,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经济体,并建立了门类最为齐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但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较美、日、德等工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业工人付出较美、日、德等国家同等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但创造的价值和获得的报酬却远远低于这些国家。

二是中国在芯片、基础软件、高端机床、先进材料等底层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等方面仍然严重依赖发达工业国家,美国之所以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禁售封杀部分中国高技术企业,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缺“芯”少“魂”的问题仍未解决。

其次,中国制造业比重虽然已经达到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比重的峰值,但参考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制定制造业比重达到25%的目标以及韩国接近28%的制造业比重,同时考虑德国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制造业比重提高有科学道理。

最后,产能过剩、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普遍现象。

此外,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总体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恰恰说明中国制造业通过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优化发展的任务还很重。

(综合环球网、中新社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发展 战略 ” 为 中 国迈 向制 造 业 强 国提供 强 有 力 ,
指导 。 因此 , 确立人 力资 本优先投 资 , 大人力 资本 加 投资力 度 , 全方位开 发人力 资源 , 培养一 批高层 次科
这种 低成本 竞争 优势使 得我 国制造业 扩张模 式
呈 现两个 显著特 征 : 是低水 平扩大 规模 , 外依赖 一 对 加强 。1 8 9 0年 , 国制 造业 增加 值 仅 占世 界 比重 的 中 1 5 ,9 0年 , 到 2 7 , 入世 界前 1 . % 19 达 .% 进 0强 , 排名 第 8位 , 位居发 展 中 国家 和地 区之首 ; 2 0 到 0 0年 , 比 重达 7 0 , 次 于美 国 、 .% 仅 日本 和德 国 , 在世 界 排 名 第 4位 。2 0 0 7年 占 比 已升 至 1 % , 行 榜 位 列 第 4 排
特定 时期 劳动力无 限供 给 , 以极 低 的报酬进行 生产 ;
其次 , 当时资 源开 发较 少 , 量 丰 富 , 以极低 的价 存 也 格 出售 , 使得制 造业 在 较 低 的投 资 水平 和 技术 水 平
下, 生产 出价格 低廉 的产 品。
展规划 纲要 (00 22 》 一 次提 出 了“ 才 优 2 1- 00) 第 人
和 云
( 京 邮 电大 学 ,北 京 10 7 ) 北 0 86

要 : 国制 造 业 大 而 不 强 的主 要 原 因在 于 高 层 次 创新 型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 业 技 术 人 才 队 伍 问 题 成 长 缓 慢 , 业 我 专 从
人 员素 质 缩 低 , 业 人 力 资 本投 资 和 积 累 严 重 不足 , 发 经 费投 入 不 足 。 要 使 我 国制 造 业 由 大做 强 , 企 研 必须 从修 改 制
10 0 %仍 依赖 进 口。 ②这 种 销 售 严 重 依 赖 出 口 , 键 关
』学历 的超 过 流失 总人数 的一半 。 高层 次创 新 型 二 ④《
21 0 0年 1 1月
中 州 学 刊
Acd mi Jun l f h n zo a e c o ra o o gh u Z
第 6期 ( 第 10期 ) 总 8
NO .. 01 V 2 0 No 6 .
【 济 理 论 与 实践 】 经
优先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国 制 造 业 由大 变 强 的人 才 支捧 。
关键词 : 人力资本; 制造 业强国; 高素质产业人才 ; 政策
中 图分 类 号 :4 4 1 F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7 1 2 1 )6 o 6 0 l0— 5 (0 0 0 —0 3 — 5
巾周作为 “ 世界工厂 ” 的地 位 已经形 成 , 而制 然
7 % 的 D D 和玩 具 ,0 的 电话 和 鞋 , 过 1 3的 0 V 5% 超 /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随着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的推 进 , 国制造业 规模迅 速扩 大 , 我 尤其 在全球 化竞争 过
彩 电和箱包 , 3 4的烟 火爆 竹均 产 自中国。 低端 约 / 产 品生 产扩 张过 度 , 高新 技 术 核心 技 术严 重 依靠 进
造业 大部分 行业 在 国际 分工 中处 于产 业链 低 端 , 尽
劳 动力 、 价资 源支 出 的低 成 本成 为我 国工 业 产 品 廉 的竞 争优势 。原 因在 于 : 首先 是工业 化初期 , 农业生
产 力水平提 高 , 农业 人 口迅速 流入制 造业部 门 , 形成
管产业 规模很 大 , 利润 不 高 , 争 力 不 强 , 键 技 但 竞 关 术和核 心产 品仍 然依 靠 进 口。究 其 原 因 , 国与 世 我 界制造业 强 国之 间 的差 距 , 主要 体 现 在 支撑 提 升 制 造业 竞争 力 的人 力 资本 差距 。《 国家 中长期 人 才 发
电子 产 品等组 装业 , 但是 这些 行 业 的产 品设计 、 心 核 部件 和工 艺 装 备 都 要 依 靠 进 口, 多 企 业 “ 制 造 很 有 没有 创造 , 有 知 识 产 权 ” 没 。如 中 国 集 成 电路 芯 片 制造装 备 的 8 % 被进 口产 品 占领 , 5 光纤 制 造 装 备 的
产业 主要 是 电视 机 、 V 手 机 、 人 电 脑 等 家 电 和 D D、 个
人 才 流失 严重 。据 有 关 方 面 调 查 , 中国 一 流科 研 院 所 的 核心人 才 , 包括 中国创新 体 系 中的 15 0 2个高 端 研 究项 目的部分 项 目负 责 人 已经 出 国 , 中硕 士 以 其
程中, 确立了“ 界工厂” 世 的地位 。客观地说 , 廉价
收稿 日期 :0 0 8 1 2 1— — 5 作 者 简 介 : 云 , , 京 邮 电 大 学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和 女 北 硕
3 6
口, 行业集中度低。 目 , 前 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
优先人力资本投资
推 进 我 国制 造 业 山 大 变强
技创新 型人才 , 打造 一 支 稳定 的高 素质 的产业 工 人 队伍 , 对于加 快推 进 中国制 造业 迈 向强 国之 路 具 这
有 重要 的战略 意义 。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口” 向“ 才” — 人 转 人 —
我 国制造业 “ 中国模 式” 的修 正
二 。并且 已 有 12个 产 品 总 量 居 世 界 第 一 , 界 7 世
造业的“ 中国模式” 入手, 国家 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要(0 0 2 2 ) 提 出的人才优先发展 战略为依据, 方 以《 2 1- 00 》 全
位优先人 力资本投资 , 采取“ 高端 g领” “ 、 整体开发” J 教育与训 练并行 、 完善 人才配置机制等政策举措 , 力打造 我 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