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成语名称】建安风骨【拼音】 jianan feng gu【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
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上群星灿烂的时期。
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开启了文学史上风骨这一新的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慷慨悲凉为主要风格特征。
因此建安风骨也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
“骨”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指人体组织中的骨骼,而是借用了曹植《白马篇》中的话:“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强调文学应反映现实,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文学是有作家个性特点的,它受到时代的制约,还应包含个人的志趣、气质、情感、才思和技巧等因素。
“建安风骨”,正是在“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文学主张下产生的,后来的钟嵘《诗品》标举“骨气”、“风力”、“气象”、“滋味”、“音节”等文学品评标准,其实与之殊途同归。
建安文学是汉代文学最辉煌的一页,与西晋的“太康诗风”、东晋的“永明体”并称。
但当时的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存在着消极情绪,使文坛缺乏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
于是有识之士倡导建安文学新风,积极促进文学创作向真实方面发展。
与此相适应,建安文学提倡复古主义,提倡文章要有风骨,有气势,主张散文的清峻。
建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贡献很大,代表诗人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蔡琰;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孔融;阮籍;嵇康;王戎;刘桢;繁钦;路粹;徐淑;应场;刘祯;曹丕、曹植;嵇康;左思等。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对后来的各种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的代表文学风貌。
建安风骨,也叫建安风力,是指建安作家作品所呈现的刚健爽朗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创作得力于汉末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破坏的特定历史条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建安文学家普遍将情置于理之前,以抒发个人胸臆为基本主题,因而形成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文风。
12.建安风骨
史上第一篇
章
专门性的
论著 。
曹 丕 与 曹 植
曹丕是一个有反省有节制的人,比较 接近理性诗人的类型;曹丕的诗,是 以“感”与“韵”取胜的。所谓 “感”,指的是一种十分敏锐的诗人 的感觉;所谓“韵”,指能够引起读 者的寻思和回味。
曹植是一个任性纵情的人,比较接近 纯情诗人的类型。他的诗以才与情取 胜。所谓情,就是他那种不加反省和 节制的、真率的感情;所谓才,就是 他驱使辞藻的能力。
风格多慷慨激昂,称之谓“建安风
骨”。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
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建安
文学的领袖和杰出代表。年轻时
曹
曾被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
操 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 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 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
(2)典故的化用、成句的援引与作
短
者宏大的抱负融合无间,浑然一体。 “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子衿》,
歌
用以比喻渴慕贤才。又引《小雅·鹿鸣》
行
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古 朴深沉,自然妥贴。
“周公吐哺”典出《韩诗外传》周 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 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 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 刘勰:“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
丕
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开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
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
洛
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 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我们把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称作“建安风骨”,它是后世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有曹操父子三人、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等。
什么是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建安风骨有什么特点,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一种文化风格和审美追求。
由于东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族们开始追求一种安定、坚毅、自守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这种追求体现在他们的行为、言谈和作品中,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建安风骨的核心价值是忠于道义、不求功名、坚守原则、独立自主。
建安风骨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以世俗诱惑为动摇,主张维护正义和公平,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追求治百姓之道而不是奉行权力之道。
建安风骨也注重个人修养,鼓励人们勤奋努力,追求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完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建安风骨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东晋时期的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倡导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追求吟咏自然、超脱尘世的意境,强调审美理想和内心境界的协调一致。
他们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色、山川河流为背景,以婉约、淡远、雅致的艺术风格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他们也注重自我表达,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东晋之后的历代,尤其是南朝宋、南北朝时期,这种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南郡派、吴地派等文学流派相继出现,充分展示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风格。
而宋代文化的兴盛,更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代表了东晋时期文人士族们在乱世中的追求和价值理念,体现了他们对道义准则的坚守和对自由人文精神的追求。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后世文人士的影响深远。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摘要: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公元196 年至220 年)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以及慷慨悲壮的气质。
建安风骨是汉魏六朝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杰:曹操、曹植、曹丕。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如王粲、陈群、徐干、阮瑀、应玚等。
1.曹操:是建安风骨的奠基人,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如《对海而唱》、《观沧海》等作品。
2.曹植:被誉为“八俊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洛神赋》、《白马篇》等作品为代表。
3.曹丕:是建安风骨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诗歌以《文祖文皇帝序》、《白马篇》等为代表。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先河,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个性表现和悲壮气质,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建安风骨的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的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风格。
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包含了建筑、服装、家具、陶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建安风骨最早来源于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是在动荡的社会中,一种渴望和平、追求安定的表现。
建安风骨通过一种大胆、奇特的造型和工艺,表现出豪放、大气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独特风格。
建安风骨在建筑方面,体现为建筑物宏伟壮观,形式独特,富有诗意和哲理。
建筑设计中注重平衡和谐的比例,追求线条流畅和空间层次感,同时融入了许多象征意义的图案和图腾,使建筑物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服装方面,建安风骨体现为衣着整齐、华丽而庄重,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品的设计。
服装上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展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
在家具方面,建安风骨表现为家具的形式美、装饰美和结构美的完美结合。
家具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多样,展现了古人对于居室环境的独到见解和追求。
在陶瓷方面,建安风骨主要表现为陶瓷器物造型美、胎质美和施釉美的完美结合。
陶瓷器物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釉面光滑如玉,富有触感和质感。
同时,陶瓷器物上的纹饰和图案也充
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建安风骨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融合了我国古代审美理念和哲学思想,通过建筑、服装、家具、陶瓷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展现出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艺术形象。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悲剧色彩,展现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太康诗风:文学史上的太康是指正史以后到西晋大乱之前四十多年里,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诗风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西晋诗风,潘、陆诸人努力表现拟古和追求技巧两方面。
太康诗风的特征是繁缛,表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元嘉三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元嘉三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他们在注重描绘山水景物、讲究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工整方面有类似之处。
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极貌写物,穷力追新”,他的诗是以“人工胜天工”。
颜延之是“错彩镂金”“非对不发”鲍照的诗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此外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创造边塞诗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永明新体: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语》,作者是宋刘义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揭露了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
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初唐四杰:是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摘要:一、建安风骨的背景和起源1.建安年间的时代特点2.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二、建安风骨的文学特点1.注重实际,关注社会现实2.刚健有力的文风3.辞藻华丽,善用典故4.形式多样,体裁丰富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2.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正文: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公元196 年-220 年)。
建安年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分别是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陈琳、徐干、阮瑀。
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际,关注社会现实。
建安七子生活在战乱年代,他们亲身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2.刚健有力的文风。
建安风骨的作品以豪放、雄浑、激越为特点,文字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对海而唱观沧海”,表现了作者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
3.辞藻华丽,善用典故。
建安风骨的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注重修辞手法,辞藻丰富,善于引用古代典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如曹植的《白马篇》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英姿勃发。
4.形式多样,体裁丰富。
建安风骨的作品涵盖了诗、赋、论、辩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示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如王粲的《登楼赋》以赋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感慨,陈琳的《讨贼檄文》则以论辩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针砭。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文学流派和作家都受到建安风骨的启发和熏陶。
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可以看到建安风骨的影子。
建安风骨的理解
建安风骨的理解
建安风骨是指三国时期建安年间(196年-220年)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争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
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是:1.崇尚文化:三国时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各方势力都注重文化建设,推崇儒家思想,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崇尚英雄:三国时期,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建安风骨强调英雄主义,崇尚英雄,赞美英雄的品质和行为。
3.崇尚正义:建安风骨强调正义和道德,反对邪恶和不义。
各方势力都宣扬自己的正义和道德观念,争取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4.崇尚自由: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建安风骨强调自由和平等,反对压迫和剥削,呼吁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
总之,建安风骨是三国时期的一种文化和精神风貌,强调文化、英雄、正义和自由等价值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心声。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以其艺术特色、时代底蕴和政治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风骨的“建安”二字,源自东汉末年豪杰陈琳所著的《三国志平话》,以描绘其时时局为背景,因此有“建安四年”之称。
而“风骨”指的则是时代的气概和精神风貌。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安时期是兵戈纷争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路英雄豪杰怀揣夺取天下的梦想,于是形成了以刚烈英武为标志的建安精神风貌。
2. 建安时期文化的特点是切中时弊,勇于开拓,丰富而多样,他们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争衡短论,互相切磋,以求得政治权力的最大化,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特点。
3. 建安风骨倡导的是崇尚正义和忠义的价值观,对于不法不义之事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种价值观的提出,也为后世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在文化艺术上,建安风骨推崇白话文,标志着文学创作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 建安风骨秉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志士仁人的胸怀和才干为根本,追求天下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以达到民生安定的目的。
6. 建安风骨的思想内涵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忠诚信义和理想主义等为特点,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历史和政治条件下人们的追求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 建安风骨还在审美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追求的是坚贞不移、忠义守信的美德,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风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释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诗经》中“国风”与“楚辞”的文学成就,发展了五言诗体和七言诗体。
【例句】 1、他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人,为人处世很有建安风骨,而且很谦虚。
2、这种建安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3、自己也将很快提升到后天三花境界。
这些无上玄功却不显于人前,只待飞升之时再说,至于从此便无法修炼,这等秘密却又绝对保守,天下间岂能找出第二人?”李英琼微笑道:“正因为是天机,所以才要等你飞升之后才能告诉你,先生难道真想飞升么?”2。
既然我已经让老师失望了,就请允许我让你失望吧!呵呵……呵呵……3、本尊先将金花留在,无须多礼,直接回家就是。
4、姐姐,小弟还记得当年红杏枝头的海誓山盟。
5、青年突然眉头紧锁,说道:“我知道是谁了,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是谁干的了!可惜那个卑鄙的贼子修为高深莫测,竟能蒙蔽两位天尊,看来此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人多半便是有着‘玉虚散人’之称的萧笑天了。
”张婷秀眉微皱,不解道:“他不是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飞升了吗?怎会……”只听老者冷声道:“三百年前他只是元婴期,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强横的神识,又怎会察觉得了你这种修为的低阶修士呢?”6。
其言曰:「彼,一其心,其政闷闷;虽有拱璧之朝,以示民路。
夫,如是其甚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8。
虽与之论道经邦,策功定霸,下以治身,其亦不与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9。
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
”本人近日来颇为感慨,这九字之经典放诸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0。
譬如大家平日都穿同样的衣服,但是只要有钱,可以穿得非常豪华。
11。
夫以匹夫之细,而犹欲养其父母妻子,供其上下而不可足,而况欲为天下国家乎! 12。
正是这件事情使陈寅恪开始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对满清王朝萌生厌恶并急切的希冀恢复故国的思想。
13。
虽然只是残奥会,我依旧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随手关闭电源,即刻离场。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公元184-280年)蜀汉政权所推崇的一种风格和态度。
这个概念最初源自于《三国志·蜀书·刘备传》中的记载,后被后世学者广泛应用和发展。
建安时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刘备、诸葛亮等人开始建立蜀汉政权,到刘禅被曹魏灭亡,共历经七十年。
在这个时期,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和特殊,蜀汉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然而,蜀汉政权仍然坚持以义气、仁爱和忠诚为核心的建安精神,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骨和韧性。
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自强不息。
建安时期,蜀汉政权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斗争,不断扩张自身势力。
刘备忍辱负重,历尽艰险,最终建立起蜀汉政权;诸葛亮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为蜀汉政权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仁爱精神。
建安时期,蜀汉政权奉行仁爱政策,重视民生,推行减税免赋等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计。
诸葛亮平抚人心,重用人才,让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三、忠诚义气。
建安时期,蜀汉政权的统治者和将领们都以忠诚和义气为重要品德。
刘备重视人才,心怀忠诚,建立了许多深厚的友情和师徒关系。
最为著名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他们以义气相待,共同奋斗,建立了一段永载史册的传奇。
四、文治武功兼备。
建安时期,蜀汉政权注重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同时,也重视文治。
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大力发展水利、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事业,推行班田制,使蜀汉政权的经济和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
总之,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蜀汉政权所坚持和推崇的一种风格和态度,具有自强不息、仁爱精神、忠诚义气以及文治武功兼备等特点。
这种风骨不仅是三国历史的重要遗产,也是后世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神财富。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风骨又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280年)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这个时期以深刻的历史变革和英雄人物的崛起为特征,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价值观。
下面将详细介绍建安风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1.社会背景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阶段。
东汉朝廷的衰落、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些杰出的人物纷纷崛起,展现了独特的风貌和品格。
2.建安精神建安时期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而著称,被称为“建安精神”或“建安风骨”。
这种精神鼓舞了许多英雄豪杰,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创造建安时期产生了许多文化创造。
在文学方面,这个时期出现了《诸葛亮集》、《建安七子集》等著作,这些文学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同时,儒家学派、墨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在这个时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4.文人风采建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以其才华横溢、见解独到和胆识过人而受到赞赏。
代表人物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社会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5.豪杰风范建安时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时期,许多人通过战略、智慧和勇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
这些英雄人物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品格和境界,包括刚毅、智勇双全的曹操,仁义勇敢的刘备,聪明睿智的诸葛亮等。
6.忠诚与孝道在建安时期,忠诚和孝道是人们崇尚的价值观。
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等人都以忠诚和孝道而著称,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家族和朋友付出了一切,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7.编纂和整理在建安时期,人们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曹操的儿子曹丕编纂了《焚书坑儒》、《与吴六一书》等重要的文学作品,为后代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8.影响和传承建安风骨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后来的历史时期。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
所谓“风骨”,风侧重于情,是作家主体情志意气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行之于文的情感力量;骨则侧重于理,是作品坚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精炼畅达的表现形式。
风骨合在一起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就建安风骨而言,就是指建安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与健美有力的文笔等内容。
具体说来,建安风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由于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注重作品的抒情特征,加之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情感。
其二,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格调。
建安诗歌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多地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去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故显得古朴厚重,有梗概之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均是如此。
其三,建安文学具有健美有力的文笔。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就是说特定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最适合用一种刚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非绵软无力的文笔所能表达得出的。
当然,建安风骨并不是以彻底牺牲诗文的辞采作为代价的,如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就是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文的形式美而强调其中的内在热情与感染力时,往往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唐时陈子昂就提出以“汉魏风骨”扭转六朝诗歌的绮靡之风,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风骨”,李白也以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表明了对“建安风骨”的赞赏。
第5讲:建安风骨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 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 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 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 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 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 古人无以远过。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 臣,名门曰建号门, 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 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 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 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 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 枭其二子。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 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 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 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 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 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作品2:
与吴质书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书信套语 ,带出情感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 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 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 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 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自古以来历经沧桑后,人们在困境中仍然
坚守初心,情怀依旧洋溢,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一种品质。
这种风骨多与士人、文人、武将等有关,意味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不移地坚守个人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建安风骨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该书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故事。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生活困苦,但是仍有一些志士仁人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韧性。
建安风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
正直刚毅。
首先,忠诚坚贞是建安风骨的核心特征,指的是人们对于国家、家族和朋友的忠诚和坚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忠诚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是忠诚的精神和情怀却是不变的。
其次,谦虚低调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功绩和成就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自大自满。
再次,正直刚毅是建安风骨的基本要求,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能够坚守正道,不失去自己的原则和思想。
建安风骨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具
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安风骨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旨在教育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并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建安风骨不仅可以激励个人不断自律、奋发有为,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品
质要求,强调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正直刚毅。
这种风骨不仅
在历史人物中得到了体现,也是每个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建安风骨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 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 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 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 风气,风格清俊通脱。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 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 句句押韵。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 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 诗的完全成熟。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 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 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 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 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 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 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 文采。"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 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 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 《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曹操诗 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 一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 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的时代精神。
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是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感到苦闷和无奈。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因此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建安作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激情,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建安风骨的特点包括: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时代精神。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诗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安风骨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峨冠博带规行矩步,而是洒脱不拘行为放荡;他们不再重视那些烦琐无用的经学儒术,而是竞相写作抒写胸怀的文学作品了。"(15)在刘勰看来,这种叛逆和放纵带来诸多人格上的弊病。《程器》篇中说:"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脆而躁竞,孔璋偬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食甫啜而无耻。"后来颜之推应和此说,批评范围更广,语词更尖锐。(详见本文第三节)刘、颜的批评可看作正统儒家对建安文人品格的代表性评价。不能想象刘勰会把具有浓厚"宗经"色彩的风骨桂冠加诸人品不足为训的建安诸子。
第四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11)
第五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12)
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13)
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
《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3)
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若其述欢宴,愍乱离,敦友朋,笃匹偶,虽篇题杂沓,而同以苏、李诗为源,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固其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4)我观《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贬,遣辞极精。"腾踊"、"争趋"、"怜"、"狎"、"述"、"叙"、"任气"、"使才",绝非褒词,且前已云古诗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云建安"兼笼前美,作范后世"。刘勰论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建安诸子之"任气"、"使才",显然不合诗之古意,故此段应有微讥建安之意。
《通变》篇云:"魏之〔策〕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不可否认,《文心雕龙》亦有多处褒赞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气的、个别的评价,少有对建安文学整体的认同。或谓《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一段为"建安风骨"之注脚。我以为这不过重复《明诗》篇的评价,殊不合与刘勰"风骨"之意。
二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以黄侃先生为代表。(8)
第二种看法,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9)
第三种看法认为,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10)
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
其二,在刘勰看来,建安文学文胜于质,是齐梁绮丽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16) "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才华:"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指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才略》)"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神思》)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只是都偏重"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刘勰所要反对的。
学界对于风骨的理解,代表性的主要有:1、“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1](196)可以概括为以内容诠释建安风骨;2、“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2](108)3、“作品中表现出的刚健之力”,[3](73)后两种都是以文风或者风格来诠释风骨。
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
沈约《宋书·臧焘传论》云:"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谢灵运传论》又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沈约认为建安文胜于质,把文学引上"雕虫"一路。正与刘勰见解类同。
颜之推:"然而古今文人,多陷轻薄,……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扇动取毙。"(《颜氏家训·文章》)这是对建安诸子最为苛酷的评价,但在当时似乎并不显得过于极端。
三
不但刘勰不称许建安风骨,整个魏晋南北朝直至中唐,建安诸子的人品和文品就不断遭到批评,而其中很多批评内容正是认为他们的为人或为文缺乏"风骨"。
曹丕《典论·论文》云:"应日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致乎杂以嘲戏。"《与吴质书》云:"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复。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曹丕的批评褒贬互见,但从"和而不壮"、"理不胜词"、"未遒"、"体弱"等批评话语的运用上看,所评文人是不足当风骨之体的。
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意矣。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藻丽,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全唐文》卷五二七)
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诗能感化人心,首在起情,所谓"诗可以兴"是也。能起情者谓之风,所以也可谓风是情之基。那么骨又作何解释?《说文》云:"骨者,肉之核也。"风之核曰骨。骨是理之基。若稍作引申,实际上刘勰认为"风"和"骨"都根源于人心对于"道"的两种领会:直观(化感)的领会叫做风;理智的领会叫做骨。两者本是主体修养的两个方面,落实为文字内容就叫做情感和思想,而就二者在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又叫做"风力"(感发的力量)和"骨鲠"(逻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