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两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
九语上教案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感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苦,养成悯农之心。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先学:查阅《悯农》诗;查阅本课的写作背景。
口语训练:调查了解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苦和丰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听。
精读探究:(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命运的关注。
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教师)选取一个片断,揣摩人物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思考旧毡帽朋友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教师)感悟阅读,探究原因:农民获得大丰收,但却收入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建议以文章内容为依据,表达你的观点,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拓展延伸:也“多收了三五斗”顾汉根喜孜孜地从城里回来了!这位叶圣陶先生笔下的旧毡帽的后裔,此刻他万万没想到也“多收了三五斗”后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这么大的场面,他恐怕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
同样“多收了三五斗”,这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过去是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使农民担忧。
如今粮食丰收,多向国家交售公粮,还受到奖励。
顾汉根是我镇西塘村六组人,去年他家承包了村里83.3亩地。
田多劳少,困难自然不少,然而,村里为他家提供很多方便,每当大忙开始,拖拉机、脱粒机、农药化肥及时送到田头,镇财政所还根据他家购买农药化肥急需用钱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了5000元贴息贷款,要说种田没出息,没奔头,他可不承认,顾汉根告诉我们:“如今种田,都靠机械化,加上村里、镇里领导都非常关心我们农业大户,我看种田大有前途”。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
通过合作角色朗读悟“多”,感受丰收以后的民情。 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提醒模拟读好“探究练习”
自由摘读讨论“多”字,探究造成伤农的根本原因。 我们发现并赏析了这么多的“多”字,你能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题吗?
从作品内容上提炼出“多”字,感受民情,领悟主题。 1、引导发现“多”字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本文所摄制的“缩影”里给人鲜明 印象的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多”字,比如农民粮食产量的多与所承受的税收的 多矛盾,众多矛盾的多,为我们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请摘读你能 有所发现的段落,再提炼出矛盾的“多”。 (注意不能遗漏结尾的故事之“多”)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第45—70段)船上议论。
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2.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明确: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融入现代技术的《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优秀的古文阅读材料,它讲述了一个掌管粮仓的官吏因失计而多收了百姓的三五斗粮食,最终经过春秋公羊学派大师孔子的指导,义正言辞地将多收的粮食归还给了百姓,化解了百姓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我们可以将这个经典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的德育教育,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本文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内容目标:通过阅读《多收了三五斗》的内容,学习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心,让学生懂得在处理问题时要讲公正、讲良心,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反映的意义和价值。
2.现代科技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学生未接触到故事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为后面的故事内容做好铺垫。
2.导入环节在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公正,什么是良心?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进行预测和猜测。
3.阅读故事在进行故事阅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默读,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受,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和补充。
4.分析故事结构在进行故事分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照上下句的关系,深入分析故事的结构和情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5.讲解故事含义在进行故事讲解时,可以依据故事中的反映的道德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相、公正、良心”的内涵和意义,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做好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智慧。
6.课堂互动在进行课堂互动环节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能概括“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认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及农民的悲惨命运。
一、预学导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
bù()头占bǔ()作gěng()tiào()米 niù()不过鄙夷不xiè()2.指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多收了三五斗》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江南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根源。
B、《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是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交代出来的。
C、《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农民兄弟的群像,他们和《故乡》中的闰土一样,贫穷、愚昧、麻木。
D、《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叶圣陶,他的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二、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快速阅读“街头购物”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从“旧毡帽的”原来的购物计划中,反映了他们什么愿望?2.离开米行,农民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镇里购物的?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们的遭遇有什么作用?离开米行时,农民们明显意识到希望破灭,他们到街上买点非用不可的日用品,也不过是在输帐上添上一笔,农民怀着()的心情上街。
这个热闹场面更加强了()的色彩。
3.同样是商人,商店的伙计们和米行老板对农民的态度明显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三)再读课文“街头议论”部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旧毡帽朋友意识到“田真个种不得了”,他们想到了哪些出路?这些出路行得通吗?2.“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3.“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5.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四)深入探究:故事最后一段这个尾声有什么深刻含义?(五)学生分角色朗读“船头议论”部分(六)总结全文:中心思想: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之情。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教学目的]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整体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三、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
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学案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学案设计年级:九年级课型:课内自读课课时:二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13–10-2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概括人物独特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2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3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走。
()○4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回去,别的不说,几个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
()二、合作探究研读1—34段,“米行粜米”这一部分。
1、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旧毡帽朋友¬¬————————对照————————米行先生问价冷淡愤激冷笑哀求厌烦想要现洋钱斥责想要中国银行的威胁对照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农民粜米前和粜米后的情绪对照粜米前————————对照———————粜米后因丰收而充满希望因米跌价而失望定出详细的购物计划大幅度削减原来的购物计划对照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万胜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七.拓展
1.读了这篇小说,我们既感受到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也体会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那么,在我们新社会,党和政府是怎样做好农村工作的呢?
2.可见,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时期的缩影,相信在新社会多收了三五斗绝对是件好事,是值得拍手欢庆的。
谷贱伤农 丰收成灾 贫困悲惨
旧毡帽朋友(旧社会贫苦的农民)
米行粜米 街头购物 船头议论(萌发反抗意识)
作 业 设 计
(场面描写训练)
完成课堂练笔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新社会,丰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用200字左右的描述收割的场景。
(通过农民的神情,动作等来表现)
教 学 反 思
1.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的?
2.找出文中描写他们心情的语句
3.他们为什么急着去占卜他们的命运呢?
4.到米行一问价钱,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出了他们由希望到突然失望的心情?
5.据此可见,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年成好坏,而是米价的高低,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
6.这一段中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老板的对话,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5小节)(“呆”“沉”重点体会)
(插入背景:但是投机商互相勾结,垄断中国市场,压低米价,欺压百姓。)
希望——愤激——哀求——失望——贱卖 冷笑——厌烦——鄙夷——冷笑
(丰收成灾,谷贱伤农)
根据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其社会原因。(13、15、16三个小节)
——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少买,或者不买。
——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有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了,还要借债购物,可见农民生活的贫困。
最新整理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教案.doc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预习提示: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准备展示;3、划出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的句子,试分析人物性格;4、品读课文,思考是什么让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的愿望。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
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整体感知---七嘴八舌谈感受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请你谈谈读文章的感受。
----“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船头议论”二、走进小说小说典型环境三人物形象要故事情节素典型环境大环境: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小环境:万盛米行人物形象: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米行先生故事情节贱价卖米(米行)街头购物(街上)船上议论(船头)三、课本剧表演思考: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从而掌握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梳理故事情节,讨论作者设计的这些情节是如何鲜明地体现主旨的,从而领悟作者谋篇的匠心所在。
3.让学生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农民们辛勤耕耘,最终是获得了一亩地多收了三五斗的大丰收,请你换位思考: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举手发言,发言人数控制在3-4位)好,同学们似乎真的已品尝到了丰收给你带来的喜悦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们,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2.简介作者: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文中所写的“万盛米行”就是苏州甪直古镇南市梢上的一家老字号店铺。
二、教学新课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小说内容,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旧毡帽农民丰收后做了些什么,心情怎样?(要求:阅读时适当作圈点勾划)2.学生发言。
3.归纳学生发言内容:(投影)事情:满怀希望,运米进城;讨价还价,低价卖出;街上购物,一减再减;船上议论,杂乱无果。
心情:希望哀怨愤激沮丧4.同学们,为什么课文中所写的农民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以后的情形会与你的想象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看书思考)5.讨论归纳:“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我们同行公议”——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三、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到,在旧中国农民们的凄惨命运,以及造成他们这种命运的种种原因,相信大家在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叹息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从而懂得应好好珍惜。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准备分角色朗读。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九年级上苏教版 )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九年级上苏教版 )_九年级语文教案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内容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缸◇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多收了三五斗.doc(周娟)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的]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第一教时一、由题猜文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小说写的跟什么有关的内容吗?农民。
多收了三五斗,应该是怎样的结局?喜气洋洋,生活改善。
然而小说里的农民得到的是这样的结局吗?我们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米行粜米、街上购物、船上议论三件事。
三、学习“粜米”部分。
1、请梳理旧毡帽朋友在粜米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2、四人小组演读“粜米”部分中旧毡帽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并说说这两种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旧毡帽:忠厚老实米行先生:骄横霸气3、旧毡帽们为什么非要把米卖给这一家米行,果真是“命中注定”的吗?分析四个原因。
4、将米贱价卖出以后,作者又加了一笔,关于“钱”的情节,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第二教时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1、通过街上购物一段,你感觉到了旧毡帽朋友的处境如何?2、作者是如何写出他们的“贫穷”的?如:美好计划与残酷现实的对比;以乐衬哀,以热闹的街景衬托旧毡帽内心的凄苦;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学习“会饮”部分。
1、粜米之后,购物之后,旧毡帽们回到船上,最能表现他们此刻心情的是哪个词语?2、他们想到了哪些退路?结果怎样?这反应了什么社会现实?3、他们又想到了什么?此刻的旧毡帽和粜米部分的旧毡帽性格有何不同?三、理解结尾之妙结尾部分为什么要提到“第二天”、“各处的乡镇”、“普通而又普通的”这些词语?四、总结本课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五、布置作业1、关注现今农民的生存状态,问一问,查一查,谈一谈。
2、用对话描写,写一段“旧毡帽们粜米回家后”的情景。
教学反思:叶圣陶的这篇小说非常朴实地写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苦生活,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形象特点,探究造成旧毡帽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也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讲述故事,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把握文章的主旨。
巩固提升
1、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bù 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沽酒( ) 呷一口( ) 拗不过( ) 鄙夷不屑( ) 2、“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 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 3、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今昔对比,畅谈收获
请说说当前的惠农政策,谈 谈你的感受。
国 富 民 强
免除农业税 种粮补贴 “两免 一补” 合作医疗 农业机械 购置补贴 繁殖母猪和奶牛补 贴……
独 立 自 主
回顾目标:
1、探求旧毡帽朋友的思想变化。 2、品味文章题目和结尾的深意。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的手法 及其效果。
找寻出路 探究主题
学习指导三: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3分钟后汇报展示。 : 1、旧毡帽朋友的出路在哪里?如果不将米贱价粜出, 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 2、从第1小题得出的结论,想想看,这是怎么一回 事呢?农民的命运为何如此之苦?是谁在掌控农民 的命运呢?
自研共探: A、独学,在文本上做好圈点批注。 B、对学,独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 C、群学,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
展示方案:小组可派优秀个人口头展示。
展示三:我得出的结论是……
1、旧毡帽朋友如果不粜米,不外乎以下几条“出路”。 (1)“摇回去放在家里”行得通吗?行不通!因为田主的 租要交,“为了雇帮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 还的”。 (2)“到范墓去粜”行吗?不行!价钱一样,“过两个局 子”,不知道“捐我们多少钱”,还不如在万盛米行。 (3)求米行抬高米价,更不行!米行先生说“米行是拿本 钱来开的”,“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嫌 价钱低,不要粜好了!”
【参考答案】 1、 埠;zhān bǔ; nān; tiào;hú;áo; gū; xiā; niù; xiè。 2、希望与担心并存的矛盾心理。 3、(1)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2)表现了农民无比失望的心情。(3)表现出丰 收农民满怀希望中踏上石阶祟米的心理。
学习目标:
1、探求旧毡帽朋友的思想变化。 2、品味文章题目和结尾的深意。
国 泰 民 安
风 调 雨 顺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 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 《多收了三五斗》。 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 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 草人》。其中《稻草人》是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 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 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xiān逻米(现 在的泰国)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 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 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 其富人仍然可能以谷食饶足,廪囤不空,口腹不 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 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 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 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 收了反而赔累”。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 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自研共探: A、独学,在文本上做好圈点批注。 B、对学,独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 C、群学,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
展示方案:个人口头展示。
展示二:我会有感情地读
旧毡帽朋友怀着“美满的希望”,因为今年
“多收了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 气了”。但是,他们毕竟心中没有底,走到 米行的柜台前,来占卜自己的命运应该用急 切的、满含希望的语气,语速适宜稍快些。
当今的农村、农业新政(节选)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
保险补贴。 5、对能繁殖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6、引进奶牛补贴。 7、对荷斯坦奶牛实施冻精补贴。 8、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9、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10、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展示二:旧毡帽朋友感情和态度急剧变化
农民们千辛万苦获得了丰收,而投机商却乘机狠压米价,旧毡帽朋友不得 不将白白的新米忍痛送进了米行的仓库,希望完全破灭。
旧毡帽朋友感情和态度因米价问题而急剧变化:希望——愤 激——哀求——失望——贱卖。
表现旧毡帽朋友感情和态度急剧变化的语句有: 1)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 家都呆了。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 来了。 3)“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 这样的愤激的话。 4)“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 5)“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6)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秋以来望着沉重的稻穗所感 到的快乐……把万分舍不得的白白的米送进万盛的廒间……
自研共探: 对学:通力合作,也可以自我组合,讲述故事。
展示方案: 方案一:对子合作,互帮互助。 方案二:组内推荐,张扬个性
展示一:我会读画线字的音
bù zhānbǔ gěng tiào
埠头
hú
占卜
áo
作梗
dālian
粜
kē
斛子
gū
廒间
niù
褡裢
xiā
窠
xiè
沽
bó
执拗
xián
呷
xiè
写意
chī
停泊
展示方案:个人口头展示。
展示一:我会分析
1、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 “拿到手里又放进”,“戴在头上又摘下”,写出了他们很 想买又不能买的矛盾心情。 2、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 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 还要借债购物。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3、“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这个“热闹”的场面更加 强了悲剧的色彩。 商店伙计们对农民可谓热情可掬,他们与那些骄横霸气的奸 商不同,他们也是拼命地挣扎在破产的边缘。 4、“洋”。文中有一句“上海东洋要打仗”指一九三二年 “一· 二八”在上海进行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满街的洋 货正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入侵我国的社会现实,也写出旧毡 帽朋友大丰收、大失望的社会背景。
船舷
不屑
嗤笑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的三件事:
贱价粜米(米行) 街头购物(街上)
船上议论(船头)
这三件 事也是三 幅场景!
展示一:我会讲故事
米行粜米
品析课文 米行粜米
学习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个场景:米行粜米。先独学,再对学解决以 下问题。6分钟样的心情和打算 去粜米的?讲述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 2、旧毡帽朋友后来等到的是什么结果?找出相应语 句,分析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和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展示三:我探究的主题是……
3、主题: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
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 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 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 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 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畅谈收获
展示三:我会分析
1、旧毡帽朋友。 2、人物描写深刻传神。本文对农民群体的刻画, 既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也有心理描 写、细节描写,而着重用了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 3、对农民群像的外貌描写,主要是抓住他们的共 同特征:“戴旧毡帽”,穿“破布袄”,缠“空褡 裢”——这些都是江南水乡农民的习惯打扮,具有 代表性,也看出了他们的贫困。 4、塑造群像效果好。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这一群 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 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学习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讲述故事,整体感知,理清小说
故事情节。 3、把握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讲述河埠头见闻
学习指导一: 对子两人合作,用对话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要求:
1、两人合作,边读边勾画生字词和精彩语句。 2、两人互讲故事,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重点讲述第一幕场景:米行粜米)
巩固提升
片断写作练习: 1、仿照课文塑造群像的写作手法,来描写我们课 间生活的片断,不少于200字。要求:当堂完成展 示。 2、文中场面描写精彩而感人,是我们学习写作的 好模本。请同学们选取学校生活的一个场面,如体 育课、就餐、课间操等,写一个片断,不少于200 字。要求:课后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3、课外推荐阅读茅盾的《春蚕》 (小说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它通过农民老 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 可辩驳地证明了,旧中国农民须在年成丰收之外, 去另找真正的出路 。)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的手法及
其效果。
学习指导一: 快速浏览课文,先独学,再对学解决一下问题。8分钟后展 示。 1、街头购物,他们原来有些什么计划,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2、在紧缩预算之后,还是买了一些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 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3、街市上的情景怎样?在这里旧毡帽朋友得到了“礼遇”, 为什么? 4、街上的商品,差不多每样前面都加了个什么字?对这个现 象怎么理解? 自研共探: A、独学,在文本上做好圈点批注。 B、对学,独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 C、群学,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