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和北极黄河站的名称、位置。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资料、图片及收集的有关资料信息,认识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读图提问法、小组讨论自学合作指导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南极地图,有关极地地区科学考察活动和考察站的资料及景观图片,南北极动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约1-2分钟)学习任务二:科学考察的宝地(15-16分钟)你能说出三个科学考察站建立的时间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

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学习任务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约15-16分钟)三、归纳总结(约1分钟)四、迁移提升(约2分钟)五、智能测评(约7-8分钟)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长城站B.中山站C.和平站D.东方站2、到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是北半球的()A.夏季B.春季C.秋季D.冬季3、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建立了众多的科学考察站 B 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C 都非常寒冷 D都没有长期定居人口4、南极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A 煤炭资源B 铁矿资源C 生物资源 D固体淡水资源5、假如你是一位光荣的科考队员,并将去南极考察,去之前必须明确考察的内容,下列不符合南极考察内容的是()A 矿产、淡水资源的考察B 海洋生物资源的考察C 森林生态系统的考察 D原始自然环境的考察6、人们去极地考察的最终目的是()A 为了自然探险B 为了观光旅游C 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D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7、南极考察队员们可能遇到的危险有()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积雪、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人③酷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④整个南极大陆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⑤随时可能遭到熊的袭击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8、为了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A《南极条约》B《21世纪议程》C《巴西环境报告》D《生物多样性公约》9、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A.去南极捕鱼B.大规模的开发南极矿产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10、材料一: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于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标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道极地地区考察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重点)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模块:情景导入点拨:这就是2014年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既然南极地区气候如此恶劣,为什么人们还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呢?因为全球环境是一个整体,一只南美第二模块:温故知新师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和评价。

〖承转〗2012年11月5号我国第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极。

第三模块:关注极地活动二:关注科考由于两极地区对人类有巨大的价值,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教师以图片方式展示,并在地图上标注了解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四个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在北极地区建立的黄河考察站。

播放视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日本捕鲸”。

看完之后谈一谈感想。

然后出示保护极地,世界在行动,中国在行动等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极地我们怎么办。

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应该怎么做?.保护极地世界在行动,科考人员是如何做第四模块:收获平台第五模块:探究作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课下查找有关【达标测试】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结合右图完成1~2题。

1.(2012·枣庄)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2.(2012·枣庄)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异常变化B.火山、地震频繁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3.(2011·枣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宝库,下列哪一项描述不符合...南极地区的情况A.它储存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B.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C.它分布有大片的亚寒带针叶林 D.它的周围生活着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2014·枣庄)图a示意我国南极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布,图b是泰山站主楼照片。

7.5《极地地区》优秀课件(第2课时)

7.5《极地地区》优秀课件(第2课时)

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4.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 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学习目标 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认识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了解极地地区主要的 学习目标 2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的原因,知道两极地区科 学习目标 3 学考察的现状,认识我国的几个科考站。 学习目标 4 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 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建议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2课时达成学习目标3、4】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谁先到达了北极点
北极探险
皮尔里
1909 年3月1日,美国人皮尔里从哥 伦比亚岬地出发,队伍中有4个爱斯基 摩人和他的黑人仆人。他们越过了240 千米冰原,4月6日,到达了离北极还有 8千米的地方,北纬89°57'。北极没有 陆地,只是结冰的海洋。他们在这里插 上美国国旗。 1909年9月1日,美国医生库克声称 于1908年4月21日已经到达了北极点。 1909年2月,库克和伙伴富兰克往 北进发。3月18日,他只留下两个爱斯 基摩人和26条最强壮的狗继续前进,目 标是要往北推进804.75千米。按照计算, 他们认为,4月21日己经到达了北纬89 ° 46'的地方,在那里呆了24个小时, 然后踏上了归途。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新知2
极地科学考察
世界最丰富的磷虾资源
• 南极海域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南极磷虾是 高蛋白质的食物,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同时, 它是南极海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是维持海洋生态 平衡的关键。

极地地区 第二课时

极地地区  第二课时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 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学习重点: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学习难点: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这里是洁白的世界,积雪如山,终年不化,笨笨的企鹅在南极成群结队的进行在冰天雪地中,在地球的另一端,可爱的北极熊、北极狐……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在认真看书,做好书本活动题的基础上,做下面练习。

1、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南极地区包括___________以及周围的海洋。

2、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即使在暖季(每年的______________)也非常寒冷。

3、南极地区冰层的厚度2000多米,素有“”之称,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形成的。

4、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和“_____________”。

5、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6、北极地区包括______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_______、北美三洲的陆地和_________。

7、中国南极长城站邻近的南极半岛()A、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B、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C、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D、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8、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洲B、隔着麦哲伦海峡与南美洲相望C、是世界面积最小的洲D、南极洲陆地都在南极圈内三、展示互动。

四、练习巩固:读下面的北极地区示意图,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A海峡是________海峡,它是________洲与________洲的分界线;B海峡是________海峡,它是________洲与________洲的分界线,该海峡两侧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科考宝地和环境保护)精品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科考宝地和环境保护)精品课件

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1.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1911年12月14日完成 人类首次到达南极的壮举
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由于 体力衰竭和暴风雪,探险队全部遇难
极地探险家阿蒙森
极地探险家斯科特和同伴
说一说 极地探险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酷寒、烈风、暴风雪
高山、深谷和冰裂缝
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1.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 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 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 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 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2004.7.28,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 站——黄河站。
2009.2.2,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2014.2.8,南极泰山站正式开站。 2018.2.7,南极罗斯海新站正式奠基。
中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想一想这是 为什么?(运输、工作)
合作研究
南极夏季景观
科考时间
(南极12、1、2月,北极6、7、8月)
石油泄漏等重大突发污染 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 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
极地地区变暖,不仅会导 致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当地 赖以为生的陆上及海洋动物的 栖息。
三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2.环境保护
演说小讲堂
请根据上节课完成的课后作业,做一 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 做些什么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

《极地地区》PPT课件(第2课时)

《极地地区》PPT课件(第2课时)

C.矿产资源,淡水资源考察 D.原始自然环境考察
2.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于(C )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B.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C.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D.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2012年4月8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
各项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胜利凯旋。
原因如下:①南极以陆地为主,北极以 海洋为主,陆地放热和冷却,降温幅度比海 洋大 ②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海拔高 ③南极地 区一年内的日照时间比北极短
图10.5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
科学考察的宝地
图10.6 南极科学考察示意
图10.7 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
图10.8 北极地区深海取样
原因
极地科学考察
科考站
极地地区
问题
极地保护在行动
措施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在地球南北两 端,有个十分特殊 的地区:北极地区 和南极地区。位于 地球最北端的北极 地区,是北纬 66.5°(北极圈) 以北的广大区域,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 分,以及沿岸的亚、 欧、北美三洲的陆 地和岛屿;位于地 球最南端的南极地 区,是指南纬 66.5°(南极圈) 以南的广大区域, 包括南极大陆,以 及周围的海洋。两 极地区都是冰雪覆 盖的寒冷世界。
图10.9 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南极周围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滥 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经陷入危急中。北极地区的北极 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也遭到人们的滥杀。极地 地区的环境保护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为了保护南极的生 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 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 加入《南极条约》。

七下 7.5 极地地区(第2课时)

七下 7.5 极地地区(第2课时)

【课题】七下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道极地地区考察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导入:[教师指图讲述]20世纪以来,人类的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了科学考察阶段。

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探究一:极地科学考察学生看图片,阅读探险事迹,积极被故事所吸引。

通过探险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极地地区极地科学考察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图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说出南极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图说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记住黄河站说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重要性。

记住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合作探究教师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图【提问】如何在北极地区图上标注出东、西经度?【教师讲述】我们可以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到本初子午线,然后在本初子午线上画出地球在北极上的逆时针弧线,箭头所指的为东经,箭尾后方为西经。

教师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图。

【提问】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哪一个科考站是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探究: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1.黄河站位于、半球,在圈以内有现象。

学生感悟:判读东西半球: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2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立了、和站。

2014年初,中国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

极地地区(第2课时)示范教案

极地地区(第2课时)示范教案

《极地地区》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通过极地科考的历程,感悟科学精神。

3.运用资料查找实例,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说出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极地科考队员的装备提问:极地考察队员的服装和设备,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生:(可能的答案)在极地考察,科考队员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防止强紫外线照射,避免雪盲;还要穿上雪地靴,以便在冰雪上行走,避免冻伤脚······师:环境如此寒冷的极地为何吸引大量的科学家们前往呢?去往极地又进行哪些科学考察呢?本节课让我们继续南极探险(板书)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第五节极地地区二、极地科学考察1.极地资源观察南北极地区地图,找找都有哪些矿产资源?生:(可能的答案)北极地区有着铁、金、天然气、石油和镍等矿产。

南极地区有铁、煤和石油等矿产。

(1)南极地区资源南极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

在南极,冰雪资源也很丰富。

那里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例如,在南极可见到海豹、巨鲸、企鹅、磷虾等珍贵的动物…….(2)北极地区资源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教师举例:(承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极地科考20世纪以来,人类的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了科学考察阶段。

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了对大气层臭氧层空洞的观测和海冰变化的研究,为人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基础。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真阅读课本的资料、图片及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信息,认识两极地区地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3)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计用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积极发言2分钟自主探究二、科学考察的宝地提出问题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各有哪些自然资源?2南极地区目前已有多少个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实验站2.你能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为什么要对极地地区加以保护?2应该怎样对极地地区进行保护?自主学习教材P104-P108相关内容,思考并展示问题答案:1、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18个国家3、长城站、中山站1、人类滥捕滥杀2、《南极条约》10分钟合作探究展示提高二、科学考察的宝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明确答案1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3.教材p107活动题24.你能说出长城站在中山站的相对位置吗?5、从各国极地科考队员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及时点拨、评价、鼓励练习:同步p102即时巩固承转:人类在对极地地区的考察利用中,还应注意那些问题呢?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讨论教材p108活动1点拨、评价、鼓励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七下第七单元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七下第七单元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课题】七下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认识开展极地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开展极地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设计较为合理,通本学习认识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完成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学情分析】本节课,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

学生有如下特点:经过将近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最求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的的科考站。

(重点)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的重要性。

(重点)【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导学-合作探究-训练反馈)【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危险重重,但是仍然有许多国家科学家、探险家积极去极地探索,你知道我国在极地分别建设了哪些科学考察站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知道我国建设了这些科考站,那你知道我国最近刚建成的南极科考站吗?播放泰山站的视频学生踊跃发言说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绝大部分同学并不知道,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观看视频利用旧知引路,同时为科学家的不畏艰险的求知精神埋下伏笔,通过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

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

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第7章第五节极地地区 (第2课时 极地科考和保护)课件共32张幻灯片

第7章第五节极地地区 (第2课时  极地科考和保护)课件共32张幻灯片

达标检测
6.读“南极地区图”,回 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的名称: A ____洋;B___洋; C ____洋;D ____洲; ⑵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 站: F____,G____ H____ ⑶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 转方向
H
知识梳理
极 地 的 科 考 与 保 护
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高风险的南 极科学考察
冰缝
暴风雪
坠机
我骄傲
风 雪 半 载 极 地 路 第 29 次 南 极 科 考
注意科考成果
极地保护在行动 科考队员谈到行程中见到融化的冰 川;在南极有强紫外线等给考察队员设 下一道道障碍。 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 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极地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呢?
1、冰川消融
大西洋

太 平 洋
南极高原
度 洋
南极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气候 : 代表动物
北 美 洲
格陵兰岛
北 冰 洋
欧 洲
亚 洲
北极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气候 : 代表动物:
第7单元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5课 极地科考和保护 (第2课时)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极地科学考察
北极、南极遥远而神秘,长久以来吸引着人们前去探险和科 学研究。2012年11月5号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 出发。
探究(一 ) 为什么要进行极地科学考察?
从图中你可以提取什么信息? 矿产资源丰富 如煤、铁等 生物资源丰富 如企鹅、鲸鱼等
煤一般形成与温带且有森林生长的地区, 而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 源,原因是什么?
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先后到达了我国南极的长 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你能找到它们吗?

极地地区精品课件第2课时

极地地区精品课件第2课时
(1)南极地区
乱捕滥杀鲸
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 日本猎捕鲸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 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 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 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 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新课学习
滥杀海豹
流浪于人类居住地的海豹和北极熊
1.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_长___城___站_ ;东南极考察站 中___山___站____ ;南极内陆考察站昆___仑___站___我国北极考察站 _黄__河___站____。
2.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__大___仓__库___”。地下埋藏 着__丰___富___的___矿__产___资___源___,地上储存着_大__量___固___体___淡___水__资_ ,源 沿岸及海域栖息着___无___数__海___洋___生___物_____ 。为科研提供 了___领___域__广___阔___的___天___然__实___验___室_____。
2.北极地区的__海__豹_ 、 海__狮___ 、 __海__象_等动物同样 遭到捕杀。北极的石__油___ 、 天__然__气_等资源的开采、加 工,导致北极地区的__环__境__污__染__ ,石油泄漏给北极 地区__海__洋__生__态__环__境___带来极大破坏。
3.1952年,12国针对南极的___和___平__利__用_____、 科___学__考__察___、___环__境___保__护____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_1_9_8__3_年正式加入此条约。 4.国际上针对北极环境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 《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
(2)北极地区 滥杀海狮
滥杀海象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 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  第2课时

科考日记三
南极地区真是个天然实验室!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
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 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全球已 有许多国家在此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极地区被称为“天然实验室”的地理原因。
(威海中考)目前,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选址区域定于难言岛。读图,完 成 3、4 题。
3.下列关于难言岛经纬度位置的判读,正确的是( A ) A.164° E,75° S C.136° W,80° S B.164° W,75° S D.136° E,80° S
4.关于南极地区及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我国所有的南极科考站都位于南极圈以南 B.南极科考时间多为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 C.南极素有“冰雪高原”和“风库”之称 D.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极少,淡水资源缺乏 5.(云南中考)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做法正确 的是( D ) A.在南极海域捕鲸 C.把垃圾埋在雪地下 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使用
经典名题 【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南极大陆的颜色最可能是( A.黄色 C.褐色 B.白色 D.紫色 )
【解析】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 陵用黄色,高山用棕褐色。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 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南极地 区平均覆盖 2000 多米以上的冰川,应是白色。
己呼吸飘走时被冻住的声音,就像爆竹的噼啪声;七级大风真是平平常常, 早上施放的探空气球,还没灌满气,就被吹爆了;暴风雪里的雪根本不是天 上来的,而是地上卷起来的,南极年平均降水量 55 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 5 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

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 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

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

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

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

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

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

教师板书: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2)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

(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

(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

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

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102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

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

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

(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

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

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 105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 南乙−−→−西南文森峰−→−南阿蒙森—斯科特站−→−北东方站−−→−西北和平站)(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

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承转过渡: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

2003年8月22日,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度24分、西经149度05分的一块3米厚、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那么,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洁净的土地呢?教师板书: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P107的新闻报道和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P108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并结合P108活动1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

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升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板书: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扩展引导: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讨,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保护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环境。

[课堂小结]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极大的科研价值。

投影展示本章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设计1 第十章极地地区二、科学考察的宝地1.长城站和中山站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设计2设计3●活动与探究1.2003年元月,美国政府宣布,将拨款2000万美元,在南极大陆修筑一条连接麦克默多和南极点的公路,以便科学考察者和物资运输能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

据下图回答问题。

(1)此公路的长度最有可能是(B)A.1000米B.1600米C.2000米D.2600米(2)麦克默多站位于A站东南方向。

(3)美国在南极修公路的计划刚刚宣布便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请谈谈你的看法。

(南极是目前世界上人类唯一没有留下战争痕迹的地方,南极公路的建成将会使这块世界上最后的净土被毁,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2.请同学们一起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报道、图片,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

内容可涉及极地地区的各方面,也可是两极地区的科考、开发、环保的科幻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