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研究进展_吐尔洪_努尔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易感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 等,严重者可导致不孕不育、 流产等后果
布鲁氏菌病防治策 略研究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等
疫苗效果: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疫苗研发: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正 在进行疫苗研发
制定防控策 略:政府制 定防控策略, 包括预防、 控制和治疗 措施
提供医疗资 源:政府提 供医疗资源, 包括药品、 疫苗和医疗 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公 众对布鲁氏菌 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体 系:政府建 立监测体系, 及时发现和 控制疫情
促进国际合 作:政府促 进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布 鲁氏菌病全 球传播问题
国际合作:各 国共同研究、 分享经验和技 术,提高防治
效果
交流平台:建 立国际交流平 台,促进信息
共享和合作
政策协调:各 国公共卫生政 策协调,共同 应对布鲁氏菌
病
资源共享:共 享医疗资源、 疫苗和药品, 提高防治效率
布鲁氏菌病防治的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 向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技 术对布鲁氏菌进行改造,降低其 致病性
建立全球性的布鲁 氏菌病防治网络, 共享信息和资源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 合作,共同研发新 的诊断、治疗和预 防方法
推动国际间的政策 协调,制定统一的 布鲁氏菌病防治标 准和规范
加强国际间的人才 培养和交流,提高 全球布鲁氏菌病防 治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科研合作,推动防治技术研发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 进展
汇报人: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A i l s a dy a d F e c n e ma Hu b n r n e d S i c n e
2 0 2 6 :3 4 0 8, 9( )4 — 6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彦 婷 , 刘艳 琴 , 赵林 立 , 雨 霞 周
(.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科 学 与 医 学 学 院 , 蒙 古 1 内 内
g l , C T o etc n l ge l c u dd tc eB u el c u a ey q ik y a d s e i c l . o d P R. h s h o o isal o l ee t h r e l a c r t l , u c l, n p c f al e t a i y
e o n u c n mi ls n e iu u l e l r b e T U . h e t gwo k o u el st e i o t n a n  ̄ o se o o c o sa d s r sp b i h a t p o l m. h S t et si r f o c h n Br c l wa } mp ra t r t a l pt o p e e t t c u r n e T ea t o u r v n s c r c . h u h rs mmaie ed tc in tc n lg f r e l u h a i o e rz d t ee t h o o y o u e l s c si h o e B a mmu o o y E I A, o li a n lg L S c l d o l
a d ma y k n s o n ma . r c la c u d if ce u n n n id a i 1 B f u el o l n e td h ma ,ma y k n s o v s c n i n ma s a d r s l d i n id fl e t k a d w l a i l n e u t n i o d e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液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它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一、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摄入含有布鲁氏菌的食物或水源以及呼吸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可以在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结核病灶、胎盘、性腺和体液等部位中存活,并长期存在于这些组织中。
因此,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如屠宰、剖宫检查、饲养、照顾动物等活动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播。
另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生肉、生奶等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也是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气溶胶污染物的工人,如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二、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多种机制侵入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从感染源进入人体后侵入巨噬细胞并避免被巨噬细胞杀死来存活和复制。
一旦进入巨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体融合过程来逃避被杀死。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干扰巨噬细胞的活化。
布鲁氏菌破坏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干扰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使得病原菌能够在宿主内持续存活并引起疾病。
三、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动物和食品的监测与检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对于动物方面,应加强兽医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对经过临床检查有布鲁氏菌感染风险的动物进行强制性标记、隔离、处理或宰杀,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对于食品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布鲁氏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感染的新发现与新进展
布鲁氏菌感染的新发现与新进展近年来,布鲁氏菌感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多种动物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牲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近期的研究表明,在对布鲁氏菌感染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与新进展,为防控布鲁氏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布鲁氏菌感染源头。
传统认为,布鲁氏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摄入污染食物或饮水等途径传播。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空气传播也是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研究人员在布鲁氏菌感染病例调查中发现,一些患者与感染牛群暴露于同一空气环境下,而没有直接接触到感染的牛只。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病原学研究,发现他们体内存在着与布鲁氏菌高度相关的基因,证实了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这一发现为今后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在对布鲁氏菌的基因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基因测序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布鲁氏菌感染相关的潜在致病基因。
这些基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还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此外,通过对布鲁氏菌基因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和追踪感染源,提高布鲁氏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
另外,近期的研究还揭示了布鲁氏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
布鲁氏菌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激活,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浸润。
研究人员发现,布鲁氏菌感染会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信号通路,抑制抗原呈递和T细胞活化,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通过对这些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布鲁氏菌新感染源的报道。
以往认为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牛、猪、羊等畜禽类传播,但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非传统的感染源。
比如,一些研究表明布鲁氏菌也可能存在于食用蚕豆、某些水果和蔬菜等植物中。
这些新的感染源给布鲁氏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加强监测。
布鲁氏菌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般 比 第 一 次 流 产 的 时 间要 迟 。流
产时 除在数 日前表现精神 不振 ,食 欲下 降,时 起时卧 ,阴 唇肿胀等分
娩 预 兆 外 ,还 有 生 殖 道的 发 炎 症 状 , 从 阴 门 流 出黄 红 色 或 灰褐 色的 粘 液 , 乳 房 肿 胀 。流 产 的 胎 儿 多 为 死 胎 或
染 媒 介 。 因 为 大 多 数 病 牛 在 流 产 或 正常 分娩 之 后 由奶排 出布鲁 氏 菌, 特 别 是 在 流 产 或 产 犊 后 一 周 内 排 菌 最 多 。 此 问 题 应 引起 相 关 部 门 的 高
六 、防控布鲁 氏菌病存 在 的问题
1 .目前 , 由 于 国 家 未 将 防 制 布
流 行 趋 势 。各 地 方 政 府 都 应 重 视 布
鲁 氏菌病 的 防制 工作 。
畜的危害。提高 认识 ,让防制 布鲁
氏菌病 成 为人 们 的 自觉 行 动 。
即 使 发 现 有 布 鲁 氏菌 病 牛 ,让 经营 者 主 动 淘 汰 处 理 病 牛 实 在 是 一 件 不 容 易 的 事 。 殊 不 知 , 阳性 牛 的 存 在
3 即 使 疫 源 不 能 及 时 清 除 。 有 . 些地 方即 使发现 有患 病动 物 ,由于 补 偿机 制不 健全 ,补 偿资金 不 到位 ,患
病动 物不 能及 时扑 杀 ,污,牛 奶 就 可 能
成为传染给 人布鲁 氏菌病 的重要传
布 鲁 氏 菌 病 ( rcl s ) 是 B u e oi l s 布 鲁 氏 菌 ( rcl )属 的细 菌 侵 入 B ue a l 机 体 引起 的 传 染 病 ,他 是 一 种 严 重 的 人 畜 共 患 传 染 病 。 该 病 不 仅 严 重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健康养殖·诊疗畜牧业环境 2020.2476摘 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传染速度快,防控不及时可能会危害人畜健康,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布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方法,为科学防控布鲁氏菌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治技术1 前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多种动物和人易感染,临床上表现为不孕、怀孕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附睾炎及关节炎,且母畜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而继发不孕症,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布鲁氏菌病感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一旦不能及时发现确诊,造成防控不及时就会给养殖户和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主要介绍布鲁氏菌病的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布病的防控政策和净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2 病原学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首次分离时呈球形、短杆形或球杆形,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毒力较强的菌株有夹膜。
世界卫生组织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于1985年根据布鲁氏菌的抗原性和生化特性将其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包含3个生物型),牛种布鲁氏菌(包含9个生物型),猪种布鲁氏菌(包含5个生物型),绵羊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
2007年研究者从鲸鱼、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鲸型布鲁氏菌和鳍型布鲁氏菌。
3 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中东、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地中海盆地等牛羊养殖集中但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
布鲁氏菌感染范围广,多种动物易感,主要是羊、牛、猪,其次是马、鹿、犬、骆驼、鼠以及野生动物,同时人也易感。
易感动物中,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的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预防兽医学进展-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
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摘要:布病,尤其是由羊种布鲁菌引起的布病,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报道的布病病例超过500万。
布鲁菌已经被CDC列为B类病原体,成为潜在的生物武器。
布鲁菌也是最常见的实验室源性病原体。
布病的流行地域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地和复发地的报道。
由于布病给动物产品及公共卫生安全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许多有效的疫苗正在用于动物免疫,但至今仍没有理想的人用疫苗可以使用。
关键词:布鲁菌病;人兽共患病;研究进展1 病原布鲁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孢子和荚膜,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它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
布鲁菌与Ochrobactrum、Rhizobium、Rhodobacter、Agrobacterium、Bartonella和Rick-ettsia都属于α-2亚类蛋白菌。
目前已经确认布鲁菌有9个种,其中对陆生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7个种,即 B.abortus、B.meliten-sis、B.suis、B.ovis、B.canis、B.neotomae、B.micro-ti。
对海洋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2个布鲁菌种,即B.ceti和B.pinnipedialis。
前3个种被称为经典的布鲁菌种,其中B.abortus有7个生物型,B.melitensis有3个生物型,B.suis有5个生物型,其他的种还没有被分型。
布鲁菌菌株的命名主要依据其优先感染的宿主动物。
目前5个布鲁菌种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成测序并可用,大约还有25个布鲁菌菌株正在被测序。
所有布鲁菌种的基因组大小和组成都十分相似,基因组的平均长度约为3.39 Mb,并由2个环形的染色体组成,染色体Ⅰ约2.11 Mb,G+C含量为57.2%;染色体Ⅱ约1.18 Mb,G+C含量为57.3%。
布鲁菌没有经典的编码荚膜、质粒、菌毛、或内毒素的基因,并且与其他的细菌性病原体相比,那些与布鲁菌在宿主内寄生及在巨噬细胞内复制的相关因子了解的相对较少,同时对布鲁菌与其宿主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仍不是很清楚。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马丽梅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8期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病原学诊断1.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金标准”,但失败率高,对慢性布鲁氏菌病几乎无效,常用于羊种布鲁氏菌病和猪种布鲁氏菌病的鉴别诊断,很少用于牛种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生长困难而且缓慢,Araj 对173 位急性布鲁氏菌病(可能是羊种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细菌分离培养试验中有91 例成功。
分离出细菌的时间间隔如下:1 周~13% ;2 周~ 65% ;3 周~ 19% ;4 周~ 3%。
2. 显微镜检查。
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脏、脾脏、淋巴结、胎儿和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或改良柯氏法染色, 镜检, 如染成红色球杆状或短杆状,即为布鲁氏菌,小杆菌, 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判定直观明了,但失败率较高。
3.PCR 技术。
今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 技术在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种型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布鲁氏菌特有的DNA 序列使PCR 技术的检测效果特异而敏感。
PCR 技术主要用于人布鲁氏菌病的检测。
然而,PCR 技术用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已治愈患者体内仍能检测到布鲁氏菌DNA。
二、血清学诊断机体在感染布鲁氏菌约一周后便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诊断技术通过对抗体的检测来诊断布鲁氏菌病,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SAT)、抗球蛋白试验(AHG 或Coombs 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等检测方法。
1. 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SAT)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对急性布病有很好的检测效果,试验操作简单,但耗时较长。
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
布病 又称波状热 , 是 由布鲁菌属细菌通过消化
第 5期 王 国艳 , 等. 布鲁菌病 的研 究进展
— - — —3 8 7. - — —
道、 呼吸道 、 皮肤或黏膜途径 侵入机体引起 的急慢性 变态反应性疾病 , 具有传染性 , 可形成交叉感染 , 属于 自 然疫源性疾病 , 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 其主要表 现为 长期 发 热 、 多汗、 肝 脾 淋 巴结 肿 大 、 疲乏无力 、 男 性附睾炎 、 关节肌 肉疼痛等 , 主要侵犯大关节 , 疼痛呈
中 图分类 号 :R 5 1 6 . 7
布鲁菌病 ( b r u c e l l o s i s ) 简称 布病 , 是 目前世 界上 最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 其病原菌布鲁菌现 已 经被疾病管理 中心列为 B类 病原体 , 是一 种动物
基金项 目:吉林省教育厅 “ 十二五” 科 学技术研究项 目( 2 0 1 5 3 9 9 ) 作 者简介:王国艳 ( 1 9 9 4一) , ( 汉族 ) , 本科 在读 . 通讯作者 :金玉姬 ( 1 9 6 5一) , 女( 朝鲜族 ) , 教授 , 博士.
2 人 畜共患 的特 性
可引起睾丸炎和附睾炎 , 母畜多数会发生流产 、 早产、 死胎等严重后果 J 。人可因接触患病动物或布鲁菌
污染 物等途 径 经 消化道 、 呼吸道 、 皮肤 或 黏膜 被感染 ,
已知 的布 鲁菌 种 中对 人 最具 有 致 病 性 和侵 袭 力 的是 羊种 布鲁 菌 , 其次为猪种布鲁菌、 牛 种 布鲁 菌 和 犬 种 布鲁 菌 。布病 传染 源 主要是 发病 及带 菌 的家畜 ,
中时间生 存 较长 , 对 常用 的物理 消 毒方 法 和化学 消毒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
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
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
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
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
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
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布鲁氏菌病,又称为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危害了人和畜牧业的健康和发展。
为了准确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近年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分子流行病学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传染病在个体、种群和群体水平上进行监测和研究的方法。
在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中,分子流行病学可以通过分析布鲁氏菌的基因组,了解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推断菌株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以及评价疫苗的效力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首先,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布鲁氏菌存在着不同的菌株类型,这有助于对病原体的种源和毒力进行分级。
其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菌株传播动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通过分析布鲁氏菌的基因组变异和突变,研究人员还揭示了布鲁氏菌抵抗药物的机制,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疫情防控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通过分析菌株的种源和遗传背景,可以揭示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路径,根据传播途径,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通过分析病原菌的基因组和变异,可以筛选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的检测方法,提高病原体的检测率。
再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不同菌株的毒力和传染力,从而为疫苗设计和疫苗效力评价提供依据。
除了在基础研究和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对布鲁氏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筛选出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并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此外,通过研究布鲁氏菌的耐药机制,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布鲁菌病及其诊断方法研究进展_邢进
动物医学进展,2009,30(3):69-73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布鲁菌病及其诊断方法研究进展邢进1,王金锋2,赵宝华1*(1.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唐山市滦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河北滦县063700)摘要:布鲁菌病是当前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多种动物生命健康的人兽共患病。
由于该病临床症状复杂,引起的发热、流产等病理损害易与某些常见疾病混淆,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针对布鲁菌病的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和细菌学方法,但由于耗时耗力或对实验条件要求太高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快速的诊断方法,此种方法克服了以往方法的缺点,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鉴于布鲁菌病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对布鲁菌病的危害、症状、流行特点、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布鲁菌病;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图分类号:S85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09)03-0069-05布鲁菌病(Br ucello sis)是由布鲁菌(Br 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广泛的分布[1]。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人、畜布鲁菌病的存在和流行。
全球有布鲁菌病患者近100万例,而且每年以新发病例1万~2万例的速度增加[2]。
在我国,布鲁菌病是国家规定的二类法定传染病,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亦不容乐观。
截止至2007年初,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现人、畜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全国有布鲁菌病患者30万~50万,受布鲁菌病威胁的人口数达3.5亿,每年新发病人数为5000人~6000人,每年实际新病人数为25000人~30000人[3]。
鉴于布鲁菌病的危害和流行现状的严重性,为了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防治,本文对布鲁菌病及其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由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强,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在与带菌动物接触,或者是食用这类食物时,都非常有可能会感染。
这种疾病具有快速雾化的特点,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抑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最近几年,为了实现对布病的有效诊断,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治,相关学者对这种疾病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发展方向出发,制定防治方案。
在分子生物学角度上,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诊断,进而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
一、分子生物学现如今,在我国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下,多重PCR等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检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满足流行病学要求。
调查发现,Feteke 等学者,早在1990年,就应用PCR技术,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综合检测,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强,并且灵敏度也非常高,整体操作简便,检测的时间短。
一般可以在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有效应用[1]。
当前,普通的PCR方法,通常以BCSL31、插入序列IS711以及16SRNA等,作为不同模板的设计基础。
其次是多重PCR,其在检测中的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便,可以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
所以说这种分子生物技术,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诊断上,存在比较独特的优势。
荧光定量PCR技术,诊断快速,灵敏度高,并且重复性也非常好,主要在布鲁氏菌病早期诊断中应用。
同时,此技术还被应用到了流行病学的监测中。
此外,环介导等多种温扩增技术,可以用肉眼实现直接判定,降低成本,并不用专用仪器,是家畜布病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上,对布鲁氏菌病进行诊断,能够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有效分型,为日后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二、流行病学通过对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流行于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牛羊养殖比较集中,但一些经济技术不先进。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
感染人类的布鲁氏菌无鞭毛、无质粒、有荚膜,主要通过气溶胶感染,寄生于单核巨嗜细胞内,从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人感染布鲁氏菌可引起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家畜患病可导致流产、不孕、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重要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的诊治至关重要。
本文就国内外布鲁氏菌诊断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1 细菌学诊断方法1.1显微镜直接涂片检查采集绒毛膜水肿液、流产胎衣、胎儿胃内容物、肝、脾、淋巴结等组织,涂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显微镜直接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布鲁氏菌病,又被称为布鲁氏病或细菌性流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食用未经处理的感染动物产品或接触污染的土壤和水源而传播给人类。
由于布鲁氏菌的潜伏期极长,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诊,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抗生素,例如多西环素、链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然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且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耐受抗生素治疗,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寻找并研发新型治疗药物成为布鲁氏菌病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其中,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疫苗候选是布鲁氏菌鲁昂活疫苗(B. melitensis Rev.1 vaccine)。
该疫苗是以弱毒株的布鲁氏菌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培养加工而得到的。
该疫苗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预防效果。
然而,这种疫苗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孕妇和乳母等。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安全并适用于多种人群的疫苗仍然是布鲁氏菌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疫苗研发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药物来治疗布鲁氏菌病。
一项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是抗副胞囊素A(anti-Brucella cytoplasmic polysaccharide A)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副胞囊素A是一种布鲁氏菌独特的抗原,是诊断和治疗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靶点。
研究团队通过将小鼠免疫副胞囊素A蛋白,提取脾细胞并进行制备和筛选,最终得到了具有良好效果的单克隆抗体。
这种抗体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
其中,一种名为FK-273的小分子化合物在实验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抗布鲁氏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潜力。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布鲁氏菌主要感染动物,但也能够通过接触感染传播给人类。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并且在其应用前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免疫学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需要时间和金钱成本较高,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诊断技术以提高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效能。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PCR技术应用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
PCR技术通过扩增特异的DNA片段来检测布鲁氏菌的存在。
相比于传统的方法,PCR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布鲁氏菌,并可同时进行多个病原体的检测。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通过分子分型来研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亚型分类,为控制和防治布鲁氏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PCR技术,免疫学方法也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疫学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皮肤过敏试验。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布鲁氏菌抗原的抗体水平来诊断疾病。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经济的优势,但需要等待患者产生抗体,因此对早期感染的检测敏感性较低。
皮肤过敏试验则是通过在患者皮肤上施加布鲁氏菌抗原来观察过敏反应。
该方法实施简单,但不适用于慢性感染的患者。
近年来,生物传感技术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传感技术包括免疫传感技术、核酸传感技术和生物化学传感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检测样本中布鲁氏菌特定的生物标记物,如核酸、蛋白质或代谢产物来确定疾病的存在。
生物传感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可以实现实时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除了诊断技术的进展,布鲁氏菌病的应用前景也拓宽了。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在动物保健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不仅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
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
布鲁氏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农畜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展示了其巨大的应用前景。
在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布鲁氏菌感染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疫情。
同时,中国科学家还开展了大量的布鲁氏菌疫苗研发工作,提高了畜禽的免疫力,降低了疫情的发生率。
此外,国内的研究人员还积极探索了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了高效的抗布鲁氏菌感染药物,为病患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在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外研究方面,国际学术界也是积极的。
许多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感染与人类疾病的密切相关性,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关。
因此,国外的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更好地治疗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国外的研究还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可能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关节炎和心内膜炎。
因此,国际学术界也在积极探索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感染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首先,布鲁氏菌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示物,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研究表明,布鲁氏菌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的敏感性很高,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其次,布鲁氏菌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菌模型,用于研究嗜菌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最后,布鲁氏菌感染的防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开发新型的布鲁氏菌疫苗和快速检测方法,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尽管布鲁氏菌感染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布鲁氏菌的快速变异性,研发高效的抗菌药物和疫苗仍存在一定难度。
其次,布鲁氏菌感染在人畜共患病中的传播机制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布鲁菌病研究进展
4 微生物学检验
本菌传染性大 , 要注意 防止实验室污染 。
4 . 1 分 离培 养
种型产生 H S 。该菌抵抗力较弱 , 巴氏灭菌 1 0~1 5 m i n杀灭 , 1 %来苏儿或 2 %福尔马林或 5 %生石灰乳 1 5 m i n杀灭 ,直射
关键词 : 布鲁菌
中圈分类号 - , Q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6 9 9 7 ( 2 0 1 3 ) 1 9 -0 0 3 4 —0 3
自从 1 9 0 5年 B o o n e 在重庆首次对布鲁菌( B r u c e l l a ) 作 正 式
等均敏感 。 3 致病性和免疫性 布鲁菌侵人人体后 , 被吞噬细胞吞噬 , 由于具有荚膜 , 能 抵抗吞 噬细胞 的吞 噬销毁 , 并能在该细胞 内增殖 。经淋 巴管
阳光 0 . 5 ~4 h 杀灭 。 布 片上 室 温 干 燥 5 d 或 在 干燥 土壤 内 3 7
急性期 采集基 ( 一半斜 面 , 一半液体 ) 置3 7 o C1 0 %C O : 环 境 中培养 , 每 隔 2天检查一次 , 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 , 使液体浸过斜 面上 , 有细菌生长 , 可依鉴定项 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一 个月培养无 细菌生长 , 可报告阴性。 4 . 2 血清学检查 通常作凝集试验 , 判定凝集效价 1 : 5 0可疑 , 1 : 1 0 0以 L为 阳性 。效价增 高 4倍 以上时 , 更有诊断价值 。 5 诊断技术
疫 。布 氏杆 菌 多 为细 胞 内寄 生 , 抗 体 不 易直 接 发 挥 作 用 , 故 一 般 诊 断 细 胞 免疫 较 重 要 。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 上海 畜牧兽 医通讯 》 2 0 1 3年 第 5期
布 鲁 氏菌病 研 究进展
李 智 红 王 芳 蕊 韩 克 元 王 镇
(天 津 市 动 物 疫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3 0 0 4 0 2)
布 鲁 氏菌 病 是 由 布 鲁 氏菌 引 起 的 人 、 畜共患传 染病 , 属 二类动物疫 病。在家 畜 中 , 牛、 羊、 猪 最 常发 生 , 且 可 由牛 、
畜 间发 病 逐 年 上 升 , 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1 病 原
布 鲁 氏 菌 属 有 6个 种 , 即马 耳 他 布 氏杆 菌 ( B r u c e l l a .
me l i t e n s i s ) 、 流 产 布 氏杆菌 ( B r .a b o r t u s ) 、 猪 布 氏杆菌 ( B r . s u i s ) 、 绵 羊 布 氏杆 菌 ( B r .o v i s ) 、 犬 布 氏杆 菌 ( B r .c a n i s ) 和 沙 林 鼠布 氏杆 菌 ( B r .n e o t o ma e ) 。不 同种 类 的 布 氏 杆菌 大多 具
患病或带菌动物史, 并且接触时间较长 、 数 量较多 、 机 会 频 发 且无任何 防护措 施。 。 布 氏 杆 菌 的侵 入 感 染 可 经 呼 吸 、 消
严重 ; 而B r . a b o r t u s 对人 的易感性 及危害 相对较轻 , 但 对 牛
则高度易感 , 危害严重 ; B r .s u i s 对 猪 和 人 均 表 现 出高 度 易 感
见 、 ”。近 年 在 全 国大 部 分 省 区 、 医院 、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和
兽 医 部 门 分 离 到 的 布 鲁 菌株 近 千株 , 其 特 点 是 在 布 病 患 者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07,28(7):82 87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布鲁菌病研究进展*吐尔洪 努尔1,谷文喜1,何倩倪1,热合木江2,布合丽切木 依干巴地3,刘丽娅1(1.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自治区动物防疫监督总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63;3.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畜牧局,新疆喀什844000)摘 要:布鲁菌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
我国25个省(市、区)有人、畜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布鲁菌病在多数疫区明显有回升趋势。
2005年全国新发病19664人,发病率为1.504/10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布鲁菌是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引起人的波状热和慢性感染以及动物睾丸炎和流产等,直接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从多种海洋哺乳动物(海豹、海豚、鲸等)中也分离出布鲁菌。
通过DNA同源性比较,发现海洋与陆地哺乳动物布鲁菌DNA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布鲁菌分子结构的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和控制布鲁菌病提供了可能。
文章从布鲁菌病流行的历史与现状、布鲁菌的抗原分子生物特性、布鲁菌病的检测方法和布鲁菌病疫苗的现状等方面对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
关键词:布鲁菌病;脂多糖;外膜蛋白;疫苗中图分类号:S85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5038(2007)07 0082 06布鲁菌病(Br ucellosis)是由布鲁菌(Br ucella)引起的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慢性细菌性传染病。
布鲁菌可感染人类、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如发热、流产与不育、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害等,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家畜布鲁菌病最常发生于羊、牛和猪。
早在20世纪50年代,布鲁菌即为美军成功研发的第一个细菌战武器,因此也是生物反恐的一个重要对象。
传统上根据布鲁菌对宿主的倾向性和危害性进行分类,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种类有羊布鲁菌(litensis)、牛布鲁菌(B.abortus)、猪布鲁菌(B.suis)、绵羊布鲁菌(B.ovis)、沙林鼠种布鲁菌(B.neotanae)和犬布鲁菌(B.canis)。
不同种类的布鲁菌大多具有不同宿主间交叉感染的能力,并具有极为明显的宿主危害倾向性。
人和羊对羊布鲁菌高度易感,引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而牛布鲁菌对人的易感性及危害性相对较轻,但对牛则高度易感,危害严重。
猪布鲁菌对猪和人均表现出高度易感性,危害也较为严重,尽管对牛也能感染,但几乎不形成危害。
布鲁菌可经呼吸、消化、生殖系统黏膜以及损伤甚至未损伤完整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形成感染。
人类感染布鲁菌后一般不发生人与人的水平传播。
家畜,特别是对羊布鲁菌最为易感的绵羊、山羊和牛,是人类最主要的感染源。
1 布鲁菌病流行的历史与现状布鲁菌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该病的病原是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布鲁菌。
它主要引起人的波状热和慢性感染,引起反刍动物睾丸炎和流产等。
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约占全世界1/5~1/6的人受布鲁菌病的威胁,全世界现约有500万~600万人患布鲁菌病,每年新发病人约有50万人[1 5]。
在中国31个省(市、区)中有25个省(市、区)的人、畜有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全国受布鲁菌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5亿,有1200多个县市布鲁菌病疫区县,现有布鲁菌病患者30万~50万,每年新发病5000人~6000人,每年实际新病25000人~30000人[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布鲁菌病在多数疫区明显有回升趋势。
我国布鲁菌病疫区经常有疫情暴发的报*收稿日期:2007 04 26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1115)作者简介:吐尔洪江 努尔(1969-),男,新疆阿图什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预防免疫学研究。
告,如陕西、山西、内蒙、新疆及河北等地。
1990年~2001年我国累计检出病畜6542只,平均阳性率为0.36%,累计检出新发病人1373例,平均阳性率为3.28%[7]。
1995年以来,我国人畜布鲁菌病疫情明显回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20是世纪90年代全国布鲁菌病暴发点205个,年均20.5个。
2001年-2005年发生552个暴发点,年均110个。
2001年-2005年全国新发病人分别为2898、5505、6448、11472、19664人,发病率分别为0.228/10万、0.410/10万、0.478/10万、0.883/10万及1.504/10万。
疫情上升幅度较大的是2002、2004年和2005年。
2002年较2001年上升90.0%,2004年较2003年上升77.9%,2005年较2004年上升71.4%。
2005年新发病人数超过历史最高记录[8]。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布鲁菌病受到的广泛重视。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The w orld health or g anization,WH O)召开会议讨论布鲁菌病疫苗的研究发展,在人和动物布鲁菌病疫苗的研究方向面得一致意见,并进行国际合作,在任何时候分享资源与经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 g 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强调了布鲁菌病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而且还影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贸易,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牧区经济的影响最大。
2 布鲁菌抗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布鲁菌细胞膜是一个3层膜的结构,最内层的膜称为细胞质膜,外层膜称为外周胞质膜,最外层膜称为外膜。
外膜与肽聚糖(peptidogly can,PG)层紧密结合组成细胞壁,含有脂多糖(lipo lpo lysaccha r ide,LPS)、蛋白质和磷脂层[9]。
根据LPS是否含有O链(O chain),将布鲁菌分为光滑型(smo oth, S)和粗糙型(rough,R)2种。
光滑型(S)布鲁菌的LPS含有O链,它的O链部分含有布鲁菌表面绝大多数的抗原位点,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性抗原,而粗糙型(R)布鲁菌的LPS缺少O链。
外膜的蛋白质也叫外膜蛋白(o uter m em brane proteins,OM Ps),在S型布鲁菌表面由于受到LPS的遮盖,不能充分表露出来,R型布鲁菌表面缺少O链,OM Ps能够显露出来。
2.1 脂多糖(LPS)的O链分子生物学特性O链部分含有布鲁菌表面绝大多数的抗原位点,为一条线形长链。
目前发现的O链表面有7个不同的抗原位点,它们分别是A、M、C(M=A)、C (M>A)、C/Y(M>A)、C/Y(M=A)、C/Y(A>M)等,菌体A、M、C、C/Y抗原的比例与种型有关。
所有布鲁菌种及它们的生物型变种染色体DNA的同源性在90%以上。
在布鲁菌染色体上,有一长度为14kb的DNA片段,该片段含有7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参与了O链的生物学合成,而且这7个基因在R型布鲁菌中也呈现高度保守状态[10]。
它们分别是WbKA、g md、per、w zm、w zt、w bkB和w bkC,分别编码相应的酶和蛋白甘露糖转移酶, GDP 甘露糖4,6脱水酶,pero samine合成酶,ABC 运载体 (所有膜蛋白),ABC运载体 (AT P酶),一个假设的功能未知的蛋白和一个假定的甲酰基转移酶,其中w zm和w zt与菌体表面O链的缺失有关。
甘露糖转移酶的数量与O链含有 1,2键和 1,3键的数量有关,即决定O链表面抗原的类型,而且WbKA和WboA(同样编码甘露糖转移酶)互相协作,通过 1,2键和 1,3键来延长O链。
基因分析发现编码O链的基因多态性变化很小。
而且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变化并不影响LPS的表型(即S 型或R型)和O链表面抗原的类型。
O链表面的7种抗原决定基在所有的S型布鲁菌中分布具有不均一性。
在同一种内,不同菌株之间A抗原和M抗原的分布及分布的数量都不相同。
M抗原和A抗原除了2种R型布鲁菌(绵羊布鲁菌和犬布鲁菌)外,在其他4种布鲁菌(羊布鲁菌、牛布鲁菌、猪布鲁菌、沙林鼠种布鲁菌)及它们的生物型变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C抗原在猪布鲁菌中分布很少,C/Y 抗原存在于大多数S型布鲁菌中。
2.2 外膜蛋白(OMP 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布鲁菌的外膜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11],可能与布鲁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有关。
目前,分子生物学上研究的主要外膜蛋白有7种[12],即10ku,16.5 ku,19ku,25ku~30ku,31ku~34ku,36ku~38 ku和89ku~94ku。
其中的25ku外膜蛋白、36ku 外膜蛋白和31ku外膜蛋白存在于所有布鲁菌中,是布鲁菌主要外膜蛋白成分之一。
2.2.1 OM P25ku 存在于所有布鲁菌中,是绵羊种布鲁菌和牛种布鲁菌主要外膜蛋白成分之一,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片段,有2个种的特异性标志: 羊布鲁菌缺乏Eco R 位点; 绵羊布鲁菌的OM P25ku的3 端有一段约36个核苷酸的缺失。
de Werg ifosse P从牛布鲁菌544基因库中,以抗OM P25单克隆抗体调出了OM P25基因。
OMP 25基因长约917bp,在起始密码子6个碱基前有7个核苷酸序列(T AAGGAG)与大肠埃希菌16S83吐尔洪江 努尔等:布鲁菌病研究进展RNA序列具有同源性,估计是核糖体结合位点[13 14]。
紧接着起始密码子是一段信号肽序列,与蛋白质分泌有关。
在OMP25基因下游有一段30个碱基的序列,与编码牛布鲁菌36ku OMP的OM P2b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具有rho非依赖性转录终止子的特点。
研究还发现,OM P25ku C端25个氨基酸与形成识别OM P25单克隆抗体A59/ 01E11/D11抗原决定簇有关。
曾报道,牛布鲁菌OM P25氨基酸序列与大肠埃希菌相似,但根据牛布鲁菌OM P25DNA序列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没有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同源性。
除发现牛布鲁菌OM P25与Rhizo biurn legumino sarum bv.Vlci ae248的RopB外膜蛋白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外,没有发现牛布鲁菌OM P25与其它已知的任何蛋白具有显著的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