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A i l s a dy a d F e c n e ma Hu b n r n e d S i c n e
2 0 2 6 :3 4 0 8, 9( )4 — 6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彦 婷 , 刘艳 琴 , 赵林 立 , 雨 霞 周
(.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科 学 与 医 学 学 院 , 蒙 古 1 内 内
g l , C T o etc n l ge l c u dd tc eB u el c u a ey q ik y a d s e i c l . o d P R. h s h o o isal o l ee t h r e l a c r t l , u c l, n p c f al e t a i y
e o n u c n mi ls n e iu u l e l r b e T U . h e t gwo k o u el st e i o t n a n  ̄ o se o o c o sa d s r sp b i h a t p o l m. h S t et si r f o c h n Br c l wa } mp ra t r t a l pt o p e e t t c u r n e T ea t o u r v n s c r c . h u h rs mmaie ed tc in tc n lg f r e l u h a i o e rz d t ee t h o o y o u e l s c si h o e B a mmu o o y E I A, o li a n lg L S c l d o l
a d ma y k n s o n ma . r c la c u d if ce u n n n id a i 1 B f u el o l n e td h ma ,ma y k n s o v s c n i n ma s a d r s l d i n id fl e t k a d w l a i l n e u t n i o d e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
㊀2019,35(5)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19.00.045 综㊀述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刘志国1,2,王㊀妙3,崔步云1,李振军1传染病重大专项(N o .2017Z X 10303401),生物安全重点专项(N o .2017Y F C 1200303,N o .2016Y F C 1200701)和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 .2018M S 08004)联合资助通讯作者:李振军,E m a i l :L I Z h e n Gju n @i c d c .c n ;O R C I D :0000G0003G0947G8839作者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2206;2.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㊀010031;3.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乌兰察布㊀012000摘㊀要:布病也称马尔他热或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直接或间接与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接触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该病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征性的症状.因此,临床诊断仍是极大的挑战,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㊁多汗㊁全身不适㊁头痛㊁肌肉关节痛㊁背痛㊁厌食等.布病的并发症可能涉及全身任何组织器官,骨关节受侵是最常见的布病并发症,另有生殖泌尿系统㊁中枢神经系统㊁心脑血管系统㊁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等并发症.本文就布病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进展予以概述,为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布病;并发症;治疗中图分类号:R 378.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19)05-0447-08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L I UZ h i Gg u o 1,2,WA N G M i a o 3,C U IB u Gy u n 1,L I Z h e n Gju n 1(1.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f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C h i n e s eC e n t e rf o r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C e n t e r f o rD i a gn o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B e i j i n g 102206,C h i n a ;2.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C e n t r a l f o rC o m pr e h e n s i v e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H u h h o t 010031,C h i n a ;3.U l a n q a bC e n t e r f o rE n d e m i c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U l a n qa b 012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r u c e l l o s i s ,k n o w na sM a l t a f e v e r o rM e d i t e r r a n e a n f e v e r ,i sa z o o n o s i s c a u s i n g b y Br u c e l l a .D i r e c t o r i n d i r e c t c o n t a c tw i t h i n f e c t e d a n i m a l s o r t h e i r p r o d u c t a r e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r o u t e .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i s v a r i e da n dn o n s p e c i f i c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 r e m a i n s a v a s t c h a l l e n g e .C l i n i c a l s y m pt o m s i n c l u d e f e v e r ,s w e a t i n g ,g e n e r a l d i s c o m f o r t ,h e a d a c h e ,m u s c l e a n d j o i n t p a i n ,b a c k p a i n a n d a n o r e x i a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m a y b e r e l a t Ge d t o a n y t i s s u e o r o r g a n ,a r t i c u l a t i o n s i n v o l v e d a r e t h em o s t f r e q u e n t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o t h e r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c l u Gd i n gg e n i t o u r i n a r y s y s t e m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c a r d i oc e r e b r a l v a s c u l a r s y s t e m ,d i g e s t i v e s y s t e ma n d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ys Gt e m ,e t a l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m o n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a d v a n c e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o i m p r o v e 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 d i G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B r u c e l l o s i s .K e yw o r d s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t r e a t m e n t S u p p o r t e db y N a t i o n I n f e c t i o u sI m p o r t a n c e S p e c i a l F u n d (N o .2017Z X 10303401),B i o GS a f e t y K e y S pe c i a l F u n d (N o .2017Y F C 1200303,N o .2016Y F C 1200701),N a t u r eS c i e n c eF u n dof I n n e rM o ng o l i aA u t o n o m y R e g i o n (N o .2018M S 08004)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h o r :Li Z h e n Gj u n ,E m i a l :L i Z h e n ju n @i c d c .c n ㊀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㊁兼性厌氧胞内寄生菌.该病可侵犯动物的生殖系统导致流产㊁死胎和不育等,也可使牲畜生产和使役能力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G2].同时,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人感染布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㊁多汗㊁肌肉关节疼痛㊁乏力等临床表现,使患者身体和心理遭受严重打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该病反复发744作难以治愈,极大地耗费医疗资源,增加社会负担,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与多种疾病具有相似或相近的临床特征,给临床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布病时常导致误诊和误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3].急性期布病主要采用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方案,慢性期则采用中西或中西蒙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布病并发症的准确判定对治疗药物㊁治疗时间的选择以及病程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4].另外,由于受到财力㊁经济发展㊁社会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执行全面彻底的布病预防措施较为困难,而且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在人群㊁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循环传播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发病率[5].布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布病可引发包括骨骼系统㊁生殖系统㊁中枢神经系统㊁肝脏㊁心脏和肺部等组织器官的并发症[6G12],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亟待重视.因此,对布病常见并发症的特征和治疗方案等进行综述,对提升布病诊断水平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㊀骨骼系统并发症骨关节疼痛是布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痛㊁关节炎㊁脊椎炎㊁骨髓炎㊁腱鞘炎㊁滑囊炎.85%患者可出现关节痛,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骶髂关节.脊柱炎是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2%~58%的布病患者会并发脊柱炎[13G14];该并发症通常见于老年患者,导致腰椎病变,常引起背部或颈部疼痛㊁发烧和全身症状;感染持续扩展可见椎旁脓肿㊁脊髓硬膜外脓肿和神经系统等病症[15].肌肉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7%(51/151),而腹膜炎和皮肤受累的病例相对较少[16].布病骨关节症状是成人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儿童少见.应强化布病导致的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发热㊁背部及腹部剧烈疼痛的患者.应根据接触史㊁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必要时采用M R I(核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确认;该病采用O I E推荐的治疗方案通常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7].若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发热㊁急性腰骶疼痛等综合征,建议诊断时必须排除布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布病也可导致患者脊髓硬膜外脓肿,虽然患者未表现典型的布病症状,但可引发极为严重的颈椎椎间盘炎㊁硬膜外脓肿等症状[18].另外,布病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和骨髓纤维化[19].对布病引发的全血细胞减少症病例的骨髓检查可见细胞构成正常㊁细胞过多㊁噬血细胞现象和肉芽肿等病症.骨骼系统受侵的患者较难治愈,复发率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药物,适当延长治疗期和按时复查,减少复发.2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布病神经系统受累可能是由细胞内微生物的直接作用引起或是引发免疫学机制的间接影响导致神经病理[20].在布病病例中约有2%~6.5%的患者涉及神经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临床症状包括脑膜炎㊁脑炎㊁脑膜脑炎㊁神经根炎,脊髓炎和视神经炎;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脑膜炎,可能是急性或慢性期发病,可能是单一部位的表现或是全身性疾病,占神经性布病病例的17%~74%[21].脑膜炎可引发严重的颅内受累,神经病变㊁血管损伤㊁神经根炎以及脑积水[22].对480名布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约6.5%(31/48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7例为脑膜炎,其余有脑炎㊁脊髓炎㊁脑膜脑炎㊁脑脊髓膜炎㊁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㊁外周神经炎㊁脑膜炎合并周围神经炎和脑梗死等[23].布病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对脑脊液分析显示淋巴细胞增多㊁蛋白升高,而血糖较低[24].另外,1028例布病患者中有5.6%(58/1028)的患者涉及神经系统症状,77.6%(45/58)的患者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并发症,12.1%(7/58)的患者有脑炎并发症,其余患者表现为脊髓炎㊁垂体脓肿㊁额叶脓肿以及持续性癫痫症状等并发症[25].神经性布病并发脑积水的病例,通常伴有双侧听力损失㊁运动障碍㊁共济失调㊁头部核磁共振交通性脑积水[26].若患者被确诊为神经性布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脑积水等相关病症.另外,神经系统并发症通常较为严重,治疗极为困难.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应给予高度重视.3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中,心内膜炎是最严重的临床症状,可能导致死亡,但通常情况下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到2%,并与其他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感染比较常见,另有并发心肌炎㊁心包炎㊁感染性主动脉瘤等.偶有合并脑膜炎㊁肺炎㊁肝炎㊁皮肤损害等多系统受累的病例[27G28].采用抗生素和手术置换的方案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最佳选择[29],而且心内膜炎置换术应在患者临床病症改善后进行,但若有心力衰竭的迹象,应执844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行紧急心脏瓣膜置换术.布病心内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发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持续性疲劳,但布病单一并发心包炎的病例极为罕见,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0].另外,布病还可引发完全性的房室传导阻滞[31],在临床中应与单纯的心脏疾病鉴别,以免引起误诊误治.布病可导致溶血并发症,包括血栓性微血管病(T MA)和溶血性贫血[32].布鲁氏菌感染也可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类似于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但在适当的抗菌治疗后疾病是可逆的.在布病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短期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是一种替代和补充的治疗方法[33].此外,布病可并发深静脉血栓[34].因布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包括血管在内的原因不明或异常的疾病,应强化鉴别诊断.布病不仅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同时还可导致患者的血液生理生化的显著改变.患者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 D 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 D MA 可能是布病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标志物.A D MA是一氧化氮合酶的主要内源性抑制剂被认为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布病与A D MA间的关联仍需研究证实[35].布病还可导致急性期反应蛋白(C R P)和血清铁蛋白(S F)升高[36].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被认为是机体存在非特异性组织损伤㊁铁代谢异常和造血功能衰竭共存的表现[37G39],提示布病对血液循环系统和血液的生理生化具有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布病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与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尽可能排除干扰.4㊀消化系统并发症布病胃肠系统并发症包括厌食症,恶心㊁呕吐㊁腹泻㊁腹痛㊁消化道出血,约50%的患者伴有肝脾肿大和转氨酶轻度升高[40].布病的胃肠道并发症较为常见,但导致腹水特别罕见,通常发生在肝硬化等易感的情况下.布病引起腹水的患者多表现为渗出型,且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41];用四环素和利福平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布病引发肝脓肿的病例较为罕见,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超声检查(U S)㊁计算机断层扫描(C T)和磁共振成像(M R I)检查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可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病例的确诊需要结合布病血清学实验结果[42].此外,布病可造成胆汁淤积.胆汁淤积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为患者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许多小㊁圆形㊁低密度肝脾局灶性病变[43].采用强力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结局,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可完全消退.布病的局灶性并发症较多,特别是来自布病疫区的患者应加以鉴别.5㊀造血系统并发症贫血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在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是布病的特征[44].54.6%的患者表现为贫血㊁6.5%的患者白细胞增多㊁7.7%白细胞减少症㊁另有淋巴细胞减少症㊁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少数患者有瘀点或紫癜性皮肤黏膜等病变[45].另外,个别病例伴有鼻出血㊁咯血㊁胃肠道或阴道出血,且这些并发症与血小板计数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及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46].偶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致出血和死亡,而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脾功能亢进㊁反应性噬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相关.应与原发性造血系统病症相鉴别,以免发生误诊误治,延误病情.6㊀生殖泌尿系统并发症在布病患者中约1%~20%的病例可发生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其中单侧睾丸炎是常见的表现.并发肾盂肾炎㊁间质性肾炎㊁肾脓肿㊁膀胱炎和前列腺炎较为罕见.通常78%并发症在急性期发作,22%发生在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包括泌尿生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47].在怀孕的动物中布鲁氏菌优先在妊娠中晚期的胎盘滋养细胞中繁殖,可引起流产㊁早产和宫内感染伴胎儿死亡.睾丸炎和附睾炎是男性布病的并发症,但发病比例较少,通常多见于新发病例.睾丸附睾炎通常伴有波状热,阴囊疼痛㊁肿胀及关节受累.应综合既往病史㊁血培养及特异性血清学实验结果进行诊断.采用口服强力霉素㊁利福平和链霉素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特殊病例[48].临床上睾丸和附睾同时受累的病例较多[49].侵犯生殖道的同时并发其他器官的感染也较为常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在布病病程中观察到轻微的蛋白尿较为常见,但活检证实布病并发肾小球肾炎的病例相当罕见.在布病并发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中,个别患者伴有心衰,发热,尿异常和蛋白尿;肾活检表现为微灶性肾小球肾病[50].尽管临床表现增加并发心内膜炎9445期刘志国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的可能性,需经超声检查证实赘生物的存在.布病并发肾脏相关疾病大致分为3类.急性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暂时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盂肾炎引起的蛋白尿㊁血尿或脓尿[51];其次是慢性布病引起形成肉芽肿㊁干酪样坏死或阳离子钙化结节,与肾结核极为相似[52];第3类与并发布病性心内膜炎有关,该病变极为罕见.布病肾脏受累可能由细菌直接入侵引发间质性肾炎所致,而肾小球受累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关[53].在布病临床中该类疾病应与原发性肾病加以鉴别,确保对症治疗.7㊀呼吸系统并发症布病的肺部表现较为罕见.在我国某些地区布病㊁结核病均有流行,明确的诊断对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布病并发呼吸系统相关症状,表现为胸部积液和呼吸困难㊁咳嗽㊁咳痰㊁疼痛及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胸部X射线表现为胸部异常,并有胸腔积液.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治疗可见明显的临床和影像学的改善[54].另有患者表现为发烧㊁咳嗽和粘液脓性痰,两侧肺部有毛玻璃状阴影㊁肺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增厚㊁胸腔积液等症状.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片状实变和间质性肺炎[55G56].E L I S A检查I g M㊁I g G和I g A抗体均为阳性;患者的胸腔积液布鲁氏菌培养可呈阳性.布病的肺部并发症较易忽视,应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确诊,同时,应与肺结核等相关肺部疾患相鉴别,确保患者早诊断㊁早治疗.8㊀胸壁受累虽然布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胸壁受累的病症较为罕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锁关节剧烈疼痛㊁胸骨缘附近的肋骨间隙小型肿块或胸骨结节,个别患者表现为胸骨旁肿块[57].患者经多西环素和利福平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布病可能表现出稀有的和不可预知的临床表现,可能误诊为结核病和恶性肿瘤,尤其是在结核病和布病流行地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布病的认识,综合多方面的检验㊁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定,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9㊀多系统并发症布病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可导致广泛的临床表现.虽然肝脏受累在布病并不少见,但多器官有明显症状的并发症极为罕见.布病可并发肝炎㊁心肌炎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㊁共济失调㊁构音障碍.生理生化特征为转氨酶㊁血尿素氮㊁肌氨酸酐㊁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升高㊁并有中度蛋白尿;同时,心电图和脑核磁共振均异常[58].需要采用血培养㊁血清学和P C R 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确诊,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建议在布病流行地区,患者表现为任何不寻常的涉及多个组织器官的疾病是应首选考虑布病,集合多种检查方法做出诊断,尽早排除布病感染.10㊀其他组织器官并发症布病可引发多系统并发症,包括皮肤㊁眼部㊁甲状腺及其他器官病变.布病的皮肤并发症包括斑丘疹皮损,丘疹㊁瘀点㊁紫癜㊁脓疱等.布病的眼部病变有葡萄膜炎㊁脉络膜炎和巩膜炎等[59G60];呼吸系统受累包括大叶性肺炎㊁支气管炎㊁肺结节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㊁纵隔炎㊁脓胸[61G62].布病也可引发甲状腺炎,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甲状腺炎症状,却掩盖了布病的症状[63].布病还可引发乳腺相关并发症;乳腺呈肉芽肿性乳腺炎伴脓肿,细胞学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急性化脓性炎症相一致[64].患者病灶材料可培养获得布鲁氏菌.病变部位的针吸活检是一种极有帮助的初诊方法,病灶样本的微生物培养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相对优势,有助于明确诊断,提升治疗效果而控制全身感染.此外,布病可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布病抗体,并有提举运动无力㊁深腱反射消失和脑脊液白蛋白升高的典型特征.实验动物研究表明羊种布鲁氏菌表面存在GM1神经节苷脂样分子.羊种布鲁氏菌免疫小鼠的血清可与空肠弯曲菌和GM1神经节苷脂发生交叉反应,但不与非吉兰巴雷相关菌发生反应.此外,用羊种布鲁氏菌免疫产生的抗GM1神经节苷脂抗体可导致虚弱无力和共济失调样症状[65].羊种布鲁氏菌L P S与GM1神经节苷脂的免疫学交叉反应可能揭示了患者感染布鲁氏菌时呈现急性轴突多发性神经病的机制.因此,在布病流行区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发急性瘫痪应考虑急性布病,从而提高布病诊断的准确性.11㊀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布病的诊断需从患者的血液㊁组织液或组织中检出布鲁氏菌,或依据阳性血清学结果与临床表现.从各种临床样本(主要是血液)中检出布鲁氏菌是布病的确诊实验.若患者伴有并发症,用于病原培养的材料最好是来自并发症涉及的组织或器官,包括054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肝㊁脾㊁淋巴结㊁脓肿㊁滑膜液㊁前列腺炎和脑脊液等[66G67].在体外布鲁氏菌生长缓慢,用经典的双向培养瓶大多数急性患者的血液培养物在7~21d出现阳性结果[68].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最快3d即可获得阳性结果[69],不仅缩短了确诊时间,而且为早期治疗创造了良机.另外,急性期布病患者的骨髓培养比血培养更为敏感,并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培养结果[70].建议对不明原因发热㊁血清学阴性㊁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以及可疑的慢性布病病例进行骨髓细菌培养,对疾病的确证有极大的帮助.血清学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布病临床诊断方法.琥红平板凝集试验用于初筛,试管凝集试验用于确证;E L I S A(包括IGE L I S A和CGE L I S A)多用于科研或大批量样本的检验检测,可对布病的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 e s t e r nb l o t)检测患者的脑脊液对神经型布病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帮助[71].另外,布鲁氏菌与耶尔森Oʒ9可发生血清学交叉反应.因光滑型布鲁氏菌L P S和耶尔森Oʒ9有相同的A抗原表位,是布鲁氏菌与耶尔森Oʒ9发生交叉血清学反应的原因;而M表位为布鲁氏菌独有,是开发特异性布病诊断试剂的潜在靶点.近年,P C R技术也被尝试用于布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外周血及病变部位组织或渗出液等均可进行检测,减少了获得性感染风险,缩短了诊断时间.对菌血症㊁非菌血症及伴有局灶性并发症布病患者的初步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可用于复发性布病的早期诊断,但目前该方法并未被批准用于布病的临床诊断和检测.建议大力开展相关研究,利用该方法快速㊁特异的优势,建立相应的诊断标准提升布病的诊断检测能力.布病的治疗是世界性的医疗难题.治疗布病的抗生素应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杀菌活性和在细胞内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大量研究表明四环素㊁多西环素和链霉素等在体外对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活性.布鲁氏菌对米诺环素和斯帕沙星极为敏感,被推荐用于布病临床治疗[72].布鲁氏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较为严重,土耳其㊁马来西亚㊁墨西哥及中国等地均发现有耐药菌株,同时,国内外对利福平的耐药的菌株也有报道.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布鲁氏菌对红霉素敏感性较差,不建议使用[73].在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布鲁氏菌对许多抗生素表现为敏感,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此外,该病禁止采用单一抗生素进行治疗,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并适当延长治疗期是最佳治疗方案,但具体的治疗时间应根据受累的组织器官而定,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㊁心血管系统和骨关节受累,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中枢神经受累的患者通常联合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利福平㊁多西环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神经性布病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具体疗程应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而定.并发心内膜炎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和主动脉瓣置换术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案,患者的病症可获得显著改善.多西环素和链霉素被广泛使用,相关的复发率为5%[74G75].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与多西环素合用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有较少的不良反应[76G77].多西环素与链霉素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多西环素与利福平,复发率分别为7%和24%[78].在布病型脊柱炎的治疗中,多西环素与链霉素的治疗方案比多西环素与利福平更有效[79].通常情况下布病性脊柱炎治疗期必须延长,一般持续8~12周[80].骨关节受累的患者比其他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有更高的治疗失败率[81],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重视,减少复发和慢性化.无局灶性病变而有并发症的患者应遵循布病的治疗方案,少数有局灶性病变的患者需引入外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82].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当前所用的大多数抗生素均可使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得到缓解,但治疗失败和复发也较为常见.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适当的延长治疗期.布病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可引发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在临床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与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给诊断和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极易导致误诊㊁误治.在布病的临床诊断中应整合多方面检查㊁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定,进而提高诊断准确性,杜绝误诊㊁漏诊.在布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受累的组织器官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推荐采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减少延迟治疗和误诊,防止慢性化的发生,提升布病的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产生.利益冲突:无引用本文格式:刘志国,王妙,崔步云,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447G454.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19.00.045参考文献:[1]Çi f t c iG,Y i㊅g i tÖ,Çi f t c iA.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c o n j u n c t i v a l B r uG1545期刘志国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高明华樊庆德徐春光杨晓刚(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
根据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将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B.mel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 su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 neotomae)。
另外,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到在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上有别于前6种的布鲁氏菌,定为海洋种布鲁氏菌(B. maris)。
据CDC报告,我国人布鲁氏菌病发生严重,2005~200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 416、19 013、21 901例,2008年1~10月新发病数已达27 264例,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来源主要是患布鲁氏菌病的羊,其次是牛及其他动物。
并且具有疫区范围扩大、爆发点增多、典型病例增多、人群分布以农民和牧民为主等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人和动物布鲁氏菌病,加强对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检疫监测力度十分重要。
为此本文就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免疫学诊断技术1.1 血清凝集性试验布鲁氏菌病传统检测方法有血清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MRT)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等。
经典血清凝集试验包括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和平板凝集试验(PAT)等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停止使用,取代方法是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等。
在国际贸易中,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是牛、羊、猪种布鲁氏菌病的指定试验。
乳牛MRT依然是乳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的主要方法。
由于凝集性试验是基于检测针对布鲁氏菌多糖O-链的抗体,因此会与有类似多糖O-链的细菌如耶尔森氏菌O:9等出现交叉反应。
1.2 补体结合试验(CFT)CFT至今仍是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是牛、羊及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病国际贸易指定试验,并作为确诊用。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等.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8-32,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1.005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 飞(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防治相对困难,在我国发病形势尤为严峻。
尽管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认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自然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当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现状,对于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布鲁氏菌病对农业及人类造成的健康财产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5.1;R18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28-05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00828、81602408)。
作者简介:马紫恒(198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向研究。
E-mail:maziheng@s-sbio.com。
通信作者:马雪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氢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E-mail:xmma@bjut.edu.cn。
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普遍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布鲁氏菌病新增病例,然而此病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许多本病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该病实际的发病率要高出10~25倍[2]。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液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它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一、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摄入含有布鲁氏菌的食物或水源以及呼吸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可以在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结核病灶、胎盘、性腺和体液等部位中存活,并长期存在于这些组织中。
因此,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如屠宰、剖宫检查、饲养、照顾动物等活动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播。
另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生肉、生奶等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也是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气溶胶污染物的工人,如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二、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多种机制侵入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从感染源进入人体后侵入巨噬细胞并避免被巨噬细胞杀死来存活和复制。
一旦进入巨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体融合过程来逃避被杀死。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干扰巨噬细胞的活化。
布鲁氏菌破坏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干扰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使得病原菌能够在宿主内持续存活并引起疾病。
三、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动物和食品的监测与检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对于动物方面,应加强兽医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对经过临床检查有布鲁氏菌感染风险的动物进行强制性标记、隔离、处理或宰杀,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对于食品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布鲁氏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欧 洲人 间布病 疫 情 最 低 。人 间 的 布 病 疫 情超 过 1 1 的 国 / 0万 家 和地 区有 : 希腊 、 大 利 、 国 、 根 廷 、 利 亚 、 意 美 阿 叙 马耳 他 、 墨
西 哥 、 西兰 、 鲁 、 新 秘 前苏 联 、 葡萄 牙 和黎 巴嫩 【 。 3 ] 人 间的 布病 疫情 往往 反映 了 畜 间 疫情 的状 态 【 : 有 5 4 约 ] o
( .al 偶尔 感 染 人 ) B oi 菌 感染 家畜 均 有一 定 的 区 域 B C/S i 和 .vs
疫情 在世 界 部分地 区范 围 内 回升 , 以 亚 洲更 为 明 显 。沙 特 尤
阿拉 伯 的 年 发 病 率 从 18 9 7年 的 5 / 0万 上 升 至 19 21 9 1年 的 7 /0 4; 4 1万 印度 德 里人 间布 病 发病 率原 来 只 有0 9 / 0万 , .6 1 而 现在 却 达  ̄J8 6 1 f ./ 0万 ~9 ./ 0万 [ 2 98 1 引。土耳 其 由 18 9 5年 的
染 的牛 布病 为主 , 占家 畜布病 的 12以上 。 / 12 世界 布病 疫情 回升 倾 向 上 世 纪 8 . 0年 代 中期 后 , 病 布
菌 生存繁 殖【 。 J
B. e t s 、 . a s和 B si 13型 感 染 人 畜 及 B.ai m le i B do in s ml .us 、 C/s l
括乳、 肉及 其制 品 、 、 、 药 等 在 内 的民 生 需 求 , 重 时 可 皮 毛 医 严 影 响畜牧 业 发展和 民 间致 富乃 至 国际贸 易及 旅游 事 业 。据世 界统 计 资料 表明 , 年 因 布病 造 成 的经 济 损 失 近 3 每 0亿 美 元 , 我 国单就 新疆 、 青海 两省 区概 算 , 年因 布病 造成 的 直接损 失 每
布鲁氏菌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般 比 第 一 次 流 产 的 时 间要 迟 。流
产时 除在数 日前表现精神 不振 ,食 欲下 降,时 起时卧 ,阴 唇肿胀等分
娩 预 兆 外 ,还 有 生 殖 道的 发 炎 症 状 , 从 阴 门 流 出黄 红 色 或 灰褐 色的 粘 液 , 乳 房 肿 胀 。流 产 的 胎 儿 多 为 死 胎 或
染 媒 介 。 因 为 大 多 数 病 牛 在 流 产 或 正常 分娩 之 后 由奶排 出布鲁 氏 菌, 特 别 是 在 流 产 或 产 犊 后 一 周 内 排 菌 最 多 。 此 问 题 应 引起 相 关 部 门 的 高
六 、防控布鲁 氏菌病存 在 的问题
1 .目前 , 由 于 国 家 未 将 防 制 布
流 行 趋 势 。各 地 方 政 府 都 应 重 视 布
鲁 氏菌病 的 防制 工作 。
畜的危害。提高 认识 ,让防制 布鲁
氏菌病 成 为人 们 的 自觉 行 动 。
即 使 发 现 有 布 鲁 氏菌 病 牛 ,让 经营 者 主 动 淘 汰 处 理 病 牛 实 在 是 一 件 不 容 易 的 事 。 殊 不 知 , 阳性 牛 的 存 在
3 即 使 疫 源 不 能 及 时 清 除 。 有 . 些地 方即 使发现 有患 病动 物 ,由于 补 偿机 制不 健全 ,补 偿资金 不 到位 ,患
病动 物不 能及 时扑 杀 ,污,牛 奶 就 可 能
成为传染给 人布鲁 氏菌病 的重要传
布 鲁 氏 菌 病 ( rcl s ) 是 B u e oi l s 布 鲁 氏 菌 ( rcl )属 的细 菌 侵 入 B ue a l 机 体 引起 的 传 染 病 ,他 是 一 种 严 重 的 人 畜 共 患 传 染 病 。 该 病 不 仅 严 重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
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
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
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
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
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
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
浅谈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等 4种 芳 1 9号 弱 毒 活 纪春 邓文星 李。 牛 型苏益 琼 李 菌 苗 是 以 流
0 广 西鹿寨 县动物疫 病预 防控制中 心
R RS 是 1的 。; 0 VT M1和 VT l 利 用 RB5 研 制
于 存 在 毒 力 返 强 的 危 险 ,便 很 快 停 止 使 用 。 目前 ,兽 用 布 鲁 氏 菌 病 弱 毒 疫
苗有 牛 型 l 9号 弱 毒 活 菌 苗 、 羊 型
于光 滑 型 牛 布 鲁 氏菌 20 3 8株 ,经 过 体 外 反 复 传 代 培 养 .利 福 平 和 青 霉 素 的 抗 性 筛 选 而 获 得 。 临 床 应 用 证 明 其 免
广 西柳州市 动物疫病 预 防控 制中 心 ∽ 0 一 0
Hale Waihona Puke 保 护 性 ,可 以用 于 布 鲁 氏菌 病 的 防疫 。
4 新型 疫 苗
D A 疫 苗 、 重 组 蛋 白疫 苗 和 抗 独 N
特 型 抗 体 疫 苗 是 目前 研 究 出 的 布 鲁 氏 菌 新 型 疫 苗 。 研 究 表 明 .高 效 刺 激 机 体 产 生 细 胞 免 疫 是 控 制 布 鲁 氏 菌 感 染
浅谈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毒 活 菌 苗 和 猪 型 2号 f2 S )弱 毒 活 菌 苗 产 布 鲁 氏 菌 自然 减 毒 的 1 9号 菌 株 制 成 的 .该 菌 株 能 传 染 人 。并 会 引 起 怀 孕 母 畜 的 流产 ,在 公 畜 中也 限制 使 用 。 R V1是 源 于 Ebg等 从 链 霉 素 及 不 含 e lr 链 霉 素 培养 基 上 选 育 出 的返 祖 菌 株 , 此 菌 株 作 为疫 苗 仍 具 有 相 当 的毒 力 , 并 且 在 适 当 的 条 件 下 , 毒 力 可 以 完 全 恢 复 ,免 疫 动 物 后 也 会 干 扰 临 床 诊 断 。 虽 然 对 牛 、羊 布 鲁 氏菌 均 具 有 免 疫 力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百替生物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高明华 樊庆德 徐春光 杨晓刚(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
根据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将布鲁氏菌分为 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B.meltensis )、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 )、猪种布鲁氏菌(B. suis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 )、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 ) 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 neotomae )。
另外,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到在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上有别于前6种的布鲁氏菌,定为海洋种布鲁氏菌(B. maris )。
据CDC 报告,我国人布鲁氏菌病发生严重,2005~200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 416、19 013、21 901例,2008年1~10月新发病数已达27 264例,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来源主要是患布鲁氏菌病的羊,其次是牛及其他动物。
并且具有疫区范围扩大、爆发点增多、典型病例增多、人群分布以农民和牧民为主等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人和动物布鲁氏菌病,加强对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检疫监测力度十分重要。
为此本文就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免疫学诊断技术 1.1 血清凝集性试验布鲁氏菌病传统检测方法有血清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MRT)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等。
经典血清凝集试验包括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和平板凝集试验(PAT)等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停止使用,取代方法是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等。
在国际贸易中,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是牛、羊、猪种布鲁氏菌病的指定试验。
乳牛MRT 依然是乳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的主要方法。
由于凝集性试验是基于检测针对布鲁氏菌多糖O-链的抗体,因此会与有类似多糖O-链的细菌如耶尔森氏菌O:9等出现交叉反应。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由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强,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在与带菌动物接触,或者是食用这类食物时,都非常有可能会感染。
这种疾病具有快速雾化的特点,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抑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最近几年,为了实现对布病的有效诊断,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治,相关学者对这种疾病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发展方向出发,制定防治方案。
在分子生物学角度上,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诊断,进而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
一、分子生物学现如今,在我国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下,多重PCR等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检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满足流行病学要求。
调查发现,Feteke 等学者,早在1990年,就应用PCR技术,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综合检测,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强,并且灵敏度也非常高,整体操作简便,检测的时间短。
一般可以在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有效应用[1]。
当前,普通的PCR方法,通常以BCSL31、插入序列IS711以及16SRNA等,作为不同模板的设计基础。
其次是多重PCR,其在检测中的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便,可以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
所以说这种分子生物技术,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诊断上,存在比较独特的优势。
荧光定量PCR技术,诊断快速,灵敏度高,并且重复性也非常好,主要在布鲁氏菌病早期诊断中应用。
同时,此技术还被应用到了流行病学的监测中。
此外,环介导等多种温扩增技术,可以用肉眼实现直接判定,降低成本,并不用专用仪器,是家畜布病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上,对布鲁氏菌病进行诊断,能够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有效分型,为日后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二、流行病学通过对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流行于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牛羊养殖比较集中,但一些经济技术不先进。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
感染人类的布鲁氏菌无鞭毛、无质粒、有荚膜,主要通过气溶胶感染,寄生于单核巨嗜细胞内,从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人感染布鲁氏菌可引起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家畜患病可导致流产、不孕、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重要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的诊治至关重要。
本文就国内外布鲁氏菌诊断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1 细菌学诊断方法1.1显微镜直接涂片检查采集绒毛膜水肿液、流产胎衣、胎儿胃内容物、肝、脾、淋巴结等组织,涂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显微镜直接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共 同抗原 表位 且 不 与 蛋 白 A/ 结 合 的 特 异 性单 克 G
隆抗 体建 立 了第 二代 竞 争 E I A ( E IA) 该方 LS C LS , 法通 过单 克 隆抗体 与牛 被检 血清 中 的抗体 与 S L S —P 的竞 争结 合 , 用酶 标蛋 白 A/ G显 色来 进行 检测 。方 法特 异 、 敏感 , 并能 区分 牛种 布鲁 氏菌 S 9疫苗 株免 1
13 酶联 免疫 吸 附试 验 ( L S E IA 是一 种 . E IA) LS
与 C T 效果 相 当的方 法 , 作 更 方便 , 可 以作 为 F 操 既 确定 检测 , 又可 以作 为 筛选 和鉴 别 用 。但 只有 用 于 牛布鲁 氏菌 病 的 E I A 是 国 际 贸 易 指 定 的 , 种 LS 这 E I A 方法不 仅用 于血 清 学诊 断 , 可用 于乳 汁 检 LS 还 查 。用于其 他 种 布 鲁 氏 菌病 检测 的 E 1 A 方 法 LS 也 是研 究 的热 点 。F l s eo a等。 应 用 鼠抗 流 产 ed h rv 布 鲁 氏菌脂 多糖 ( P ) L S 的单克 隆 抗 体建 立 了用 于 牛 种 布鲁 氏菌 、 羊种 布 鲁 氏 菌 和猪 种 布 鲁 氏菌 鉴 定 的 E IA, L S 该法具 有 高度 的特 异性 和敏感 性 , 时不 与 同
布鲁 氏 菌 抗 原 试 验 , 虎 红 平 板 凝 集 试 验 ( B 如 R T) 等 。虎 红平 板凝 集抗 原是 用抗原 性 良好 的布鲁 氏菌 株经培 养 、 活 、 心后 用 虎 红 染 色 液 染色 , 浮 于 灭 离 悬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个 器官 系统功 能受 损 。布鲁 氏菌 已列 入我 国乙类法
共患 。布鲁氏菌不仅感染途径 多样且 发病机制 复杂 , 可通 过 消化 道 、 呼 吸道 、 皮 肤 黏 膜 等侵 入 体 内
引起 一 系列变 态免疫 反应 。动 物布鲁 氏菌 病可导 致
定报告传染性疾病 。近年, 布鲁 氏菌病发病率逐 渐 升高 J 。现 将 布 鲁 氏菌 病 的诊 断及 治 疗 方 法 综
低、 敏感性强 、 操作简单 , 但特异性较低。S A T法特 异性 、 准确性均 较好 , 可用 于布鲁 氏菌病 的早期 诊断 , 适 合小量 样本检测 。E L I S A法敏感性 、 特异性均较高 , 可与 R B P T、 S A T联合应用 。布鲁 氏菌病的治疗 目前 主要 采用 化学疗法 和中医疗 法。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1 6 .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7 ) 0 7 - 0 1 0 4 — 0 4
布鲁 氏菌病 是一 种 由布鲁 氏菌 引起 的以动物 和 人为 传染 源 的细菌 性传 染疾 病 , 其 主 要 特点 是 人 畜
关节炎症及肝脾肿 大等 。细菌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 其 中细菌学 诊断是诊 断布
病的“ 金标准” , 但耗时较长 、 环境要求高 、 检 出阳性率低 、 敏感性不强 。血 清学检测技 术是现有 的诊断 布鲁 氏菌病 最广泛 的方法 , 主要包括虎红平 板凝 集试 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 、 酶联 免疫 吸附试验 。R B P T法检测成本
述 如下 。
1 布 鲁 氏菌病 的临床 症状 和诊 断方法
布鲁氏菌抗感染免疫研究进展
及 N ap 的作 用, rm l 而获得性免疫则 包括 C4,D Yp D C 8和 Y细胞分泌的 IN Y等 细胞 因子和细胞毒性作用 。 F- 由于布 鲁 氏菌为胞 内寄生的革 兰氏阴性杆 菌, 所以机体对抗其致 病性的主要 免疫方式为细胞免 疫。
关键词: 布鲁 氏菌; 免疫反应 中图分类号 :5 67 R 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94 (090— 07 0 10—4X 20 )306—3
一
6 7一
国
中动 检 0年 2 第 期 国物疫2 第6 3 0 卷 9
布鲁 氏菌抗感染 免疫研 究进展
王 承芳 曾政 索 勋 ’ , ,
(.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 医学院, 中国北京 1 09 12) 0 1 1
摘 要: 布鲁 氏菌病 (r c 1O i) 目前世界 上流行最广, B u e 1S 是 S 危害最 大的人 畜共 患病之一 , 其致 病菌为革 兰氏阴 性杆 菌 一布鲁 氏菌 , 布鲁 氏菌感染机体后 能够刺激免 疫 系统 , 保护性免疫反应 。在宿主对布鲁 氏菌的抗感 染免 激发 疫过程 中, 天然免 疫和 获得 性免疫起 着重要作用 , 中天然免 疫反 应 包括补体 , 中性粒细胞 ,K细胞 , 其 噬 N 巨噬 细胞 以
. 布 鲁 氏 菌 病 frc1 s ) 目前 克隆筛选所介导 。因此天然免疫的最 1 2 中 性 粒 细 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占血 Bue oi 是 1 s 世 界 上 流 行 最 广 . 害 最 大 的 人 畜 共 终 目的 是 不 通 过 记 忆 效 应 以 及 在 体 液 细 胞 的 5 — 0 . 生 命 周 期 较 短 : 危 07% 其 患 病 之 一 。 它 以 流 产 和 发 热 为 特 征 . 内 提 供 产 生 T 1 免 疫 应 答 的 环 境 主要 的功 能 是 吞 噬 作 用 . 此 . 性 h 性 因 中 严 重 威 胁 着 人 和 多 种 动 物 的 生 命 健 从 而 减 少 感 染 初 期 体 内 布 鲁 氏 菌 的 粒 细 胞 可 能 是 布 鲁 氏 菌 感 染 动 物 后 噬 康 . 在拉丁美洲 布鲁 氏菌病每年造 数 量 天 然 免 疫 包 括 补 体 . 中 性 粒 的第 一 种 免 疫 细 胞 对 布 鲁 氏菌 毒 株 仅 成 6亿 美 元 的 损 失 . 在 九 十 年 代 的 细 胞 . 而 NK 细 胞 . 巨 噬 细 胞 以 及 和 减 毒 株 的 快 速 吞 噬 作 用 发 生 在 正 rm 1 常血 清 调 理 之 后 [ 表 明 调 理 作 用 是 7 1 美 国这一数字平均为 1 . 5亿美元 布 Na p 的作 用 。 鲁 氏菌 共 有 6种 .9个 生 物 型 .对 人 1 1 补 体 补 体 是 胞 浆 蛋 白 的 一 吞 噬作 用 的首 要 条 件 但 研 究 者 也 观 1 . 致 病 的 有 羊 布 鲁 氏 菌 ( .e t s ) 种 . 过 与 抗 体 或 细 菌 表 面相 作 用 来 察 到 布 鲁 氏 菌 在 中 性 粒 细 胞 中 的 存 Bm le i 、 in s 通 牛 布 鲁 氏 菌 f. o u) 、 布 鲁 氏菌 调 理 或 者 通 过 形 成 膜 一 革 兰 氏 阴 性 活 现 象 [ 显 示 布 鲁 氏菌 迁 移 到 淋 巴 Ba  ̄ s 猪 b 8 1 . 目前 . 组 织 可 以通 过 中性 粒 细胞 介 导 抗 溶 f.l1 犬 布 鲁 氏 菌 f. ns 在 我 菌复合 物来直接杀伤病原体四 BSi 和 ls Bc i 。 a ) 国 流 行 的 主 要 是 牛 、 、 三 种 布 鲁 补 体 通 过 三 种 具 体 方 式 完 成 其 功 能 . 酶 体 . 铁 传 递 蛋 白.O s R I 的 羊 猪 乳 R I和 Ns 氏菌 病 。 首 先 是 抗 体 介 导 经 典 的 补 体 系 统 作 抵 抗 机 制 存 在 于 布 鲁 氏 菌 中 [ 例 如 9 1 . 布 鲁 氏 菌 通 过 呼 吸 道 和 消 化 道 用 : 次 是 微 生 物 表 面 的某 种 结 构 以 活 的 布 鲁 氏 菌 而 不 是 有 毒 细 菌 的 细 其 ( , , ) 皮 肤 黏 膜 感 染 宿 主 【 某种抗体 的形式 所诱发 的替代 途径 . 胞 壁 成 分 通 过 中性 粒 细 胞 能 阻 止 呼 鼻 咽 喉 和 】 1 , 进 入 巨 噬 细 胞 后 寄生 . 于 本 菌 具 有 由 荚 膜 . 抵 抗 吞 噬 细胞 的 吞 噬 作 用 并 能 能 在 细胞 内增 殖 随 后 经 淋 巴管 至 局 部 淋 巴结 . 殖 到 一 定 数 量 后 . 破 繁 突 淋 巴结屏 障进入 血液 .在此过程 中 . 细 菌 分 泌 的 内毒 素 . 明 质 酸 酶 以 及 透 本 身的荚膜刺激机体 出现菌血症 . 表 现 为 发 热 . 续 几 天 后 . 菌 随 血 液 持 细 循 环 到 淋 巴结 、 、 、 髓 和生 殖 器 肝 脾 骨 官 . 时 . 温 逐 渐 消 退 , 细菌 再 次 此 体 当 进 入 血 液 循 环 到 其 他 器 官 又 放 出 毒 素 引 起 发 热 . 临 床 上 表 现 为 “ 浪 波 热” 关节疼痛 、 身乏力 、 、 全 流产 、 织 组 坏死、 、 肝 脾肿大等 。抗感染免疫f — a n t i et u m u i 1 机 体 抵 抗 病 i n c 0si m nt 是 —f i Y 原生物及其有 害产物 . 以维 持 生 理 稳 定 的 功 能 在 宿 主 对 布 鲁 氏菌 的 抗 感 最 后 血 凝 素途 径 . 过 甘 露 糖 一 血 凝 吸 氧化 作 用 的发 生口 通 o l 素 结 合 到 细 菌 表 面 的 碳 水 化 合 物 而 13 N 细 胞 从 布 鲁 氏 菌 中 提 取 . K 激 发 因 为 布 鲁 氏 菌最 主要 的表 面组 出 的 B u— e r P l激 发 了 NK 细 胞 对 成 成 分 是 L S 它 在 细 菌 与 补 体 的 相 Y C I 胞 的细 胞 毒 性… 当用 热 灭 P. A— 细 J 互作用 中起介 导作用 .一般来 讲 . 光 活 的牛 布 鲁 氏菌 刺 激 人 巨 噬 细 胞 后 L l来 K 滑 型 牛 布 鲁 氏 菌 对 细 菌 血 清 抗 体 的 得 到 I— 2 处 理 N 细胞 .则 其 细 K 抵 抗 力 要 大 于 O— P L S缺 乏 的粗 糙 型 胞 毒 性 作 用 将 大 大 增 强 【 表 明 N 菌 株 l 由 于 光 滑 型 牛 布 鲁 氏 菌 的 细 胞 在 抗 布 鲁 氏 菌 感 染 中 起 很 大 作 3 J 另外 . 布鲁 氏菌 感 染 者 的 N 细胞 K L S 不激活替 代途径 , P 并 因此 IM 以 用 : g 对Y C 1 A 一 细胞 的毒 性 作 用 可 以在 体 及 少 量 的 IG 介 导 的 经 典 途 径 被 认 g L 2所 减 弱 『 从 而 引 发 慢 性感 1 3 】 为 是 布 鲁 氏 菌 感 染 初 期 起 抵 抗 作 用 外 被 I一 K 的 主要 途 径 最 近 用 缺 乏 O S的 牛 型 染 相反 的 .用单抗 或多抗去除 N P 和 羊 型 w o 突 变 株 所 作 实 验 表 明经 细 胞 后 的小 鼠 在 感 染 后 的 第 一 周 在 bA 脾 典途 径 和替代 途径 都 参与 了补 体沉 肝 脏 . 脏 中并 不 出现 布 鲁 氏菌 细菌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 上海 畜牧兽 医通讯 》 2 0 1 3年 第 5期
布 鲁 氏菌病 研 究进展
李 智 红 王 芳 蕊 韩 克 元 王 镇
(天 津 市 动 物 疫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3 0 0 4 0 2)
布 鲁 氏菌 病 是 由 布 鲁 氏菌 引 起 的 人 、 畜共患传 染病 , 属 二类动物疫 病。在家 畜 中 , 牛、 羊、 猪 最 常发 生 , 且 可 由牛 、
畜 间发 病 逐 年 上 升 , 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1 病 原
布 鲁 氏 菌 属 有 6个 种 , 即马 耳 他 布 氏杆 菌 ( B r u c e l l a .
me l i t e n s i s ) 、 流 产 布 氏杆菌 ( B r .a b o r t u s ) 、 猪 布 氏杆菌 ( B r . s u i s ) 、 绵 羊 布 氏杆 菌 ( B r .o v i s ) 、 犬 布 氏杆 菌 ( B r .c a n i s ) 和 沙 林 鼠布 氏杆 菌 ( B r .n e o t o ma e ) 。不 同种 类 的 布 氏 杆菌 大多 具
患病或带菌动物史, 并且接触时间较长 、 数 量较多 、 机 会 频 发 且无任何 防护措 施。 。 布 氏 杆 菌 的侵 入 感 染 可 经 呼 吸 、 消
严重 ; 而B r . a b o r t u s 对人 的易感性 及危害 相对较轻 , 但 对 牛
则高度易感 , 危害严重 ; B r .s u i s 对 猪 和 人 均 表 现 出高 度 易 感
见 、 ”。近 年 在 全 国大 部 分 省 区 、 医院 、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和
兽 医 部 门 分 离 到 的 布 鲁 菌株 近 千株 , 其 特 点 是 在 布 病 患 者 的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布鲁氏菌疫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给人类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因此,研发布鲁氏菌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活疫苗是指使用活的布鲁氏菌株进行免疫,这种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亚单位疫苗是指使用布鲁氏菌的特定抗原制备的疫苗,这种疫苗相对安全且具有较强的免疫效果。
在活疫苗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布鲁氏菌株的基因工程改造,成功地构建了一些弱毒株,如S19株和RB51株。
S19株是常用的牛布鲁氏菌疫苗,通过长期培养,其毒力逐渐减弱,能够在牛的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形成持久的免疫保护。
RB51株是一株人畜共患型布鲁氏菌的弱毒株,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得到的。
这两种弱毒株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免疫效果不佳或存在一定较大的剂量效应,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鲁氏菌的特定抗原上。
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抗原有外膜蛋白(OMP)、克尔兽头菌糖鞘聚合物(CPS)以及丙酮酸合酶等。
OMP是布鲁氏菌的主要外膜抗原,其能够诱导持久的免疫应答。
CPS是布鲁氏菌的主要多糖抗原,其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丙酮酸合酶是布鲁氏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在应对宿主免疫攻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成功地制备出了这些抗原,并进行了初步的动物实验证实其免疫效果。
尽管布鲁氏菌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活疫苗虽然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其安全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目前研究者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寻找能够降低活疫苗毒力的方法。
其次,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优化疫苗的制备工艺和配方,以提高其免疫效果。
此外,布鲁氏菌的种类繁多,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疫苗的广谱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布鲁氏菌病的微生物学特征与毒力因子研究
布鲁氏菌病的微生物学特征与毒力因子研究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微生物学特征和毒力因子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此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布鲁氏菌的微生物学特征以及已知的毒力因子,并重点介绍与细菌逃逸机制有关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又称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小杆状。
它是一种非运动性细菌,无芽胞和孢子形成。
布鲁氏菌对氧气敏感,需在低氧条件下培养。
此外,布鲁氏菌具有多种结构和生理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对宿主产生致病能力。
布鲁氏菌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和动物,其中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破损入侵机体。
它能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而不被宿主的免疫系统完全清除。
布鲁氏菌还能通过细菌的逃逸机制躲避宿主免疫应答,从而引发慢性感染。
研究表明,布鲁氏菌通过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获得致病能力。
其中,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是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该蛋白酶能降解宿主的免疫分子,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细菌生长和传播。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产生多糖和溶血素等毒力因子,进一步损害宿主的组织和免疫系统。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细菌逃逸机制有关的毒力因子。
例如,布鲁氏菌表面蛋白(surface protein)的研究发现,这些蛋白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并帮助细菌逃逸宿主的免疫攻击。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一些与内毒素(endotoxin)有关的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布鲁氏菌的毒力丧失或减弱。
除了毒力因子的研究,布鲁氏菌的基因组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测序和比较布鲁氏菌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致病性和毒力有关的基因,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布鲁氏菌病的微生物学特征和毒力因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征和毒力因子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该病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为研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张海霞;孙晓梅;魏凯;刘娜;王玉建;徐煜琳;朱琳【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9)003【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引起人的波状热和慢性感染,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死胎,公畜发生睾丸炎等,给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在牛羊养殖国家和地区,包括经济不发达的亚非地区,以牛羊为主的穆斯林地区和文化技术落后的地区等,而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则从内蒙、东北等牧区逐渐向南方扩散.本文从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研究、致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科学防控牛羊布鲁氏菌病提出了建议.【总页数】6页(P402-407)【作者】张海霞;孙晓梅;魏凯;刘娜;王玉建;徐煜琳;朱琳【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1【相关文献】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J],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飞2.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J], 巴提马·哈依沙3.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欧阳志良;黄添祥;温蕾4.鹿布鲁氏菌病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 [J], 秦玉明;彭小薇;冯宇;范学政;张莹辉;丁家波5.动物布鲁氏菌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J], 王金涛;陈国福;刘光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
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
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
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
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
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
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
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链,可将布鲁氏菌病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光滑型布鲁氏杆菌的O链含有多个抗原位点,目前认为是布鲁氏杆菌的重要的保护性抗原。
有研究表明光滑型脂多糖在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跨膜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质及细菌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致病因子[10]。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外膜蛋白有OMP31、OMP25、OMP10和OMP36等[11.12]。
2.流行病学研究5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
布鲁氏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 经过50~ 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 70~ 90年代初稳定下降。
1993年后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爆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 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 1998以来一直维持3000例以上。
2000~2004年我国布鲁菌发病率分别为0. 1713/10万、0. 2296/10万、0. 4111/10万、0. 4782/10万、0. 9043/10万。
迄今,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省区已超过10个。
造成疫情反弹的可能原因包括流动人口的增加、未经检疫的牲畜的自由流动、乳、肉等畜类产品监督力度的减弱、综合性防治措施不力以及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气候的改变[13],仍需进一步究其潜在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布鲁氏菌病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 形式以多发的、分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形式; 受侵的人群除职业人群外,非职业人群感染率相对上升。
老年、青少年以及儿童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向, 羊种布鲁氏菌有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等[13.14]这些流行新趋势都为防制工作带来新的困难。
值得提出的是,在布鲁氏菌病流行中布鲁菌属内种间干扰现象的发现[15],以及布鲁氏菌病地理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出现,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
目前,中国部分地区人间布病疫情非常严峻,如疫情进一步扩散,对群众健康、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应该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
由于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因此,加强畜间布病的控制工作是做好人间布病防控的关键。
同时,做好布病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防止慢性化,也是降低布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传染源目前有60 多种动物是布氏杆菌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
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布氏杆菌菌,由于人类与家畜和畜产品接触密切,这增加了人感染布病的机会。
各型布氏杆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等[16]传播途径(1)经呼吸道传染病菌可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水、食物、生乳、未熟的肉、内脏而感染。
(3)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娩出物、排泄物;或在与动物密切接触中如剪毛、屠宰、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而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4)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16](5)很少有报道人与人之间传播布病, 人通过食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 吸入含菌气溶胶, 或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胎儿、乳汁、排泄物等发生感染, 动物流产和分娩之际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17.18]。
因此布病严重威胁着动物饲养、兽医、肉品加工等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与职业有密切关系,高危人群主要为与动物密切接触者,如畜牧者、兽医、屠宰工、皮毛工和进食被污染的动物产品或制品者[16]3.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布病的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病毒以及不同抗原组分的变态反映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对完整的布鲁氏菌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并没有确定任何经典的致病因素,如毒素,菌毛等。
因此这些分析增加了这些生物体使用独特而微妙的感染机制的可能性,即逃避宿主的防御,渗透宿主细胞,改变细胞内转运以避免溶酶体降解和杀害,并调节细胞内环境,可准予自己在细胞内长期生存和复制[19]。
布鲁氏菌与毒力因子有关的主要基因是控制脂多糖( LPS)合成的基因、四型分泌系统基因( Virb) 、过氧化氢酶基因( 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SOD)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A 基因( BvfA) 等。
布鲁氏菌有光滑型和粗糙型, 通常粗糙型不含或含少量的O-多糖, 致病力比光滑型弱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在宿主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系统的细内定居及繁殖,布鲁氏菌感染后诱发吞噬细胞凋亡,当吞噬布鲁氏菌的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后细胞被包埋在凋亡小体中,并被其他抗原提成细胞摄取,通过这种方式摄入包埋的细菌可能触发更为有效的包内杀菌机制。
此外细胞凋亡还可抑制布鲁氏菌的生长和复制, 防止布鲁氏菌感染的播散[20-22]。
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布病的发病机制中,巨噬细胞的凋亡是一种机体免疫保护机制。
有资料显示光滑型、非内毒素的脂多糖在感染的初级阶段可以阻碍先天和后天的免疫,以及保护病原体免于免疫系统的杀细菌活动[23]。
而且光滑型的脂多糖阻止免疫介质的合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比埃希氏杆菌属更具有有效性[24]。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有待进一步探讨。
4、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4.1临床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60 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至数月或一年以上,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菌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活动期、慢性期相对稳定型[17]。
国外分期法分为:患病三个月内为急性期;3 个月至一年为亚急性期;一年以上为慢性期。
自布鲁氏菌病被发现以来,其有着广泛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取决于疾病的发展阶段,所涉及的器官和系统。
近年研究表明,布鲁氏菌能侵犯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胃肠、肝胆、泌尿生殖、骨骼、心脑血管、表皮组织。
尽管在布鲁氏菌属的分型上存在争议,但是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感染病原体是羊种、流产型布鲁氏菌[25]。
但是物种之间的临床差异难以确定,因为很少有在每一个物种有比较充足病例的情况下研究其临床表现[26]。
因此布病物种之间是否存在临床差异性尚不能确定,有需进一步大样本病例研究。
因为布氏杆菌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的基础在于采用一个详细的病史,以及注意流行病学资料。
必须特别注意放在决定摄入污染乳制品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是否发生。
详细的问病史对于人布鲁氏菌病诊断,尤其在城市和非流行区、输入病例(旅行者在国外获得病,在非流行区发病)是重要的[27]。
我国的CDC 布病诊断标准为:①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②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③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补体结合实验、试管凝集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凡具备①②项和③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诊为布病[28]。
4.2实验室诊断目前布病检疫和诊断主要采用血清学和细菌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种类很多, 但总体上在特异性、敏感性及操作性方面没有哪种方法令人十分满意。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ELLISA、PCR等相继应用于布病的诊断。
在提高布病的诊断阳性率,及准确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2.1血清学诊断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TAT)、缓冲板凝集实验(BPAT)、补体结合试验(CFT)、乳汁环状实验(MKT)、2一琉基乙醇试管凝集实验(2一ME)等方法。
平板凝集实验(PAI,)是将高浓度菌液置于高浓度盐水后染色制成抗原,检钡(速度快,易于掌握和操作,是一种畜间检疫和人群快速初筛的方法。
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使用酸性缓冲玻片抗原代替旧有玻片抗原,从而减少非特异性凝集,但此法受制备抗原影响较大。
试管凝集实验(sAT)[29]由wright等在1897年建立,因此又称为wrighi 实验,灵敏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微孔凝集实验是对SAT的改良,血清和试剂用量更少,并能同时测定多份样本。
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test)则是sAT的进一步强化,检测的是感染者产生的不完全抗体,从而克服由于抗体过剩、前带现象或产生单价抗体而看不到凝集现象的情况。
免疫捕获凝集实验(Brucellacapt)与Commb’s实验相比,操作更为简便,得出结果更快。
2一琉基乙醇试管凝集实验(2一ME)主要检测IgG类抗体的凝集活性,但只能用于检测小分子量的免疫球蛋白,并且操作复杂,对设备有一定要求,耗时较长,故仅用于少数难以确诊的病例。
皮内变态反应阳性表示受试者曾受到布鲁杆菌感染,一般在感染后的20一25d出现,因此不宜用于疾病早期。
补体结合试验(CFT)是根据溶血现象的发生与否来判断受检血清中是否存在布鲁氏杆菌的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