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展评观后感——《育人无声也无痕》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润物无声育人无痕,这是一种温和而深远的教育理念,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强调表面的功利,而应该更注重内心的润泽和精神的滋养。
这种理念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地重视和提倡,因为它能够激励人们去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首先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温馨而隐秘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断地督促他们学习,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地强化考试培训,这些行为看似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但却忽略了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内心的滋养和精神的启迪。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温柔而细腻的,它不应该刻意地去影响孩子的选择和发展,而应该是一种默默地滋润和点拨。
在这种理念下,教育者应当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表面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在日常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关心和体贴的举动来润物无声,比如在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深情的眼神和鼓励的微笑,学校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暖心的话语和认可的肯定。
这些都是在温暖和滋养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爱和力量。
而育人无痕,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给孩子留下太多的痕迹和压力,让他们更多地自由选择和探索。
除了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温暖和滋润孩子的内心,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上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修养。
在当今社会,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教育往往强调的是一种功利导向,把孩子教育得越多,考试成绩越好,就越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却往往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修养的重要性。
与其只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品德与做人的操守。
在这一点上,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更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尊重和关爱人的教育体系。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理念中蕴含着许多关于教育品质的启示。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内心的需求,不再只是为了功利而去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风尚和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更具有品格和灵魂的新一代。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德育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嘈杂的声音,而是通过默默的付出和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在我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润物无声的重要性。
首先,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有句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只有我们自己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诠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我们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时,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纪律的模范。
我们遵纪守法、守时守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纪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所关注和模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榜样。
我们不仅要讲究言辞的准确和方式的得当,更要注重细节的注意和行动的廉洁。
例如,在课堂上,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自我修养,端正言谈举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自身的表率,我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模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但这些细节却往往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一个平凡的放学时间,当学生们自己整理好课桌、收拾好教室后,我们可以适时地表扬他们的自觉整洁;在课堂上,当发现有学生互相帮助、乐于分享时,我们也可以表扬他们的同学间的友爱精神。
这样一点点的肯定和激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工作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行动去诠释。
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榜样,用心感受、观察身边的细微之处,我们就能够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听课体会2[修改版]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听课体会 2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参加“高效课堂”听课有感通过参加本次小学品德与社会听课活动,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
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
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德育无痕——让思品课回归生活内容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思品课教学必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应该让思品课与生活接轨,抓住生活的契机,把握生成资源,挖掘生成资源,以真实的社会事例去拨动孩子的美好心灵。
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中学生的生活有效地链起来。
让思品课回归生活,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关键词: 抓住契机挖掘资源回归生活教育无痕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而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且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
因此,思品课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体验生活,将课堂上的教学生活与课堂外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更精彩,思品课教学才真正起到提高实效的作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一次次的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思品课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提高思品课与生活的联系。
而要使思品课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从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入手。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研修日志:“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研修日志:“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中驿镇小叶代学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本学科的老师总是注重过程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少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育人为本”呢?笔者结合自己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富有目标吸引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各种超文本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学习和交往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观念、知识不与时俱进,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
因此,我们老师要转变角度,将自己扮演成启发者,诸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只要生动、亲切、通俗易懂,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
我们要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
思想品德课育人于无痕的几点尝试
思想品德课育人于无痕的几点尝试【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依靠教师的空洞、机械说教,而应依靠教师个人魅力的引领,多媒体资源的感染,模范人物事迹的感化,科学实践活动的熏陶。
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课程的无痕育人【关键词】师德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体验无痕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也认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但是,一些思品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口耳相承的训诫式教育,思品课堂变得机械、枯燥,充满了说教的痕迹。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兴趣,所学知识也只能应付考试。
为摆脱思品课程空洞说教的积弊,有效落实课程的育人的功能,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育人于无痕的目标。
一、良好的个人师德实现成长引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同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师德。
良好的师德正如阳光,能驱散学生心灵的阴霾,引领其健康成长。
思品老师任教班级较多,与学生相处时间少。
很多思品老师在一学期后也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称呼多是“你”或“这位同学”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之缺乏和爱生情怀之淡漠。
笔者认为,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看似小事,却是良好师德的一面镜子。
所以,新学期伊始,笔者都尽力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姓名和容貌。
这一平常之举使我很快走进学生心灵,而学生更是体会到为师的可亲之处,“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教育水到渠成。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所以,面对地面静躺的垃圾,我会随时弯腰;面对他们学习、生活之需,我会倾囊相助。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作者:谭翠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6期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若语文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无痕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一、走近作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命的发展。
谁也不希望宝贵的生命之花调谢在绚烂的花季,谁也不希望悲剧上演。
新课程语文课程中的很多作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是开展生命无痕教育最好的典范。
尽管他们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身残志坚,但他们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面对人生、生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挖掘课文作者生平事迹进行无痕教育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一生坎坷曲折、过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仍时刻关心民众疾苦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自强不息、献给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的十九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等等。
通过对这些作者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走进教材,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无痕教育的精品。
它们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
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就紧紧抓住那位一位父亲坚定不放弃来进行德育无痕教育。
文中父亲由于坚信自己的子还活着,坚信儿子还在等待他去解救,他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夜以继日挖了38个小时,直到救出了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我先让学生完全把握课文,通过品味父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都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和爱。
大教无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探究,建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追求“大教无痕”的教育境界,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要重在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
一、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教师组织学生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其实都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和成为一个道德实践者,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要求教师成为美德行为和态度的示范和榜样。
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给学生。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品德教育的核心,提高自身品德素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正践行自己所思所想所行,同时精心组织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道德实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课堂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学习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1、尽量减少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空间的占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减少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空间的占有,教师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核心,准确定位,大胆取舍,少教精讲,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同时要精设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难题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探究、感悟,促进学生自主生成、主动构建。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融入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主动地、深入地思考解答,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养。
于无声处听惊雷——我的育人心得
于无声处听惊雷——我的育人心得摘要:“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和放大了人的后天努力和潜在能动性在催生教育效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师生之间建立起互信互爱、互溶互动的双边关系,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构建成功。
“视学生为亲子,视质量为生命,视事业为永恒”的办学思想,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展现。
关键词:教育理念和谐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的联系纽带和核心角色。
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育人理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方式渗透这一育人理念,最终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在20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也曾有过倦怠感,也曾有过抱怨和消极情绪,但只要一想到这项事业的庄严崇高和成就感,所有的想法就烟消云散。
在长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宝贵的育人经验和技巧,以期用以指导日后的实际工作,获得更大的收获。
首先,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这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座右铭,就是对爱心教育的最好阐释;“视学生为亲子”的育人态度,就是要求每位老师要爱生如子,对每位学生以无微不至的教育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更深刻地体现了爱心教育在育人工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一颗真诚的爱心,班主任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全方位的呵护关爱学生的成长,与他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这样才能感化每一位学生,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你的命令,互信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事实证明,再顽劣不化的学生,只要你揣着一颗真诚的去接近他、关心爱护他,走进他的内心深处,铁树也会开花。
其次,还要做到“勤、细、实、严”,这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班主任只有做到“心勤、眼勤、腿勤、嘴勤、手勤”,才能将班情装在心中,才能起到以身作则带动全局的作用,将一切事情甩给班干部的班主任是无论如何带不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细琐,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只有放下厌烦急躁的情绪而静下心来事无巨细地处理好每一件琐事,才能产生班务工作无漏洞、无死角、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效果;所谓“实”,是指班务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为应付检查而在工作中走过场甚至作表面文章是实在要不得的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学校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有一个方面的要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打了折扣,势必给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或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埋下隐患,贻害无穷;“严”,既不放纵、不娇惯,“严字当头,宽中有严,严而有度”,“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像那种太过于注重搞好师生关系而忽略了师道尊严的处事方式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在大是大非、做人做学问等方面严格要求的班主任才会赢得学生永久的尊敬与爱戴。
谈无痕之美点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龙源期刊网 谈无痕之美点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者:诸旸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8期【摘; 要】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境界呢?那么,教师该如何让无痕之美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呢?【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无痕教学;研究一、生源泉,开启无痕之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它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然而,要开启教育之无痕美,就是要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创设情境美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
”情境教学能促使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引起兴趣,激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不仅能淡化教师苦口婆心教育的痕迹,更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获。
情境教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具体、真实的感受中形成道德素质,而教师则只在关键之处做出精要的点拨或总结。
(二)关注体验美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注重“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等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心理感受以达到教育目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代替过多的解释与说教,也是无痕教育的一种美的表现方式。
比如,在执教“注意公共安全”这一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份学习单,之后只根据学习单的内容对学生稍做提示,学生便开始自己选择生活中感兴趣的调查范围,走进社会找一找并拍一拍该范围内的公共安全。
这个实践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前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也更为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每一个过程的教学中,无须教师过多的言辞,而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体验中获得深刻感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养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就像有一句话所描述的“天上不留痕。
思政大课堂环境育人观后感
思政大课堂环境育人观后感刚看完思政大课堂里关于环境育人的内容,那叫一个感触颇多啊!以前吧,总觉得环境就是身边那些花花草草、房子道路啥的,看完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就像课堂里讲的,校园环境那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你想啊,一进校园,要是到处都是绿树成荫,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墙上还挂着名人名言或者优秀学生的事迹,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的环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老师,在悄悄告诉你,要积极向上,要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
比如说,要是教室里的布置温馨又充满学习氛围,桌椅摆放得井井有条,黑板旁边还贴着鼓励大家思考的标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自觉地就会想好好学习。
不像那种乱糟糟的教室,看着就心烦意乱,哪还有心思读书啊。
这就是环境的魔力,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
再说说社会环境。
咱身边的社区环境要是干净整洁,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大家都遵守社会公德,那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就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相反,如果社区里到处是垃圾,大家互相不尊重,那可就糟心了。
而且,大课堂里提到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像西安、南京之类的,它们的古建筑、古老的街道就是一种独特的育人环境。
走在那样的街道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这种环境就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豪,想要去传承和弘扬。
我还想到那些博物馆、图书馆。
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就像是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每一件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图书馆里安静的氛围,满屋子的书籍,就像知识的海洋在向我们招手。
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怕是最调皮的孩子也会被感染,变得安静下来,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这个思政大课堂啊,就像是给我脑袋上开了个窍。
我现在明白了,环境育人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所以我们也要成为这个良好环境的建设者。
不能光等着环境来影响我们,我们也要去努力维护和创造更好的环境,不管是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的大环境。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以德育人润物无声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育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只有我们自己在言行举止上都能够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做到言教一致,注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师德师风是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而师德师风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品德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我们自己的言行表现,我们不仅能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教育的专业性和责任感,用自己的良好师德来教育学生。
最后,师德师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无法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就无法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只有我们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师德师风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总之,师德师风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通过遵循师德师风,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教育目标。
师德师风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一种人格追求。
只有我们始终以德育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教育的专业性,才能够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帮助学生成长。
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师德师风,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德育课堂第十二期观后感4篇
2023年德育课堂第十二期观后感4篇2023年德育课堂第十二期观后感1教育是一个非常深远而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为教育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平台。
很多人认为,实行家校共育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都能够拿到家长们理想的分数,给孩子两点一线的空间来思考怎样才能够考出令人满意的分数。
其实这样的教育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步入社会,要参加社会中各类形形色色的活动,在这之前家校共育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而实行的。
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自己学习的能力。
学会一定的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这些与考试分数无关的教育,却是关心孩子们幸福一生的筹码。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一个考试机器在努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康,自理能力强,处事和生存能力强,而且实现全面发展,不要求琴棋书画都精通,但孩子都要会。
这对每个孩子以后的人生都是一种鼓励,在偌大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自卑,没有信心。
在所有这些教育中,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一点一滴的灌输,久而久之便会慢慢的体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连素质都谈不了,其他的就只能是一张白纸了。
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给女儿选择了五一路小学。
学校在兼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落实了学生在校的课后服务,多彩的课后服务在各种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课后服务在不同程度上都给孩子们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层次进行提高。
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起点的。
2023年德育课堂第十二期观后感2家庭教育应该立足于孩子的持续健康成长,充分认识、把握孩子的特点、特质,遵从成长规律,从环境营造、平等交流沟通、观念分享与碰撞、家校链接一体,成长与成才有机融为一体等方面努力,让孩子在爱、责任中,带着梦想,胸怀理想,飞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德育无痕,育人无声
德育无痕,育人无声作者:刘小燕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6期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发育的初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的。
小学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德育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教學;德育教育我们常常把“润物细无声”比喻为春雨滋润万物生长,而教师们则更需要具备“润物细无声”如春雨般的熟练与专业。
《道德经》中的老子说过:“身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不言之教追求的是无痕的教育。
无痕迹、无声无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作用。
因此,班主任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时,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是学生们最常接触的人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被称之为学生的“第二家长”,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班主任教师也要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在言行举止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从而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
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例如在教师的仪容仪表上,教师要成熟、大方、得体,为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
其次,教师应当认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在于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注重自身言语与肢体动作。
例如,蹲下身子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
拨动孩子琴弦提高品德实效——《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
当代教科研2017年第12期37拨动孩子琴弦 提高品德实效——《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宁美珠(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健康的情感可以充实人们的生活,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更可提升人的生命活力。
因为高尚的品德是在健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引导孩子的道德行为,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30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觉得:只有激发孩子的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情”字入手,才能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情感参与、情感互动,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一、积累调查,激发萌芽的情感调查积累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课前,让孩子调查、收集、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更培养了孩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这样的调查积累实际上也是孩子情感酝酿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调查,孩子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调查积累前我们要注意为孩子指明调查的内容、调查的范围及注意调查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时,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针对生活中出现的或是你所知道的外国品牌做一份调查,可以分外国食品、外国节日、外国舞蹈、外国手机、外国影片、外国电器、外国化妆品,等等。
通过课前的调查,孩子们对外国品牌有了初步了解,为上课时孩子们情感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西部大开发》时,让孩子调查:西部的动植物资源、风景资源、矿产资源,等等,通过调查使孩子初步了解西部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能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建设。
二、兴趣导入,激发入门的情感根据品德课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孩子情感的因素,力求做到巧摘 要:品德课是一门集教育性与情感性于一体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课教学的三步骤,而激发情感则最为重要。
因此,上品德课时,我特别注重孩子情感的教学,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感情去参与、体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大爱无声育人无痕——感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大爱无声育人无痕——感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须从自身做起,在自己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用爱铸就师魂,用心培育学生;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转变观念,全面创新教学;淡泊名利,追求高贵境遇,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为精品,成为吸引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上的“催化剂”。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德建设教学改革在当前社会风气阻碍下,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厌学现象,致使高校教师“教课难”。
而关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讲,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改良这种状况,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需面对的问题。
既不能抱怨社会,也不能气恼学生,要从自己的教学工作做起,在自己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塑师德,铸师魂,尽最大的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为精品,成为吸引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上的“催化剂”。
一、用爱铸就师魂,用心培育学生1.要用师德感召学生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曾国藩提出:“德为水之源,才为树之根,有德无才是愚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愚人可教,小人不可用也。
”学生看教师也是如此,既看才,也看德。
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护你。
笔者以为,要想当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就要贯彻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言时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发奋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论述、新归纳,是对教师职位的严格要求,也是新时期教师品格的大体准那么,指明了为师从教的正确方向。
教师要用“四点希望”自励自勉,尽力成为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近两年流行的“点评教师网”,很耐人寻味。
从网上评判教师的情形看,教师的学识、资历、能力、外表等都会成为受学生好评的因素,可是真正能够感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听李镇西老师《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有感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听李镇西老师《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有感5月30日上午,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李老师用一件件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小事,感染、温暖着孩子们,同时深深的震撼着我: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李老师受邀来讲“德育”,正如李老师所言,当德育越来越显赫、越来越被提上日程的时候,说明德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德育”如同“吃盐”,必不可少却又不能“独食”,言简意赅的道出来德育的位置。
我常常想:德育?是一场思想的修行,需要每个人潜心修炼,理论指引。
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进一步明白——知行合一,示范感染才是最有效的德育。
正如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家生活不离它,德育在教学中也不可或缺。
开场开场的两件不经意的小事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是原定于8:30开场的讲座,却因为参会老师没有全部到位而秩序失调,负责人不得不维持秩序而耽误到8:37才开始,李老师自嘲直爽,提出了时间观念的问题,虽然是一语带过,可是我却深感惭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本来是德育的专题论坛,可是来参会的老师竟然迟到、无序?怎能为学生做表率?而千里迢迢从成都赶来的李老师却早早的在候场!其次是李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他讲,本来演讲的题目是《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在候场的时候把“方式”修改为“态度”,觉得更合适。
可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这种认真探索的学习态度,就是李老师给我最好的德育!德育无痕,却早已滋润了我的心田!抛砖引玉李老师说自己再次拜访于漪老师时的一番谈话让他深思。
于漪老师作为教育界的前辈,是教育人心中的偶像,当他得知于漪老师的兄弟姐妹都是很出色的人才时,很是感叹于父母的良好教育。
当得知于漪老师14岁丧父,母亲也是普通文化时,很是惊讶。
于老师却说“其实我母亲没什么文化。
并不懂得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论,就是做好人,我们跟着学,她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无声也无痕——记平昌县第一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展评“人间四月芳菲尽”。
在这个花草凋零的季节里,在平昌二小这片教育热土,品德之花却竞相开放。
近日,我县迎来了首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展评。
我有幸参加展评,其实,我更多时候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欣赏、观摩、学习。
通过为期两天的展评,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县品德教育正朝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品德教育步伐正逐步走向从容。
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三聚氰氨”、“毒胶囊”、“拭父杀子”等人间悲剧,也不断涌现“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耳熟能详的词汇。
社会在呼唤道德,教育要强调德育。
而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衷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则是小学生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生)、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这一综合性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此次观摩中,我身临其境,听了来自不同学校教师的课。
与讲课老师、学生及听课教师一起分享了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作为一名教师,我惊喜这些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的鲜活的话题,开放的空间,欣赏这些执教老师融教育于活动中,了无痕迹的高超授课艺术。
教师那各具特色、精彩不断的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思品教学的新境界,使我们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充分领悟了教育无穷的艺术魅力。
新课标已成为如今教师探索教学的引航灯,本次展评的绝大多数老师贯穿了新课程理念。
教师有较强的改革意识。
课堂上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我看到,多数课题中执教教师采用不同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游戏、情景资料等。
这里,我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本次展评,执教教师们不仅课件制作得好,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学生的视听,而且板书工整,设计新颖,图文并茂。
如:笔山小学何春香老师执教的《我的爱是什么》,板书设计以简笔画房子为背景,门上依次写出家庭成员,心形的窗户上根据教学反馈出爱的三层含义。
让人觉得既温馨又明了本课的内容。
二小苟林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显示出严谨的教风和扎实的基本功。
她课件中的“闯关猜谜“更是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了的学习兴趣。
这些不仅仅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而且符合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特点,为此节课的圆满结束奠定基础。
此外,设计活动上下了不少功夫。
设置开发性的问题,开放性的思考为学生开启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就地取材,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品生还是品社,它们的课程基础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参展优质课均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
而较好突出的一点是,执教老师独具匠心,就地取材,进一步贴近儿童生活,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一小刘春容老师执教的《校园“红绿灯”》处教学设计:寻找校园的规则。
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规则,并由汇报人板书到黑板上,同时,老师幻灯补充,撷取的就是二小校园内的温馨提示,如上下楼梯,勿你拥我挤!青青草地,无限绿意等。
让学生感到真实、现实,在看图、听音乐中自觉感受到这些规则的存在。
规则硬性的要求,此时显得人性化,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此外,规则约束了孩子们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呢?一正一反,明确了规则存在的重要性,随时捕捉到学生反馈的信息。
又如:涵水小学宋继兰老师执教的《我爱我的家人》,在课件中出示了自己的全家福,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为本课的成功导入奠定了基础。
笔山小学何春香老师以采访的形式调查学生在关爱家人方面的表现。
因为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此时,孩子们情绪高涨,完全沉浸在活动中,相信他们已经把授课老师当作他们的老朋友了,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云台小学向海燕老师执教的《一分钟能做什么》,虽有学生的课前调查,但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一分钟的作用,用现场体验的方式来感受一分钟能做什么事。
大家对照老师幻灯上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体验,效果很好。
这样就地取材,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时,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他们自己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容易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思品课特点之一就是生活性、实践性,即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采用体验、探索、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为学生的尝试、表现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成长。
如:西兴小学任倩老师执教的《让我走近你》通过“蒙眼取书”、“先双手再单手系红领巾”等活动来体验残疾人的不易、艰辛,从而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确实需要我们帮助。
笔山小学何春香老师对爱的三层含义均用情景活动的形式师生配合、生生配合来说一说、演一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行为落实,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在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新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亲身经历,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
本次多堂展评课中,大多数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学生产生了丰富体验后,继续关注学习效果,组织延伸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
如:驷马小学杜受蓉老师执教的《无形的指挥棒》,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并谈谈规则带来的好处,用视频、幻灯等补充显示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危害,配上老师低缓的旁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不仅如此,在课堂结束,学生要离开教室时,杜老师又强调了让学生有序地离开,这样既保障了安全,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指导行为。
在本课即将结束前的一个课堂活动中,杜老师让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最易忘掉或最该铭记的规则制作书签,并鼓励男、女生展开竞赛,还要求男生写好了贴在黑板的左边,贴成一个正方形,女生写好了贴在黑板的右边,贴成一个圆形。
此时,整个活动达到高潮,学生心灵爱到洗礼。
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意境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
云台小学向海燕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分钟的精彩动画片,再耐心等待一分钟,来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快慢。
通过现场体验一分钟做感兴趣的事,让学生明白一分钟其实以做很多事,这样一来,空洞、抽象的时间在学生看来是那样真实可触。
二小苟林老师执教的《说到就做到》从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入手,让学生在一个两难问题中作抉择。
同学们都想帮故事中的玲玲,他们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切身体会到师生关系融洽。
此问题紧扣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释放。
元山小学牟翠芳教师执教的《拒绝毒品珍爱生命》一课在教授毒品的危害性时,以三幅有代表性的图片给同学们以启示,从而得出毒品在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危害。
后来又以故事加深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感而发地写出想对吸毒人所说的话,或忠告,或斥责,或惋惜,或愤怒……不一而同,却都是同学们情感的体验、升华。
西兴小学的任倩老师在本课即将结束时说:“我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关爱残疾人的活动并未就此打住,请大家将对残疾人的关爱落到实处,让我们把爱延续。
”老师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孩子们捧起书本想起来,离开书本行动起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中去实践、发扬。
五、拓展教学空间,适时补充信息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就是守住教学阵地。
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信息后,就不应局限于教本,恰当地拓展教学空间,适时地补充信息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如:涵水宋继兰老师通过看图引导学生悟出爱的三层含义后继续启发学生:爱,还会是什么?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思维得到了释放。
吻、拥抱……像火花一样在空气里碰擦着,拨动着听课老师的心弦,也耀眼着孩子们曾经迷茫的心田。
六门小学陈琼执教的《科学带你走向未来》,在课堂最后,让孩子们大胆创设:2100年未来从类的生活(衣食住行方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时提醒学生们用科技的思维去设计。
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感受科技的神奇。
让学生在想象中萌发理想,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这次展评活动中,所有的参展教师都能归还品德课堂的本来面目,课堂设计表现出扎实、稳妥的特点。
教无定法,老师们的课堂设计各有千秋,他们的课堂都把看、听、说、写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真正的道德素养,基本杜绝了假课、花架子,还了品德课的真实面目。
纵观此次展评,思想品德教学取得出很好的成绩。
1、课程定位明确,学科特色明显。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2、课程理念弥新,上出了品德味儿。
“模拟拍卖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
老师们或是模拟生活场景,或是多媒体动画,或是师生互动游戏,基本上摒弃了“满堂灌”、“一言堂”的单边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感悟。
3、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本次展评中,老师对知识性的内容通过讲授让学生获得,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完全通过讲授获得,必须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体会、领悟。
4、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有了强烈的视听效果,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
本次展评中,老师们剪辑的视频、制作的幻灯走进教室。
课堂上通过小品表演、分组讨论、开展传话、拍卖、背古诗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本次展评也反映出了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未有明确的价值倾向。
有的教师出于让学生张扬个性,对他们回答的问题不加评论,一概肯定,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品德课,毕竟有一事实上的知识体系,有特定的价值取向,教师自身要立场坚定,才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2、课前5分钟,有的老师未利用好。
本次展评授课的老师接触的都是陌生的学生,同样,对学生而言,老师也是陌生的。
如何缩短这个距离,课前5分钟就是师生互相了解的机会。
师生自我介绍、唱支轻松活泼的歌、师生互动小游戏、聊聊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等都是使师生互相熟悉的方式。
而有的老师就没有好好地利用,而是学生一来,老师只顾着调试幻灯,而把学生晾在一边。
学生就只好自由地选择座位。
这样一来,男生和女生就形成了“两军对垒”,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应付的心理,会认为老师不关心他们。
还有的老师开门见山地就进入了课堂主题,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3、思品教学必须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才有生命力。
本次展评活动中,个别老师设置的问题,虽有讲座但显得枯燥、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