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9. 图式 :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 社会印象 :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 完整性。
a. 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 “中心品质的影响” :中国:两性关系 西方:诚信
b. 注重显著性信息 中国人:以貌取人
负向效果: 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 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
息的作用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 功能: 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
▲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 童常具有外控特征; 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
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b
.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
子爱吵架, 人缘不好, 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 民主家庭
中的孩子天真活泼, 有上进心, 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
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 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
15. 认知启发
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 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 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
1 )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
行判断。 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 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精
讨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2. 辩证的定义:
– 在社会学中,个人是指那些作为各社会 的社会成员和社会行动、社会行为主体 的人类个体。它们既是一定社会关系和 社会环境的产物,是所在社会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物质(生物)载体,又是各种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者。每一人类 个体的社会面貌与社会特征,既具有因 个人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而产生的独特的 个性,又具有因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环境而决定的同类个体都具有的共性。
4. “角色”概念的次生概念
– “角色丛”(“角色集”);“角色冲 突”与“角色紧张”;“理想角色”与 “实际角色”; “角色差距”;“领悟 角色” ;“角色期待”
5. 美国社会学家巴克的“角色”观点
– 定义:人们对担任某一特定职务的 人应该如何行动的一系列期待。
– 对角色行为的分类: • 必须的行为 • 允许的行为 • 禁止的行为
第一节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
一、社会学中的个人概念
1. 两种对立的观点:
– “社会唯实论”的观点:个人 (individual)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实际承 担者,即,个人是人格化了的社会关系 的物质载体。
– “社会唯名论”的观点:个人是社会关 系的制造者与生产者,即,个人是具有 主动性的社会行动及社会行为的主体或 行动者(actor)。
• 包括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意志、 情感、能力、气质(脾气与性情)、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 属于一般思想意识范畴的差异
• 包括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念、思想观念、情操、理想等方面的 差异。(即人们思想觉悟的高低、精 神境界的不同)
4. 个性的结构
• 原苏联研究个性社会学的学者普拉图 诺夫认为:作为整体的个性由四种分 结构(四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组成。
尔雅社会心理学题库
1. 下列对社会心理学描述正确的有:D.以上都有2. 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因素不包括:D。
自我要求3。
社会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C。
生理心理学4. 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5. 社会心理学不研究个体心理否6。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A.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7。
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D。
28。
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地研究自己的观点的?B。
80年代9。
在社会心理学中,侵犯指的是对别人精神或者肉体的一种伤害是1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C。
群体行为1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是相似的概念否12. 新的交通法规颁布后,请专门人员到各个路口查看行人遵守情况,这属于: B观察法13.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只包括社会化一个方面否14。
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否15。
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外还有:D.参与观察法16。
下列不属于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的是:B.社会化17. 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C.社会动机18。
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否19。
档案研究法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否20. 效度可以分为几种 C。
221. 《社会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A。
F·奥尔波特22. 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原则性的最高的指导思想是 D.方法论23. 只有是实验就是控制了一些条件来进行的研究是24。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专用术语 C。
他变量25。
社会哲学阶段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 C.孕育26. 参与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类? C.227。
心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因此它也就是不存在的否28。
参与观察法是公开参与与隐蔽参与的统称是29。
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D。
调查法30. 关于现场实验法说法错误的是: C。
现场情况完全随机31。
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A.一般观察法32。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
Abnormal psychology
29
四、认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
3、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BT) ➢ 四阶段: • 1、首次会谈与诊断评估阶段; • 2、自我探索阶段; • 3、强化巩固阶段; • 4、效果评估和回归社会阶段
Abnormal psychology
5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1、神经解剖 •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显示,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受损 就会出现相应的机能障碍。
Abnormal psychology
6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2、生物化学
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 色胺、谷氨酸等)有关,它们具有传导和阻 抑神经冲动的作用。
• 局限: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社会性。
Abnormal psychology
9
二、心理动力学模式
• 该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人的行为正常与否,都是由各种动机是否 得到满足这对矛盾的结果。
• 该模式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 勒的个体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尼的文化精神分析等。
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动力学模式 行为模式 认知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Abnormal psychology
4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 该模式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 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疾患,同时主要采取 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精讲班-第6讲-安全生产管理(六)_356c12bbe168015cc971f921dc8c6824fa74839d
格
不易接纳他人的意见。这类人虽然一般技术都比较好,但也很容易出大事故
⑵ 孤 僻 型 性 这种人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其性格多属内向,与同事关系
格
较差
⑶ 冲 动 型 性 性情不稳定,易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情绪长时间不易平静,易忽视安全
格
工作
⑷ 抑 郁 型 性 心境抑郁、浮躁不安,心情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易导致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
格
兴趣,因此很容易出事故
⑸马虎型性 对待工作马虎、敷衍、粗心,常会引发各种事故
格
⑹ 轻 率 型 性 这种人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在发生异
格
常事件时,常不知所措或鲁莽行事,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成为现实
⑺ 迟 钝 型 性 感知、思维或运动迟钝,不爱活动、懒惰。在工作中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亦
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⑴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⑵同一行为可出 自不同的动机。⑶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二、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㈠个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环球网校学员专用资料第 1页 /共 10页
⒈性格与安全
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
⑴ 攻 击 型 性 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喜欢冒险、挑衅,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纠纷,争强好胜,
定要坚持说理,就事论事,平等待人;
对性格较固执,又不爱多说话的职工,适合于多用事实、榜样教育或后果教育方法,让他自己进行
反思和从中接受教训;
对于自尊心强,又缺乏勇气性格的职工,适合于先冷处理,后单独做工作;
对于自卑、自暴自弃性格的职工,要多用暗示、表扬的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勇
实用心理学
实用心理学实用心理学可分为三大派别: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也称心理学的第一,二和三势力。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他的基础是无意识与本能,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本能是性本能与自我保护本能。
后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死亡本能,一切生命的目的是死亡。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人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
他用补偿作用,权力意志,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等外在因素来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1)霍尼德基本焦虑说:社会环境在个体的人格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人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才能形成人格,人格的形成是社会影响的结果“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
”3)卡顶讷的文化的观点: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与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背景。
对以上的评价: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为无意识心理学体系创立开创了新纪元。
但其不足为非理性注意,心理主义和神秘主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又被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其一般的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
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研究局部行为,和整体行为。
其中整体行为的四个特征:一,目的性(人们总是趋利避害,向着目标努力);二,行为认知性(需要认知的条件与工具);三,行为易达性(总是遵循最小付出的原则);四,行为可逆性(不固定,不机械,可改变)。
行为时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追求和经验的函数。
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他认为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有四种强化方式:1,正强化,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随即得到一个愉快的刺激,如老师表扬学生;2,负强化,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随即排除或避免一个厌恶的刺激;3,无强化,采取不理睬的态度;4,惩罚。
行为主义强调的因素并不是广泛的社会因素,再加上缺乏灵魂和思想。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23)
社会心理(social mind):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反映。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社会心理,即“群体心理”;另一方面是个体社会心理,是个体出生后长期社会化的结果。
个体社会心理通过群体的影响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群体社会心理通过个体社会心理的整合而形成。
②群体或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舆论。
社会心理结构(structure of social mind):由包含知、情、意、行的群体心理和包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的个体心理所组成的心理结构。
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受人际沟通和社会接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
社会感受性(social sensitivity):人们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如他人的情感及其属性的感受能力。
与人的社会感觉阈限成反比。
因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及个人年龄、性别、经历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变化。
一个人的社会感受性愈高,对社会现象及新事物就愈敏感,社会知觉范围就愈广泛,内容就愈丰富,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也愈强。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
是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
包括:(1)个体受他人或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
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
受社会规律制约,是高级心理机能积极状态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如见义勇为等。
(2)个体表现的而属于群体性的行为。
如从众、社会态度等。
(3)群体的共同行为。
群体心理积极状态的表现,如合作与竞争、罢工、游行、请愿等。
通过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
仪式行为(ritual behavior):人类格式化和定型化的社会行为。
在文化或个体心理结构中起着某种象征作用并带有某些特殊的情绪。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ion):个体逐步接受现有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划的过程。
由于个体需要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从人的社会属性动身,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平安需要平安动机平安行为平安目标实现新的平安需要。
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
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平安来疼惜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领导,他确定会做好平安工作。
由于,人有平安的需要就会有了平安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平安行动。
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平安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需要――心理紧急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平安行为――需要满足紧急消退――新的需要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
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在分析和推断事故责任时,需要争辩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动机与行为存在着简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犹如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平安、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如乐观抓平安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平安的重要性等等。
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
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生疏到,人的平安行为是从需要开头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需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平安行动,最终完成平安目标。
平安行为科学认为,争辩人的需要与动机对人的平安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人的平安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进展平安科学技术,进行平安训练,实施平安管理,进行平安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进展社会经济和疼惜劳动者平安的需要。
因此,争辩人的平安行为的产生、进展及其变化规律,需要争辩人的需要和动机。
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寻求激励人、调动人的平安活动的乐观性和制造性,以使人类的平安工程按确定的规律和组织目标去进行,使得更有成效和贡献。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本章学习目标角色的含义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角色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性别角色差异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角色()最初是由拉丁语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 20世纪 20 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
但直到 20 世纪的 30 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
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莱威()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 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全)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1.7)(1)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
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生就被赋予性别、 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 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
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即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一般一个人获得自致角色
的过程是他不断学习和努力而向上流动的过程。自致角色的获得也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的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 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 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 每个个人 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 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所谓 规定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
法官等, 人
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 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谓 开放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
与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充当 起角色; 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 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当然开放性角色的开放程度也不是无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本章学习目标角色的含义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角色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性别角色差异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
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
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
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人的心理属性包括四方面
人的心理属性包括四方面:1.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2.心理状态(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3.个性心理特征4.个性意识倾向人性特征:1.能动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社会性3.整体性4.两面性5.可变性6.个体差异性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它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
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2。
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认识、看法和判断;3。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对被管理者人性的认识和看法,决定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管理原则、方法与手段,管理者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均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在西方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代表人:泰罗此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即人们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麦格雷在《企业人性面》中对“经济人”称之为X理论。
管理方式:①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任务提高劳动效率,对人的感情和愿望漠不关心;②以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效率和服从;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控制程度;④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广大员工与之无关.2.“社会人"假设代表人:埃尔顿·梅奥(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此假设建立在人性是善良的基础之上,人工作动机不仅在于物质利益,更在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
管理方式:①管理人员在关心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但重点放在关心员工的需求上;②培养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整体感;③提倡集体奖励制度;④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变化;⑤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讨论.3.“自我实现人”假设代表人:马斯洛麦格雷戈称之为Y理论,与X理论相对立. 此假设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4.“复杂人”假设代表人:史克思此假设认为企业管理方式需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所谓好的管理方法.人本管理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①人际关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②人际关系影响人的身心健康③人际关系影响个体行为④人际关系影响企业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2.约束机制3.压力机制4.保障机制5.环境优化机制6.选择机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人的行为模式名词解释
人的行为模式名词解释
人的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重复的行为方式。
这种模式可以受到个体的性格、信念、价值观、经验、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人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研究和描述。
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相似情境下反复表现出相似的行为,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模式对于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人的心理模型是指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来构建,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情感和决策的内在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模型:
1.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人的思维方式、信念和态度决定的。
2.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
3.人本主义模型:认为人是积极和自我实现的,人的行为和情感是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观决定的。
4.生态系统模型: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多元智能模型:认为人的智能是多种形式的,包括语言、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
这些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
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
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安全来保护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领导,他一定会做好安全工作。
因为,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了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
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
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在分析和判断事故责任时,需要研究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等。
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
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安全行为科学认为,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人的安全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劳动者安全的需要。
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需要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
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寻求激励人、调动人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使人类的安全工程按一定的规律和组织目标去进行,使得更有成效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