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合集下载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习得性无助--电影中的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电影中的心理学

现象一:
学生在学习时缺 少动力和进取心,遇 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 放弃,甚至对自己力 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 胜任,而且认为自己 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 取得成功
现象二:
一头大象被细细的绳 索拴在一颗小树上,正 在乖乖的吃草,而不远 处就是它梦寐以求的森 林。大象做梦都想回森 林,但是它为什么不跑 呢,要知道,它的力气 很大的。只要它一使劲, 那么细的绳子马上就会 断掉。一切都是为什么 呢?
这所有的收获与快乐,都离不开老师您的 认真负责。课堂上,你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 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教课内容, 都是我所喜欢的。
祎老师,谢谢您!学习中,有您的陪伴, 我真的很快乐。
学生:戚倩倩 学号:124104055019
பைடு நூலகம்
现象三: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 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 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 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 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 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 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 望。
习得性无助
学期总结------电影中的心理学
总结内容
研究背景 相关内容 与影片
结论
研究背景与过程
定义和背景:
“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 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 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 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相关影片:暗物质 --------- DARK MATTER
影片取材于真实 故事,其蓝本是1991年 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 师一案。刘烨出演卢 刚,梅丽尔·斯特里 普出演被杀的柯莱瑞 教授。

习性无助

习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实验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

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

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

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

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

”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

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

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

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

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感谢观看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 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 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心理状态
低成就动机 低自我概念
消极定势 低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 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 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 成功。
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失败或 产生原因
目录
02 简介 04 心理状态 06 实验研究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 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 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 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矫正策略
carol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 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 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 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 的每一件事情),以及个人化的。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学习者将其行为看作是一种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当他们面临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做不到。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认识和判断,即使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很明显,也不能激发个体采取任何自主行动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1)与现实的、清晰的认识相联系;(2)与人们曾经遭受的挫折相联系。

习得性无助与认知失调有密切关系,是认知失调的直接后果,是与现实的失调相伴随的,它与对现实的不满不是同一个过程。

1。

如果习得性无助在生理层面上的表现是对环境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对信念、目标、价值观和未来抱有深刻的怀疑,在行为上表现为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和沮丧,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儿童对自己不能影响行为结果而感到的无能为力。

多见于在幼儿园或学校遭受拒绝和失败后,儿童倾向于无助、依赖、不相信自己,将失败归咎于别人,对环境感到无能为力,通常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4。

造成无助的原因,一是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自己应付的能力;二是环境变化非常迅速,而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三是在变化之前,自己尚未充分认识到应该改变行为,而只是被动适应环境。

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儿童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其无助的症状并不持久存在,这种无助属于暂时性的;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由于内部的压力增加或者因为遭受了不能承受的挫折,而使无助的情绪继续存在,就属于持久性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卫机制,它能避免因为不能控制的环境力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

但习得性无助会降低人的应对风险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习得性无助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也较为普遍。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影响及防治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影响及防治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影响及防治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困境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或解决问题,而导致无助感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影响,以及一些防治方法。

一、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影响1. 情绪低落: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往往感到绝望、无望和沮丧,难以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情绪经常处于低潮状态。

2. 自尊心受损:习得性无助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感到自卑和无能。

3. 孤独感增加: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感到与他人疏离,缺乏社交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加了孤独感。

4. 对未来缺乏信心:习得性无助的人通常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恐惧,丧失了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5. 生活质量下降: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和目标,丧失了积极的生活动力,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二、习得性无助的防治方法1. 建立积极心态:个体需要树立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困境,战胜困难。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希望,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2. 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可以有效应对困境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寻求社会支持:与他人进行积极的社交互动,寻求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减轻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孤独感。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4. 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个体需要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并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

这样可以增加个体的成就感和控制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动力。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个体感到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走出无助状态。

结语: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个体可以减轻和预防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影响。

建立积极心态、提升自我效能感、寻求社会支持、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以及寻求专业帮助,都是有效的防治方法。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简介习得性无助发现过程1、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

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习得性无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实验室里的狗2、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

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

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

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

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

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Learned Helplessnes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6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一概念指出,当个体在既往经历中多次遭遇到无法摆脱的负面刺激后,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模式,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和行为改变的动机。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研究意义。

1. 习得性无助效应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在实验条件下,个体经历了频繁的失败或无法控制的负性事件后,产生了一种无助感和防卫性的态度,导致其对未来成功的预期降低,失去对控制环境的信念。

2. 习得性无助效应的实验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证实了习得性无助效应的存在。

著名的实验是以狗为实验对象,通过给狗电击来模拟负面刺激,观察狗在反复无法避免电击的情况下,逐渐放弃躲避的行为,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

3. 习得性无助效应与心理健康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心理健康状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的习得性无助体验可能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及时发现和干预习得性无助效应对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 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要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个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认知重建和行为调整,重新建立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和对未来成功的预期。

这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建立合理的目标,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实现这些目标,逐步恢复对自己能力和控制环境的信念。

结语习得性无助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了解习得性无助效应的机制和应对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负面事件,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习得性无助效应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亦称“习得性自我无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4年在研究动物时所发现的。

它是指某些经历了数代的动物学习到的一种无助感,它能阻止有机体从事某些活动。

习得性无助是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的意思就是,人一旦养成了某种无助的思维模式,就很难改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学到了对无能为力的事情不作任何努力的一种解释时,其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医师约翰·华生在研究动物时所发现的,并于1939年在《人类的情绪》一书中正式提出。

【引例】 1.研究者找来一群幼鼠,分别标以A、 B两组。

先把一只幼鼠放进标有“大”的笼子,另一只幼鼠放进标有“小”的笼子,然后观察它们的表现。

A组幼鼠立即奔向“大”笼子;而B组幼鼠则没有行动。

这种现象持续出现了几次后,被试者就知道了哪个笼子是“大”笼子,而哪个是“小”笼子。

显然,幼鼠如果长期被置于“小”笼子里,也会像那些较早被置于“大”笼子里的幼鼠一样,对“大”笼子产生恐惧。

2.习得性无助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学习问题最有影响的一个学说。

它认为,无助或无望的行为主要源于三种不能控制的因素:一是刺激因素,二是无能力,三是倒退。

这些因素又都是学习得来的。

3.“习得性无助”理论提出者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医师约翰·华生,他还编制了著名的“水迷宫”游戏,主要是用来帮助患有恐惧症的人。

所谓“水迷宫”,是让被试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行走,但并不提供可供抓握的物体。

初始状态下,被试者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他们的出口在哪儿,因此必须摸索前进,碰壁受挫就会尝试退回原地;经过多次碰壁之后,他们便会摸索出一些通路;如果仍不能找到出口,就会沿着这些路径一直向前,逐渐失去耐心而变得情绪低落甚至绝望;最终他们将选择放弃,停滞在某一个角落,等待救援。

华生认为,正常的人是不会沉溺于这种无望情境中的,因为他有能力面对和征服这种无望情境,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经验塑造新的神经通路,减少不能控制的因素,增强能够控制的因素。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编辑]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编辑]习得性无助的来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探讨习得性无助的机制:深入研究习得性无助的机制,包括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行 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因素等
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针对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未来的研 究可以尝试开发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和行为模式
关注特殊群体的研究:特殊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更 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习得性无助特点及干预方 法。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探讨这种情绪状态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 表现之间的关系。例如,研究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以及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状况
04
长期干预
现有的干预方法大 多关注短期效果, 但习得性无助是一 种长期形成的情绪 状态,需要长期的 干预和支持。未来 的研究可以探讨如 何制定和实施更为 有效的长期干预计 划,以便更好地帮 助个体摆脱习得性
无助的状态
05
跨文化研究
由于不同文化和社 会背景下,个体对 失败和挫折的认知 和应对方式可能存 在差异,因此需要 开展跨文化研究, 以便更好地了解习 得性无助在不同文 化和社会背景下的
习得性无助
汇报人:xxx
>>
点击-添加标题
我们的目录
1
2
3
4
定义
影响因素 应对方法 研究展望
点习击得性添无加助 标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助感,认为自 己无法改变现状,放弃努力和尝试,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这种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表现,甚至会导致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特点和干预方法

《习得性无助》课件

《习得性无助》课件
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方法
习得性无助理论提醒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提升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有助于教育评价从 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向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领域的影响
增强心理韧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无助感 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挫折和逆境。
02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挫折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惩罚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这种反应会导 致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无法摆脱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这种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可 以通过积极的强化和奖励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PPT课件
目录
•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 • 习得性无助的应用与影响 • 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描述一种个体在面对反复的失败 和挫折时,产生的无助和绝望的
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不再尝试解决问题或应对挑
认知理论
总结词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偏差,导致个体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 机会。
详细描述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个体对自 己的能力和机会做出错误的评估,从而产生无助感。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评价,认为 个体可以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调整自我认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
许多人都有过学习心理学上某个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达洛夫(1960)最早提出的,他说:“习得性
无助是一种破坏性的心理形态,它使人们变得疲惫无力、无动力,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习得性无助指
的是一种极端消极的心理状态,它让人感到改变自己的现状十分困难且没有希望。

心理学家把习得性无助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思想、行为。

其中,情绪指的是消极的情绪,包括沮丧、焦虑、罪恶感和绝望等。

思想指的是非常消极的认知,也就是说,人们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想法,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消极的期望。

行为方面,习得性无助指的是那些令人改变处境十分困难的行为,包括放弃、看不到未来和变得更加自我中心等。

习得性无助主要发生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身上。

比如,对于处于失业境地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行动力来改变自己的状况,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前景一片渺茫,改变失业状况似乎没有希望。

另外,在长期处于家庭或职场压力下的人也容易发展出习得性无助。

不过,心理学家也认为,习得性无助不是永久性的,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促进行为改变来缓解这种状态。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注重正面的东西,把消极的想法改变为积极的想法;通过重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减轻压力;并且建立行动计划,督促自己实施行动,以改变处境。

总之,“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状态,它会导致人们变得沮丧、无动力无助,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强化行为来缓解这一状态。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感到无法胜任或无能为力的感受。

它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表现为个体对于当前任务或目标的困惑感和无能感。

习得性无助最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对狗的实验中提出,随后被应用到人类的学习和心理研究中。

该研究表明,当个体在连续遭遇失败或困难的情境下,且无法改变现状时,会出现一种无助感,进而影响个体的动力、情绪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学中通常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解释:1. 个体持久的失败经历:个体经常遭遇失败,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反复体验到挫折和困境。

这些连续的失败会使个体逐渐形成无助感,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2. 无力改变现状的信念: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倾向于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当前的困境或失败。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能力、资源或支持,或者由于过去的失败经历而对未来可能的成功失去信心。

3. 转向无帮助的行为策略: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往往选择避免或回避可能带来失败或困难的情境。

他们可能表现为缺乏动力、消极思维、放弃努力以及回避责任和挑战等行为。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导致个体的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

同时,习得性无助也会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限制个体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行动能力和决策能力。

针对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包括认知重构、行为干预和社会支持等。

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建立目标导向的行为策略以及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个体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重建自信和动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也称为学习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一旦产生这种认知,他们便会放弃尝试,因此,个体最终在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获得成功。

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使人变得绝望和颓废,也严重阻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学习性无助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进步的动机和能力而导致的学习行为上的困难。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学习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SU)也叫做学习无力感、失败感、认知无能等。

学习性无助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或者过度自责,而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逐渐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产生恶性循环。

例如:有的同学因为数学成绩考差了,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与自责之中。

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自己总是错误百出,甚至不敢拿起笔来再看看题目,但是越是害怕犯错误就越会出错,结果陷入了一种自我折磨的怪圈中。

[3]学习性无助感又被称为习得性无能或认知无助,是指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学习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应付新的学习任务或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相信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一旦产生这种认知,个体便会放弃尝试,因此,个体最终在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获得成功。

在临床心理学中,学习性无助感可表现为两种形式:消极的习得性无助和积极的习得性无助。

消极的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丧失了学习动机和内部动机机制所引起的无助感;积极的习得性无助则指由于缺乏信息加工的适宜性或问题解决策略不当而导致的无助感。

对于有无助感的学生而言,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经常会做出以下行为:①只关注失败,却忽视成功的体验;②否定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否认失败;③不再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④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退缩或逃避;⑤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一、“习得性无助”的来源“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主原因“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复杂。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导致某些学习者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应用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是由心理学家约翰·皮亚杰(John Piaget)提出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学习过程是由个体自身活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探索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习者缺乏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则可能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对个体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习得性无助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

如果个体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可能会导致自我认知的低落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

除了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和支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一种方法是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例如,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学习软件或科技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种方法是注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应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总的来说,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困难,可能会对个体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和支持,同时还要注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并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帮助学习者避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他让一组孩子们分别从两个独木桥上同时走过,让另一组孩子从他们中间通过。

当那一组孩子在走过独木桥后就明显表现出被独木桥挡住了去路的沮丧情绪时,第二组的孩子却能够坦然自若地越过这座独木桥,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此后,研究者让这组孩子再次走过独木桥,结果,他们再也没有尝试过去挑战它。

因此,吉布森称这种心理为“习得性无助”。

近些年来,这个词语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常常与一些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甚至常常让人有“最可怕的莫过于习惯性无助感”的惊叹。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在反复经历某种不良的社会处境时,其主观感受逐渐内化为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即对该不良处境的一种“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说,面对不良处境,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力感、无助感,对抗或回避的冲动随之增加。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家对于习得性无助感怎么看。

1、定义:是指个体在反复经历某种不良的社会处境时,其主观感受逐渐内化为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即对该不良处境的一种“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说,面对不良处境,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力感、无助感,对抗或回避的冲动随之增加。

那么,“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2、产生条件(1)人格特质因素(2)发展经历因素(3)社会支持因素2、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习得性无助感只是偶尔会出现,但是,这种感觉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而言是十分可怕的,尤其是那些原本就身患疾病的人来说,往往会由于对该症状的不重视而酿成悲剧。

比如:某学生由于家庭问题产生严重的心理压抑,进而诱发抑郁症,这种压抑症状就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感,后来,这位学生选择了跳楼自杀。

可以说,自杀是许多自杀者在生命最后关头所采取的绝望之举,正是因为“习得性无助感”的长期存在才促使他们做出如此的选择。

可见,尽管自杀的行为本身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自杀者的想法和做法却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交流ppt
13
产生原因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 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 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不正确的归因
医药交流ppt
3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 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 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 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 就逐渐降低了。
医药交流ppt
4
步骤二:
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 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
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医药交流ppt
4、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 害,影响后来的学 习。
11
1. 成就动机水平低 2. 自我意识消极 3. 自我效能感低 4. 认知出现障碍 5. 情绪失调
医药交流ppt
12
过度保护 溺爱
专制 高标准
以上情绪,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变得情绪不 稳,自尊心较强却缺乏自信,容易遭遇挫折却又不能 很好处理挫折,最终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S.H.Q
17
S.H.
医药交流ppt
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
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
态。
医药交流ppt
2
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1967年)
步骤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
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 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 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 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 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 可能。
医药交流ppt
5
步骤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
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 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 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医药交流ppt
6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
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
医药交流ppt
7
对人的启示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
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 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 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 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
说“不”了。
医药交流ppt
15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改变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观念,形成 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创设良好的人际学习环境
医药交流ppt
16
谢谢 观赏
THANK YOU VERY MUCH!
医药交流ppt
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
人们自设樊篱,把失
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
可改变的因素,放弃
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医药交流ppt
10
1、获得体验,努力进行 反应没有结果的状况被 称为“不可控状况”。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 行认知,这时会感到 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 有关系,产生“自己 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 外部事件”。
3、形成“将来结果也 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 和和期待使人产生了 无助感。
行”,无可救药。
医药交流ppt
8
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 考不及格,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 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 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 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 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医药交流ppt
9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 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 行”。而是陷入了
“习得性无助”的心
将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全都归于自身,从而沮丧,
的是每积 一极 次的 尝, 试喜 成欢 人尝 都试 报的以:厉他声一呵斥
张“开 不结眼准果睛…,,…他就”或也尝大许试惊会着小如到怪你处的所看惊愿;呼地当“变他危成能险一控!制不 自要…己个…的“”动时乖作,”时他孩,就子就好,开像哪始被儿喜电也欢击不到了碰处一,爬样什,,么到久处而久 摸之…,也…他不对当摸自然,己,但要因却做为把的是“事“自情第卑变一”得次的不”种自,子信就深了会,出因 错为很 他深多不地。知根道植做于完心了中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