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科学《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计划

《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2.3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以《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核心概念的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的,——先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共包括四课内容:一、光的行进。

核心概念是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二、照镜子。

核心概念是光的反射。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并画图解释原理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三、研究透镜: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

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

四、七色光。

核心概念是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同时,本单元也紧紧围绕着全册书的科学方法训练重点“解释与建立模型”,来安排每节课的结构,设计每节课的重点问题。

如,《光的行进》中,要求学生解释图片中的光现象,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小孔成像现象,并画图解释其原因;在《照镜子》中要求制作潜望镜模型,并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在《研究透镜》中要求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在《七色光》中,要求解释光的分解与合成现象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及滤色片下物体变色的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很多光学规律比较深奥难懂,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光学现象的认识,为此,每一课都安排了大量的趣味性很强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1.光源教学设计含反思0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含反思0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含反思04.七色光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05.热传导教学设计含反思06.热对流教学设计含反思07.热辐射教学设计含反思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11地球的内部教案教学设计12地表雕刻师教案教学设计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9我们的大脑。

教案教学设计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1.光源教学设计含反思1.光源【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

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

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

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

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

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课件(共4份)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课件(共4份)
在一次实验中,他让一束太阳光透过窗上的小孔 射入黑暗的实验室,并让这束光线穿过固定着的玻璃 三棱镜。这时,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
1.是什么让牛顿感到好奇? 2.实验方法是怎样的?实验结果如何? 3.实验环境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他要这么设置?
阅读资料---牛顿的研究
(白光)
多种色光
白光被三棱镜分解为红、 橙、黄、绿、蓝、靛、紫七 种色光。说明白光是由这些 色光组成的。
阅读资料---牛顿的研究
牛顿又使用第二个三棱镜,让 第一个三棱镜产生的七色光平行穿 过,结果,这时的七色光合成了白 光。
牛顿也试着让红光单独通过三 棱镜,结果发现红光并未改变。
牛顿又做了哪两个实验? 实验结果如何?
验证实验
色光混合实验 所用材料
红、绿、蓝三种色光手电筒
验证实验
色光混合实验 操作步骤
课外拓展
用圆盘做光的混合实验
用白色硬纸剪一个圆盘,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想办法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出现的现象。
彩虹---作出假设
彩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彩虹---搜集证据
模拟彩虹的产生
西奥多里克 阳光照射水里的玻璃壳
笛卡尔 马尔西
阳光照射三棱镜
制造彩虹--搜集证据
水镜法
制造彩虹--搜集证据
三棱镜法
制造彩虹--搜集证据
操作注意点 1.分工合作。 2.保证阳光。 3.灵活调整。 4.讨论记录。
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 (白光)
1.1人手持橡皮泥,1人用火柴点燃线香,将其平放在盒中;
2.盖紧盖子,待盒中有烟雾,打开激光笔打靶;
3.及时整理材料。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光线打靶”
实验要求: 1.让手电筒的光穿过3个小孔; 2.能在白屏上呈现明显的光斑; 3.成功后拍照记录。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课件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课件

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 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学生活动手册
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B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C)。 A.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 C.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闪电 是 通 过 云 块 之 间 的 碰撞摩擦发光的。
炸药是通过爆炸 发光的。
学生活动手册
下面是光源的请画“√”,不是光源的请画“○”。






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 )里写“1”, 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激光 2 油灯 2 手电筒 2
火炬2 篝火2 霓虹灯2 萤火虫 1
导入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除了雨过天晴之 外,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呢?他们是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
探索 活动一:制造彩虹
大家想看彩虹吗?下面我们动手来试着制造彩虹。
方法1:用镜子制造彩虹
材料: 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等等。
制造方法:
仔细观察 活动现象
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光 的反射现象的概念,懂得了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 以反射光,而反光效果越好的物体表面越光滑。 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制作了潜望镜。
课后作业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 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4.七色光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4课时,题目为《七色光》。

本课主要通过讲解彩虹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通过直观的示范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分光现象和七种基本颜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彩虹现象的形成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描述和解释彩虹现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光与色彩的基本知识,对颜色和光的分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彩虹现象可能有一些经验和观察,但对其形成原理可能不太清楚。

学生喜欢直观的实验和示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四课时《七色光》。

请先回忆一下,彩虹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学生:红橙黄绿蓝靛紫。

教师:很好!那么,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白色。

教师:实际上,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看一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

第二环节:实验演示教师:现在,我将太阳光照射到这个分光棱镜上,请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七种颜色的光。

教师:非常好!这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分光棱镜的折射,被分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每种颜色的光都有不同的波长。

第三环节:彩虹的形成原理教师:那么,你们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没关系,我来给你们解释一下。

首先,太阳光照射到雨滴上,然后通过折射、反射和折射再反射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彩虹。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在下雨后看到过彩虹呢?学生:有!教师:那太棒了!下次下雨后,你们可以留意一下,看看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苏教版科学五上《光与色彩》备课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光与色彩》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一、单元概要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入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单元,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二、教学目的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科学探究:2.3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本单元是以《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核心概念的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的,——先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三、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及教学活动框架图:1、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2、请画出电筒的光如何传播到地面的?4、请将与光有关的概念填入下表?课题名称:第1 课光的行进计划学时:2 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光的行进,核心概念是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模拟并画图解释小孔成像和制作并观察小孔成像盒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二、学习者分析:三、预期学习结果: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4.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四、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本课包含两个主题概念:一是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后者为本课探究的重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解决措施:五、教学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解决措施:六、扬长研究点:七、学习材料: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

【新】苏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第一课《光源》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新】苏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第一课《光源》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生: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师:你如何区分这两类?
生:自然物就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而人造物是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
7.师: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观察各种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光源,认识这些光源是自然光源 还是人造光源。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 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
人造光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3.师:因此,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所有发光物体都是光源,有些物体看着虽然发 光,其实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别的光源的光。
4.师:熄灭的蜡烛是光源吗?断电的电灯是光源吗? 生: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点燃的蜡烛才是光源。断电的电灯不是光源,通 电发光的电灯才是光源。
5.师:现在,你能给出一个光源的定义吗? 生:自身能发光的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三、说教学目标
1.观察各种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
4.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5、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5、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 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6、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7、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
(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
(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3)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触碰它。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优质教案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

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80%以上的外部信息。

研究光现象与光变化对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 - 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人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

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 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制作小孔成像。

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

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1.《光源》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课)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课)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课)教案一:《光与色彩的生成和传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认识到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1. 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2. 了解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

【教学难点】1. 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2. 实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光线箱、三棱镜、色纸、凹透镜、实验筷等;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色彩的来源,并引发学生思考光与色彩的关系。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呈现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并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光的特性。

2. 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一:分光实验。

教师使用光线箱、三棱镜和白纸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光经过三棱镜后分散成七种颜色。

2. 实验二:色彩混合实验。

教师使用凹透镜、色纸和实验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颜色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会产生色彩的混合。

3. 学生自主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材料,进行色彩生成和传播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复习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对光与色彩的生成和传播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五、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蓝天白云看上去是蓝色的?为什么物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发言时间。

六、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光与色彩的小作文,要求包括色彩的来源、光的传播方式以及色彩与光的关系。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教学反思(共4课时)1.1《光源》教案+教学反思【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武进区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光源》教案(定稿)

武进区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光源》教案(定稿)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
油灯、篝火、燃烧的草
板书设计
光源
它们可以自己发光 能量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教学反思
3.实验步骤:
① 关闭电池盒的开关,将鳄鱼夹分别夹到电池盒两端,另一头夹钢丝;
② 将钢丝的部分放在沙上;
③ 打开电源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
① 不要用手触碰钢丝;
② 如果钢丝没有发光,关掉电源检查装置。
四、总结提升
1.比较刚才两种发光的现象,在发光的同时,你有没有找到他们相同的地方呢?
3.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光源呢?
二、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
1、很多的物体看上去在发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你会判断吗?
你认为图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为什么?
PPT展示
2、同学们已经能判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当中的光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闪电、火炬、油灯等,PPT辅助一个个打出来)同样是光源,也有所不同,现在老是展现的这六种光源,如果将他们进行分成2类吗你会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它们都与光有关 都在发光
发光的、反光的
独立思考,完成记录单
学生汇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2.老师给每个组发一根蜡烛,点燃这根蜡烛他就成了一个光源,仔细地观察,在蜡烛发光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
1.我这里有一根钢丝,它是从我们生活中冲用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
2.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介绍所需要的材料:电池盒、鳄鱼夹导线、沙、钢丝。
课 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6(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6(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考考你: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刷牙、吃饭、上厕所?明确:睁开眼睛,因为我们要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需要光。

2、电影《阿凡达》里神奇的发光植物,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梦幻般的外星世界奇观,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播放视频。

3、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让这种发光植物从大荧幕转到现实生活中来。

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利用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星光阿凡达”的发光植物,它可代替灯泡照明。

在科学上,我们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讲授新课]一、交流(一)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1、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也就是光源。

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见过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解释概念:天然材料就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自然物。

人工材料就是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人造物。

2、根据光源的来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如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慧眼识别: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4、随堂练习:给光源分类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二)光源和反光物体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它们都是光源吗?(1)玻璃幕墙能发光,是光源吗?它在什么环境下发光?明确:玻璃幕墙能发光,是在有光的情况下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其本身不会发光,所以玻璃幕墙不是光源。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设计

《光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

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二、学习目标1.观察各种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五、教学过程(一)给光源分类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光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出示烛光、萤火虫、烟火、雷电图片提问: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意图解析】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光源的概念;强调其特征:能自己发光。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

人造光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二)比较光源与反光物出示图片:玻璃幕墙、月光及其倒影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意图解析】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蜡烛发光过程:点燃蜡烛,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2.活动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教案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教案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光源,知道光源能够自己发光。

2.知道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等都是光源,学会辨别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3.了解光源的分类,知道光源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通过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懂得蜡烛属于燃烧发光光源。

5.通过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知道通电的钢丝属于通电发光光源。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光源,学会辨别哪些是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哪些类别。

教学难点通过点燃蜡烛和细钢丝通电的实验,观察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蜡烛、火柴、钢丝球、鳄鱼夹、沙盘、导线、电池等等。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1.出示课本中的一首小诗:是谁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桥是谁将明月映入平静水面是谁让节日的礼花绚丽多彩是谁让城市的夜晚迷离璀璨……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并且猜一猜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预设: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光。

第1句小诗说的是阳光,第2句小诗说的是月光,第3句小诗说的是火光,第4句小诗说的是灯光。

3.教师引导: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聚焦1.平时,我们看到的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光源的知识。

2.板书课题:1.光源三、探讨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光源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预设: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灯光,是由电灯发出来的。

烛光,是由蜡烛发出来的。

星光,是由星星发出来的。

荧光,由萤火虫发出来的。

2.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这些发光的东西,我们都称他们为光源。

3.出示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能自行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1.《光源》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与物体发光、反光、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

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

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光源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

2.生汇报:都会发光。

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着也会发光。

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

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给予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光源会发光。

通过与反光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光源还是会自己发光的。

]二、给光源分类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

5.生汇报。

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在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光源,知道各种光源同中有异。

通过分类活动,也传达给学生在研究庞杂大量物体时,分类往往可以是一个先遣步骤,它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逐步聚焦。

如分类后,让学生聚焦于人造光源,通过排序活动,了解人造光源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分类后,聚焦于某一人造光源,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更多光源的特征,也就过度到下一环节。

]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

我们曾经观察过正在发光的蜡烛,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吗?2.今天这节课,请你们再来观察:1. 发光过程中,蜡烛有哪些变化?2. 思考谁让蜡烛持续发光?3.学生实验后汇报:(1)蜡烛融化、变短(被消耗)(2)消耗氧气4.小结:看来蜡烛发光是需要消耗物质的。

5.师演示并讲解:老师这儿还有一根细钢丝,能想办法让它发光吗?如果给你几节电池和导线呢?这是我们曾经连过的电路,能给你灵感吗?6.生猜测后实验。

7.演示并讨论:课前老师也做了实验,并且拍下了2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8.学生交流:电池越多,细钢丝越亮。

9.比较和蜡烛的发光的共同点。

10.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细钢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

11.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12.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电能、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13.小结:看来,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

[设计意图:聚焦2个人造光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四、课堂总结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板书设计】1.光源(1)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3)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2.《光的传播》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

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激光笔、透明盒子、线香、火柴、橡皮泥、手电筒、带孔塑料板、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快速聚焦,引出话题1.谈话:同学们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2.提问:这些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路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揭示课题:是不是直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传播。

(板书:光的传播)[设计意图:从不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快速聚焦学习主题。

]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激光打靶”,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在盒子的这一面有个红色的小圆点。

如果以这个圆点为靶心,你能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打中靶心吗?学生上台尝试打靶2.刚刚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打中了靶心,那你看到激光从发出到靶心这段行进路径了吗?生:没有3.那想不想捕捉到它的行进路径?生:想4.出示材料:线香、火柴。

你想到怎么做了吗?生:用火柴点燃线香,把线香放入盒子中,让盒子中有烟雾。

5.没错,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点燃线香,将其平放在盒中;盖紧盖子,待盒中有烟雾,打开激光笔打靶;实验完毕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