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计划
《光与色彩》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2.3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以《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核心概念的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的,——先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共包括四课内容:一、光的行进。
核心概念是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二、照镜子。
核心概念是光的反射。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并画图解释原理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三、研究透镜: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
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
四、七色光。
核心概念是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同时,本单元也紧紧围绕着全册书的科学方法训练重点“解释与建立模型”,来安排每节课的结构,设计每节课的重点问题。
如,《光的行进》中,要求学生解释图片中的光现象,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小孔成像现象,并画图解释其原因;在《照镜子》中要求制作潜望镜模型,并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在《研究透镜》中要求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在《七色光》中,要求解释光的分解与合成现象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及滤色片下物体变色的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很多光学规律比较深奥难懂,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光学现象的认识,为此,每一课都安排了大量的趣味性很强的探究活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第四课《七色光》说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 与色彩 第三课《七色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 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 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眼睛看不到空气,可以借助烟的流动来证明空 气的流动。
引导: ⑴通过观察烟的流动来体会空气的流动情况。
⑵通过吹点燃的三支蜡烛火焰的变化,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实验去研究,有观察就要有记录的,把你观察 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师:我们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研究我们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现象,我们身边的空气一直都在 流动着,因为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气体,所以我 们平时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感受的到,也可以借助别的物体观察到空气 的流动。
六、说教学过程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 教师准备:课件、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 [PPT 3 出示]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 着,越往高处越稀少。它是什么?(空气)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周围到处有空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 是什么样的。板书:认识空气(板书课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第四课《七色光》。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旨在 通过能说出地球家园中的各种事物并简单 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会保护地球家园的各种资源,主要从认识地球内部及其表层环境, 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能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对常见的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 现出探究兴趣;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来展开。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 垫与准备。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本篇文章将根据小学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识能力。
教案设计涵盖了整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光能被反射和折射等概念。
2. 掌握光的主要特点,如光的颜色、光的亮度和光的方向。
3. 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光的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4. 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基本性质与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将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借助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分为四个小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小节:光的传播路径和其他性质1. 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明白光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第二小节:光的颜色1. 学习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颜色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小节:光的亮度1. 了解光的亮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2.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光源的亮度。
第四小节:光的方向1. 学习光的传播是沿直线方向进行的,光线可以反射和折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光与色彩这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是一个典型课堂的教学过程。
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太阳是如何照亮地球的?”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来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折射的概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
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
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
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
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
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光与色彩:小班科学教案
注:本文全部为,如有不和谐的地方敬请谅解。
光与色彩: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标1、学生能够了解光的概念及其性质;2、学生能够认识色彩的构成及种类;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彩分离等现象。
二、教学重点1、光概念及其性质;2、色彩的构成及种类。
三、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折射和色彩分离等现象的认识;2、光和色彩的联系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黑板;2、教材;3、实验器材: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三棱镜、手电筒、白色光源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大家好,我是负责今天科学课的老师。
你们知道什么是光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光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
那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光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内容(1)光的概念及其性质A、什么是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粒子,它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30万公里/秒。
我们可以通过光看到周围的物体。
B、光的性质光有三种重要的性质:可传播性、直线传播和色散性。
可传播性:光可以在空间中自由传播。
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色散性:光在通过介质时,因为其波长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折射角,也就是颜色不同。
C、实验活动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观察。
先拿出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白色光源,用手电筒照向白色光源,观察光线在空中的传播情况,发现光可以直线传播。
(2)色彩的构成及种类A、颜色的构成我们平常看到的颜色有很多种,但它们都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的。
三种原色在一定比例下混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
B、颜色的种类颜色的种类非常多,可以按照三个方面分类:明度、饱和度和色相。
明度:明亮程度。
饱和度:颜色的纯度。
色相:颜色的种类。
(3)光的反射、折射和色彩分离等现象的认识A、光的反射光线经过物体表面的反射,就是光的反射。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一束光照射在平面镜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B、光的折射在光通过介质时,因为其波长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也就是颜色不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2光的传播
课堂练习
一、判断对错
× 1、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在做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时,可以只做一次实验。( ) × 2、在验证光的传播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对着很亮的光源观察。( ) √ 3、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
课堂练习
二、选择题 1、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 B )。
拓展延伸
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 的“通路”,丁达尔效应的出现从而也寓意着光可被看见。
摄影界也叫它“耶稣光”,一般出现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 时候,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刚好太阳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条条,有时一大 片,显得特别壮观。
丁达尔效应
光的传播
苏教版 五年级上
复习导入
1、你都知道哪些自然光源? 2、你都知道哪些人造光源? 3、为什么说月亮不是光源?
新知讲解 活动 一 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
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夜晚车灯、城市上空的霓虹灯或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都 是一根根笔直的活动光束;从树林和云层中穿过的光束是直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光 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弯曲着的。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 播实验
研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光的传播
光的传 播应用
排列队伍 小孔成像
新知讲解 活动 二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2、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验现象:只有三张硬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可以在对面看到手电筒发 出的光。 实验分析:当三张硬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第一张硬卡纸上 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到达最后,这说明手电筒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如观察、比较、分类、测量等。
然而,五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仍有待发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现象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才能理解。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光与色彩》《热传递》《地表的变迁》《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人体“司令部”》《神经》《感觉》《刺激与反应》八个单元。
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教材还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性质,知道光的色彩形成原因。
理解热传递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地表的变迁过程,了解风化、侵蚀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
知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和环节。
掌握人体“司令部”——大脑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
了解神经的分布和作用,以及感觉器官与刺激、反应的关系。
2. 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证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和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认真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性质和色彩形成。
中班光与色彩的趣味实验教案
中班光与色彩的趣味实验教案光与色彩是小朋友们接触到的最早的科学知识之一,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介绍一些有趣、简单的光与色彩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小朋友们的探究精神,又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实验一:用光柱画图材料:一束光,黑色卡纸,定位灯,手电筒步骤:1.将一张黑色卡纸摆在墙上,使其与地面垂直,并且卡纸上方有一定的距离。
2.打开定位灯,并朝着黑色卡纸发出一束光。
3.在黑色卡纸上调整光线,直到在卡纸上得出一条光柱。
4.在一定的距离内,将手电筒对准光柱,轻轻移动手电筒,即可在光柱上画形状。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调整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并且体验到了用光线画画的奇妙感觉。
实验二:用激光打靶子材料:一个激光笔,一张白纸,一个彩色透明塑料薄片,一个目标步骤:1.将彩色透明塑料薄片放在白纸上,用激光笔对准其中一个颜色,让光线穿过薄片照在白纸上。
2.将目标放在白纸的另一端,并挑选一个瞄准点。
3.用激光笔瞄准目标,看看你能否打中它。
这个实验通过激光的颜色和目标的距离,让孩子们体验到光线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不同特性,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实验三:用几何物体探索色彩混和材料: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3个不同颜色的手电筒步骤:1.将三种几何物体分别放在白纸上,并调整每一个手电筒的位置,使其与几何物体形成90度角。
2.打开手电筒,让不同颜色的光线照射在几何物体上,观察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形成新的颜色,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对颜色的观察能力。
实验四:使用光反射探究墨镜的原理材料:黑色卡纸、白色纸张、一片墨镜步骤:1.将黑色卡纸和白色纸张分别放在墨镜前面,观察两张纸张反射出的不同颜色。
2.颠倒黑色卡纸和白色纸张的位置,并再次观察反射出的颜色变化。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探究到墨镜的原理,即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来变化颜色。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课)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课)教案一:《光与色彩的生成和传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认识到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1. 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2. 了解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
【教学难点】1. 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2. 实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光线箱、三棱镜、色纸、凹透镜、实验筷等;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色彩的来源,并引发学生思考光与色彩的关系。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呈现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并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光的特性。
2. 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色彩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一:分光实验。
教师使用光线箱、三棱镜和白纸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光经过三棱镜后分散成七种颜色。
2. 实验二:色彩混合实验。
教师使用凹透镜、色纸和实验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颜色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会产生色彩的混合。
3. 学生自主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材料,进行色彩生成和传播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复习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对光与色彩的生成和传播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五、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蓝天白云看上去是蓝色的?为什么物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发言时间。
六、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光与色彩的小作文,要求包括色彩的来源、光的传播方式以及色彩与光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1课时《光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光源的定义、特征以及与反光物体的区分,初步认识光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源的定义和特征,能够举例说明光源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够区分光源和反光物体,理解光源能够发光,而反光物体只能反射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理解光源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常识基础,对光与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光源的特征和光与反光物体的区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模糊。
因此,本课时需要通过示例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源的概念和特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段引人注意的视频或图片来导入本课时的主题。
例如,播放一个展示不同光源的视频片段或展示一张包含多个光源的图片。
2. 呈现与讨论教师呈现不同的光源,如太阳、电灯、闪光灯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能发光吗?学生:(举手回答)它们都有亮光、能照亮周围的东西,所以它们能发光。
3. 学习与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实物,如电池、手电筒、纸张等,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它们是光源还是反光物体,并解释原因。
教师:现在,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物体,仔细观察,并讨论它们是光源还是反光物体。
学生:(观察实物,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小组代表,请你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4.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源的特征和光与反光物体的区别,并进行板书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是否明白了光源和反光物体的区别是什么呢?学生:(举手回答)光源能发光,而反光物体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光。
苏教版科学五上《光与色彩》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一、单元概要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入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单元,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二、教学目的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科学探究:2.3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本单元是以《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核心概念的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的,——先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三、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及教学活动框架图:1、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2、请画出电筒的光如何传播到地面的?4、请将与光有关的概念填入下表?课题名称:第1 课光的行进计划学时:2 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光的行进,核心概念是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模拟并画图解释小孔成像和制作并观察小孔成像盒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二、学习者分析:三、预期学习结果: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4.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四、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本课包含两个主题概念:一是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后者为本课探究的重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解决措施:五、教学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解决措施:六、扬长研究点:七、学习材料: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
《光与色彩》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备课模板(五)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
学法
指导
画图、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行进的。
二、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P18页的相关内容。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3、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阅读资料课本P18,了解制作过程。
)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
(4)学生评比交流,看谁制作的小孔成像仪成像效果好。
4、小结:小孔成像的特点:(见板书)
三、巩固总结
谈话:今天科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
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教案的制定必须基于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在教案中融入互动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光与色彩教案篇1一、歌曲《小小雨点》导入。
歌中“小小雨点”指的是什么季节的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课文。
板书:春雨的色彩春雨还有颜色?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一群小鸟正在争论着这个话题。
(贴三只小鸟的图片)让我们悄悄地走到他们中间去听一听、看一看吧!(课件演示)[开课伊始,用歌曲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又通过设疑、贴图、看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拼一拼。
2、同桌合作认字,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如果读对了就夸夸他,读不准就帮帮他。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再读课文,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4、瞧,小雨点笑着跑来了,它想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小雨点的挑战吗?[借助字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1)齐读,会读的同学大声读,读不准的'同学用心记。
2)指名读,如果读对了,把字卡贴到黑板上,并随他读。
[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3)看一看,哪些词语读不准,指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帮帮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差生机会,也使互助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4)开火车读。
5、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家认识了这么多的字真了不起,如果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能认识吗?大家再读课文,我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6、找学生分段读课文,其它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第一段,说一说文中春雨的样子,想一想你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抓住“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理解感悟。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共4课)6(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考考你: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刷牙、吃饭、上厕所?明确:睁开眼睛,因为我们要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需要光。
2、电影《阿凡达》里神奇的发光植物,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梦幻般的外星世界奇观,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播放视频。
3、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让这种发光植物从大荧幕转到现实生活中来。
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利用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星光阿凡达”的发光植物,它可代替灯泡照明。
在科学上,我们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讲授新课]一、交流(一)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1、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也就是光源。
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见过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解释概念:天然材料就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自然物。
人工材料就是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人造物。
2、根据光源的来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如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慧眼识别: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4、随堂练习:给光源分类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二)光源和反光物体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它们都是光源吗?(1)玻璃幕墙能发光,是光源吗?它在什么环境下发光?明确:玻璃幕墙能发光,是在有光的情况下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其本身不会发光,所以玻璃幕墙不是光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光源、物体与人眼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物体的颜色是光的属性;
2.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颜色分解;
3. 掌握如何分辨物体的颜色。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幻灯片、颜色尺、棱镜、照明灯、物体模型等;
2. 教材和教具:《小学科学》教材、绘本《探险快乐秀》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绘本《探险快乐秀》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光是怎样跟我们的眼睛连接的?”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 理论阐述
(1)分析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形成:
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颜色,然后与白纸对比,发现物体的颜色是由我们看到的光决定的。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光源、物体、人眼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颜色的形成是光在物体上的反射或吸收和散射。
(2)光的传播方式:
通过PPT或实验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方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线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情况。
(3)光的颜色分解:
介绍光的颜色分解原理,并用棱镜实验展示白光经过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把七种颜色的光圈起来,形成彩虹。
3. 操作实践
(1)分辨物体的颜色:
将多种颜色的物体放在白色背景上,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识别它们的颜色。
同时,夸张地放大一些物体的颜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看上去颜色不同。
(2)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展示光的折射现象。
借助投影仪和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
通过互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4. 总结与延伸
(1)总结知识要点:
复习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
颜色?”“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
(2)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光和色彩有关的问题,例如涂鸦艺术、光谱仪的应用等。
5. 作业布置
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课外相关科普读物,了解光、颜色与视觉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3)自行设计一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如绘本引入、理论阐述、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科学知识。
然而,教学仍需进一步完善,如增加互动环节、展示更多的实例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