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痰瘀互阻型冠心病证治体系的影响_林飞
从《伤寒论》寒热辨证思想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从《伤寒论》寒热辨证思想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https://img.taocdn.com/s3/m/230880fb19e8b8f67c1cb99b.png)
He a t Di fe r e nt i a t i 0 n i n Tr e a t i e s o n F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P I AO 1 .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S h e n y a n g L i a o n i n g 1 1 0 8 4 7 ; 2 . A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p r i n c i p l e i s b a s e d o n c o l d a n d h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h a d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r e a t me n t f o c u s i n g o n c o l d: wa r mi n g u p h e a r t y a n g , e l i mi n a t i n g c o l d a n d r e s c u i n g h e a t . T r e a t me n t f o c u s i n g o n h e a t : c l e a r i n g h e a t , r e mo v i n g s t a g n a t i o n a n d r e l a x i n g t h e c h e s t . T r e a t me n t f o c u s i n g o n b o t h c o l d a n d h e a t : i n c l u d i n g b a n x i a x i e x i n t a n g s y n d r o me a n d z h i g a n c a o t a n g s y n d r o me . T h e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e ic f a c y h a s b e e n a c h i e v e d wi t h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f o r mu l a i n T r e a t i e s o n F e b r i l e Di s e a s e s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b a s e d o n t h e
略论痰瘀同治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略论痰瘀同治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59b2fe4693daef5ff73d05.png)
略论痰瘀 同治在冠 医院,南宁 5 3 0 0 1 1 )
关 键 词 :痰 瘀 ;冠 心 病 ;胸 痹
d o i : 1 0 3 9 6 9 / j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1 0 . 0 8 4
瘀则血难行 ,血凝则痰 难化。瘀 血 内阻 ,久必 生痰 ,痰
致之血瘀 ,痰瘀参杂 ,互为 因果 ,不能截然分开_ 2 ] 。
2 痰 瘀 互 结在 冠 心病 发 病 中的病 因机 理
瘀共 同为病 是临床常见病 理 因素 ,从痰瘀 同治,可 明显
提高临床疗效 。
1 痰 与瘀 的产 生及 关 系
会 ,有形之痰易识 ,无形之痰难辨 ] 。
病常因饮食 不节 ,过食 肥甘 ,损伤脾 胃 ,内生 痰浊 ,痰 浊阻滞 ,滞 血成 瘀 ,痰瘀 互 结 ,壅 阻心 脉 ,发为 本病 ; 或 因情志失调 ,气机失和 ,化瘀生痰 ,痹 阻心脉 ;痰瘀 日久 ,致痰瘀互 结 ,发 为本病 ;或因外邪入 侵 ,尤 以风
冠心病 心绞痛其基本病机在 于心脉痹 阻不通 。 《 内
经》日 :“ 心痹者 ,脉不通 ,痛则 不通 ,通则不痛 。 ”本
痰 ,是人身常见 的病 理产物或致病 因素之一 ,痰 的 形成 ,可 由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 劳倦等 多种 因素 引起脾肺肾功能失 常 ,气 化障碍 ,影响到津液 的正常输 布和排泄 ,津液停 聚而成 。痰之 既成 ,可随气升 降 ,外 而筋 骨皮 肉 ,内而脏腑 ,无处不 到,变病 种种 。临床体
病 。或 因年老体衰 ,脏腑功能虚 损 ,正 气亏虚 ,气虚 血 瘀 ,痹阻胸 中 ,胸 阳不 振 ,痰 浊 内生 ,痰瘀 共 同为病 , 痹阻心脉而 发病。 。 ] ,表 现 为胸 部疼 痛 剧烈 ,心 悸气 短 、 胸闷 、头晕乏力 、脘腹 痞满 、咳吐粘痰 、纳呆 恶心 、舌 质紫暗或有瘀 斑、苔厚 腻或浊 、脉弦滑等症 。由可见痰 瘀为患既是脏腑 功能 失调 的病理 产物 ,又 是致 病 因素 ,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53d34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2.png)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胡秀清;黎鹏程;邓媛妮【摘要】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发为冠心病.本文论述了伏邪理论的源流,通过伏痰、伏瘀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伏痰、伏瘀阻于心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因此,在邪气伏而未发的未病阶段应积极通过调理饮食,调畅情志,提高人体正气,早期筛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在邪气伏而已发的已病阶段应根据伏痰、伏瘀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在邪气伏藏的"瘥"后阶段应继续调理脏腑,杜绝伏痰、伏瘀的产生.【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4页(P889-892)【关键词】冠心病;伏痰;伏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作者】胡秀清;黎鹏程;邓媛妮【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冠心病目前为全球死亡的首位原因,患病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本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心脉,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2-4]。
痰瘀在体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伏于体内,日久痹阻心脉,可导致冠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笔者在跟随导师黎鹏程门诊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诊治冠心病从中医痰瘀着手疗效确切[5],故本文将从痰瘀伏邪角度分析,探讨痰瘀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并运用痰瘀伏邪理论指导冠心病的临床防治。
1 伏邪理论源流伏邪,《中医大辞典》[6]将其描述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伏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伏邪即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瘀血、痰浊、水饮、内毒、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以及先天遗传等藏匿于体内的邪气;狭义伏邪是指“冬伤于寒,春必温病”[7]。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https://img.taocdn.com/s3/m/6a3937b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c.png)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1、痰瘀互结证...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3方剂:
1、痰瘀互结证:
症状:胸脘痞闷、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恶心,舌暗红或者紫暗,有瘀斑,白腻苔或是白滑苔,脉弦。
方选: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2、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可减轻,伴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质淡红或瘀斑、舌体胖且有齿痕、白苔、脉细缓、结代、细涩。
方选: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寒凝心脉证:
症状:突然心绞痛为主,还有心痛彻背或背痛彻心,舌薄白苔、脉沉紧或促。
方选:当归四逆汤。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心脏与营养心脏之间脉络的疾病,其病因有很多种。
主要是因为年老体衰、脏腑功能损伤、正气亏虚、阴阳气血失调,以及七情内伤、寒冷刺激、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另外,冠心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患者有必要在用中药调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比如戒烟、戒酒、调整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等等。
#中医#
提示:
请在医生辨证下对症用药,一人一方,不要随意使用他人处方。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https://img.taocdn.com/s3/m/8465e42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4f.png)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小编导读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有人给其冠以“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名号。
同样的冠心病,其实病因各不相同。
今天就看看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吧!字字句句皆妙法!李振华教授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活人无数,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
现仅将李老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之劳逸不当,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致气血运行失畅,痰浊瘀血痹阻心络而成。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心阳偏虚,标实为痰浊和瘀血阻滞。
正如《圣济总录·胸痹门》所言:“胸痹短气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冷邪气,攻注胸中。
其脉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极虚故也。
”二、辨证施治1阳脱证多见于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渐心衰之危症。
症见心绞痛不止,胸闷气短,甚至倚息不得卧,大汗出,四肢厥冷,语言无力,甚至神智、视力不清,脉沉细欲绝。
本证为心脏阳气衰竭,血行失畅,血瘀气闭,气血难以温煦四肢,乃阴阳离绝之证。
急以峻补阳气,并加活血通脉,促使气通血活为先务,可急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
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桃仁、红花、甘草,重用制附子。
附子要先煎2~3小时,后加入余药,水煎取汁频服。
2气阴两虚证本证临床多见。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宜生脉饮合丹参饮为主方,加茯神、远志、酸枣仁、节菖蒲。
气虚较甚,损及心阳者,可酌加黄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阳宽胸,理气活血;阴虚偏重者,可选加龙齿、枸杞子、黄精、山茱萸、元参、女贞子、旱莲草等。
3气虚血瘀证胸痛多为持续隐痛,兼短暂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伴心悸、气短、胸中窒闷、善太息,以深吸气为快,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瘀斑,脉涩或沉细或结代。
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760a16d5bbfd0a78567383.png)
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而痰浊和瘀血贯穿于冠心病发病的始终,是冠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所以痰瘀同治法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法则。
本文综述近年国内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医学同道共享。
标签: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综述1 痰瘀同治法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病人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失于运化,聚湿生痰,痰浊阻于经脉,经脉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阻于心脉发为冠心病。
痰瘀可致冠心病,冠心病可生痰瘀,痰可致瘀,瘀可生痰,无论在冠心病的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痰瘀互结证都贯穿始终,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治疗应痰瘀并治[1]。
一项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的辨证分析表明痰瘀互结型占57.4%,治疗应痰瘀同治,有时须兼顾温阳和调气,时佐清热[2]。
另一项对418名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心血瘀阻证占35.89%,痰浊内阻证占26.08%,说明这两个证型最为多见。
另外,冠心病痰、瘀证除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之外,可能与痰、瘀体质有关[3]。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创立伏邪理论体系,认为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外感等因素,导致伏寒,伏瘀,伏痰等伏邪伏藏于体内,表现为伏邪体质,治疗应注重祛除体内的伏邪,祛除体内伏寒,伏瘀,伏痰的疗法临床疗效显著。
根据痰瘀同治法防治冠心病的医学理论。
黄桂琼等[4]用小陷胸汤加味组成小陷胸合剂治疗痰热瘀阻型冠心病,能明显改善胸闷、胸痛等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缓解时间,同时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的作用。
祝义松[5]以祛痰化瘀,痰瘀同治立法,自拟通瘀化痰汤治疗冠心病45例,取得了一定疗效。
温胆汤可以非常显著降低急、慢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且效果优于吉非罗齐。
降低血脂、修复或减轻冠脉的炎症损伤可能是黄连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机制[6]。
李晓君等[7]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活络胶囊治疗痰浊瘀阻型冠心病,并使用冠脉CT成像检测疗效。
从“痰瘀”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从“痰瘀”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245f15b7360b4c2e3f64d9.png)
冠心病 ( CHD 是 一种 严 重 危 害 人 们 身 体 健 康 的 常 见 病 、 ) 多 发病 。C HD 属 中 医 “ 痹 ” 心 痛 ” 畴 。近 年 来 , 多 学 者 运 用 胸 “ 范 许 现代 医学 技 术 着 手 探 讨 C HD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的 内 在 本 质 , 图 试 为 中 医辨 证 分 型提 供 一 些 可 靠 的 客 观 依 据 , 进 中 医理 论 的发 促
其 形 成 与 自由基 损 伤 相 关 。 自由基 损 伤 又 可 能 是 痰 浊 和 瘀 血 产
血瘀 可 导 致津 变 , 是 瘀 血 生 痰 的 关 键 病 机 。历 代 医 家 临 床 中 这 也 证 实 , 血 内阻 可 影 响 津 液 输 布 , 出 现 津凝 为 痰 之 患 。胸 痹 瘀 而
综 述 如下 。
、
广 东 的病 例 来 看 , 气 虚 ( 虚 ) 痰 浊 者 为 多见 , 别 是 早 、 心 阳 兼 特 中 期患者 , 其后 期 则 兼 痰 瘀 者 为 多 。而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则 以瘀 闭 为
主 , 有 痰瘀 相 兼 者 。 临 床 运 用 活 血 祛 痰 方 法 治 疗 冠 心 病 已 取 亦
1 CHD“ 瘀 ” 证 的渊 源 痰 辨
痰瘀 学说 肇 始 于《 帝 内经 》 在 生 理 上 , 明 了津 血 同源 的 黄 , 阐
相互 关 系 , 灵 枢 ・痈 疽 》 : 津 液 和 调 , 化 而 赤 为 血 ” 如《 云 “ 变 。在
得 一 定 的 疗 效 , 血 府 逐 瘀 汤 、 蒌 薤 白半 夏 汤 、 胆 汤 为 代 表 以 瓜 温
方剂 。 3 CHD从 “ 瘀 ” 痰 辨证 的 客观 基 础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阻)经验分析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阻)经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ea2d0b55270722182ef709.png)
6 7 7 8
J o u r n a l o f Cl i ni c a l Me d i c a 1
2 0 1 6 年第 3 卷第 3 4期
2O 1 6 Vl 0 1 . 3 NO. 3 4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痰瘀互阻)经验分析
王清华 ( 内蒙古达拉特旗中蒙 蒙医医院内科 ,内蒙古 鄂尔多斯
2 辩证施治
社会 发展 了,物质 极大 丰富 ,健康理 念没跟 上 ,人们 饮食 不节 ,过食肥 甘厚 味,嗜酒 成癖 , 以致 脾 胃损伤 ,运
介 入治疗 主要应 用于急 性心梗 ,急性 冠脉综 合征 ,药物治
疗 抗 栓 , 调脂 扩 冠 ,营 养 心肌 。支 架置 入 ,给 患者 、 社 会 带 来 经济 负担 ,它 又 是 一个 异 物 ,支 架 再梗 ,给 患 者 化 失健 ,聚湿成痰 ,痰 阻脉络 ,气滞 血瘀 ,胸阳 失展 ,而 带来 焦 虑 、抑 郁 。我 国 中医将 冠 心 病 心绞 痛 归 为 “ 真 心 成 胸痹 ,本人采 用化痰 活血法 ,选瓜 萎薤 白半夏 汤、血府 痛 ” “ 胸 痹 ” 的范 围 ,认 为 该疾 病 的 发病 机 制 在于 本 虚 逐瘀汤加减 ,疗效显著 。 标实 ,心为主 要病位 。该疾 病发病 早期 主要 以气 虚痰 阻为 主 要应 用的药 物为 当归 、赤芍 、元胡 、桃仁 、郁金 、 主 ,然后 随着 患者 病程 的进 展 ,主 要为淤 血 内阻或者痰 淤 陈皮 、红花 、丹参 、川芎 、半夏 、薤 白、全瓜萎 。方 中当 夹杂 。所 以在 对 患者进行 治疗 的过程 中,要将健 脾益 气祛 归 、赤芍 、川 芎 、桃 仁 、红 花为活 血祛瘀 ,瓜萎 开胸 中痰
血滞 ”。 《 血证论 》中 “ 血积 既久 ,亦能化为痰水 ”等充分 质过氧化物 ,同时也会促 使超氧化 岐化酶消耗量增加 ,出现
痰瘀同治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
![痰瘀同治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7b62947fe4733687e21aab7.png)
1 诊 断 标 准 . 2
根据 17 9 9年困际心脏病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 (S C WHO) IF / 临床命名标准化联 合专 题组所提 出的 “ 缺血性心脏病 的命名及 诊断标准 ”l,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具有 下列条件之一 :① 具 l J 有心绞痛症状 :胸 闷、心前 或胸骨后疼痛 ;②静息心 电 有
11 一 般 资 料 .
5% ̄8 %;无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到 5 %;加重:心 0 0 0 绞痛发作次数 、程度和持续 时间加重 。 心 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 电图恢复至止常范 围;有 效:sT 段治疗后回升 00 mV 以 j,但 未达到正常水 平, . . 5 二 主要导联倒置 T波改变变浅 ( 2 %以 卜 ) 达 5 者 ,或 T波 由平坦
[ b ta t C rn r e r d sa e n n iap c r l ia s n r meo s lo ,a i h at n mp rr s lo , A sr c ] o o ayh at i s da gn et i i ac nc l y do f e s o d rpd e r a dt oa l s o d e a o ss i l b e y e b
素 主 要 为 【寒 、瘀 血 、痰 浊 、气 滞 ;病 机 主 要 足 五 脏 虚 衰 、心 j 月
脉不通;病性分为虚、实两个方面。病之根本 在于肾,心血 依 赖肾 中阴精补充 ,肾之阴精亏虚 ,心 阴火于濡养,脉道 火涧 而 致病 。肾 内又寄托元阳 ,为一身 气 之源 ,若 肾气 亏虚 不能蕉
221临床症状疗效 ..
治疗 l 4天 后 , 显效 2 2例 ,有 效 2 4例 ,无 效 2 ,加 重 0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a068c2fad6195f302ba631.png)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冠心病以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基础病理特征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目前痰瘀互结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
该文介绍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等改变及基因表达差异相关,通过回顾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中医通过认识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辩证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痰瘀同治方药改善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指标,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标签:冠心病;痰瘀互结;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是目前WHO公认的首位死亡原因,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冠心病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双重病理特征,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升高为“痰”的表现,心肌缺血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为“瘀”的表现,因此冠心病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成为目前较常见且病变程度较严重的证型,有研究证实冠心病痰瘀证组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多为重度、完全狭窄,而非痰瘀证组的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多为轻度、中度狭窄,2组存在显著差异。
现代学者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现代客观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本质大致归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及基因多态性,而中医药辩证治疗,痰瘀同治,活血化痰改善多种病理变化,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进展目前痰瘀互结证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证型,是冠心病进一步发展,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
现代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由于①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昧,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脉络痹阻而心脉不通。
②情志失调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输,聚而成痰;郁而伤肝,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津成痰,进一步导致血行不畅,痰瘀交阻而心脉闭阻不通。
③年老体虚。
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应用通脉化浊汤治疗的效果分析
![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应用通脉化浊汤治疗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d57aee580216fc710afd2c.png)
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应用通脉化浊汤治疗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应用通脉化浊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通脉化浊汤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血脂水平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显效11例(45.83%),好转11例(45.8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7例(29.17%),好转10例(41.67%),总有效率70.8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此外,两组血脂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脉化浊汤治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血脂水平,值得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治疗中深入应用。
标签:痰瘀互结型;冠心病;通脉化浊汤;疗效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久病则瘀,且血脂异常属于”痰瘀”,为此冠心病除了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外,还要着重通脉化浊[1]。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应用通脉化浊汤治疗,效果明显。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中医辨证检查确诊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精神异常等患者。
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1岁,平均(57.1±8.4)岁,病程在4个月~13年,平均(2.7±0.2)年。
合并症:合并高血压18例,血脂异常40例,糖尿病8例。
随机把4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患者在病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消心痛、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药物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或使用说明书操作;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行胰岛素或降糖药治疗,对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
痰瘀互结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痰瘀互结冠心病的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bae443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2.png)
痰瘀互结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痰瘀互结与冠心病的关系
二、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三、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
四、中医药方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
五、总结
正文:
中医学认为,痰瘀互结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痰浊和瘀血是两种病理产物,它们相互搏结,阻滞心脉,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冠心病。
因此,治疗冠心病的关键在于化痰祛瘀。
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心痛、脉律不齐、动则心悸、身重困倦等。
治疗时,需要益气通阳复脉,行气化痰祛瘀。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具有健脾、燥湿、化痰作用的中草药,如党参、茯苓、陈皮、半夏等,以化解痰浊。
2.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三棱、莪术、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消除瘀血。
3.结合中医的针灸、按摩等疗法,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在中医药方中,瓜萎皮、葛根、檀香、红花、桃仁、延胡索、丹参等药材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显著效果。
例如,瓜葛红花酒和丹参酒都具有祛痰逐瘀、
益气强心的作用。
总之,痰瘀互结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治疗冠心病应从化痰祛瘀入手。
中医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
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f0604a51e79b896902265f.png)
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6-05-13T11:33:50.990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张大鸿[导读] 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痰瘀同治方作为冠心病心绞痛辅助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张大鸿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内科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痰瘀同治方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1.4%);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痰瘀同治方作为冠心病心绞痛辅助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痰瘀同治方;冠心病心绞痛;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我院在开展临床诊疗时,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将痰瘀同治方作为辅助用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42-79岁,所选病例均通过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措施确诊,符合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
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8±4.1)岁,病程(6.81±1.54)年。
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9±4.0)岁,病程(6.79±1.58)年。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2a8546e53a580216fcfefa.png)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冠心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患者死亡率高。
此疾病病例特征为: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
在中医当中,认为“痰”的表现为患者的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瘀”的表现为心肌缺血、血流改变。
因此,冠心病容易引起痰瘀等相关病理因素。
在较常见、病情重的证型当中,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即为其中一种,以多支病变为主。
近代专家学者进行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更深入的研究,本质主要为炎症、血脂、糖代谢、血液流变学、基因多态性及凝血功能,在中医当中的辩证治疗,能够痰、瘀同治及活血化瘀,在临床疗效上,效果良好。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治疗;痰瘀互结证;进展研究;近代目前,在冠心病主要的证型当中,痰瘀互结证为其中一种,成为冠心病病情加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1]。
现代认为,心为痰瘀互结证的主要病位,其次为肝脾及肾,主要的病机为患者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年老体虚等。
1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近代研究在冠心病病机当中的年老体虚:机体代谢失常、肾气自半、阳气衰弱、津液不化血脉不畅、痰瘀相因。
饮食失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成痰、痰阻血瘀、心脉不通。
情志失调:工作压力大、脾失健运、聚而成痰、肝失疏泄、灼津成痰,从而导致痰瘀交阻、血行不畅。
根据大量的研究资料,得出多种因素能够引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如血脂升高、血液流变学改变、胰岛素抵抗、氧自由基增多、炎症反应、凝血功能改变、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他[2]。
其中血液流变学改变:冠心病患者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高低切以及血液黏稠度均最高,与非痰、非瘀证组相对比,差异显著。
氧自由基增多:自由基、痰瘀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非痰、非瘀证组相对比,自由基具有差异。
胰岛素抵抗:患者胰岛素相关的敏感性指数,以及患者的血糖与其他症型在在胰岛素抵抗程度上面相比较,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程度更重。
糖脂代谢紊乱将引起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异常,与炎症反应,两者互相影响,成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现代实质主要方面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变化的一个过程[3]。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f3de7d51e79b896902266c.png)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摘要】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围,痰瘀阻络是本病的重要证型之一,研究其病机对准确辨证、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医学以为,心调剂津液代谢,痰浊的产生与心紧密相关,痰瘀互结是胸痹的致病缘故和病理产物。
现代医学以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和糖代谢障碍均与痰浊产生紧密相关。
【关键词】心痛/中医病机;胸痹/中医病机;痰瘀阻络;痰浊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围。
连年来对其病因病机及医治一直以血瘀论治为主。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趋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专门大改变,动物和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取过量,生活上不务正业,环境的日渐污染,使中医证候分类发生了转变,本病痰浊证比例日渐增加[1]。
现就胸痹痰瘀阻络证的病机作进一步概述。
1 祖国医学对痰瘀阻络证的病机熟悉心神对津液代谢具有调剂作用。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一方面,心可温肺助脾,输布水液。
心肺分主气血,心脉通畅,肺气宣降,气推血行。
心居胸中阳位,不仅温煦上焦,且可下暖中州。
脾土得心火之温,津液生成运行不止。
而脾胃运化,需心火下济。
心阳虚衰,推动无力,脾气无以蒸腾气化、布散内外,津液凝而成痰。
另一方面,心阳可下暖肾水,化气行津。
心下合小肠,别离水津,心与小肠相内外,小肠需得心火之助,方能行其分清泌浊之职。
津液排泄的要紧途径,一是作汗外达,一是下输膀胱为尿。
而汗为心之液,心阳蒸津为汗,心阴充津化汗,心之功能正常,阴阳气血彼此和谐,汗液排泄亦有度。
尿的形成和排泄要紧靠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其职虽在肾,其主却在心,心之主持失职,亦可致津液排除障碍,积聚为痰。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心阳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阴是血液生成的源泉。
心阳不足,推动无力,那么血停而为瘀;心阴不足,血液生成减少,运行迟滞,亦可致瘀。
瘀血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心脉痹阻,不通那么痛,发为胸痹。
《伤寒论》一个千年经方,通血通脉通全身,化解冠心病、心绞痛
![《伤寒论》一个千年经方,通血通脉通全身,化解冠心病、心绞痛](https://img.taocdn.com/s3/m/5f111d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6.png)
《伤寒论》一个千年经方,通血通脉通全身,化解冠心病、心绞痛大家好,今天来说下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问题。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
其病因多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年老肾气虚等所致心阳不振、痰浊内阻。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养生调养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中医治病,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出现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从整体观考虑多由于身体气血阴阳虚,加之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诱因,身体本虚标实所致。
患者急性期症状稳定后,我们进一步对身体进行辨证论治,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等方法扶正固本,同时兼顾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相关因素,进行全身调理以善后遗留症状、预防相关症状再次发生。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一张《伤寒论》里的经方。
当归四逆汤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方子,从古用到今。
医案刘先生68岁,主诉:冠心病数年,左侧胸部闷痛,时轻时重。
遇到劳累或者天气转凉,他就容易发病。
近日加重,疼痛剧烈伴额头出汗、心慌气短、浑身怕冷。
刻诊:见他脉象沉细,舌苔白腻,舌质偏于紫暗,而且面色晄白。
症候:气血虚弱,寒凝心脉。
组方:当归,白芍,细辛,桂枝,党参,丹参,赤芍,制附子(先煎),大枣。
水煎服。
同时,配合口服药。
用药3剂以后,患者就感觉胸痛现象明显减轻。
原方不变再投3剂,患者诸症悉平。
这个案例就是当归四逆汤的加减方,仔细看去掉了通草,加入党参、丹参、赤芍和制附子。
方解患者,在气温降低的时候发病,而且发病以后形寒肢冷。
说明阳气不足,其次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这说明血虚;正因为血脉不通畅,所以患者的心脏出了问题,导致冠心病、心绞痛。
当归四逆汤是再合适不过了!本方多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治疗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冠心病的心得体会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冠心病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2a9ad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7.png)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冠心病的心得体会
张兆锦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5
【摘要】通过探讨《伤寒杂病论》对于心血管病病因病机的分析,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为今后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治疗
【作者】张兆锦
【作者单位】武威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树参逐瘀去痛散治疗58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得体会 [J], 张文斌
2.浅谈中医学治疗冠心病的心得体会 [J], 朱恒波
3.参红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心得体会 [J], 许铭娟;姜丽红
4.《伤寒杂病论》中枳实及其类方对癌瘤治疗的启发 [J], 纪丽芝;张琦璐;陈薇伊;林森;梁嘉琦;蒋梅
5.基于文献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眩晕经方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J], 仪凡;张根明;王诗源;王向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要针对痰淤、虚证辩证治疗
![冠心病要针对痰淤、虚证辩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7f4d30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9.png)
冠心病要针对痰淤、虚证辩证治疗1,黄芪冠心病大多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不足,继而阴阳不足,但气虚是首要的,贯穿于各证之中,对于气虚病人,黄芪可以补气强心,对于实证气滞血瘀,更可以助行气血,亦可间接助化痰,散寒凝等,为我治疗此病的必用。
2,海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内脂质沉积符合痰的性质,海藻可以化痰,另外,海藻有软坚作用,可以用来软化硬化之动脉,海藻之妙用在于此。
3,丹参冠状动脉内的血小板集聚沉积符合瘀血的性质,丹参可以祛瘀生新,此为众医家所共识。
久病多痰淤,而冠心病的病理很符合痰淤阻于脉络,所以按痰淤论治,是我的基本治疗方法。
4,何首乌对心血不足的病人,我最喜欢用何首乌,它的效果优于当归,阿胶虽然效果也好,但太滋腻,对于有痰淤阻络征象不太适合,除非血虚十分明显而痰淤又不是很重,何首乌则无需顾虑太多,另外,还有一点,它能补肝,脉管为肝所主,冠脉受损,加上痰淤阻于其中,使之受伤不轻,补肝之法可以使受损之冠脉得以濡养,从而最大程度回复原有功能,此法为治本的要诀之一。
5,仙鹤草早年治疗一个崩漏病人,因出血过多出现心悸乏力症状,我以仙鹤草80五味子20治疗,第2日,症状即得以缓解,仙鹤草有强心功能,心脏病病人有很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问题,以它针对之,不次于黄芪,仙鹤草味辛涩,能于止涩中寓宣通,文献《百草镜》记载它能下血活血,治疗冠心病用它也起到了其活血的功能。
6,石菖蒲对心肌缺血发作的,芳香开窍药效果最为快速,如檀香,冰片,石菖蒲等,我最喜欢用石菖蒲,它不仅能开心窍,还能化痰浊,我多以葛根,川芎配伍起协同作用。
7,五味子对气阴血虚病人证见心悸者,五味子为我的必用药,其次是酸枣仁,远志等,它不仅能养心安神,还可以收敛耗散之心气而定悸,对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偏快者,可加牡蛎,龙骨等贝石重坠之品镇之,对心动过缓证属心阳虚见心悸者,可加附子,桂枝等,临证灵活运用。
注;冠心病多数痰淤虚并存,针对痰淤我也经常用白僵蚕,地龙化痰淤,通脉络,针对虚证,只需辩证准确即可,此病也与肝脾肺肾等相关,不能狭隘的只针对于心本身,其基本治疗方剂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脉证来下药,同时参考上述所论之药。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550c9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3.png)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0T07:33:43.2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魏慧渊[导读]魏慧渊(无锡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江苏无锡214000)摘要: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冠状动脉出现斑块,其破裂甚至会使血管完全闭塞进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很容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当前冠心病中痰瘀互结证患者较多,其病程时间较长需要加强重视。
实际治疗中应按照痰瘀同治的原则,随证应变并灵活运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简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痰瘀互结证;研究进展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如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高血压、糖尿病等,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降低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临床应加强对冠心病的防治,干预高危人群,及时发现疾病并予以相应的治疗。
当前临床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多治疗方法,但临床对于冠脉临界病变、心梗后心衰防治等问题[1]。
近些年中医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不仅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延缓冠脉再狭窄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较高。
1、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1.1病名中医学中未有冠心病的病名,但古代典籍对其表现有相应记载。
《黄帝内经》中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由此说明该病是心病导致。
同时也提出“心痹者脉不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指出胸痹和心痛相关,由此说明心痛是“胸痹”的范畴,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
较多中医古籍中对于冠心病由较多记载,这就为当前临床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相应参考。
1.2痰瘀互结证与冠心病的联系1.2.1痰瘀互结证理论古代典籍中对痰、瘀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的理论早有论述。
《素问·痹论》中提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的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的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dd1481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e.png)
1762017.05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的效果评价董二飞河北滦平县医院急诊科 河北省滦平县 068250【摘 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以及穴位贴敷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有效率为83.67%,对比之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心电状况,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临床疗效;评价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治疗该病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心绞痛的发作,以达到防止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的目的,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单纯用药和联合用药方案均较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方案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且效果突出。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国药准字H14021523,10mg ),5~10mg/次,3~4次/日;口服苯扎贝特分散片(江苏万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65,0.2g ),0.2~0.4g/次,3次/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吉林省银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661,25mg ),100mg/次,1次/日,饭前服用,治疗10天。
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用药方案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以及穴位贴敷进行治疗。
方剂选择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方剂组成:瓜蒌、薤白各20g ;红花、川穹各15g ,柴胡12g ,半夏、赤芍、枳壳、牛膝、地龙各10g ,加水煎熬400ml 为1剂,早晚两次温服;另外,给予研究组患者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体方剂组成如下::瓜蒌、桂枝、丹参、川芎各20g ,冰片5g ,将药材研磨成粉后,选取檀中、心俞以及内关三个穴位进行外敷,1次/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伤寒论》六经病心神心血失调相关临床症状
六经
临床症状
太阳病 心主气血失调:心下满微痛、心下有水气、心下悸欲得按、心下 逆满、心中结痛、结胸、心下痞硬等
· 3446 ·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论著·
《伤寒论》对痰瘀互阻型冠心病 证治体系的影响
林飞1,2,王阶2,郭丽丽2,何庆勇2,袁蓉2,陈胤峰2
(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新乡 4531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摘要:文章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深入研究“气血理论”对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病势进 退的影响,探析使“五脏和平”的“和法”在该病立法谴方中的重要意义。结果显示,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的病因 病机是气血运行失衡,痰瘀痹阻心脉,心神心血失调。该病诊治以“和调气血”为其治疗原则,治法“和法”指 导谴方调药,调和机体,使其达到“阴阳和、气血和、营卫和”等最佳状态。
循经传表 里传越经
传直中 合病 并病
太阳经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阴经
营卫不和、胃气不和、胃气不和、表未和、里未和、表解里未和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脾胃不和、胃不和、里不和
胃家实
枢机不利、表里不和、胃不和,气血不和
口苦,咽干,目眩
脾络不和、寒湿内阻、血脉不和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 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Abstract: Based on system of six meridi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rom Shanghan Lun,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qi and blood theory’ on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with phlegm obstruc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harmonizing method’ from ‘harmonizing five zang-organs’ in making a prescription based on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CH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CHD were the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obstructing the heart meridian, and malnutrition of heart spirit and blood.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wa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and the medication of the disease wa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zing method’ to regulate body, and then reach the best condition with ‘natural harmony of yinyang, harmonious flow of qi and blood and the balance of ying (nutrient) qi and wei (defensive) qi’.
3. 心神心血失调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 本”《饮 膳正 要·序》。心 神以心血 为 载体主宰人体 生命活动,统管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血滋养 心 神 是 神 志 活 动 的 物质 基 础,二 者 相 协调 起 到 主 血 脉、主 神 志的 作用。心主 血 脉 的功 能 异常,亦 必 然出现神志的改变,神志的异常影响心主 血 脉的 功能。
“阴弦”下焦阴寒气盛,痰饮内停。太阳变证引 起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乘。下焦包括肾、 膀胱和大小肠,肾主水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这3 个脏腑同痰饮内停密切相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心
表1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六经病因病机、提纲证一览表
病因
传变方式 六经传变
病机
提纲证
外邪侵袭 正气不足 六经传变
人 之一身,皆气 血 之 所 循 行,气 非血不和,血非 气 不运,故曰:“气 主 煦 之,血 主 濡 之”(《医学 真 传·气血》,上文已述气血失调影响心系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然气血运行失调涉及到心主气血失调和心 主神志失调在六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如心主 气血失调常见有心下满微痛、心下有水气、心下悸欲 得按等症状。心主神志失调常见有心烦、虚烦、烦躁 等精神症状,见表2。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之脉象。究其原因太阳 经阳气最多,外邪侵袭,致营卫不和,加以过汗、迫 汗而导致心阳虚,见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过 汗伤及心阳,阳虚阴乘,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 而见桂枝加桂汤证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胸阳 不振则气化功能渐退,运化痰饮湿邪功能减弱,痰 饮湿邪留驻心络,久之络瘀痰湿互结而成胸痹;痰、 饮、湿属寒邪,寒邪趁而伤阳,阴寒之邪所侮胸阳, 使胸阳不振,影响上焦水液气化,聚液为痰,痹阻心 窍;寒性凝滞,心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运 行失畅,凝结涩滞心脉,引发心绞痛;寒主收引,寒 邪侵袭致使脉道收缩而拘急,不仅阻碍心阳,又可使 血行瘀滞不通,发为本病。
质基础和核心是气血病机[6]。《伤寒论》没有直接指 出六经对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的影响,而是从六经气 血和功能特点,以及六经病不同阶段病因病机和临 床症状,反应出气血变化对痰瘀互阻冠心病发生、 发展的影响。
心系疾病自太阳经起,到厥阴经结束,气血变化 渗透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太阳经,阳气 最多,多血少气,统摄营卫。营为血,卫属气,外邪侵 袭,太阳首受之,则见营卫不和。若正气足,施治得 当,营卫调和,邪去身安,若身体虚弱,加失治或误 治,病邪内传,而致营卫不和,变生百病。如太阳病, 营卫不和,误治引起“心阳虚衰”的《伤寒论》117条 和65条,即桂枝加桂汤证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 是《金匮要略》中胸痹“阳微阴弦”之脉象初露端倪 的开始。六经辨证中六经气血、功能、病机和提纲证 的具体变化见表1。
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病因病机
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病因病机为气血运行失和, 痰瘀痹阻心脉,心神心血失调。病位在心,且与肝、
通讯作者:王阶,北京市西城区北线阁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邮编:100053,电话:010-88001238 E-mail:wangjie0103@
· 3447 ·
脾、肾三焦以及大小肠密切相关。 1. 气血运行失和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物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hlegm-blood stasis blocking; Six meridi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rmonizing method; Shanghan Lun
Funding: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ignificant New Drug’
LIN Fei1,2, WANG Jie2, GUO Li-li2, HE Qing-yong2, YUAN Rong2, CHEN Yin-feng2
(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100, China; 2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
(No.2012ZX09102-201-006)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医学理 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的医学典籍,该书以六 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阐述病机,辨析病势,决定 立法处方。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伤寒论》, 对构建冠心病证治体系框架[1]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基 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和体系,对阐释痰瘀互 阻型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辨别该病发生发展趋势, 指导该病立法谴方有着重要意义。
痰瘀互阻型冠心病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中医胸
痹、胸痛、心痛、真心痛、不寐、郁证、痰饮、肥胖等 病证范畴。临床常见症状多为:胸部疼痛或绞痛,心 悸不安,胸闷短气,形体肥胖,身体困重,神疲乏力, 烦躁失眠。苔白或白腻,脉弦、脉滑。可伴有汗出、 心烦、抑郁等精神症状,或伴随血脂、血压、血糖异 常等[2-5]。
少阴经
心肾失济、阴阳不和、气机不和
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经
阴阳气不相顺接、上下不和、表里不和,寒热错杂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 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病因病机、提纲证引自参考文献[7]。
· 3448 ·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肾失济上焦心阳不能温煦下焦,使下焦阴寒过盛。二 是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引起水液 代谢障碍。三是大小肠功能失调,可直接引起津液代 谢异常。四是下焦肾气虚弱,分别清浊作用紊乱,不 再按序传导糟粕,排泄二便,从而引起机体水液代谢 异常。此外,肾阳主一身之阳,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 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心阳根 植于肾阳,肾阳虚弱使上焦心阳不足,肾阳不足不能 推动水液代谢,致使水湿、痰浊、寒凝、血瘀等阴寒 之邪残留体内流窜不定,停于心,则见胸痹,停于胃 则为痰饮等 。
关键词:冠心病;痰瘀互阻;六经辨证;和法;伤寒论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No.2012ZX09102-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