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阅读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优质课教案_26

咏雪一、导入猜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二、作家作品简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爱好文学。
喜招文士《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
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等。
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
三、目标展示☐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
☐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体会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自学指导,朗读听范读,正音,断句,齐读。
五、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并解释它。
学生讲,检查效果,当堂测试。
2、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探讨学习。
☐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为何?☐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何?3、情景再现《咏雪》。
(用白话文分角色表演,四人)4、试背全文。
(看译文试背)六、拓展延伸1、写有关雪的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________因风起”2、有关雪的诗句例举。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七、课堂小结今天,老师有幸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也感受到家庭里所洋溢的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感受到家庭里的亲情。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文。
2、展开联想,将本文改写成一篇情节完整、有详细心理活动描写的记叙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质课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咏雪》难点名称通过《咏雪》,学习评析咏雪佳句。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习评析咏雪佳句,要建立在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将佳句加工为意象展开存在一定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分析文言文内容,体味和推敲佳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此学段的学生来说不能有效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内涵处在初步阶段。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视频,直观感受雪景,理解咏雪佳句。
2.在听说读写中,循序渐进,掌握修辞手法,积累有关雪的优美语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回顾《咏雪》,熟读成诵2.观看视频,用《咏雪》原文中的话表达你的感受?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佳句(1)对比“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①翻译句子②品析: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将雪比作了什么;(盐柳絮)为何这样比作。
(颜色神态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小组合作)(2)你认为谢太傅更认同兄子还是兄女的观点,何以见得?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补充点名兄女身份,暗示谢太傅对她才气的赞赏)②因为雪与柳絮,形状和颜色相近,又都很轻柔,都会在空中飘飞,比喻得形神兼备。
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4.巩固提升①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说-生自行交流②练笔: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描写雪听-背景音乐(雪落下的声音)写-契合主题、字数不限5.拓展延伸①交流:你知道哪些描写雪的佳句吗?(指名回答)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在古诗词中,描写雪诗句也有很多。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撒盐空中”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等句子,了解古人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雪的。
举例:解释“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未若”和“因风起”等句式结构。
(2)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举例:通过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探讨作者对雪的赞美背后所反映出的审美情趣。
(3)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举例:“撒盐空中”这一比喻,理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3)培养文学素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分析比喻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1)古文句式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古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咏雪》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教学的一些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欣赏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被充分激发。
首先,我意识到在古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更多地利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古文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师寄语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海伦•凯勒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自由。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引导:积累文言词汇,反复朗读思考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通过多件事了解一个人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编者:(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刘义庆《世说新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1)给黑体字注音雪骤何所似差可拟柳絮无奕女王凝之(2)读准节奏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懂的圈画出来。
内集:儿女:俄而:欣然:兄子:差可拟:未若:3.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①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主要人物是谁?他们谈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课堂探究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①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②你从字里行间能否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③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④古人有许多咏雪的诗句,你帮助分析一下,看看他们写得好不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世说新语》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人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吧。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诵读课文教师教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复述并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教师精讲点拨。
五、问题讨论:(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前者较有韵味)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⑷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5)重点分析两个比喻哪个更好?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难点名称通过《咏雪》,学习评析咏雪佳句。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与以往学习的比喻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找本体和喻体,更讲求形似,赏析难度增大。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小学时学生学习比喻更注重形似,而这节课重点在讲解比喻的神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来赏析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本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诗句导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品析《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句(1)撒盐空中差可拟赏析:雪的颜色跟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状物必先求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谢朗就近取譬,用撒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不多可以形容了。
(2)未若柳絮因风起赏析:谢朗虽然有才华,但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
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
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
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
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与前文的“俄而雪骤”遥相呼应,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正如雪莱在诗中写到的“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新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新版)新人教1.5两件《世说新语》教材分析: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位著名的才女谢道凯。
永雪记录了她非凡的才能。
有趣的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特别介绍了谢道凯“大哥没有彝族女儿,是王宁将军的妻子”。
这句话值得记住。
作者为什么解释谢道凯的身份?这很有启发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意义,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中阐明意义,在讨论中阐明原因(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和谐、放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自由。
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_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关宁和华欣一起在花园里锄蔬菜。
有一块金子。
关挥舞着锄头,这和瓷砖和石头没什么区别。
华抓住它,把它扔掉了。
我也在同一张桌子上品尝了阅读的滋味。
有些拿着玄冠的人从门口经过,宁愿像以前一样读书,而辛放弃了这本书。
相反,他把座位分开,说:“我儿子不是我的朋友。
”(美德)通过与华信的比较,赞扬了关宁对名利的漠不关心。
你知道吗?这两个小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许多被广泛使用的习语也来自这本书,例如:难相处的兄弟,汲取人们的智慧,好斗,深情,等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
(播放图片)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三、诵读1、生自读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3、断句分析4、听范读录音5、生齐读四、理读1、理解大意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篇一」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
(2)与:跟,和。
(3)讲论:讨论讲解。
(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
(7)欣然:愉快的样子。
(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
(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10)差:差不多。
(11)拟:相比。
(12)未:不。
(13)若:像。
(14)因:乘,通过。
(15)起:飘起。
(16)乐:高兴。
(17)即:就是。
(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谢安大笑,非常高兴。
(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
(2)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
(5)至:到。
(6)舍:放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世说新语》教学目标:1、了解《世说新语》这本书。
2、积累文言词语,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大意,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世说新语》这本书。
2、学习《咏雪》。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们所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向我们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翻看课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上课之前,谁来介绍一下《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朗读,释词,疏通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理解字词。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俄而:不久,一会儿公:指谢太傅欣然:高兴差: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比不上2、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研读课文。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能说出一定道理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朗读课文
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咏雪》句意、文意
1、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
3、讲论文义(讲解)(讨论)
4、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
5、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
四、探究拓展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五、积累咏雪名句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韵”“闲六、教师小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咏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识文品人——《咏雪》教学设计【我解读】在新版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成为了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我推测编者如此安排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复杂,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关键字词;二是两篇文章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这与本单元通过普通的生活表现非凡的精神及个性是相一致的,这也正是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必须重点关注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深,这在本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中描写了三个人物,谢安、谢朗及谢道韫,均通过一两个短语就表现出了其不凡的个性。
如写谢安“欣然”“大笑乐”,表现出他在子侄面前的平易,以及对后辈的期望;写谢朗,用“差可拟”一词写出了他谦逊内敛的性格;写谢道韫,则以“未若”一词表现她的自信。
语言虽然简练,但只需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人物性格便历历在目了。
学习本文,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文言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于文中两个比喻的高下,历来都有许多见解。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也不用先对其做出定论。
接着在评判两个比喻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姿态、形状及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而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雪的姿态。
文中两个表现环境的词语——“寒雪日”及“雪骤”,前者点明了环境,后者则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雪刚刚下时,的确是一点点落下,与“洒盐”相似,而当雪下大时,雪花就会随风飘舞,而“飞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就显得更加贴切了。
实际上,比喻本身并无高下之别,关键在于看比喻是否恰当。
此处将雪比喻成飞絮,明显更能体现出环境的特点。
同时,从形状上看,也能表现出大雪骤降时雪花片片飞舞的景象,还暗含了对春日的畅想,这一比喻自然更加恰当。
通过这一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喻的用法。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word教案 (1)

5.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咏雪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⑵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3.中招考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点,其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词和句子的翻译等每年都会涉及。
4.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
二、学习目标1、通过借助课下注释,会解释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找出文中比喻雪的两句,并能说出其妙处。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翻译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跳读课文,找出比喻雪的两句,并能说出其妙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没枝没叶没人栽,一夜北风银花开。
花儿随风漫天舞,天地山河全变白。
”(生答:雪花)是的,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看看古人是怎样形容雪花的呢?(二)预习检测1.作者及作品介绍刘义庆,字季伯,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
420年,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欢招纳文士。
编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书》,后改名为《世说新语》。
书中将汉魏直至晋宋之间士大夫的轶事琐语,分门别类辑录成书,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辞意隽永,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后来,仿《世说新语》者颇多,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自成一体。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word教案 (1)

5.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⑵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3.中招考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点,其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词和句子的翻译等每年都会涉及。
4.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
二、学习目标1、通过借助课下注释,会解释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找出文中比喻雪的两句,并能说出其妙处。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翻译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跳读课文,找出比喻雪的两句,并能说出其妙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预习检测1.作者及作品介绍刘义庆,字季伯,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
420年,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欢招纳文士。
编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书》,后改名为《世说新语》。
书中将汉魏直至晋宋之间士大夫的轶事琐语,分门别类辑录成书,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辞意隽永,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后来,仿《世说新语》者颇多,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自成一体。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2.朗读课文①.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②.听录音读课文,全班齐读。
(三)新课讲解(四)当堂训练: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请用原文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
一、导入:大家读过《乌衣巷》这首诗吗?唐代诗人刘禹锡站立秦淮河边,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由此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其中提到谢家,你们知道谢家出了哪些明星人物吗?东晋政治家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谢玄,谢玄之孙——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之侄,被李白看重的“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谢朓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人才济济的明星家庭中发生的小故事——《咏雪》。
(《咏雪》选自——?)
二、预习检测1、关于《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知多少?请介绍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
(2)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美学家李泽厚将魏晋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魏晋风度”,那这些风流“名士”们会有怎样的风度呢?
2、请同学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读得对不对呢?请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4、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1、给大家5分钟时间独立翻译课文,重点弄清划横线的词语解释。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词解释,看哪个组的正确率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
(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
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
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
(自我纠正与老师纠正兼用)
四、初背课文:请大家根据译文尝试背一背课文吧。
五、感知课文:现在要考考大家,通过翻译课文,看看你们到底弄懂了这个故事没有。
请用原文字词齐声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六、比较赏析:1、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
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回到文中来,文末为什么要详细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由此可见编者的态度是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的。
)
3、宋代诗人蒲寿宬(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可见其钟爱之深。
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
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盐过细而无形了)、轻盈之雅(盐虽轻却太俗)、文学之韵(诗文中常见柳树之姿,折柳之情,却无从寻到赞美盐的词句)。
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从形、神、韵三个层面展现了雪的美态。
七、拓展延伸:而此时的谢道韫还是垂髫总角之年,却又如此灵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中就曾用“咏絮才”来称赞两位佳丽的才情出众。
老师也读到一篇有趣的人物传记散文,想要与大家分享。
《谢道韫:她身后,众神喧哗》。
读后感:女人走出闺房,与男子侃侃而辩;义正词严,敌将手下全身而退;素颜素服,坦然待客,赢得异性敬服……谢道韫一反封建社会女性保守刻板的印象,展现出洒脱不群的个性风采。
这也是《世说新语》令今天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所在。
它主要记载了汉末年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和风气。
八、意在言外: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谢家哪些特点?(这种思想自由的风气源于社会风气的相对自由。
)
九、课外作业
1、认真背诵课文并默写一次;
2、认真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3、读一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了解那个鲜活的时代和鲜活的人。
附翻译:《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