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词多义
•数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 (几、若干 )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命运)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 (shuò 屡次) •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 (cù 密、细密 )
• "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 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 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 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 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 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 侍统治者。
• 饮食见解
• 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 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是一种不忍杀生 的心理状态。
• 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

•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 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转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 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我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 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2:
• 1.孟子是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而是以“王好战。 请以战喻”?
• (1)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 易于接受。
• (2)设喻作答,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机智幽默。 • 2.“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喻义如何理解? • (1)比喻去诶单或者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别。 • (2)孟子通过设喻,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
与邻国的“不尽心”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 的,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了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从而引出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翻译分析第五、六、七段
违反,违背, 这里指耽误
尽,完
细密的渔 网
池塘
按照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二、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请以战喻 ⑤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⑥谨庠序之教 ⑦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⑧王无罪岁
• 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 • 名作动,穿 • 名作动,称王 • 动作名,战争
• 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 形作动,认真从事 • 使动用法,使…迁移 • 意动用法,以…为罪
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 有过的事。
思考4:
• 1.孟子都提出了哪些措施?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2.这些措施都有什么效果?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王道之成也。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 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 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 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殍( piǎo )
文章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 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翻译分析第一段
对于
语气词连用, 加重语气
黄河以北; 荒年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
黄河 以东
小米
观察
不如, 比不上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 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 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 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 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 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 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 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 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 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 的法则。
翻译分析第二、三、四段
请允许 打比
击鼓 兵器
拖着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跑,这里 指逃跑
拟声词
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的人
凭借
怎么样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战,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 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
• 2.从“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和 “王无罪岁”这三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从哪些方面提出了 使民加多的措施?
• 在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论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基础上,进 一步提出了对统治阶级的要求。
概括本文结构特点
• 全文以“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为线索,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论述,环环相扣,充分 体现了孟子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 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
•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 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 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 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 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 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 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 民本思想
这 季节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供养活 着的人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为死者 办丧事
以仁义治 天下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 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照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林,木材就会 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 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讨论
1.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其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 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其二,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 “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 念。
练习
• 一、通假字 •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 〖颁〗通“斑” •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涂〗通“途” •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通“毋”
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 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只是,不 过
罢了, 语气助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通“毋”,

不要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希望
比,介 词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 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生于战国 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并被尊 称为“亚圣”。《孟子》是记 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 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认真地做
反复陈述
道理
背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古代的地 方学校
尊敬父母; 敬爱长兄
通“斑”
顶在头上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
动词, 为王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
寡人之于学习也
•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 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 也?”
•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 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 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 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
思考1:
•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 民不加多 • 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
体做法是什么?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可以看出梁惠王的哪些性
格特征? •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自大自满。
思考5:
• 1.在这一段中,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他 又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的呢?
• (1)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这一段是从反面 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2)①对比,“狗彘食人食”和 “涂有饿莩”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②比喻,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 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思考3:为实现“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种植
衣,穿;帛, 丝织物
小猪
畜养, 饲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通“毋”,不要; 错过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耽误
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 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 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 以不受饥饿了。
约束
饿死的人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年成
这 区别
斯天下之民至焉。”
武器
归咎, 归罪
则,那 么
到,归顺; 语气词,了
译文: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 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仁政学说
•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
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 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
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 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
稷次之,君为轻"。
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
• 易子而教
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
• 3.这一部分用了很多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 使得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 这些排比句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 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动词, 吃
同“途”, 路上
开仓赈 济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
名词, 食物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解决问题,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
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 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巧设譬喻,既可以把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能使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一 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二是使用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反 问,设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