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创业者的第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销:创业者的第一课

清华大学郑毓煌教授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在双十一这样一个特别的购物狂欢节,一起花时间来听我的微信讲座,对我来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传统线下的讲座最多几百上千人,而我们今天晚上是几百个群,十几二十万人,确实非常震撼。

今天晚上还是另外一个特殊的日子,11月11号今天正好是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去世10周年。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个大师,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前瞻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引着我们的实践。所以我想在这里,在今天晚上做这样一个万人大讲座的时候,向彼得•德鲁克先生致敬。

我们的讲座现在开始,题目叫做“营销:创业者的第一课”。我想就这么一个问题开始问大家,究竟什么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很多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各种各样解答,每个企业里面有非常多职能部门,营销、销售、、服务、会计、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运营、行政、法务等等诸多部门,不同部门之间往往都是觉得自己的部门最重要,别的部门并不太重要。

有些时候,甚至不同的部门之间会争权夺势,互相看不起。例如销售的人往往看不起研发的人,觉得研发人员虽然智商高,但情商非常之低,不懂得做人;而研发的人看不起销售人员,觉得销售人员是“三陪”,天天在外面陪客户,没有任何技术;人力资源的人往往看不起所有其他部门的人,觉得他们都是我雇来的;财务部门看更不起

所有其他部门的人,觉得你们钱都是我发的。所以大家会发现,不同的人对什么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完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两位老前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第一位老前辈,就是我们今天来纪念的德鲁克先生,早在他1954年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当中,就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述。很多学生、企业家问我,学管理应该读什么书?我经常告诉他们,如果只读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是一定要读的。一本书如果做到某一年畅销并不难,但是如果能够像德鲁克先生那样做到60年畅销,就非常不简单。

在彼得•德鲁克先生1954年的这本著作里面,他提出了当时非常前瞻的观点,“任何企业都有且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看来,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因此只有营销和创新这两个部门,才能创造收益,而其他任何部门均属于成本。

如何来深入理解德鲁克先生的这个论断?很多大的企业,部门之间壁垒林立,大多数人已经看不见企业的全貌,看不到企业最重要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各位在今天去创业,那么你想一想,在一开始你并没有各个部门,你作为唯一的一个创始人,或者几个人刚刚开始的时候,请问大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不是找顾客,和研发出来你的产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企业界老前辈的观点。我在这里列举一位非常德高望重、有思想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施振荣。1992年,他就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叫做微笑曲线。根据微笑曲线,企

业创造的附加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最低的点在中间,是做制造;而最高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做品牌/营销,或者是研发/创新。

在1992年的时候,施振荣就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原来台湾做代工做的再好,只是制造,没有品牌,没有掌握真正的前沿研发技术,台湾只能落在后面。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在中国大陆,我们也是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企业是制造业,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我们是中国制造。但是我们缺乏品牌,也不掌握前沿技术。举个最简单例子,苹果和富士康,苹果只有8万多人,而富士康有120多万人,但是苹果挣的钱远远超过富士康。这两个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今天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差距。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德鲁克先生,还是施振荣先生,一个是学术界前辈,一个是企业界前辈,都分别看到营销和创新对企业是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职能。但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做不到像苹果那样,既把品牌/营销做的非常好,同时有把研发/创新也做的非常好。那么,在这里我就想问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请问各位,你的企业究竟想要营销做的好(但是技术就比较差),还是想要技术比较先进(但是营销做的比较差)?

在2013年第二期的《清华管理评论》上,我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营销大师诺埃尔•凯普教授,两个人联合署名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什么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站在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大师的肩膀上,大胆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之一”。为什么敢这

么说呢?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教营销学的教授,而是因为我们考虑的是企业,这要从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来说起。

企业的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为股东创造盈利。企业的目标既然是盈利,而利润只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顾客。因此,企业可以用高技术去获得顾客,但是也并不一定非要用高新的技术才能获得顾客。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案例,某些企业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是最后却轰然倒塌,无法真正在商业上做成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大家用的最多交通工具之一,最快的就是飞机。从北京飞广州,大约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飞行速度是800、900公里每小时。但是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两国政府就联合开发了“协和号”超音速飞机,飞行速度是2千公里每小时。

既然协和超音速飞机的技术这么领先,为什么我们今天不普及这种超音速的飞机?很简单,票价太高。当时纽约飞伦敦或者巴黎,票价在500美金左右,但是如果坐超音速协和,这个票价就要涨20倍,在1万美金左右。同样的,今天北京飞广州经济舱1500块钱,请问大家涨20倍花3万块钱飞一次,节约1.5个小时,你飞吗?大多数人不愿意飞了,你的时间没有那么值钱。因此,如果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只要顾客不愿意掏钱买单,这样的技术在商业上仍然是失败的。事实上,在全世界的专利局里,大多数专利在商业上都无法成功。

相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企业,品牌做的很成功,让顾客非常喜欢你,但是却没有什么技术。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可以举出大量

这样的例子。我们每天喝的可口可乐、加多宝、星巴克咖啡,吃的麦当劳快餐,甚至今天双十一很多全国网友们买的各种各样衣服,各种各样品牌,请问他有什么高新技术?没有,但是你仍然非常喜欢。每天,都有数以亿计这样的钱砸到我们刚刚说的这些牌子当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当时在那篇文章里提出这样一个大胆的观点,“只有市场营销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为什么?因为营销本身就是企业吸引顾客和保留顾客的过程,如果你把这点做好了,那么有没有高新技术,都会获得顾客。如果你只有高新技术,但是没有获得顾客,那么你仍然在商业上是失败的。

在中国国内,说起营销,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很低的一个概念,而大多数人觉得产品是非常高的一个概念。甚至很多企业家言必称“产品要做到极致”等互联网思维。事实上,这就是对营销本质的不理解。根据全球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先生的理论框架,产品决策是营销4Ps关键决策之一:产品、定价、渠道、沟通、服务等等。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对营销的误解在于把营销简单等同于广告、传播或者沟通。

也正因为我们国内大多数人对营销的误解,2015年1月23号,我在《文汇报》上专门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提出自己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中国需要国家营销战略”,为什么?因为虽然德鲁克说营销和创新是企业最核心的两个基本职能,但是,国家在大力扶持创新的同时,却在营销上做的远远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