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
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坚如山乎
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
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考点/易错点3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1.用作动词。
(1)劳作、制作、做。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彭端淑《为学》)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2)治理(国家)。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3)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例: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注意: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4)
作为、作用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认为、是、算作
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7)以为,认为。
例: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④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2.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 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为……所”。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考点/易错点4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愿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