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水平,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水平。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准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
么?
生: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
1.人类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个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能够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升。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实行生产活动的水平,也是劳动产出的水平。放在这里,我们能够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水平。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所以就出现了剩余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
些剩余产品改该由谁来管理?”。起初,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但是后来部落首领就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所以,私有制就出现了。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之后富人就成为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于是阶级出现。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文字这些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
师:这是人类掌握了农耕畜牧后的一个变化。另一个变化就是人类开始定居,出现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演变成早期城市。我们现在结合第一个变化。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系列措施。所以,这个城市我们就能够将其成为国家。此时,文明便诞生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顾刚才所讲的内容。出现这个系列变化的根源在哪?
生:农耕畜牧的出现。
师:没错,因为农耕畜牧的出现,所以引起了这个系列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文明。所以教材上本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生:阶级,国家和文字。
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文明的共同特征表明,这种新的社会类型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那种崇尚平均主义的部落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师: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能够看出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大不相同。原始社会是崇尚平均主义的平等社会,而文明社会里面有的是因生产力提升而带来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为了维护不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唯物史观解释文明的产生,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利用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师: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多元的特点。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之前学习过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华文明,所以今天就不再介绍中华文明。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现在我们通过图片了解这四个文明。
师:同学们现在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间存有如此大的差异?”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但仅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世界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能够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世界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