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症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静脉回流受损 。
MR常规 T2W
HE染色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常规MR T2W
常规HE染色
室管膜线性 连续中断
胶质细胞增生
WML影像学分型
• WML的分型尚未统一,多数人同意将其划分 为两个分类:脑室旁WML(periventricular WML,PVWML)和深部白质WML(deep WML ,DWML),前者位于脑室旁,后者 位于远离脑室的深部白质中。
脑白质疏松症
27
Van Swieten分级
• 此分级CT和MR上均可使用。 • 在每一个层面均单独评分,前角和后角的划分
根据中央沟,评分标准为:0分:无病变;1分: 白质内局限性病变;2分:拓展至皮层下。最 后两个区域的分数相加。 • 其应用于MR分级时还划分为室周帽状或环状 改变(PVWML)和大脑深部改变(DWML)。
脑白质疏松症
2
背景
• 尽管WML经常在无症状人群中发生,但普遍 认为WML对心理和躯体功能均有一定影响。 不仅如此,WML与许多老年性或成人疾病有 关:心脑血管疾病、痴呆、精神异常例如严重 的抑郁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异常例 如多发性硬化、正常颅压脑积水、炎性疾病例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脑白质疏松症
• 普遍认为PVWML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 病因学等方面与DWML不同,可能是由于不 同的病理机制导致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所致。
脑白质疏松症
17
Ki Woong等提出新的亚分型
• Ki Woong等提出以下亚分型: 1)脑室下WML(juxtaventricular WML, JVWML)。 2)脑室旁WML( periventricular WML, PVWML)。 3)深部WML( deep WML,DWML) 。 4)皮层下WML( juxtacortical WML, JCWML)。
4
CT表现
MR表现
MR表现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 尽管已经有不少WML的相关病理研究及报道, WML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
• 缺血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发病机制之一。
脑白质疏松症
9
缺血发病机制
• 侧脑室壁相邻白质区域的血供来源于室管膜下 动脉的脉络膜动脉或纹状体动脉的终末分支, 后者也称髓质动脉,与来源于脑表面的皮质动 脉相互之间的吻合稀疏或缺如,导致脑室壁周 围3~10 mm范围内成为白质区域的“远端供血 区”,即动脉供血的分水岭区。
似乎暗示二者间的划分并没有取得解剖生理上
的支持。
脑白质疏松症
20
• 前面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支持PVWML和DWML 之间存在区别。
• 如痴呆的风险、痴呆患者认知损伤的程度与 PVWML的相关性优于DWML。在非痴呆的老 人中认知缺损、认知力下降的比率、颞叶萎缩 程度与PVWML的相关性更强。
• 心境障碍的风险和结果、情绪低落的患者中认 知缺损的程度与DWML的相关性优于PVWML。 年龄和血管风险因子与PVWML强相关,但 DWML与血管风险因子间关联则弱得多。
脑白质疏松症
脑白质疏松症
1
背景
• 脑白质疏松症(white matter lesion,WML) 是一神经影像学术语,是指皮层下或脑室周围 非特异性白质损害,CT表现为低密度,MR T2W或FLA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普遍认为 MR对WML的检测敏感性更高,而CT对其的 检测更具特征性。1987年加拿大神经病学家 Hachinski基于希腊语源学和希波克拉底语法, 提出将其命名为leukoaraiosis(LA) 。
3
影像学表现
• WML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侧脑室周围线状、 帽状、环状改变,边界模糊,可累及半卵圆中 心、基底节,或皮层下多点状、斑片状异常密 度/信号,部分融合。严重者两侧侧脑室扩大。 皮层下弓状纤维和胼胝体很少受累,脑干尤其 是脑桥中上部、中央部易受累,而较少累及延 髓、中脑和小脑。
脑白质疏松症
脑白质疏松症
18
Ki woong分型标准
• 1. JVWML:距离脑室表面3mm以内范围。 • 2. PVWML:距离脑室表面3-13mm范围内。 • 3. JCWML:距离皮髓交界4mm以内。 • 4. DWML:介于PVWML与JCWML之间。
脑白质疏松症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有学者对WMLs划分为两个大分型提出质疑。 Decarli等利用MR立体三维空间分析技术无法 找到真正可以区分PVWMLs和DWMLs的证据,
脑白质疏松症
22
WML测量和分级
• 目前对WML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定量及半定量 的视觉评定分级。定量的测量方法主要在机器 上完成,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类,目前主要 应用半自动测量方法,其方面、快捷,且准确 性较高。先前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还是 半定量的视觉评定分级。
脑白质疏松症
23
WML视觉评定分级
• 自从认识脑白质在CT上的异常改变后,对脑 白质疏松的位置和严重程度的评定分级快速发 展,主要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例如研究其与认 知损害、风险因子、病理、病因学等关系。评 定分级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在数据分析时使用的 数字。
脑白质疏松症
25
CT分级
Aharon-perez分级
• 按部位将LA分为4级。 • 1级:侧脑室前角或后角可见低密度区; • 2级:侧脑室前角和后角都可见低密度区; • 3级:沿侧脑室周围可见连续的低密度区; • 4级:侧脑室周围及放射冠可见低密度区。
• 因此,在脑缺血或发生低灌注时,该区域容易 发生缺血性改变
脑白质疏松症
10
脑白质疏松症
11
发病机制
• 除缺血外,其他相关的假设包括血管与血脑屏 障完整性的破坏、导致血浆漏出到脑实质而增 加细胞外液、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和释放有毒成 分,小血管退变导致慢性大脑低灌注,血管周 围间隙扩大,髓鞘脱失,胶质细胞增生、轴突 丢失,大脑及全身内皮细胞收缩性和反应性损 伤、脑脊液循环失衡,一过性脑水肿,深部白
脑白质疏松症
28
MR分级
Zimmerman分级
• 分为0-4级。 • 0级:无病变。 • 1级:不连续PVH(前角或后角,帽状); • 2级:连续PVH(铅笔线状围绕脑室); • 3级:室周环状(不同厚度,外缘光滑); • 4级:弥漫延伸至皮髓交界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