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社会比较与公平感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07社会判断

07社会判断

第七章社会判断一、单项选择题1.归因指的是()。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存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人们往往会“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别人”,这属于()。

A.习得无助B.自我设障C.归因偏见D.自我防卫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

下列归因偏差的类型中,属于基本归因错误的是()。

A.忽视一致性信息B.过高估计内在因素C.自我防御性归因D.行动者-观察者效应4.在凯利三度归因理论中,()信息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同。

A.区别性B.一致性C.特异性D.一贯性5.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将行为的发生归因于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是()。

A.稳定性因素-不稳定性因素B.内在因素-外在因素C.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D.直接因素-间接因素6.根据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说,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观察者更有可能对行为主体进行对应推论()A.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高B.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低C.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高而自由选择性低D.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低而自由选择性高7.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学说,韦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社会认知的三种归因理论,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阐述的都是有关归因偏差的内容B.都将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情境三种形式C.都将行为原因归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原因D.都包含对行为内因的阐述8.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A.能力B.任务难度C.努力D.机遇9.根据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归因,则李四属于()。

A.内因B.刺激物C.行动者D.环境背景10.沙赫特—辛格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J.S. Adams)的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亚当斯
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倾向于将自己所获得的资源与负担与他人相比较,从而评价自
身处境的公平程度。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资源获得量比他人少或负担比他人重,那么他们
就会感到不公平。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换比例:在资源交换中,个体会比较自己所获得的收益与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平衡。

如果比例不平衡,就会感到不公平。

4.交换历史:个体也会比较自己与交换对象过去的交换历史,如果交换历史不公平,
个体也会感到不公平。

1.公平感与情绪反应:如果个体感到不公平,会引起负面情绪反应,如愤怒、失望、
不满、甚至抵制。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2.公平感的影响:公平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如决定是否继续合作、如何交往等。

个体也可能通过调整行为和决策来实现公平感。

总之,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关注自身处境的公平程度,如果感
到不公平,会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并调整自身行为和决策来实现公平感。

这一理论对于社
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劳动关系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5)二、社会心理学概述 (6)2.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8)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9)2.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0)三、社会认知理论 (12)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 (13)3.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5)3.3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案例 (16)四、群体行为理论 (17)4.1 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8)4.2 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20)4.3 群体行为理论的应用案例 (21)五、人际关系心理效应 (23)5.1 亲密度心理效应 (24)5.2 相似性心理效应 (25)5.3 权威性心理效应 (26)5.4 稀有性心理效应 (28)六、社会比较与自尊心 (29)6.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30)6.2 自尊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6.3 提高自尊心的方法探讨 (33)七、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35)7.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功能 (37)7.2 应对策略及其分类和特点分析 (38)7.3 提高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探讨 (40)八、结论与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

通过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的回顾,我们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社会公平感是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的基于C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社会公平感是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的基于C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社会公平感是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的基于C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社会公平感作为个体对社会公正程度的感知和评价,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CSS)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社会公平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

我们将首先对社会公平感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在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中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CSS全国抽样调查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我们将探讨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而言,我们将研究社会公平感如何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任、政治参与意愿以及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

我们还将探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公平感和政治参与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探讨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对于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社会公平感作为个体对社会资源分配公正性的主观感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在社会经济地位、权利保障、机会获取等方面的公平感受,进而影响到其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度、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社会稳定的维护。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其深度和广度直接反映了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

因此,探讨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政治现象、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成果。

早期研究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公平感受对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安排等宏观因素对公平感和政治参与的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当个体感受到较大的社会不公时,其政治参与意愿可能会降低,而公平感的提升则有助于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21.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22.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104.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1月12日)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105.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5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
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
5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
87.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
88.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
89.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影响力的。
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
91.从群体的正在扩大货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知而有母的地选择影响群体。(1月10日)
95.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说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
96.女性首要的特质是令人愉快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地可爱。(男性)被认为在主题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 吕晓俊 ( 9 3 ) 女 , 苏 苏 州 人 , 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公 共 事 务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要 从 事 社 会 心 理 17 一 , 江 上 博 主
学和 组 织 行 为 学 研 究 。
公平对 于人 类社会 的重 要性 不言 自明 。哲学 家 罗尔斯 在 1 7 年 的《 义论 》 91 正 中指 出 :公 平 是 社 会 “
吕 晓 俊
( E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 公共 事 务 学 院 , 海 2 0 3 ) 上 0 0 0
摘 要 : 平 是 社 会 发 展 追 求 的 重 要 目标 。 社会 公平 感 是 对 社 会 公 平 问题 进 行 判 断 时 产 生 的 一 种 心 理 感 受 , 知 公 认 和 情 绪 因 素都 对 公 平 判 断 的形 成 产 生不 可 或 缺 的影 响 。 对 公 平 感 心 理 机 制 的 研 究 一 直 都 存 在 理 性 主 义 和 直 觉 主 义 之 争 , 者 强 调 人 类认 知 在 公 平 判 断 中的 作 用 , 后 者 则 更 重 视 情 绪 、 前 而 动机 等 热 认 知 机 制 对 公 平 判 断 的 影 响 。 在
第3 7卷 第 3期
V o . NO. 1 37 3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0URNAL oF HENAN N oRM AL UNI VER I M ay 01 .2 0
社 会 公 平 感 形 成 的心理 机 制 研 究 述 评
唐 朝吴兢 在《 贞观政 要 ・公 平 》 言 : 理 国要 道 , 中 “ 在 于公 平正 直 。 指 出治理 国家 的重要 原则 在于处 事要 ”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

C,威慑.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

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

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心理学与资源分配

社会心理学与资源分配

社会心理学与资源分配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而资源分配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到人们在个体利益与群体公平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资源分配的相关问题,并思考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善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

一、心理账户和公平感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常常会根据心理账户的概念来评估公平性。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所获得的回报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来管理。

资源分配涉及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而人们对于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会有不同的期望和心理账户。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资源账户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就会产生不满和负面的情绪。

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公平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人们常常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资源账户,并通过比较来评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当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资源账户不平衡时,人们会产生不满情绪,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因此,在资源分配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公平意识,提高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以减少不必要的不满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二、群体认同和资源分配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认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分配问题。

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来评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当人们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资源分配时,他们会产生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和不满情绪,并可能对资源分配过程产生负面评价。

因此,在资源分配中,我们需要关注群体认同,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认同。

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均等分配对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和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群体认同感和减少群体差距,可以提高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效率。

三、互惠和资源共享互惠和资源共享是资源分配中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助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互惠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合作关系。

当人们对他人的互助和资源共享感到满意时,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并且更愿意按照公平原则来分配资源。

因此,在资源分配中,我们应鼓励和促进互助和资源共享。

建立一个积极的互惠环境可以增加人们的合作和参与度,从而有效地改善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比较与自尊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比较与自尊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比较与自尊心引言:人际比较和自尊心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人们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地位。

这种比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自尊心,还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际比较与自尊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人际比较的概念与机制:人际比较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相互比较时,通过对自身与他人在某些特定维度上的差异进行评估和判断。

这种比较可以是水平比较,即与同一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垂直比较,即与其他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

人际比较的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评估他人的行为和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自我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内部评估和判断。

人际比较与自尊心的关系:人际比较与个体的自尊心密切相关。

个体往往倾向于与那些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这种比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一种是下行比较,即与那些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增强自己的自尊心。

例如,一个学生在与成绩较差的同学比较后,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强,从而提升自尊心。

另一种是上行比较,即与那些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以寻求自我改进和成长的动力。

例如,一个运动员在与更强大的对手比较后,可能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训练水平,以达到更高的成就和自尊心。

人际比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比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过多的人际比较可能导致个体的自尊心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定。

当个体与那些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时,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从而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中。

此外,过多的人际比较还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和自我怀疑,影响其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因此,适度的人际比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人际比较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人际比较还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公平辩论辩题

社会公平辩论辩题

社会公平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公平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它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公正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公平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公平的机会和环境。

而且,社会公平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为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社会公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人们才会对社会保持信任和认同感,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社会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实现和维护它。

反方,社会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实际上很难实现。

首先,人的天赋和能力是不平等的,即使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公平的结果。

正如达尔文所说,“生存适者生存”,这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弱者很难获得公平的待遇。

而且,社会公平的实现也需要巨大的资源和成本,这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另外,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容易导致平庸化,因为为了追求公平,往往会牺牲对于优秀的奖励和激励,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正而非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不是追求空洞的公平。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都有其道理。

社会公平的确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公平。

正如约翰·肯尼迪所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追求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追求社会公平也是如此。

虽然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而是应该努力去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公平而忽视公正,而应该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兼顾公正,让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

因此,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和因素,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公正权益。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比较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比较分析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首先,比较分析方法帮助研究者发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时,研究者常常需要比较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群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从而发现群体之间的差异。

例如,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对待亲属关系的态度和行为,进一步探索文化因素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其次,比较分析方法帮助研究者理解心理差异背后的原因。

心理差异的存在常常源于文化、社会背景、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

比较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信念,理解它们对群体心理差异的塑造作用。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价值观,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文化对人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此外,比较分析方法还可以探究不同文化间的心理共性。

虽然存在明显的心理差异,但比较分析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共性。

心理共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们超越了文化差异,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中共同的思考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并推动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分析方法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工具。

在比较研究中,选择恰当的样本和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者应当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点、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等,避免存在偏见和不准确的结论。

此外,比较分析方法也需要灵活运用,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和解释数据。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简介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来的构思,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费斯汀格指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嚷着模仿传媒中的典范。

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

可是,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一、社会比较理论的研究在费斯廷格创立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之后不断有新理论出现,使社会比较的领域扩大了。

1.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一船说来,不明确性的存在,往往会导致有关的社会比较。

但是,并不尽然。

如果事物的不明确性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则不可能引起相应的社会比较。

有的事物虽然与自己有关,但一涉及到这个事物,就会引起痛苦、恐惧等不良情绪,因而主体宁可回避这个事物,不愿进行有关的社会比较。

由此可见,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2.自我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功能人们往往借助于社会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借以确认自己的属性。

这叫做白我评价的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具有双重性:它不仅在于确认自己的属性,而且还包含着主体的积极愿望,即希望得到肯定性情感的游足。

能力比较中的“向上性动机”,就是这种倾向的积极表现。

有人提出“自我增进功能”的社会比较,也是强调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的双重性作用,认为主体即使已确认自己的某种属性,但还要借助于这种社会比较,获得肯定性情感的满足。

伯超非议的人喜欢跟比自己较差的人相比较,这种倾向实际上是社会比较的自我增进功能的消极形式的具体化。

费斯廷格认为“自我评价的物理手段不能利用时,就出现社会比较”,这一看法未必要当。

有关的社会比较的事实证明,即使人们通过物理手段确认了事物的属性,但他们还要利用社会比较再予以确认,以达到某种积极性期望的满足。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伯尼斯先生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是如何在社会中评估自己的,以及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以及如何感知自己的社会形象。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比较,来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

这一理论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会比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地位和成就的真实水平。

人们在进行比较时,不仅会考虑自己的成就和地位,也会考虑他人的成就和地位,以此来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程度。

因此,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社会中处在不同位置的人们,对于社会比较的需求也不同。

社会比较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使用来研究人们在生活中如何感知自己的成就和地位,并进一步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组织行为学中,社会比较理论被应用来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相对位置和角色,并了解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如何受到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地位比较的影响的。

同时,社会比较理论也引起了各种实践应用的关注。

人们开始较为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各种社会和组织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比较对于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比如说,在教育方面,社会比较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成绩,并进一步改变其行为方式。

在治疗失调的行为和精神问题上,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利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较为精确地了解人们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事情都有可能影响人们进行社会比较,包括个体拥有的资源、社会环境等。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有过多的社会比较,从而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等。

因此人们应当认识到,社会比较既有益处,也有可能对个体和集体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调整和调节。

总之,社会比较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已经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应用。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七章 社会判断
(1)强化矫正法 (2)观察学习法 (3)团体发展法
归因训练的途径
第七章 社会判断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社会心理学

决策分类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决策理论
第七章 社会判断
一、决策分类
社会心理学
根据性质: 常规性决策 VS 非常规性决策 根据过程: 突破型决策 VS 追踪型决策 根据目标: 最优决策 VS 满意决策
第七章 社会判断
二、决策技术──决策树
社会心理学
决策树(decision tree):
每个决策都可能包括两个或多个 行动方案,而这些方案对行动者有正 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并且对于达成预 期后果的概率各不相同,把这种决策 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这 种方法就是决策树。
第七章 社会判断
如何建立决策树?
社会心理学
❖ 朴素心理学:
普通人虽然没有受到心理学的训练, 也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 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每一个人都是个朴素的(或业余的) 心理学家
❖ 导致行为发生有两种因素:
Fritz Heider 1896-1988
内因
包括:人的能力、努力、人格、动机、情绪、态度、价值
观念等等
社会心理学
例题:艾利克要把电子玩具推销给两家零售商:其中,A公司的进货经理阿里森
是第一选择,因为艾利克过去推销给该公司的同类商品比较畅销;B公司的进货经 理是阿兰,艾利克与他有很好的私人关系。 由于A和B长期以来是强硬的竞争对手,如果艾利克向其中一人洽谈失败,他将很难
再向另一个提出交易,因为两人都会为没有被给予新商品的优先购买权而生气。
高 3 不看其他电影
一致性 (其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自己和他人的类似性 • 与自己相类似的他人存在时,能够增强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所以,这类人容易成为比较对象。 • 费斯汀格认为,能力的评价中也有同样情况:即 与自己有类似条件的他人相比较,才能明确地评 价自己的水平。比如,要想知道自己的驾驶水平, 若彤初学者比,或同职业赛车手比,都难以得到 准确的评价结果。
费斯廷格关于能力和观点的比较有以下几个观点: 1、当与那些被认为是与自己观点或能力十分接近的人能加以 比较时,那么,对自己观点或能力的主观评价是稳定的。 2、当与那些和自己观点、能力不同的人比较时,会产生改变 自己的观点或能力的倾向。 3、人很少将自己和那些与自己差异太大或过于疏远的人进行 比较。 4、在一个群体内,观点或能力方面的不一致,将会引发群体 成员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而行动。 5、停止与那些带有敌意或鄙视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因为再与 这些人比较就意味着不愉快,反过来说,停止与某人进行比 较,意味着观点方面的敌意或鄙视。但是,这个假设只适用 于观点或意见,不适用于能力的比较。
二、各种比较行为 1、态度的变化 2、群体内的竞争 3、对人喜欢或反感 4、群体的形成
三、社会比较理论的补充 1、不明确性和社会比较 2、关于社会比较的作用 3、与不相同人的比较 4、横向比较和群体间比较
第二节 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一、几种公正的形式 平等的分配 按需的分配 公平的分配 “公平”一词,广义的解释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 平、结局公平等三层意义。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时,“公平”一词是狭义的,仅指结局公平。
2、比较的标准:物理真实和社会真实 • 通过客观的、物理的手段来确认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 费斯廷格称之为物理真实性;通过和他人进行对照、比较 从而确认自己意见、能力评价的妥当性,费斯廷格称之为 社会真实性。 • 当很容易获得或存在评判自己能力、观点或意见的客观的 物理的标准时,即存在物理真实时,人们就不必通过将自 己与别人加以比较来评价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观点或意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客观的、物理的标准往往不存在, 或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但在实际上不能使用,于是人们就寻 求社会真实。 • 如果有了物理真实性,尽管已能把握意见或观点、能力的 妥当性,但人出于“更完善、更优越”的动机,仍然会进 行社会比较,即同样需要社会真实性。
第七章 社会比较和社会公平
第一节 社会比较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比较一般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因某 种目的而进行对比。社会比较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可以说,人自己和周围人在进行对比,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社会比较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基本概念。 一、社会比较过程 费斯廷格关于社会比较的观点,主要由以下三个假定构成。 1、人具有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能力的动机。 人为了适应社会了解。如果了解不清楚,甚至了解 错误,那么,就会导致对社会的不适应,会使人产生不安、 不悦、心情不宁等心态。所以人会产生出试图正确把握自 身周围世界、明确自己对生活环境的判断是否正确的要求, 即产生进行意见 或能力的自我评价的动机。
公平理论:由亚当斯(J.S.Adams)提出。 公平状态: O p O 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获结果的感觉; O 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投入的感觉; I 指对某个作为比较对象的别人所获结果的 O感觉; o 指对某个作为比较对象的别人所作投入的 I感觉; o
p p
Ip

o
Io
二、不公平感的产生原因 1、个人主观判断的错误 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包括制度制定中的集团利益 3管理者作风不正
三、不公平感的消除 1、改变投入或所得 2、选择另一个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3、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4、攻击 四、旁观者的反应
• 能力比较中存在向上性动机 • 但能力的比较又有所不同,即能力有优劣之分。费斯汀格 引入了“向上行动机”的概念。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 “能力越高越好”之类的规范,所以人经常选择比自己优 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提高自己的能力并超过对方。 也正由于这一原因,人们一般不会选择比自己过于优秀的 人进行比较,而倾向于选择比自己略强的人作为比较对象 。 • 有时也会出现相反情况,向上行动机以消极的形式表现出 来,即同更差的人进行比较,以此取得心理安慰。当自尊 心受到威胁时,这种消极的、带有防御性的比较特别容易 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