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
目标反应时间:<30分钟。
四级:(非紧急)
·
一般患者
·
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
目标反应时间:<180分钟。
重症监护室救治
•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 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 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 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 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 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电话呼救(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例如美国为911,苏联为03,中
国为120) 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主要病情;呼救者姓名、电话号码;伤员做了 何种现场处;询问对方有何问题,待对方答复后再挂断电话以及派人在显 眼处等待救护车
• 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 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
转运原则:就近、专科、自愿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 独立型
•
代表城市 北京、保定
•
特点 急救中心独立地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 依托型
•
重庆、青岛、邯郸
•
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以上服务
• 行政型
•
广州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
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简称 EMSS)就像是生命的守护联盟,在关键时刻能拉人一把,把人从生死边缘给拽回来。
咱就来唠唠这个体系到底是啥玩意儿组成的。
一、院前急救这可是急救的先锋部队,就像一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
当有人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120 急救电话一响,院前急救人员立马出动。
他们开着救护车风驰电掣地奔赴现场,那速度,简直比曹操还快。
这些急救人员得有十八般武艺,会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搬运伤员等等。
我就觉得吧,他们就像是超级英雄,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
建议呢,咱得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多配点先进的设备,让这些英雄们有更好的武器去战斗。
二、院内急诊病人被送到医院后,院内急诊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里就像一个战场指挥部,医生护士们忙得脚不沾地。
各种检查、诊断、治疗都得迅速展开。
我有一次去医院急诊,那场面,简直跟打仗似的。
医生们严肃认真,护士们跑来跑去,让人心里踏实。
感受就是,这里的效率真的很重要。
希望医院能不断优化流程,让病人能更快地得到救治。
三、重症监护病房(ICU)这地方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些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人就会被送到这里。
里面各种高科技设备,看着就很厉害。
医生和护士们更是时刻盯着病人,不敢有丝毫松懈。
我想象着,如果自己躺在那里,肯定希望有一群厉害的人守护着自己。
想法就是,ICU 的医护人员太不容易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
总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等部分组成的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他们共同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这个体系能不断完善,让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更有底气。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绿色生命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护士主要工作: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护。
抢救物品“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三区四级”就诊:红区——抢救监护黄区——密切观察诊疗,适于III级患者。
绿区——IV级患者诊疗区。
I级濒危患者;II级危重患者;III级急症患者;IV级非急症患者。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一级:特别重大,死亡30人以上,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
二级:重大,10~30人死亡,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三级:较大,3~10人死亡,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四级:一般,1~3人死亡,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灾难分类:(1)按发生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按发生方式分为:突发灾难和渐变灾难。
(3)按发生顺序分为:①原生灾难:如地震、洪水。
②次生灾难:如地震后建筑物破坏引起火灾、有毒气体泄露等。
③衍生灾难:灾难发生后,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诱导出的一系列其他灾难,如地震后发生的停产、通讯交通破坏、社会恐慌等。
检伤分类的方法:(1)START法:最常用,是基于呼吸、心跳及精神状态的检伤分类法。
救治方面一般仅做三项处理措施-开放气道、止血、抬高患肢。
(能否行走→能-绿色;不能→是否有呼吸→无-开放气道后是否有呼吸→无-黑色;有-红色;;有呼吸→呼吸频率≥30-红色;<30者,能否触及脉搏→否-红色;能→评估意识,能否根据命令做简单动作→否-红色;能-黄色)(2)Jump START:用于1~8岁儿童。
(3)SALT:适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预检分诊系统。
分诊问诊方法:(1)OLDCART:用于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Onset-发病时间,“什么时候感到不舒服的?”Location-发病部位,“哪儿觉得不舒服?”Duration-持续时间Characteristic-特点,“什么样的不舒适?”Aggravating-加重因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内急救
包括急诊抢救和后续相关专科治疗
急诊科救治
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决定出院、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急诊科一般均建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可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重症监护室救治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EMSS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送到发病现场,经过初步诊治处理,维护其基本生命,然后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为抢救生命和改善预后,争取了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EMSS 急诊服务体系。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急诊科 ICU
EMSS的组成
完善的通讯 指挥系统
ICU及专科 强化治疗
高水平的 医院急诊服务
有监测和急救 装置的运输工具
现场救护
急救员
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参加过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能对伤员作初步处理的人)0203 Nhomakorabea04
环境复杂,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处置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能力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EMSS系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
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国际SOS 急救援助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已在2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
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相关综合医院也都开放了国际急救医疗绿色通道。
全球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形成较早、发展较快,并且特点和优势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作一下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EMSS的基本模式一、国外EMSS的发展情况(一)美国美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1976 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
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 监护体系。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空中救护,目前用于空中救护的有直升飞机,远距离运送时应用固定翼飞机。
空中救护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24h 值班,求救者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拔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min内组队出发,一般2h 内可将伤员运送到医院。
急诊医师都要经过3~4 年正规急诊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要求1/ 3 以上的人民群众学会院前急救。
(二)德国EMSS的发展情况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实行保险制,医疗费用由政府、企业主和职工3 方分担。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EMSS系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
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国际SOS 急救援助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已在2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
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相关综合医院也都开放了国际急救医疗绿色通道。
全球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形成较早、发展较快,并且特点和优势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作一下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EMSS的基本模式一、国外EMSS的发展情况(一)美国美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1976 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
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 监护体系。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空中救护,目前用于空中救护的有直升飞机,远距离运送时应用固定翼飞机。
空中救护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24h 值班,求救者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拔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min内组队出发,一般2h 内可将伤员运送到医院。
急诊医师都要经过3~4 年正规急诊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要求1/ 3 以上的人民群众学会院前急救。
(二)德国EMSS的发展情况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实行保险制,医疗费用由政府、企业主和职工3 方分担。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教学PPT)
·
决定:开放绿色通道和抢救室。
·
目标反应时间:即刻。
二级:(急重症)
·
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可能急剧变化。如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开发性创伤等。
·
决定:各诊室优先就诊。
·
目标反应时间:<10分钟。
三级:(亚紧急)
·
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
·
决定:各诊室候诊。
•
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士
• 武汉同时存在着院前型和依托型。
10
院前急救的特点
❖ 1、环境复杂,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 2、医疗条件受限: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辅助检查有限;药品仅备有抢救
药品;医疗设备配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 3、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处置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 能力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 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EMSS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送到发病现场,经过初步 诊治处理,维护其基本生命,然后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为抢救生命和改 善预后,争取了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 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的“生命绿色通 道”为一体的EMSS 急诊服务体系。
•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急诊重症医学必备
四、及时处理内出血和骨折 特别对高处触电下跌者,必须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发现有内出血或骨折者, 应立即予以适当处理。
五、筋膜松解术和截肢 肢体经高压电热灼伤后,大块软组织水肿、坏死和小营养血管内血栓形成, 可使其远端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应按情况及时进行筋膜松解术以减轻周围 组织的压力和改善远端血液循环。对需要截肢者,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急诊医学的范畴
9.中毒、服毒、刎颈、自缢、淹溺、触电者。 10.急性尿闭。 11.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病情迅速恶化
12. 13. 14.其他经医师认为合乎急诊抢救条件者。
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危重病(critically ill) 是指某些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病症, 包括急性病症和慢性病症及以及复杂大手术后处于调理时期 的重症患者等生命器官或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病情。如:休 克、严重复合伤、急性心肌梗死、各种脏器衰竭等。
将病人仰卧在地上,按压者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 1/3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面,垂直向 下按压,使胸骨下陷2-3厘米。然后放松,频率为每分钟60-70次。应注意掌握好压力,防 止用力过重致肋骨骨折、心包积液肝脏破裂等。对于儿童可用一只手按压。若能触到颈动 脉搏动,说明心脏按压有效。 向急救中心求救 呼吸心跳恢复后,应注意保暖,并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康 复。在进行上述方法抢救的同时,还应尽快与就近急救中心求救
溺水的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溺水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一、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使溺水者头朝下,用手指清除其口中杂物,再用手掌迅
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第一章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
3. 重大集会和活动中承担预防意外救护 4. 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5. 参与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念
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标准: 1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难事 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 的社会、经济效益。
医院急诊的能 力及质量是医 院管理、医护 人员素质和急 救技术水平的 综合体现
医院急诊科的任务
急 诊
任务
科 究
急救
Company Logo
培训
急诊科运转模式
独立自主型 急诊科运 转模式 半独立型 轮转型
(三)危重病救护
定义: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
国内发展史
• 50年代初期:危重病人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的 抢救室。
• 70年代: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
• 80年代:急救中心(科) 急救医学专科学会成
立
• 90年代: 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
急救护理学
• 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急救医学学术讨论 会。当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了“急救医学专
2
3
4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院前急救技术指标的评价可控制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需 求
院前急救需求
• 急救反应时间
时 间
• 现场抢救时间 • 急救转运时间
效 果
院前急救效果
院前急救组织质量管理内容
通迅
运输
共性的环节
急救技术
急救器材装备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xiétiáo)机制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机构与院内急救系统组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承担(chéngdān)三个部门功能:①院前急救(jíjiù);②医院(yīyuàn)急诊科急救;③院内ICU(加强监护(jiānhù) 病房)、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救护。
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三方面紧密配合,构成了EMSS 的一个急救链,作为整个急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急救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服务的最终效果。
院前急救的服务过程包括: 1.目击者或患者行为(包括自救、互救、按急救电话指导要求行动等)。
2.呼救受理与调度、咨询指导、联络指挥(包括记录患者必要信息、按原则和程序分流调度、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精神支持、必要的联络/上传下达/协调指挥等)。
3.现场急救(指在患者发病/呼救场所,按医疗原则、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救治措施)。
4.搬运途中救护(指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
5.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
6.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7.其他(指完成单次急救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
三、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与互助(hùzhù)互补,表现在如下多方面:①通信调度(diàodù):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接收医院急诊科预报,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②病人转送与安置: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快捷、准确、正确转运与安置必要位置,并实行(shíxíng)进一步救治等医疗护理操作;③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的必要病史信息与医院(yīyuàn)接收人员交接;④器材、设备交接。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1 概述 2 内容
3
概述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 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
的“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 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平时的急诊 医疗工作,也适合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发展历程
• 随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建立了日益完备的城 乡急救组织。
• 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重症或专科监护病房三部分有机地联 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
•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科,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 或急救站,综合性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备了一定的专业 队伍。
我国EMSS的发展和建设
4. 普及社会急救
政府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广泛宣传培训,普及急救技术,如徒手心肺复 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搬运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在专业人员尚未到达现场 时,现场人员能自救和互救。广大群众在各种场所遇到急诊时,有义务向就近医 疗机构或急救部门呼救。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呼救信息,必须从人力,物力、 财力和技术方面给予全力援助。
特点
即刻性
EMSS 连续性
系统性
层次性
应用
• 这四个特点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要是应对地震、水灾、 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 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抢救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
•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先是人群自救 互救。
步骤二
• 随后带有抢教设备的急救员和救护组来到现场参加急救。
[医学]第一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网络及管理2012222
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
广 州 模 式
指挥中心→区域→医院专科
上海模式 指挥中心(站)→分站→医院;
我国大多城市采用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外貌
重庆模式
以一家综合性医院为主;
成都市急救 指挥中心
成都市人民南路 一段122号
北京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院外急救科→急诊室→ICU
急救指挥系统
急救指挥系统科学化
——平时任务、紧急任务:指挥、派遣、协调、护送、联络
群众急救普及化
——设立、训练急救员
急救系统网络化
——设置急救网络 ——电话呼救 ——计算机显示救护车动态、自动记录呼救、资料存贮与咨
询
医院急救专业化
卫星定位GPS
天津
青岛
武汉
上海
急救车备用器械
急救车内
急救包 急救盒 急救箱 救护车
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EMSS主要目标
E服M务用S提最S供短的给的参急时、与间危把人、最员重有症包效病的括人医:,疗使救急护 ①救医第疗一服务目达击到者高质量、高效率。
建立一个结构严密、行动迅速,能实
②施有急效救救治医的护医人疗组员织提供快速、合
理、及时的处理,并将病人安全的转
③送到医医院院接急受诊进科一步的救医治护。 人员
3、某急诊科同时出现下列几种创伤病情(如 窒息、骨折、伤口渗血、休克、内脏脱 出),你首先抢救哪一种?为什么?医院 急诊救护有和特点?
4、 一位伤者触高压电倒下,心跳、呼吸停 止,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应采取什么措施A首先给病人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 A 第一目击者 B 医生 C 护士 D 急救医士 E 医技人员
基本知识的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 课 人:课
程 组 成 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救网络与管理
概念 (掌握) 网络组成(了解)
功能(熟悉) 网络装备(熟悉)
发展史(了解) 网络管理(了解)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是指由院前急救中心、院内急诊科和监护病 房三个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现代化急救医疗体系称
资金来源
政府拨款、收取服务费。
管理内容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加强横向联系, 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组织培训, 提高应变能力。
总结
什么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什么作用? 急救网络的三级结构是怎样的? 急救网络装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急 诊医疗服务体系。又称急救网络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基本结构:院前急救中心 院内急诊科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
现场急救 安全转运 急诊科处理
手术室手术 监护病房监护
发展简史
综合性医院设立医院内急诊室 组建重症监护病房 建立院前救护机构 70年代开始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网络 世界上最早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国家
运输型救护车
监护型救护车
普通型救护车
最上层放仪器:常用仪器有氧气、吸引装置、起 搏
器、除颤器、监测仪、 呼吸机、 输液泵等。 第二层放急救包或急救箱:常用急救包有内外科 急救包;产科急救包;冠心病人
排
电
除
极
异
除
物
颤
心
创
肺
伤
复
急
苏
救
急救网络的管理
管理机构
美国: 急救医疗组织、警方、消防共同管理。 日本: 消防机构。 法国: 医疗急救服务系统。 我国: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是法国,20世纪30年代。源自急救网络的组成 (三级结构)
急救指挥中心(一级结构) 急救中心(站)和医院急诊科(二级结构) 县和镇医院、街道卫生院等(三级结构)
急救网络装备(三大要素)
通讯 运输工具(救护车、飞机、火车等) 医疗(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人员)
999紧急援助 通讯台
120专用 通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