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评价方案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评价方案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学探究要利用多种方式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结果,需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课前将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探究蚂蚁的行为”的实验,最后教师点评。
探究蚂蚁的行为实验报告单实验过程探究蚂蚁的行为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_ __时间_____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实验材料的饲养是否积极地去寻找并采集蚂蚁 ?是否能为蚂蚁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蚂蚁依靠__________________交流信息制定计划能否参考教材探究方案制定计划?你的计划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计划按照确定的计划实施,并做好记录?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能否认真地分析原因 ?表达与交流是否积极地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实验反思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级ABCD注:各项满分10分,总分90-100A;70-80分B;70-60分C;60分以下D* 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实验报告单,本次实验将成为你成长和进步的真实记录,通过你自己努力你的实验会获得成功,胜利属于你!说明:本报告单的设计利用了评价的主体性策略、形成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针对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完成本次实验-——蚂蚁的行为探究。
蚂蚁的通讯
3、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
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D ) A、 蜜蜂的舞蹈动作 B、 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 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实 验 蚂蚁的通讯
知识回顾
1、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 组织 , 成员之间有 明确的分工 就有的,有的群体中还形 等级 成 。 2、动物的 动作 、 声音 、 气味 等都可以起传递信 息的作用。 3、正是由于 物质流 、 能量流 和 信息流 的存在,生物 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实验——蚂蚁的通讯 一个群体内的动物个体 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 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 为反应。
3、铺小纸片,双面胶使纸片下不留缝隙(侦察蚁 通过后再拿走)。
4、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树叶等重复实验。
【实 验】
侦察蚁可能在纸片上留下什么标记? —— 可见的?可嗅的?
如蜜蜂通过跳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 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就是蜜 蜂的“语言”。又如蜂王能分泌一种物质 与工蜂联系,可以抑制工蜂生殖腺的成熟 和新工蜂的产生,以维持整个蜂群的组织, 可以说,蜂王所分泌的物质,也起到了 “语言”的作用。
1、蚂蚁喜欢什么味道物? 2、蚂蚁觅食的路线是怎样 的? 3、蚂蚁在觅食中是如何与 同伴交流的?
看到蚂蚁搬运食物,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实验——蚂蚁的通讯
一、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二、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来通讯的。 三、制定方案并实施方案:
1、寻找蚁窝:有蚂蚁处,滴蜂蜜,沿蚁队找。
2、放食物引诱侦察蚁。
蜜蜂的通讯
—— 8 字 舞
蜂房、蜜源和太阳三点定位
头朝上:蜜源在太阳方向Βιβλιοθήκη 蜂巢头朝地:蜜源在背太阳方向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的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
二、实验器材自制器材:人工临时蚁巢、磁铁小岛实验器材:铁质托盘、木棒、冰块、毛笔、放大镜、镊子、白糖粒、洋葱三、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的改进1、自制人工临时蚁巢:(用于诱捕、饲养、观察蚂蚁)用透明、带盖饮料瓶制成,上方用针戳出数个小孔(通风透气),内部铺上纸巾(潮湿环境),底部覆盖上塑料膜(密封),外面包上遮光卡纸(遮光),瓶盖保留,便于实验时直接打开放出蚂蚁。
2、磁铁小岛:用废弃的饮料瓶盖底部粘上磁铁,边缘切出小口,便于搭桥。
(二)实验对象处理方式的改进降温法:利用蚂蚁遇低温行动变迟缓的特点,在水中加入冰块,使小范围内温度迅速降低,蚂蚁行动变缓,再用毛笔迅速将蚂蚁收集、转移回蚁巢并放归自然。
四、实验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临时蚁巢的制作,提倡人人参与,以提高实验对象(蚂蚁)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二)课中探究:按照实验探究的步骤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并在课本原有的方案设计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有关蚂蚁交流的进一步探究。
(三)课后拓展:在已经有实验对象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课后选择一至两个小课题,开展有关蚂蚁的其他方面的探究,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素养。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2、了解蚂蚁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和改造实验设备的能力,建立生活处处有实验,人人参与做研究的理念;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中发现问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1、通过饮料瓶、瓶盖等废物回收利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3、通过降温回收法,观察奇妙的生命现象,树立尊重生命的观点。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过程实验导入:引导学生描述课前观察自己捕捉的蚂蚁的行为特征,思考数量众多的蚂蚁却能井然有序的生活,在分工合作中如何进行交流的。
第二小组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
蚂蚁的通讯探究报告社会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就有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实验步骤】一、提出问题:蚂蚁是怎么交流信息的?二、提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来通讯的。
二、实验原理: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
工蚁中还有兵蚁。
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
三、制定方案:1.铺设纸片观察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四、实验准备:1、确定蚂蚁巢穴——在大树株下(或某墙角)有蚂蚁出没处,附近即有蚂蚁巢穴。
2、蚂蚁喜爱的食物——蔗糖(用小纸片浸蔗糖饱和液后,晾干),或苍蝇等小虫尸体。
3、其他用具:放大镜、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
4、花露水五、制定并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观察:(一)铺设纸片观察(1)在离蚁穴(饲养蚂蚁的鱼缸)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事先在食物与蚁穴之间铺上较大的白纸(图1),用不同颜色笔画点标出侦察蚁前往蜜糖的路线以及返回的路线(线不要覆盖蚂蚁的路线),对比两条线是否一致。
而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画虚线标出前来帮忙的工蚁的往返路线,并对比这四条线。
观察并记录第一个发现食物的蚂蚁的时间和行为,它遇见其他蚂蚁后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它们的取食路线是否一样?通过观察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并多做几组实验。
(2)在离蚁穴(饲养蚂蚁的鱼缸)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事先在食物与蚁穴之间铺上纸片,侦察蚁出来进行侦察后返回蚁穴时,把侦察蚁在纸片上返穴的途径做上标记,待大批工蚁出穴时,改变做了标记纸片的位置如图2,观察记录蚂蚁的行动。
(3)重复(2)中的步骤,把纸片的位置改为如图3所示,观察记录蚂蚁的行为。
图1图2图3图4(2、3的最初状态)(二)化学气味干扰实验放食物引诱侦查蚁,待形成搬运大军后,在距巢(饲养蚁缸)40厘米初滴花露水(路线上)。
“蚂蚁的通讯”教学设计
“蚂蚁的通讯”教学设计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5期本文是以“蚂蚁通讯”这一节课为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创新生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能够驾驭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内容,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因此社会行为是前面内容的自然延续,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的各种行为知识。
● 教学对象初中生大部分都对生物这门学科感兴趣,但能够进行主动学习的少,对生物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蚂蚁是地球上常见的昆虫,对于学生来说蚂蚁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观察过蚂蚁。
虽然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他们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因此对于蚂蚁通讯这节课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动物的通讯方式有哪些,能够区别常见动物(如蜜蜂、狗、野兔)都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
学会探究“蚂蚁通讯”的方法,并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了解动物的通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蚂蚁的通讯”。
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教学策略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是研究生物社会行为的典型实验。
该实验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存在困难,室内实验时,蚂蚁的饲养不容易,成活率低,且脱离蚂蚁的自然生存环境,很难反应蚂蚁的真实行为过程;室外实验时,蚂蚁的行动方向不易受控制,导致实验周期过长、进而影响实验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
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P39-40的探究《蚂蚁的通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探究、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这几个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特点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很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探究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但很多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因为开展探究实验会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而且有些探究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升入高中时就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探究《蚂蚁的通讯》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的一个探究实验。
学生在学习了动物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方式进行群体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来探究此活动。
因此,在教材中既起到了深化课堂知识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探究动物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本节知识点和八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蚂蚁的通讯方式。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情、学情分析在初中生物学中有很多探究活动,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已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通讯
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通讯
一、活动目的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修订完善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诱捕蚂蚁
在垃圾箱附近、树林里、路边等较为温暖的有花坛或植物生长的地方,找到松软的小土堆和蚂蚁窝,观察有无蚂蚁活动,然后放置装有食物的广口杯(如酸奶杯)。
还可以在大雨来临前看到蚁群活动频繁时,放置装有食物的广口杯。
约半小时观察一次,看有无蚂蚁进入杯内。
诱捕到20~30只蚂蚁后,盖上杯盖带回实验室。
2.饲养蚂蚁
若要较长时间饲养蚂蚁,则需取采集一些来自其生活环境的干燥土壤,将泥土放在一个无色透明的瓶子中,泥土装满3/4瓶即可,将瓶子装在一个装水的浅盘中防止蚂蚁逃跑。
放一块湿棉花在泥土表面作为蚂蚁的水源。
可在保鲜膜上扎多个细小的孔并覆盖在瓶口,用橡皮筋扎紧,避免蚂蚁跑出来。
然后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隔一段时间,向瓶中加入少量面包屑或饼干,撒在泥土表面即可。
三、活动用品
托盘、木筷或竹筷(无任何特殊气味),3块洗净的、浅色、大小相同、较平整的石块,清水、用于放置食物诱捕蚂蚁的广口杯(其他容器亦可)。
四、活动过程和方法
五、问题与交流
1.本实验可进一步探究:在原来放有食物的C岛和B岛之间的桥上,涂抹一些
醋或香水等带有气味的物质,或者手持小风扇,用微风吹,观察蚂蚁是如何返回的,它们的行为表现如何。
若蚂蚁中途落水,要马上将其救起,并使落水的蚂蚁退出实验,防止干扰实验的因素出现。
2.实验结束后,将蚂蚁及时放回到自然环境中。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解析版)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使蚂蚁只能通过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 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 岛上,食物放在C 岛上,A 岛什么都不放。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③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上述步骤②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C岛;上述步骤③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A岛。
【实验结论】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典例01】下列有关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从不同的蚁穴中捕获蚂蚁进行实验B.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C.捕获蚂蚁后直接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1.实验用的蚂蚁应该从同一..蚁穴内捕获。
2.捕获的蚂蚁应饲养一段时间再做实验,且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3.实验用的小木条应长短相同,且没有特殊气味。
实验过程中,移动小木条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
4.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归大自然.....。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对照实验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B正确。
C.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C错误。
D.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蚂蚁小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蚂蚁小实验》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蚂蚁是什么,为什么会像这样排成一列。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实验。
3.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了解蚂蚁•观察蚂蚁排列•实验2. 教学材料•小蚂蚁•方糖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张蚂蚁排成一列的照片并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蚂蚁吗?这些蚂蚁为什么会排成这样呢?”引导幼儿思考。
2. 讲解引导幼儿,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介绍蚂蚁排成一列的原因,即蚂蚁们是通过信息素交流行动的。
3. 实验1.老师先在桌子上放置一小块方糖,等待小蚂蚁前来寻觅食物。
2.当小蚂蚁前来时,老师将一根笔轻轻碰一下小蚂蚁的后角,使其变向而行。
3.再观察其他蚂蚁是否也会前来,如果出现了新的蚂蚁,老师会再次碰一下蚂蚁的后角。
当所有的蚂蚁跟着前来寻觅食物时,老师迅速将方糖移到另一侧,观察蚂蚁们的行动。
当所有的蚂蚁都跟着走到新的方糖处后,老师问幼儿,蚂蚁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4. 结束通过实验,让幼儿深刻地理解蚂蚁的行动是如何协作的,从而引导幼儿学会合作、互助。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这次实验,幼儿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了蚂蚁,学会了合作和互助。
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并在最后进行了小结和回答问题,效果良好。
五、教学延伸•通过观察蚂蚁,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作,比如制作有关蚂蚁的手工,或者绘画作品。
•可以通过简单的故事来扩展蚂蚁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幼儿的认知。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说课稿龙南中学肖岚这个实验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动物的行为》的内容中。
在初中生物课标中指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的行为的知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初中生物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依据这一心理,以情感为基础,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学生对动物的行为举出很多的例子,对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行为感到好奇。
这次的安排以蚂蚁为观察对象的探究活动是恰当的。
在前一节课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特点,知道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行为归类,学生将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举出很多的例子。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教材中既起到了引入课题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因此我认为本实验的知识目标:知道并尝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能够对动物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验该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3、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4、如何将蚂蚁搬进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对蚂蚁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时,可适当引导学生。
为了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先做做试验,掌握好时间。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时代调整。
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研究动物的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提出问题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们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因此,我提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2、实验步骤:(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分析结果: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
说明侦察蚁刚才在小纸片上留下了痕迹,现在这些痕迹的顺序改变后,蚂蚁就找不到食物了,而这些痕迹就是蚂蚁的气味。
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表达与交流:这次实验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使我明白了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
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另外我还知道了通讯在社会行为中的意义重大,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要是没有了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
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
学生自主探究蚂蚁通讯的方案
1 参 考 课 本 中 的原 方 案
的 四个 区并分别标记 12 3 4 再 准备 一些饼 干屑 ( 、、、 , 不 易在纸上 留下油渍等 ) 见图 2 ; ( ) ②在户外 找到一个蚁
效果非 常明显 。
2 1 铺 纸 法 的改 进 . 改 进 的方 法 如 下 :
3 mi 8 1 只 蚂 蚁 沿 4 n 原方 向活动
3 9 2 1只 蚂 蚁 沿 an ri 原 方 向活 动
・
5 ・ 8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5 第6 0 0 第3 卷) 期
表 3 学 生实验数据记录表 ( 交换后 ) 时间( i) mn 蚂蚁 2 5 8 2号石头与桥 1 O O
21 o 0年 ( 3 第 5卷 ) 6 第
・
57 ・
学 生 自主 探 究 蚂 蚁通 讯 的方 案
高 曲珍 向 瑜 宁晓娜 ( 西 西 市 九 八 学 70 ) 陕 省 安 第 十 中 16 01
摘 要 引导学生开展 自主探究蚂蚁通讯 的活动 , 激发 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实践能力 和动手 能力 。
加上学生对蚂蚁这种 具有社会 行为的动物很熟悉 也很
3mn 3 3 l O只 蚂蚁 搬 食物回洞
3 5
m n 蚁仍 沿 原 方 i
向活动
拿起食物 , 转 纸 。 1 只 蚂 0
感兴趣 , 以鼓励学 生大胆地探索新 的方案 , 所 经过 多次
讨论与实践 , 种设 计方 案使实验 变得省 时易行 , 3 实验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教案一课题: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蚂蚁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觅食行为、社会行为等;掌握观察和记录蚂蚁行为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来观察蚂蚁的行为;理解蚂蚁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适应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对蚂蚁都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蚂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三、设计实验1.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选择观察的蚂蚁种类、观察的环境、观察的时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避免干扰蚂蚁、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等。
四、进行实验1. 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五、分析结果1. 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蚂蚁的行为特点。
2.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行为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蚂蚁行为的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题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作业设计:让学生观察其他社会性昆虫(如蜜蜂)的行为,并与蚂蚁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短文。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改进
!!蚂蚁的通讯 探究实验的改进袁晓芳!!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摘!要!+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原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成功率不高#实验现象不显著%本文采用搭双桥的改进实验方案#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清晰完整$更具说服力%在实验操作上简单易行$用时缩短且成功率较高%关键词!蚂蚁通讯!搭双桥方案!实验改进!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单元第#章第A 节+社会行为,一节中安排了+蚂蚁的通讯,的探究实验%这个探究实验既是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深化#又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教材中的不足+蚂蚁过桥取食,这一方案是来验证蚂蚁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这个方案在理论上是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的%但教师在多次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以下的问题*"抓捕的蚂蚁不好饲养#很容易逃跑或死亡)#实验时蚂蚁容易受到惊扰#经常表现出隐蔽不动或惊慌逃窜#不断地掉入水中#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摸索出简单易行$且实验现象较明显的方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在蚁穴处搭建双桥进行实验%&"实验材料用具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的材料用具不限#只要能搭桥$盛水和建岛就可以#学生较容易从日常生活用品中获取本次实验的材料用具#方便学生课下完成探究活动%'"具体方法步骤具体的方法步骤是*"在户外选择适合实验的蚁穴#在距离蚁穴等距的地方分别建食物岛和无食物岛)#蚁穴和食物岛之间搭双桥编号>$##蚁穴和无食物岛间搭单桥编号A #观察蚂蚁行为的变化)$待蚂蚁在>$#号桥面上形成搬运队伍时#同时取下A 个桥在蚁穴上方用毛刷将桥面的蚂蚁清扫干净#使蚂蚁回到蚁穴)%重新搭桥#去掉A 号桥#将>号桥搭在蚁穴和无食物岛间##号桥搭在两岛之间#蚁穴和食物岛之间搭=号新桥#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图>"%图>!蚁穴和食物岛之间搭双桥实验图示("实验结果分析换桥后#发现蚁穴中的蚂蚁沿>号桥经无食物岛#再沿#号桥行走#出现绕道取食的路线%原食物岛上的蚂蚁也出现将食物绕道搬回家的路线%与换桥前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蚂蚁一定是在原>$#桥上留下了气味%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蚂蚁是靠气味进行通讯的%经过多次实验#教师发现*实验时用完整的蚁群#可将蚂蚁的惊扰度降到最低#实验时就较容易获得成功%实验时间最好选择上午$时左右#在这个时间蚂蚁觅食较活跃#实验用时较短%实验的前一晚要清除蚁穴附近蚂蚁喜好的食物%桥面要粗糙些$宽些#桥的倾斜度要小一些#这样可方便蚂蚁爬行和搬运食物%实验时#蚂蚁是先吃饱再搬家#所以观察时要有耐心%户外有风时进行实验#要注意用石块压住桥#换桥时要注意桥的原来方向%在蚁穴处进行实验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蚂蚁不轻易上桥#有时实验耗时较长%经过摸索得出一个办法是*实验前一天#将=个桥放在装有鱼肉松的袋子里闷一个晚上#实验时将其取出并用毛刷清扫干净%经过这样处理后#蚂蚁会很快就上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实验方案经过改进后#可避免蚂蚁掉落入到水中%消除换桥时#蚂蚁受到惊吓不易离开等弊端#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能保持实AF AF A!建言献策 保护蝴蝶!根据监测的数据和研究的成果#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建议#从而为保护蝴蝶与监测建言献策%AF AF =!培育幼虫 放飞蝴蝶!以实验室$厦门园博苑生态园蝴蝶馆和厦门碧溪公园太空农场为实践活动基地#培育蝴蝶幼虫$放飞蝴蝶#尝试构建小型蝴蝶园%AF AF "!保护环境 引蝶回归!将蝴蝶的生活史$生态环境$活动的过程$蝴蝶的种类$蝴蝶的优美姿态制成33N 和微视频和动画在学校或社区里进行宣传#引蝶归来%基金项目 #%>V 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PNY X 教育实证研究 S .F b _>V%A@@ 主要参考文献&>'谢雪锦F #%>"F 厦门海岸线保护$利用及管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F 中国科技教育#!$"*##H #=#(@"(生物学教学#%>D年!第=A 卷"第"期!!从古诗 苔 谈对苔藓植物的正确认识许丹尔>!王!健>!许晶晶#!杨鲁宁A!>!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A!上海市向明中学卢湾校区!#%%%#%"摘!要!苔藓植物是以孢子繁殖后代并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环境中的一类较原始的高等植物%本文通过与开花植物相比较#阐明苔藓植物的受精及孢子传播方式%关键词!苔藓植物!苔!孢子释放!受精!"对 苔 的误读及正解清代诗人袁枚曾以+苔,为名写过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深受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常被用来命题作文#用以激励人们虽处逆境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但是#多数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存在误读#主要表现在对苔藓植物的认识方面*如错误地认为苔藓植物是一类低等植物#可以在没有光照的地方生长#而且还会开花%其实#苔藓植物是一类原始的高等植物#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它们不具维管组织#不开花结果#精卵结合后发育成胚#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以孢子来繁殖后代%与其他高等植物不同的是*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在生活史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因而被认为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盲支,#但这并不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事实上#苔藓植物的适应能力之强$分布范围之广已超越了所有其他高等植物&>'%既然苔藓植物不能开花#那么诗中所指的+苔花,是一种什么结构呢0根据袁枚的生前经历#可推测诗人所描述的可能为江苏地区常见的细叶小羽藓!9+:/.6/+;#077#63.:*5//07#见封底图""#而诗中用米粒来形容的+苔花,则为其孢蒴%其孢子体长椭圆形#成熟时黄褐色#孢子产量极高!每个孢蒴平均有$F A%A d >%"个孢子"#孢子直径约为>%F "1J #是庭院和草地上常见的一种藓类%细叶小羽藓在中国的最适分布区位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苔藓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吗苔藓植物一般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与维管植物相比#作为O A植物的苔藓植物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A 左右#仅有$%%1J .+J r #8r >&#'%苔藓植物属于变水植物#即其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影响%多数种类的叶片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表面不$$$$$$$$$$$$$$$$$$$$$$!!验顺利进行%在实验现象上#因为有完整的蚁群#蚂蚁发现食物后#同伴间很快地就出现靠气味进行通讯形成搬运队伍的现象%另外#双桥实验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蚂蚁绕道取食$绕道将食物搬回家的两条路线%实验结果更加清晰$明显和完整#更具说服力%在两岛之间搭桥#不仅使实验材料用具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提高了探究的趣味性%#具角质层#强烈的光照伴随着高温会使它们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导致其体内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受阻%因此#大部分苔藓植物#尤其是耐旱种类对光照的要求都比较低#能够在弱光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但不是完全不需要光照%另外#当光照强度超过苔藓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强度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氧化剂而伤害它们的细胞结构&A '%苔藓植物会对光照吸收量做出调整以减少这种伤害%例如#在强光及干旱的环境下#丛藓科!3.--12B (2("植物的叶片会强烈扭曲将腹面厚厚的假肋暴露在光下#从而保护光合片层)一些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叶状体苔类如皮叶苔!<+32#.(#+*5:.:*5//+"#在强光照射下会将边缘卷起#利用腹面深色的鳞片来保护其背面绿色的部分&#'%'"苔藓植物是如何完成受精的苔藓植物的配子体是生活史中有性世代的植物体#配子体成熟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颈卵器和精子器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精子通过连续的水膜游到卵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发育成胚#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但是#对于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有"%G 的藓类植物为雌雄异株"来说#由于雌$雄个体之间的距离较远#精子很难游到雌株处%在这种情况下#苔藓植物会以多种巧妙的方式来完成受精作用%一些具有+喷溅发射装置,的种类#如地钱!=+36*+(>#+:./57.3:*+"的盘状雄器托#借助雨滴的喷溅作用将精子飞溅出去%而蛇苔!?.(.6-:*+/076.(#607"的精子在压力作用下喷射到空气中后可借助风进行传播&='%欧洲科学家发现动物在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精子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试验#发现跳虫和螨虫类的动物可以携带精子到颈卵器&"'%为了检验这些动物帮助传播苔藓精子的行为是否具有类似传粉者造访被子植物花那样的主动行为#他们设置了雄性$雌性和无性等不同组植株#结果发现这些传播者只对可育的植株感兴趣#推测可能与可育植株含有蔗糖$淀粉及脂肪酸有关%美国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苔藓植物也有类似于被子植物花与传粉昆虫之间存在的那种互惠共生关系#它们会主动释放一种与性别特异性相关的挥发性物质来吸引动物帮其传播精子&$'%(%$(生物学教学#%>D年!第=A 卷"第"期。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提出问题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们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因此,我提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2、实验步骤:(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分析结果: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
说明侦察蚁刚才在小纸片上留下了痕迹,现在这些痕迹的顺序改变后,蚂蚁就找不到食物了,而这些痕迹就是蚂蚁的气味。
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表达与交流:这次实验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使我明白了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
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另外我还知道了通讯在社会行为中的意义重大,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要是没有了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
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
探究 蚂蚁的通讯
探究蚂蚁的通讯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
2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3探究报告的完善。
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教学重点: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3培养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1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2探究报告的完善。
3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学情分析:学生对群体生活动物的社会行为很感兴趣,但在具体探究蚂蚁的行为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不过,通过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完成。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结合教师辅导、引导、提问、总结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数码相机香水各种食物小纸片教学改进:关于蚂蚁行为的探究,由于初一年级重点学习了探究的基本方法,所以这个探究我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而且要求学生在课下分小组完成探究。
结果表明:很多同学很认真,花了很多时间一次一次的进行实验,并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实验过程。
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思考并对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提出种种置疑,然后我们对实验做了以下改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一:铺设纸片由于在操场观察蚂蚁时,地面不够平整,蚂蚁不一定完全按照你所指示的路径走动。
为了防止侦察蚁从纸片底下钻来钻去,同学们用双面胶把纸贴好,实验效果更好,更明显。
二:纸片的颜色书本上没有明确指出铺路用的纸是什么颜色,但由于书上画的是白纸,而且白纸最常见,所以同学们很容易认为是用白纸,但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班里的同学提出置疑:蚂蚁沿着白纸的排列形状排列成圆形,就一定能证明侦察蚁在纸上留下了气味吗?有没有可能是白色对蚂蚁特别有吸引力呢?经过认真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与环境颜色很接近的纸片来铺路,实验结果和用白纸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们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因此,我提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
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
2、实验步骤:
(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
分析结果: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
说明侦察蚁刚才在小纸片上留下了痕迹,现在这些痕迹的顺序改变后,蚂蚁就找不到食物了,而这些痕迹就是蚂蚁的气味。
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表达与交流:这次实验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使我明白了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
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另外我还知道了通讯在社会行为中的意义重大,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要是没有了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
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
工蚁中还有兵蚁。
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
那么蚂蚁是怎样通讯——传递信息的呢我们可按下面所述的实验来进行观察探究。
实验准备
1.确定蚂蚁巢穴——在大树株下(或某墙角)有蚂蚁出没处,附近即有蚂蚁巢穴。
2.蚂蚁喜爱的食物——蔗糖(用小纸片浸蔗糖饱和液后,晾干),或苍蝇等小虫尸体。
3.其他用具:放大镜、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实验观察
1.取糖纸片(或苍蝇尸体),放在有蚂蚁活动处。
注意观察:
(1)蚂蚁怎样动作爬上糖纸片上的
(2)其他蚂蚁通过什么样方式传递信息而聚集在糖纸上如有小糖纸屑存在时,形成众多蚂蚁搬移食物的现象吗
2.取另一糖纸(或苍绳尸体)放在有蚂蚁处,让爬上一只或几只蚂蚁后,即用镊子夹取放在离巢穴稍远处,该处应是蚂蚁未爬过的地方。
注意等待(如几小时以上),可定时观察有无其他蚂蚁前来搬取食物 [如果有,说明蚂蚁身体内有感觉食物气味的器官,如果无,则说明蚂蚁未爬过路途没有“示踪激素”(随蚂蚁粪便排出)气味踪迹。
]
分析与结论
提示: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出:蚂蚁是通过些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
说明
据观察研究:蚂蚁群体活动中,通讯——传递信息有:“信息激素”、“触角信号”和“身体动作”等几方面。
例如:蚂蚁搬取不动的食物如大片糖纸或小虫尸体等时,传递给伙伴用到的信息激素有:直肠分泌的示踪激素(随大粪便滴物排出)和口器反刍食物液滴给伙伴;而触角及身体动作有:(1)触角碰触;(2)张合上颚 (3)身体动作提示食物所在方向。
其活动方式:(1)围绕食物源放出环形踪迹;(2)一条直通蚁巢的示踪激素的气味踪迹。
又如蚂蚁征集伙伴,壮大队伍去新的地方时,用到的信息激素也是“示踪激素”,触角及身体动作:(1)触角碰触; (2)使身体前后急扭。
活动方式是:放出有领土信息激素的粪滴;在新地周围留下一道宽的环形气味踪迹,且主要踪迹直通蚁巢。
蚂蚁身体能分泌出多种信息激素,如口上颚腺分泌出的化学物质,起防卫报警作用;后腹肛门处分泌出的蚁酸起防卫、麻醉敌人作用:后腹杜氏腺主要分泌化学物质,起报警、召集作用;直肠腺分泌出示踪激素等。
蚂蚁世界怎样传递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