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言秦之过,“过”是名词作动词,指出......的过错或批评 ......的过错“论”即“策论”,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约从()离衡遗镞()樊()篱( ) 矜()隳()名城锋镝()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î)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ï)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约从[zòng遗镞[zú]樊()篱( ) 矜()隳()名城锋镝()三、解读课文1、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明确: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第二层:( 4段):写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 5段):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2、批注文章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线上教学《过秦论》导学设计(学生版)
线上教学《过秦论》导学设计(学生版)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方法。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对比论证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加强阅读,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
2.加强导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结合文意,进行探究,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议论特点。
4.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时身败名裂,一个盛大的王朝轰然倒下,历史有时上演着一幕幕不可思意却又摆在眼前的话剧,不能不值得后来者的深思。
许多有志之士在思索,在总结,在呐喊。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释题:“过秦”,即“”,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三、作者和背景:1.关于作者: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三、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整体研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我的疑问】【课内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过秦论学案学生版修订稿
过秦论学案学生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过秦论》导学案学习要求: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同1、3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1.简介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2.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3.知识积累(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桃源九中印国辉【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释义。
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释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3、翻译。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4、练习。
完成相关的练习。
5、背诵。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自主学习】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遗镞.()孝公既没.()崤.()函膏腴.()陈轸(..逡.()巡锋镝.()鞭笞.()蒙恬.()藩.()篱召.()滑墨翟.()瓮牖..()氓.()隶迁徙.()劲弩.()蹑.()足行.()伍钩戟.()谪戍..()()度.()长絜.()大万乘.()之国一夫作难.()二、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蒙故业,因遗.策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⑥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整理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整理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整理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一.认识整理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央政权强大而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实行的“管仲之治”对于后世的影响至深。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过秦论”文本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仲之治”所传达的思想,加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一、文本背景了解《过秦论》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秦统一六国和秦法的残酷性作为论述的起点,旨在探讨“以法治国”和“仁政”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文本中,刘向通过对秦始皇法治政策的批判,展示了“管仲之治”的思想理念。
二、关键概念理解1. 管仲之治: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提倡法治思想,主张“重法轻仁”,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2. 以法治国: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施严苛的法律制度,倡导以法律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
三、思考问题1. 秦始皇为何信奉法家思想,如何实施法治政策?2. “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有何异同?3. 法治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讨论展开1. 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和以法治国的管仲之治在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秦始皇以法治之名,实施残酷的统治手段,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度约束,容易导致军阀混战,文化沦丧等问题。
而管仲之治强调法治的公正性、稳定性,提倡依法治国,修治爱民的治国思想。
2. 对于“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可以从“仁政”与威权主义的对比中展开讨论。
管仲之治注重仁政,通过仁政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而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则过分追求威权主义,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择手段,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3. 法治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出现不仅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还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稳定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过秦论》一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始皇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引发了对“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这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思考。
过秦论 导学案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贾谊思想
【精读•思考】深入文本,讨论: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2.在互助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孟子,倾听哲人伟大心灵的回声。
2.品悟国学经典,增强个性阅读体验。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课题:《过秦论》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写时间《过秦论》第1课时边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第 1页
编号:YW3-000
(二)第二段内容分析: 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 . . .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 . .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
装
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 . . . . 国家无事。 ①孝公既没 . ④ 会盟而谋弱秦 通“殁“ . 使动用法 . ②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 . . 名词做状语 使„„弱,削弱 爱,吝惜;致,招纳。 ⑦明智而 忠信 连词,表并列关系。 . 类,辈 ⑩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 . 蒙,继承;因,沿袭。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 ) ②倔起阡陌之中(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百有余年矣 ( )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约从离衡 . . C. 赢粮而景从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5)宁信度,无自信也( ) (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8)一年一度秋风劲( ) (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 (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5)天时不如地利( ) (6)商人重利轻别离( ) (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 . .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 . .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 . 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 . . . 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预习指导】1 朗读课文,阅读并做《优化指导》:①了解作者贾谊及作品②了解西汉初期和战国七雄的背景形势。
②做<基础知识清单>。
(下节课检查)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标出难理解的字词。
【整体感知】1 倾听朗读带,注意生字词及断句。
2 自由朗读,指名试读(纠正字音,断句)思考: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题目什么含义?②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课下作业】①熟读课文,要求背诵后三段。
②翻译课文前三段,写在作业本上。
《过秦论》导学案(二)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1 归纳并掌握前三段的重要文言知识2 了解秦朝兴起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 体会“仁政”的重要性。
一导入课文(自由发言)以提问上节课两个思考题进入课堂。
二合作探究(1-3段)1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做笔记。
2 学生自读前三段,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并质疑难解句子和概括段意。
自由讨论,发言:①秦崛起的因素有哪些?②九国强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始皇内守的三步策略是什么?三课堂小结四课下作业1 翻译课文4,5段,写在作业本上。
2 归纳4,5段重点文言现象。
《过秦论》导学案(三)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4,5段的文言现象。
2 学习本文的对比论证法。
一导入课文(背诵第三段)二合作探究(4,5)1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做笔记。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一、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矢镞(zú)鞭笞(chī)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行(háng)伍逡巡(qūn xún) 劲弩(jìng nǔ)孝公既没(mò)践华为城(huà)黔(qián)首蹑足(niè)将数百之众(jià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雍州(yōng)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 谪(zhé)戍长铩 (shā)钩戟(jǐ)非铦(xiān) 氓(méng)隶万乘之势(shèng)赢粮而景(yǐng)从锄耰(yōu)棘矜 (qín) 比权量力(liàng)度(duó)长絜(xié)大召滑(shào)蒙恬(tián)陈轸(zhěn)翟景(zhái) 乐毅(yuè)墨翟(dí)猗顿(yī) 倪良(ní)二、通假寻踪1、衡通“横”,连横2、从通“纵”,合纵3、倔通“崛”,突出4、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有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没通“殁”,死亡7、振通“震”,震慑三、古今异义1、于是:在这种情况下2、山东:崤山以东3橹:盾牌4、爱人:爱护人民5、以致: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6、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7、然后:这样以后8、中人:平常的人四、词类活用1、“亡”、“北”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3、“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形势。
4、“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5、“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6、“南”、“西”、“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文言文翻译。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3.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介绍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课时:2课时。
一、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欣赏两首诗:贾生贾谊李商隐毛泽东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初三夜,不问苍生问鬼神。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导学案2(学生版)
《过秦论》优教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知识链接:生字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 )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二、本课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②孝公既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倔.起阡陌之中()⑦赢粮而景.从()⑧百有.余年矣()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⑩威振.四海()2、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③山东...豪俊遂并起()3、一词多义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纲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字词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 1 - / 3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诵读法, 鉴赏法。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有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一夫作难.(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倔起阡陌之中 (6)赢粮而景从 (7)百有余年 三、整体感知 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5.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6.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7.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8.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xiáo) 蒙恬(shé)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饶之地 爱:爱惜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郭秦伦指导案第三课【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第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文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览]一知识积累:1.用下列句子写出常用词: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 能力不如中国人()② 以数百人为例()③ 从…那里赢得粮食和风景④ 把木头砍成士兵()⑤ 山东浩君()⑥ 在同一年()3分析下列词语的灵活使用: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择下列两个句型相同的句子:()A.为世界而笑;B.被降为驻军的人不是抵抗九国的教师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 动摇长远战略,抵制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 但是匈奴人在700多里之外;,这位学者不敢鞠躬抱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调查案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段写了什么比较?还有什么其他的比较?这些比较有什么影响?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4.阐明文章的结构,并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一级:():写作2级:():写作(2)讨论部分():写作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贤.而重士
会盟而谋弱.秦
[合作探究]
(1)解释课文题目——“过秦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1)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实?请概括分条列出。
并说说哪些是“攻”哪些时“守”?(2)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确用了大量篇幅来叙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
(3)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对比?哪些是纵向比较,哪些是横向比较?有什么作用?
(4)比较“陈涉”“九国”“秦国”“秦朝”四种力量的大小,写出比较图。
(5)秦的过失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蒙恬(tiǎn)
B.逡巡(qūn) 锋镝(dí)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D.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3.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指出有通假字的一组( )
A.据崤函之固
B.崛起阡陌之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合从缔交
7.指出哪一句的说法有误()
(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贾谊。
过,这里是动词。
(2)“外连衡而斗诸侯”,译为“对外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其中“外”
与“斗”都是名词活用做状语。
(3)《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全文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中的“为”表被动,“然后以六合为家”句中的
“为”是“变为”、“当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