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案12 能量之源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概念、形式、转化和转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共包括四个课时,分别是: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能量的测量。

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能量的基本概念,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规律等抽象知识还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太熟悉,需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的单位;(2)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现象;(3)掌握能量的测量方法,能用实验仪器测量不同物体的能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2)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能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及其单位;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规律;3.能量的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应用和转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能量转移实验器材、能量测量仪器等;2.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3.教学资源:收集与能量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能量》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能量》教学设计

《能量》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复习内容: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复习目标:1.会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能积极大胆地与同学交流;2.能熟练识记本单元知识点;3.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重点: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本单元科学知识;2.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难点: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准备:幻灯片复习过程:一、导课示标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整理《能量》单元内容。

(板书课题)2.本节课目标是(幻灯出示),学生快速阅读目标3.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大家努力,有信心吗?二、回顾整理1.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2.用你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

(同桌合作完成)提示: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法三、交流识记1.小组依次展示自己成果并解说。

2.背诵知识点四、运用科学一个周末,小明一家去旅游,爸爸开汽车,在路边看到这样的红绿灯,这样的路灯,这样的起重机,远远的看见水电站,看到高高烟囱的火电厂,参观了核电站,晚上,回到宾馆,小明打开电视机,画面上刚好出现圣火的点燃。

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科学道理吗?五、单元检测(三)选择题1.两手相互摩擦是()A.把动能转化为热能B.热能转化为动能C.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动能转化为化学能2.核电站是()A.把电能转化为动能B.原子能转化为电能C.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热能转化为动能(四)简答简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是什么?(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由此可见,它们也来自远古时代的太阳能。

我们现在每消耗一升石油,一吨煤,一立方米天然气,地球上就会少了这些东西,根据专家推断,石油可以开采100年,天然气可以开采150年,煤可以开采500年。

想想,500年后,我们怎么办?我们目前要做的又是什么?(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什么是新能源?。

高一生物教案第4节(学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学习导航_0211文档

高一生物教案第4节(学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学习导航_0211文档

2020高一生物教案第4节(学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习导航_0211文档EDUCATION WORD高一生物教案第4节(学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习导航_0211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培养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及对实验创新改进的能力。

(2)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分布位置和作用;能利用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特点指导生产和实验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说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科学过程,领会技术(同位素示踪法)与科学的关系,学习科学家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尝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理解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学习建议(1)重视训练操作技能。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直接感知色素的种类、颜色。

实验时一定要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中的原因,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尝试对实验进行改进。

明确恩吉尔曼实验的结论和推论,认真分析恩吉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一定要明确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现象、结论、注意事项。

探究时,还应思考如下问题:假设及预期分别是什么?步骤3与4能否对换?为什么?本案例中的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应如何控制因变量?尝试设计出更简捷更科学的改变自变量的方法,探究其他因素对如co2浓度、温度、矿质元素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1、电和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释。

科学方法:探究实验、观察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到实验现象,经过多方面思考,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最大的操作方法,解析归纳实验结论教学准备1.小组准备:一号新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灯泡、灯座、短导线、指南针、长导线、废电池。

2.教师准备:学生材料3组、演示用指南针1个、条形磁铁一块,铁钉一枚、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出示指南针:教师问:在不碰指南针的情况下能用什么办法让指针动起来?2、生答:用磁铁或铁3、小结:磁铁和铁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那还有其它办法吗?(预设:如有学生说出电,师:你做过这个实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电是否真的能是指南针发生偏转)如学生说不上来:师出示一根导线并提问: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吗?(教师演示,发现不能使导线发生偏转,导线是铜做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想个办法,让导线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大家想不想试试。

二、通电导线周围有磁性1、要想做这个实验,大家得先组装一个电路,使小电珠发光。

请拿出抽屉中的相关材料,马上开始组装。

2、学生合作组装电路,师巡视3、小电珠亮了,那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板书:“电”)4、那电是否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呢?简述奥斯特实验。

教师投影演示: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面上,等指南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方向一致。

仔细观察:1、接通电流之前,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没有变化?断开电流后又怎样?反复做几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表1上5、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拿实验记录单展示汇报(接通电流,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指南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12(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12(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理解能量金字塔4、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学习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学习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具有单向性及逐级递减)及其形成原因基础梳理:一、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能量的来源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_ 能转化为能,使太阳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2.能量的输入生产者所固定的的总量,就是这个生态系统所获得的能量。

能量的传递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是沿_ 渠道进行的。

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1)一部分通过_____ 作用以_____ 形式散失了,一方面用于自身的、和等生命活动;(2)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____ 摄入同化;(3)一部分则被分解利用。

(1)能量流动的源头是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 (4)能量转换形式是______ _______ ________.3、流动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4、能量的转换: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三、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⑴,⑵。

2.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四、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热能是不能重复利用的,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的含义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就越多。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

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

合作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学生讨论:1.思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2.思考:一片农田中,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内是否能将照射到这片农田上的所有光能全部储存?观察P9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思考:每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有哪几条去路?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观察P94图5-7,思考:为什么箭头由粗变细,方框的面积由大变小?2、将P95图5-8中所列数据归类整理并计算:3、观察P96能量金字塔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DCBA1、单向流动(1)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呈现】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素养目标】 1.联系海陆、湖陆交界地带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分析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⑥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⑦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⑬平缓侵蚀作用水、⑧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⑩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⑪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外力减弱或遇被搬运的物质⑫堆积下来作用到障碍物[提醒]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共8课)
演示
线圈摆放的方法很多,你是采用那种方法靠近小磁针的?不同放置的方法,小磁针的变化是否相同呢,仔细观察作好记录。
交流汇报。
五、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不能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是电池真的一点电都没有了吗?怎么来检验一下?
学生演示。看到了什么?说明还有电吗?说明还有电只是电量不足以让灯泡发光。这个装置可以用来检测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
2.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电磁铁南北极的证据,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磁铁南北极改变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教学准备】
1. 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作业本。
2. 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通过直接揭示课题,知道本节课的主题,为整个探究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你有什么其他发现?导线和磁针成什么角度会偏转?(怎么放才会偏转?平行、斜着。怎么放基本不动?垂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守恒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实际生活中的能量现象的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如电池、灯泡、小车等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现象,如电池点亮灯泡、小车滑行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 能量之源教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 能量之源教案.docx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考点解读】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学习重难点: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及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自主探究】12〖例1〗下图表示某种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P 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A 、无光合作用,有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C 、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D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不进行解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进行的两项重要的生理作用,两者的物质变化正好相反,当CO 2表现为既不吸收也不排出(P 点)时,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答案:B〖例2〗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解析:通过具体情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

题干要求是“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所以实验组应该无光照,据此可以推测出,在这样的条件下,生物生长不良。

答案:B。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
–实验操作:将电池、灯泡等器材放在实验桌上,人为控制电流大小,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例如:当灯泡亮起时,它会产生多少热能?当电源电压改变时,灯泡的亮度有何变化?
(四)总结和讲解
20.总结各类型能量的概念和具体应用。
21.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化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实验材料:弹簧、滑轮、木棍等
11.实验器材:万用表、电池、灯泡等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12.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转化现象,如发电站发电、电动车行驶等,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
13.引导学生思考并用语言描述电能、光能、热能等常见能量概念
14.提出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种类?
(二)讲解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操作,并提出一些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例如:钢球向上滚动时哪部分产生能量?当钢球到达最高处时,它的速度为多少?
19.实验2:电能与热能转化
–实验器材:万用表、电池、灯泡、电线等
–实验原理:当电池两端连接灯泡电线时,电能就会转化为灯泡的光能和热能。
(五)课堂练习
22.让学生单独完成相应课本练习,检查其掌握情况。
23.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能量的大小?能量单位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2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5.完成相关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能量的概念、种类和转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能量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实验、总结和讲解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之一,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对必修1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对后面必修3中的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而且光合作用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

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1.2辨析光合作用相关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知识;2.1.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重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2.2.2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学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2.3.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探究学习,感悟科学家专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事物,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利用光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倡导“绿色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3.2通过对光合作用结构基础的分析,增强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体会。

2.3.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3.1学生已经在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能量之源 教案

能量之源 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述法、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O (CH
O (CH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并且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于能量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能量的概念。

2.能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3.能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定义。

2.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球、弹簧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本节课,例如: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球滚动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球滚动会发出声音?这个现象和能量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将一个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观察小车滑下来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滑下来的过程中能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和能量的转化有什么关系?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拓展所学的内容。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家庭作业(3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12能量之源学案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12能量之源学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考纲要求]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n)。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n)。

3.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 •捕获光能的色素(1)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纸层析法)①可以利用 ________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在研磨时还应加入少许________________ 和碳酸钙,其中前者有助于__________ ,后者可防止在研磨中____________ 被破坏。

②分离的原理是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 的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 色素的种类和吸收光谱2.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1) 结构: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外部有双层膜,内部的基粒是由________ 堆叠而成的。

(2) 色素和酶的分布: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 ______________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 。

⑶功能:进行___________ 的场所。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2 •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①场所:叶绿体的 _________________ 上。

②条件:、色素、酶、水等。

③物质变化:将水分解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ADP和Pi合成 __________ 。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活跃的__________ 。

⑵ 暗反应:①场所: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

②条件:__________ 、[H]、ATP、CQ 等。

③物质变化宀酶CO 的固定:C5+ CQ—―____________ 。

酶C3 的还原:2C3+ [H] ――p 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

3 •光合作用的应用:(1)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 的数量。

能量之源教学设计

能量之源教学设计

能量之源教学设计引言: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自然界中所有现象的基础。

在科学教育中,教授能量之源的概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至关重要。

因此,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个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有效教授能量之源以及相关概念。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能量之源的概念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 分辨不同能量之源的特征和特点;3. 能够解释如何利用能量之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4.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与能量之源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涵盖以下内容:1. 能量之源的定义和分类;2. 化石燃料的来源和利用;3. 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4. 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能效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能量之源(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能量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例子引入能量之源的概念。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需要能量的例子,例如手机充电、汽车运行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定义和分类(20分钟)在引入之后,教师可以给出能量之源的定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同能量之源的分类。

例如,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等。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能量之源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步:化石燃料的来源和利用(30分钟)化石燃料是当前主要的能源之源之一,教师可以给出化石燃料的定义,并讲述其来源和利用方式。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第四步: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20分钟)本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和特点。

教师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作为例子,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能源的来源、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步: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能效的方法(40分钟)在本步骤中,教师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能源的利用方式,例如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同时也可以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能源的浪费。

第六步:解决问题和应用(20分钟)本步骤通过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2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3.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捕获光能的色素(1)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纸层析法)①可以利用________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在研磨时还应加入少许________和碳酸钙,其中前者有助于________,后者可防止在研磨中________被破坏。

②分离的原理是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色素的种类和吸收光谱色素种类 颜色 吸收光谱 滤纸条上位置叶绿素 (约占3/4) 叶绿素a ____ 主要吸收________ 中下层 叶绿素b ____ ______类胡萝卜素 (约占1/4) 胡萝卜素 ____ 主要吸收______ ______ 叶黄素 ____ 中上层2.(1)结构: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外部有双层膜,内部的基粒是由________堆叠而成的。

(2)色素和酶的分布: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________,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___和________。

(3)功能:进行________的场所。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2.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①场所:叶绿体的____________上。

②条件:____、色素、酶、水等。

③物质变化:将水分解为________和________,将ADP 和Pi 合成________。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活跃的________。

(2)暗反应:①场所: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中。

②条件:________、[H]、ATP 、CO 2等。

③物质变化CO 2的固定:C 5+CO 2――→酶________。

C 3的还原:2C 3+[H]――→酶ATP________。

④能量变化:A 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__________。

3.光合作用的应用:(1)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的数量。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包括空气中________的浓度、土壤中________和矿质元素的多少、光的________以及温度的高低等。

4.化能合成作用:(1)概念:某些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________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________的合成作用。

(2)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__________氧化成__________和________时所释放的化学能,将________和________合成________。

探究点一光合作用的过程1.完善光合作用的图解2.区别光反应和暗反应1.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若光反应停止,暗反应可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时间不长,故晚上一般认为只进行呼吸作用,暗反应不进行。

2.相同时间内,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一直光照有机物积累的多,因为[H]、ATP基本不积累,利用充分;但一直光照会造成[H]、ATP的积累,利用不充分。

3.光合作用只有植物的绿色细胞和光合细菌能进行,但细胞呼吸则是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的。

4.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生的A TP只供暗反应利用,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产生的[H]来自水的光解,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以生成(CH2O);有氧呼吸中产生的[H]来自第一、二阶段有机物的氧化,用于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H2O,并产生大量A TP。

6.原核生物虽无叶绿体或线粒体,但也有的可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或有氧呼吸(如蓝藻、根瘤菌等)。

探究示例1(2009·安徽理综,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听课记录:探究点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1.光照强度(1)曲线分析:①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__________,释放的CO2量可表示此时________的强度。

②AB段: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CO2释放量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点所示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

此点的代谢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④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

C点所示光照强度为________。

(2)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________,C点________,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________;适当________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1)曲线分析:①图1中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CO2浓度,即CO2补偿点;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________。

②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________。

(2)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____________。

3.温度(1)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应用:依据此曲线分析冬天温室栽培应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思维拓展在分析以上单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不仅要关注曲线的走势,还要注意几个关键点,尤其是补偿点和饱和点,以及饱和点前和饱和点后的主要限制因子。

一般来说,饱和点前的限制因子就是横坐标表示的因子,饱和点后的限制因子主要是横坐标表示的因子以外的因子。

探究示例2(2011·南京模拟)下列①~④曲线图均表示光合作用与某些影响因素的关系。

在下列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①图中的X因素可表示CO2浓度,植物在较强光照时的a点值一般要比在较弱光照时的低B.③图中,阴生植物的b点值一般比阳生植物的低C.④图中Z因素(Z3>Z2>Z1)可以表示CO2浓度,当光照强度小于c值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D.②图中Y因素最有可能代表光照强度听课记录:实验探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1.实验原理(1)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2)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________:溶解度________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所以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因________________而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带。

2.实验流程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如图:思维拓展1.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关键(1)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因此研磨要迅速、充分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

(2)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防止滤液挥发。

(3)称取绿叶的质量和加入无水乙醇的体积要适当,以保证提取液的浓度。

2.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关键(1)滤液细线不仅要细、直,而且要含有较多的色素,因此要在滤液干后,重复画1~2次。

(2)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或没入)层析液,否则会使滤液中的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使实验失败。

3.要提取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色素,至少要破坏1层细胞膜、2层叶绿体膜,共3层生物膜(3层磷脂双分子层或6层磷脂分子)。

要将叶肉细胞中色素完全提取,还需加上1层液泡膜。

探究示例3(2010·南通模拟)如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C.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听课记录:题组一光合作用的色素和过程1.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从上到下最宽的是第3条B.研磨液要用滤纸过滤,盛放滤液的小试管要及时用棉塞塞紧C.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D.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2.下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叶片光照24 h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

本实验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产生淀粉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3.(2011·苏州模拟)如图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下列关于其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和②均为选择透过性膜B.光反应的产物有O2、[H]、ATP等C.③上的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④上的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D.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在③上进行,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在④中完成4.(2010·汕尾调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中的碳和氧都来自于二氧化碳C.光反应产生的ATP可以用于暗反应,也可以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光反应只进行能量代谢,不进行物质代谢;暗反应则刚好相反题组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5.(2011·西安安铁一中高三期中)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C.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6.如图表示叶片光合速率与叶肉细胞间隙中CO2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BC段的斜率与叶绿体内固定CO2的酶活性呈正相关B.温室效应能提高植物光合速率C.当CO2浓度低于b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D.当CO2浓度高于s时,P m值主要受光反应速率的限制7.(2010·广州调研)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B.②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O)D.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8.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①强光下上述三种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强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