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
品德与社会——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注周边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基本国情2. 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3. 关心社会,关注周边环境4. 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周边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品德教育。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教育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关注。
2. 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周边环境。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4.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品德教育。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3. 学生在与人交往、合作中的表现。
4. 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品德与社会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4. 视频:相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视频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关注。
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周边环境。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品德教育。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 1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_37
科目
品社
课题
到周边去看看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六
时间
学
习目Βιβλιοθήκη 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了解不同的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其历史渊源。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看、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历史渊源。
3.蒙古---------我们的火
4.日本---------樱花之国
5.泰国---------自由之国大象之邦千佛之国
6.缅甸---------万塔之国稻米之国
三、练一练。
国家名称
特征
别称
新加坡
印度
蒙古国
日本
泰国
缅甸
左邻右舍
1、共有14个陆上邻国
2、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小组展示汇报。(口述)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热情,自主探究,去了解其他邻国的特点,加深对邻国的了解与认识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能把课堂上的内容带回去分享,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到周边去看看
陆上邻国文化
左邻右舍
隔海相望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那就搭上我的航班开始愉快的旅行。
出示课件
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邻国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
学习流程
想一想
1、与我国领土接壤的国家?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你知道的我国周边的邻国还有哪些?
二、活动探究
、谈国名,说别称,了解该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
1.新加坡------狮城
2.印度---------牛首之国、月亮之国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周边环境的特点2. 环境保护的方法3. 关爱环境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周边环境的特点,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环境保护任务。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发现环境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实际行动。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品德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
2.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有哪些特点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周边环境的特点,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周边环境?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实际行动。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布置环境保护任务,如清理周边环境的垃圾、保护绿化等。
2. 学生分组行动,共同完成任务。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你们通过这次课程,有什么收获和感悟?3. 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力。
2. 课后收集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改善建议,评估其思考和实践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1. 周边环境的文化特色2.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性3. 作为小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七、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周边环境的文化特色。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到周边去看看》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到周边去看看》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爱国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2.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2.难点:对于一些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2.运用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周边国家和地区。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准备课堂讲义和学生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呈现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所负责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的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社区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社区的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2. 社区生活:让学生了解社区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的态度。
3. 社区环境:让学生关注社区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社区人物:让学生了解社区中的优秀人物,培养学生的榜样意识。
5. 社区服务:让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实践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社区的生活,了解社区的各种活动。
2.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社区的认识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体验社区生活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的生活社区,准备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社区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社区,激发学生对社区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社区的定义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重要性。
3. 观察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社区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区的各种问题。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社区中的优秀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培养学生的榜样意识。
5.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区生活的乐趣。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对社区的认识和态度。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到周边去看看》 说课稿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到周边去看看》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到周边去看看》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提高他们对我国周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对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了解他们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全球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
难点:对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历史等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我国的周边环境。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互相学习和补充。
4.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深入了解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历史等特点。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6.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到周边去看看教案篇一:《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到周边去看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周边国家的名称及所在的位置.2.初步了解上述周边国家的地理概况,知道一些国家的主要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3.掌握一些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和旅游常识。
教学重点:1. 周边国家的名称及位置2. 周边国家的主要地域特色教学准备:1. 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好准备以恰当的方式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探究。
2. 选好小导游,准备好在课堂上做示范交流.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不想到国外去看看?那今天老师就想带家一起到周边的其他国家去看一看.首先,老师要为大家播放一段异国风光的片段,请大家仔细观看(播放视频) 看了刚才的片段,从那些动人的画面和音乐中,你对这些绚丽多彩的异域风光是什么感受?(二)活动探究活动一了解周边国家的名称及位置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友谊的民族,我国很早就与周边国家有了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1.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左邻右舍?我们一起打开课本84页,在地图上找一找.2.谁来告诉大家,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边界相邻的国家?请按照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说出来.3..还有一些国家与我们仅一海之隔,你知道它们是哪些国家?4.刚才大家完成得相当顺利,可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看谁能在空白填充图上把这些国家的名称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出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填的又快又准确(30秒准备)(三)活动二猜国名说来历说到我们的这些邻居,很多国家的名字就特别有意思,而且很多国家都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
你能猜出这些名称指的是那些国家?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1.月亮之国2.城市国家、“狮子岛”3.千岛之国(四)活动三看图片猜名称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阅读。
那刚才的题目也许简单了一点,下面这一关可不容易过了哦!请大家看下面的一组风景图片,谁看出来这是源自哪个国家的风景照片,请举手抢答。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观察、访问等方法,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册第1课《我们的家乡》2. 第五册第2课《家乡的习俗》3. 第五册第3课《家乡的物产》4. 第五册第4课《家乡的风景名胜》5. 第五册第5课《家乡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调查、观察、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2. 难点: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景名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2. 第1-2课时:学习第五册第1课《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
3. 第3-4课时:学习第五册第2课《家乡的习俗》,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4. 第5-6课时:学习第五册第3课《家乡的物产》,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和经济发展。
5. 第7-8课时:学习第五册第4课《家乡的风景名胜》,了解家乡的旅游景点和特色。
6. 第9-10课时:学习第五册第5课《家乡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7. 课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感受家乡的魅力。
8.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到周边去看看 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教案标题:到周边去看看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周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社交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到周边去看看”。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周边地区的印象和了解。
活动一:地理特点的观察和分析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周边地区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们可以借助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3. 学生们应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地理特点,并思考这些地理特点对当地的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活动二:文化背景的研究1. 学生继续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周边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2. 学生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地区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
3. 学生们应记录他们研究到的文化背景,并思考这些文化背景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活动三:实地考察和展示1. 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到选择的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
2. 学生们应记录他们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到的新发现和感受,并与之前的观察和研究进行对比。
3. 学生们将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图片、报告、PPT 等形式进行展示。
总结:1. 回顾学生们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们总结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这些观察和研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们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增加对周边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组织学生们参观更远的地方,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工合作、讨论能力等。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展示,包括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教案的特点和指导:1.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研究周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感知周边环境的特点和变化;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推理的方法,分析周边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 学生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展示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和感受。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全面的思考;2. 如何促使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
教学准备:1. 确定实地观察的目标地点,如学校周边的公园、社区等;2. 准备考察工具,如相机、录音机、观察记录表等;3. 分组准备学生的考察任务和问题,确保全面涉及周边环境的各个方面。
教学过程:1. 导入:与学生共同回顾有关周边环境的知识和观念,引发学生对到周边去看看的兴趣。
2. 指导学生:简要介绍目标地点,说明观察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分组前往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可以陪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和观察。
4. 观察记录: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使用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如拍照、录音、观察记录表等。
5. 分享交流:学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向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6. 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周边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7.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周边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并强调实地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思考总结写成报告或小作文,并提交到班级或学校。
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在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和分享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学生写的报告或小作文,评价其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拓宽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认知;2.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边环境的认识2. 周边环境的变化3. 关爱周边环境4. 观察与思考5. 合作与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环境,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以及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周边环境。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周边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准备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一、周边环境的认识1. 教师展示周边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生活中的周边环境。
二、周边环境的变化1. 教师展示周边环境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三、关爱周边环境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周边环境,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观察与思考1. 教师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分组观察周边环境,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思考。
五、合作与交流1. 教师提出合作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善周边环境。
六、走进周边环境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考察周边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
七、问题与解决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环保行动计划1. 教师提出环保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环保目标。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点评并鼓励。
九、周边环境的变化1. 教师展示周边环境变化的照片,让学生对比观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评价学生在关爱周边环境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探索欲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二章:我们的社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培养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社区环境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社区的地理位置、设施和环境特点。
讨论社区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环境。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社区里的邻居让学生了解和尊重社区里的不同人群和文化。
培养学生与邻居互动和沟通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区里的不同邻居,包括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邻居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社区里的公共设施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关心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公共设施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药店等。
讨论公共设施对社区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种类和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社区的安全与卫生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社区的安全与卫生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社区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如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
讨论社区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性。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周边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心和保护周边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周边环境的概念。
2. 周边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周边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的周边环境。
2. 学生调查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周边环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周边环境。
2. 新课导入:介绍周边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周边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城市、乡村、公园等。
4. 学生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第二章:探索周边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周边自然资源的概念。
2. 周边自然资源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的周边自然资源。
2. 学生调查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周边自然资源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周边自然资源。
2. 新课导入:介绍周边自然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周边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如森林、水源、矿产等。
4. 学生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周边自然资源,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了解周边的人文景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人文景观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周边人文景观的概念。
2. 周边人文景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人文景观的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的周边人文景观。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
到周边去看看教案第一章:了解周边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周边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气候、动植物等。
2. 周边的人文环境:村庄、城镇、文化、习俗等。
3. 周边的环境问题:污染、保护措施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周边环境调查,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边环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章:探索周边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1. 周边的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2. 周边的土地资源:农田、山林、建筑用地等。
3. 周边的植物资源:树木、草地、野生动植物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周边自然资源调查,了解各种资源的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3.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三章:感受周边的文化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文化特色,包括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遗迹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化特色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内容:1. 周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礼仪等。
2. 周边的民间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3. 周边的历史遗迹:古迹、博物馆、纪念地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特色。
3.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第四章:体验周边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动植物等。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
品德与社会——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周边的环境和资源,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美德。
二、教学内容:1. 周边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气候等。
2. 周边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3. 周边的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4. 周边的人际关系:与邻居、游客、当地居民的相处之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周边的人际关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相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周边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名胜古迹,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周边的自然环境:介绍山脉、河流、气候等特征。
3. 讲解周边的人文环境:介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4. 讲解周边的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讲解周边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邻居、游客、当地居民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周边的人际关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相处。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周边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名胜古迹,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9.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周边看看的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后的报告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和分析深度。
3. 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模拟社交场景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际技巧。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周边环境的新认识和对课程的建议。
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
一、教案名称: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认识到社区是我们的生活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环境的感情。
3. 引导学生学会与社区中的不同人群交往,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环境。
2. 培养学生学会与社区中的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区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在与社区人群交往中的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社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调查社区环境的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社区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环境,激发学生对社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社区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社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社区的认识,以及社区中的人和事。
4. 调查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社区环境调查,了解社区的环保情况。
5. 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共同讨论社区环境的改善措施。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关爱社区环境,尊重社区中的人。
二、教案名称:到周边去看看小学品德教案第二章:探索周边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感受周边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周边环境,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学会与周边环境互动,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认识到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在与周边环境互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探索周边环境的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周边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对周边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认识到社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设施、文化和人口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观察,记录下社区的设施、文化和人口等特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探索社区中的规则与秩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社区中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社区的规则。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社区秩序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讨论社区中规则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社区中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社区的秩序。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社区中的规则,分享规则遵守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社区中的规则遵守和秩序维护场景。
第三章:关爱社区中的邻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社区中的邻居,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尊重和关爱邻居。
讨论如何参与社区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如探访老人、帮助有需要的人等,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走进周边的乡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周边乡村的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对乡村地区的认识和关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乡村的定义和特点,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周边乡村的特点和魅力。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观察,记录下乡村的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特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乡村的特点和魅力。
第五章:探索乡村中的规则与秩序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乡村中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乡村的规则。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乡村秩序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讨论乡村中规则的种类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 1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_10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邻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兴趣。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及其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的联系。
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
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与我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其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
知道我们与邻国之间要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不同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认识周边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文化与物产、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会与邻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教学所需的相关国家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材料。
学生准备:调查自己喜爱的国家的生活习俗;调查我国与周边国家历史上有过哪些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哪些影响;搜集我国近期与邻国友好往来的新闻报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一找找我们的“左邻右舍”1.[播放动画:我们的左邻右舍]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中国的邻国有哪些?各在我们祖国的什么方位?(板书:我们的左邻右舍)2.呈现活动素材:[播放课件:方位游戏]游戏攻关:第一关:测试方位,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回答方位。
第二关:假如老师代表的国家是中国,你们都是我的邻居,请你选择一个国家的名称,说出自己的方位。
【设计意图:知道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及其方位。
】活动二从国名认识“左邻右舍”1.[播放视频:邻国的国名或别称]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从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中发现了什么?小结:看来,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的命名还有一定的规律,有的与地域环境、地理位置有关,有的与该国人的信仰、爱好有关,也有的与民族有关。
2.[播放视频:邻国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几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取一个贴切的别名。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 1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_23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识记、游戏,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
2、通过搜集、整理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了解周边国家的国名来历和国家的主要特点。
3、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和国家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整理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了解周边国家的国名来历和国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出门旅游前要除了带上衣服、洗漱用品这些生活必需品,还会做哪些准备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将去探访我们的周边国家。
走出国门旅游之前,我们先用这节课一起来做做功课,让我们的探访之旅变得更加顺利。
活动一:认识周边国家1、我们要到祖国周边旅游。
首先得知道我国周边有哪些国家吗?(抽生回答,老师贴图)那你们知道这些国家在我国周边的大致位置吗?请你上来贴一贴。
谁还知道?(请生上台贴国名)2、观看微视频,了解周边国家听了微视频的介绍,对照地图看一看还有哪些漏掉了的周边国家?他们的位置都贴对了吗?(上台再贴,修正位置)3、做一“出”即发的游戏,看到泡泡里面的字,说出你能联想到的国名。
4、20多个国名分组排列好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方位。
这么多的方位和国名你怎么记住他们呢?5、出示拼图,边玩边记住周边国家的国名和他们的大致方位。
进行计时拼图比赛,巩固记忆。
活动二:有趣的国名师:在出发之前我们已经对这些国家的有了一些了解。
但是只做这一点旅游准备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
其实很多国家的国名或者别称就很有意思。
请同学们自己浏览品德书上85页的内容,想想看你能从这些国家的国名和别称中能发现什么?浏览完后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阅读后交流,老师小结板书:传说故事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活动三:设计国家名片1、刚才我们通过三个有意思的国名,认识了一些国家的特点。
还想了解其他周边国家的特点吗?2、了解这些国家的特点,我们可以制作成国家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到周边去看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周边国家的名称及所在的位置.2.初步了解上述周边国家的地理概况,知道一些国家的主要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3.掌握一些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和旅游常识。
教学重点:1. 周边国家的名称及位置2. 周边国家的主要地域特色教学准备:1. 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好准备以恰当的方式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探究。
2. 选好小导游,准备好在课堂上做示范交流.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不想到国外去看看?那今天老师就想带家一起到周边的其他国家去看一看.首先,老师要为大家播放一段异国风光的片段,请大家仔细观看(播放视频) 看了刚才的片段,从那些动人的画面和音乐中,你对这些绚丽多彩的异域风光是什么感受?(二)活动探究活动一了解周边国家的名称及位置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友谊的民族,我国很早就与周边国家有了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1.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左邻右舍?我们一起打开课本84页,在地图上找一找.2.谁来告诉大家,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边界相邻的国家?请按照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说出来.3..还有一些国家与我们仅一海之隔,你知道它们是哪些国家?4.刚才大家完成得相当顺利,可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看谁能在空白填充图上把这些国家的名称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出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填的又快又准确(30秒准备)(三)活动二猜国名说来历说到我们的这些邻居,很多国家的名字就特别有意思,而且很多国家都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
你能猜出这些名称指的是那些国家?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1.月亮之国2.城市国家、“狮子岛”3.千岛之国(四)活动三看图片猜名称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阅读。
那刚才的题目也许简单了一点,下面这一关可不容易过了哦!请大家看下面的一组风景图片,谁看出来这是源自哪个国家的风景照片,请举手抢答。
出示图片相关的一组图片。
回答正确的小组呼喊一次小组设计的激励口号。
(五)活动四我来当小导游这两项竞猜活动还不能全面展示我们班同学的风采,下面我们要开展一个难度更大的选拔活动,那就是我们要出去旅游了,得有一个好的导游啊,选谁做导游好呢?那我们可得看谁有本事哦!一听说有这样的活动,有好几个同学都跃跃欲试,早就悄悄做好了准备,到底选谁,就看他们各自的表现了!请同学们擦亮眼睛,当好这个评委!每个选手上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解说内容,教师配合出示相关图片。
选手们的表现相当不错,每个人都是一个好的导游。
他们有能力让我们的旅途更加愉快!让我们对他们的精彩表现表示感谢!结束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左邻右舍。
同在一个星球,共享一片蓝天。
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那美丽多姿的异国风情吧!板书设计: 到周边去看看在活动化教学中了解我们的左邻右舍,感受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我们的左邻右舍》评课稿张荣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到周边去看一看》的第一话题“我们的左邻右舍”。
在教学中,张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我国周边主要国家不同的生活习俗,引发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地思考,拓宽了学生的观察点和知识视野。
整节课张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
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美的享受中已经走进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保证。
《到周边去看看》这一教学主题由三个话题组成:1. 我们的左邻右舍2. 风格迥异的文化习俗3. 与邻居的交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单元设计构想,根据学生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的知晓程度和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张荣老师将“我们的左邻右舍”确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并经过深入地钻研教材,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周边国家的名称及所在位置。
2.初步了解周边国家的地理概况,知道一些国家的主要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
3.掌握一些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和旅游常识。
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我们的左邻右舍》这个话题主要通过呈现我国周边的一些主要国家的地名、地形地貌及信仰等多方面的不同,初步感受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周边主要国家生活习俗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俗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白我国和周边国家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着差异性,知道我们与邻国之间要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具有多元的文化意识。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尊重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策略新颖独创教学策略是呈现教师教学思路的载体,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张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从“了解周边国家的名称”——“猜国名,说来历”——“看图片,猜名称”——“争当小导游竞选”四个教学活动,连贯、自如,富有层次性。
张老师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独特性和学生形象思维的活跃性,采用了新颖独创的教学策略。
以活动化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情境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课前,张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了异常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我国周边主要国家不同的生活习俗用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流连于精美画面中,陶醉于精彩的讲述中,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轻松愉快地认识和了解了我国周边主要国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独创性,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学习方式生动有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别具一格,既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让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用“猜”和“比”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开展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而且活动环节由课本到课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四、教学氛围宽松和谐张老师很善于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
应该说整堂课,张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
当学生观看课件后,张老师总是不露痕迹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交谈中达成目标,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五、活用教材开放课程教学中张老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范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有的地方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在我国的周围,都有哪些左邻右舍?有的地方让大家一起读一读日本樱花的一段文字。
有的地方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说一说,把教材的相关内容使用得恰如其分,突出了教材的地位和范例作用。
与此同时,张老师和学生一道还开发了其他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竞选小导游”这个环节的资源,就是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后,通过归纳、整理后进行介绍。
例如:印度尼西亚——面积、人口、语言、信仰、风光等。
特别是介绍哈萨克斯坦的两位小导游,能用自己的语言,配上图片作介绍就非常地好。
第二个方面,想谈一下本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张荣老师课前预设有多充分,准备得多好,但课堂却永远是雾里看花,无法捉摸。
课堂上有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一、利用方法巧记邻国在活动一的第四个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在空白的填充图上,把与我国相邻国家的国名填在相应的位置,比一比哪个小组填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将这个环节改为全班同学用方位来记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我国的北面有哪些邻国?西面是哪些邻国?南面有哪些邻国?隔海相望的是哪些邻国?二、学会发现自主探究说到我们这些邻国,很多国家的名字就特别有意思,而且很多国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
你能猜出这些名称指的是哪些国家吗?如果张老师能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从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从国名或别称的角度,把握该国的一些特征,如果这些特征能让学生自己来概括和归纳会更好。
三、抓住特点学会概括在教材第86页上,小主持人有一个提示:让我们再找找资料,看看周边其他国家有什么特点。
我们试着用一句话把它们概括出来。
如果在小导游竞选环节时,张老师能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听了别人的介绍后,你能概括吗?或者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再根据这些特点,分别给它们起个别称。
总之,暇不掩玉,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老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