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合集下载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教案标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3. 能够应用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2. 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斜率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斜率;2. 能够应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直尺;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并提问: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Step 2:讲解直线的倾斜角(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倾斜角是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倾斜角的直线示意图,并讨论倾斜角的大小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Step 3:计算直线的倾斜角(15分钟)1. 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倾斜角等于直线的斜率的反正切值;2. 通过示例演示计算直线的倾斜角的步骤,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Step 4:讲解直线的斜率(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介绍直线的斜率的定义:斜率是直线上两点的纵坐标差与横坐标差的比值;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斜率的直线示意图,并讨论斜率的大小与直线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Step 5:计算直线的斜率(15分钟)1. 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斜率等于直线上两点的纵坐标差与横坐标差的比值;2. 通过示例演示计算直线的斜率的步骤,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Step 6:应用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倾斜角和斜率解决;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解题步骤,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Step 7: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并展示一些相关拓展知识。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的倾斜角。

3. 直线的斜率公式:讲解直线的斜率公式,并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上台板书和讲解,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运用。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几道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和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求解直线的斜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如与函数、方程等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相关教材和辅导书。

3. 网络资源,如直线斜率的计算器等。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理解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转换,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登山绳的倾斜角度,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直线的斜率,巩固所学内容。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计算下列直线的斜率:(1)直线y=2x+1;(2)直线x=3。

2. 思考题:(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作业布置上,既有计算题,又有思考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策略1.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形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4. 设计层次化、多样化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案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3、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作用。

难点: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

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问题1、(出示幻灯片)给出的两点P、Q相同吗?从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位置之分,但无大小与形状之分。

从数的角度看,如何区分两个点?(用坐标区分)问题2、过这两点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估计不少学生能意识到需要有一个角)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1)已知直线上两点(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问题3、角的形成还需一条线,也就是说要有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就必须还有一条形成角的参照的直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哪条轴线为基准形成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学生可能回答x轴或y轴)以x轴或y轴为基准都可以,习惯上我们用x轴。

示课题)1、倾斜角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下,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观察和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教学素材:几何图形、实际问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中直线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学习。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如何求直线的倾斜角。

3. 讲解直线的斜率:介绍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问题,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5. 巩固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关系。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和巩固知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用斜率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但是斜率只能描述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无法描述直线相对于y轴的倾斜程度。

因此,引入直线的倾斜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直线的特征。

2.举例说明:如图,直线L1与x轴的夹角为30度,直线L2与x轴的夹角为60度,直线L3与x轴的夹角为120度。

我们可以发现,直线L1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最小,直线L3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最大。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倾斜角的大小来判断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方向。

二)直线的斜率1.定义:直线L上两点A(x1,y1)和B(x2,y2)的连线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斜率,记作k,即k=tan.2.斜率公式:设直线L上两点A(x1,y1)和B(x2,y2),则直线L的斜率为k=(y2-y1)/(x2-x1).3.举例说明:如图,直线L1过点A(1,2)和点B(3,4),直线L2过点C(2,3)和点D(2,5),直线L3过点E(-1,2)和点F(1,-2)。

我们可以通过斜率公式计算出直线L1的斜率为1,直线L2的斜率为无穷大,直线L3的斜率为-2.三)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1.推导过程:设直线L与x轴的夹角为,则tan=k,即=arctan(k)。

2.结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互相确定的,知道其中一个就可以求出另一个。

同时,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

三、知识拓展一)斜率的性质1.斜率相等的直线平行,斜率相反的直线垂直。

2.斜率为0的直线与x轴平行,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

3.斜率为正数的直线向上倾斜,斜率为负数的直线向下倾斜。

4.斜率越大,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

二)斜率的应用1.求两点间的距离:设两点A(x1,y1)和B(x2,y2),则AB的距离为d=sqrt[(x2-x1)²+(y2-y1)²]。

2.判断三点共线:设三点A(x1,y1),B(x2,y2)和C(x3,y3),则当AB的斜率等于BC的斜率时,三点共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运用数学言语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5)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援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首先依据一次函数与其图像一一直线的关系导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其次为进一步研究直线,建立了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完成了直线的方向或者说直线的倾斜角这一直线的几何属性向直线的斜率这一代数属性的转变;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这些充分表达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2)重点、难点分析①本节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商量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掌握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用直线的倾斜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并不难接受,但是,为什么要定义直线的斜率,为什么把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两个问题却并不简单接受.2.教法建议(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学生思维也对应三个高潮: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三个阶段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商量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商量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学生还会认为用弧度制表示倾斜角不是一样可以数量化吗.再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而不用正弦、余弦或余切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援助学生认识到在直线的方程中表达的不是直线的倾斜角,而是倾斜角的正切,即直线方程(一次函数的形式,下同)中X的系数恰好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设计:(1)α变化一直线变化一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2)中的系数变化一直线变化一Q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运用上述正反两种变化的动态演示充分揭示直线方程中系数与倾斜角正切的内在关系,这对援助学生理解斜率概念是极有好处的.③在进行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要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作肯定的复习打算.④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概念时要通过举例清楚地指出两个条件,最好能用充要条件表达直线方程的概念,强化直线与相应方程的对应关系.为将来学习曲线方程做好打算.(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纳启发引导法和商量法,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根底上,进行充分的商量、争辩、交流、和评价.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的建立,这三项教学任务都是在商量、交流、评价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展.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组织交流,参与评价.教学设计例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运用数学言语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4)援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商量法教学过程:(一)直线方程的概念如图1,对于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一一直线有下面关系:(1)有序数对(0,1)满足函数,则直线上就有一点A,它的坐标是(0,1).(2)反过来,直线上点B(1,3),则有序实数对(1,3)就满足.一般地,满足函数式的每一对,的值,都是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反之,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从方程的角度看,函数也可以看作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满足一次函数的每一对,的值“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方程和直线建立了联系.定义: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全部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以上定义改用集合表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集合,记作.假设(1) (2),则.问:你能用充要条件表达吗?答:一条直线是一个方程的直线,或者说这个方程是这条直线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问题1)请画出以下三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并观察它们的异同.99过定点,方向不同.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说如果只给出一点,要确定这条直线还应增加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忆、答复:这条直线的方向,或者说倾斜程度.(导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问题2)在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我们用怎样的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呢?商量之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学生:展开商量.学生商量过程中会有错误和不严谨之处,教师注意引导.通过商量认为:应选择α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依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说明一个方向可以有无穷多个角,这里只需一个角即可(开始时可能有学生认为有四个角或两个角),当然用最小的正角.从而得到直线倾斜角的概念.(板书)定义:一条直线1向上的方向与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教师强调三点:(1)直线向上的方向,(2)轴的正方向,(3)最小正角.)特别地,当与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和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和教案
步骤六:总结复习(10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2.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理清思路。
五、教学资源
1.图像展示:直线的示意图;
2.课件: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习题: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
1.课堂练习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来评价他们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情况;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和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能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三、教学重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Step 4 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2.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教师对学生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Step 5 应用实际问题: (15分钟)
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斜率和倾斜角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2.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教师对学生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步骤五:应用实际问题(15分钟)
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斜率和倾斜角解决问题。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数形结合法,结合图形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新课讲解:(1)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及求法。

(2)讲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联系。

(3)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技巧。

3. 实例分析: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析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等。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直线图形,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互相学习,提高理解。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 3.1.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解析几何第一课时。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都应当得到适当的体现, 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有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还应当包含坐标法、数形结合思想、解析几何发展史等。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 倾斜角用几何位置关系刻画, 斜率从数量关系刻画, 二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 并且可以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表示。

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 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把几何问题代数化, 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本课涉及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是几何概念, 它主要起过渡作用, 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 研究斜率、直线的平行、垂直的解析表示等问题时都要用这个概念;斜率概念, 不仅其建立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解析法, 而且它在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核心作用, 这是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下, 确定直线的条件最本质条件是直线上的一个点及其斜率, 其他形式都可以化归到这两个条件上来。

综上, 从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的基本思想考虑, 斜率概念是本课时的核心概念。

(一)直线的斜率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作用随着后续内容的学习, 我们逐渐发现, 一点和倾斜程度确定直线的很多应用: 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参数方程等等。

另外, 从加强知识内容的联系性, 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数学内容的角度看, 如果把函数看作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那么从变化的角度看, 直线是线性的, 它描述的是均匀变化, 是最简单的变化之一。

即直线在某个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瞬时变化率(导数)是相同的, 都等于这条直线的斜率。

一切不均匀的变化或者非线性的变化, 在某个很小的区间(领域)内都可以由线性的、均匀的变化近似代替。

这也是为什么用线性的研究非线性的, 以直代曲, 用平均变化率研究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学会用斜率公式计算直线的斜率,能运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π)。

2. 斜率公式:k = tanθ,其中θ为直线的倾斜角。

3. 斜率的计算:给定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斜率。

4. 斜率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斜率公式的运用。

2. 难点:斜率的计算,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变化。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斜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复习初中所学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的关系。

3. 引入斜率公式:讲解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4. 斜率的计算:给出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运用斜率公式计算斜率。

5. 斜率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即时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质课比赛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质课比赛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3.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计算机,彩笔,三角板.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 (如图),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二、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 与直线l 之间所成的角 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规定: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 . 思考1: 直线倾斜角的范围为 .练习:下列图中标出的直线的倾斜角对不对?如果不对,为什么?思考2:过一点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那么倾斜角确定,直线的位置能确定吗?因此,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 和 ,二者缺一不可.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三、 直线的斜率 (一)定义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例如(1)倾斜角45α=时,直线的斜率k = ;(2)倾斜角135α=时,直线的斜率k = . (注:当α是锐角时,tan(180)tan αα-=-) 填写下表: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错误的请说明原因. A .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B .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180C .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它们的倾斜角也相等D .因为平行于y 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所以平行于y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不存在如图,给定直线上的两点()111,p x y ,()222,p x y12p p 的斜率k ?设直线12p p 的倾斜角为(90)αα≠.(1)当直线12p p 的方向向上时,过点P 1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P 2作y 轴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点Q ,于是点Q 的坐标为()21,y x .①当α为锐角时,tan α= ;②当α为钝角时,设∠QP 1P 2=θ,则α与θ的关系是 ,1x 2x ,1y 2y ,tan α= tan θ,(填>或<)tan θ= = = .(2)当直线12p p 的方向向下时,tan α= .思考3:当直线12p p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上述式子还成立吗?为什么? 思考4:当直线平行于y 轴,或与y 轴重合时,上述式子还成立吗?为什么? (二)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思考5: 已知直线上两点()12,A a a ,()12,B b b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直线AB 的斜率时,与A 、B 两点坐标的顺序有关吗? 四、应用例.如图,已知A (3,2),B (4,1)-,(0,1)C -,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分析:1.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求直线的斜率;2.利用直线的斜率定义判断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解:(略)方法总结:(一)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容易记得,只需理解21,y y 和21,x x 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但分子分母并不能交换.(二)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个特殊的倾斜角所对应的斜率值,一是00tan = , 145tan = ,二是倾斜角为 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变式练习:1.求经过点()2,3A 和()1,2P 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2.若()2,3A 、()m P ,2、()1,0-C 三点共线,求实数m 的值. 3.画出经过点()1,2P 且斜率为1的直线. 五、课堂小结六、当堂达标A 组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B )每一条直线的斜率都是一个确定的值 (C )没有斜率的直线是存在的(D )同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不是一一对应的2.若直线l 经过第二、四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A )[) 90,0 (B ))90,180⎡⎣ (C )()90,180 (D ))0,180⎡⎣3.若直线l 向上的方向与y 轴正方向成30角,则l 的倾斜角为 ,l 的斜率为 .4.直线l 过(),m n (0m ≠)和原点,则l 的斜率为( )(A )m n (B ) n m(C )n m - (D )不存在思考:5.若三点()3,1A ,()2,B k -,()8,11C 在同一直线上,则k 的值为( ) (A )2 (B )-9 (C )9 (D )3B 组6.直线l 过(),m n 、(),n m 两点,其中m n ≠,0m n ⋅≠,则( )(A )l 与x 轴垂直 (B )l 与y 轴垂直(C )l 过原点和第一、三象限 (D )l 的倾斜角为1357.已知直线l 过点(),6A m -、()1,3B m m +,且2l k =,求m 的值. 七、作业课本第89页A 组第2、4题.。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一、教案内容1.1 直线的倾斜角【教学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能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直线的斜率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讲解: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讲解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直线倾斜角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判断直线的方向等。

1.2 直线的斜率【教学目标】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掌握求直线斜率的方法,能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讲解: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讲解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直线斜率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重合,求直线的倾斜角等。

二、教案说明本教案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第二课时讲解直线的斜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并在应用环节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案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直线的斜率计算【教学目标】掌握直线斜率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斜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优秀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优秀教案

课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经历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能自然理解倾斜角的概念.②通过对坡角、坡度概念回顾,经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此知识迁移到直线的斜率中,并理解斜率的定义.③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坐标公式.(2)能力目标①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抽象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②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3)情感目标:①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①直线倾斜角与斜率概念;②推导并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③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学习和过两点斜率公式的建立过程.【教法、学法指导】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两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学生思维也对应两个高潮: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两个阶段: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讨论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

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是这样.还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联想工程问题中的“坡度”问题,以及三角函数的定义.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探究教学,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辩、交流、小结.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这两项教学任务都是在讨论、交流、归纳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教学目标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了解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通过直线倾斜角的引入以及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辩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和计算公式;难点是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具三角板、幻灯片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我们小时候都一定玩过滑滑梯,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滑道和地面的夹角很大的时候,我们下滑得快一些,而当滑道和地面的夹角很小的时候滑得慢一些。

那时,我们说夹角大的更陡一些。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直线,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刻画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

那么,如果我们把滑道所在的直线看做平面中的直线,把地平面所在直线看做x轴,则我们该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刻画这个“陡”呢?2.探索新知问题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可以确定呢?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分析:对,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都与轴正向成一定的角度,我们把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于是可以这样确定一条直线,过个定点,确定一个倾斜角便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种方法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是一致的.先固定个点,再确定另外一点相当于确定这条直线的方向,确定了方向也就等同于确定了该直线的倾斜角.注:平行于x轴或于x 轴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问题2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倾斜角刻画了直线倾斜的程度,且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 倾斜程度不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也不相等. 问题3(斜率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值表示倾斜程度的量:例如:坡度(比)= 升高量/前进量能否用一个比值刻画斜率呢?如果α 是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我们把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记作:tan k a =问题4(1)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是(2)是不是直线都有斜率?倾斜角为90°时没有斜率, 因为90°的正切不存在.( 是锐角时为正,倾斜角是钝角时为负)反映了直线向右或向左倾斜的程度,特别是倾斜角 是锐角时,斜率的值越大倾斜角也越大,倾斜角是钝角时也同样.探究:由两点确定的直线的斜率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 =1212x x y y --(x 1≠x 2)(给出幻灯片)推导:设直线P 1P 2的倾斜角是α,斜率是k ,向量21P P 的方向是向上的(如上图所示).向量21P P 的坐标是(x 2-x 1,y 2-y 1).过原点作向量21P P OP =,则点P 的坐标是(x 2-x 1,y 2-y 1),而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是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tan α=1212x x y y --(x 1≠x 2) 即k =1212x x y y --(x 1≠x 2) 同样,当向量12P P 的方向向上时也有同样的结论.3.例题和练习[例1]如图,直线l 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 1⊥l 2,求l 1、l 2的斜率.分析:对于直线l 1的斜率,可通过计算tan30°直接获得,而直线l 2的斜率则需要先求出倾斜角α2,而根据平面几何知识,α2=α1+90°,然后再求tan α2即可.解:l 1的斜率k 1=tan α1=tan30°=33,∵l 2的倾斜角α2=90°+30°=120°,∴l 2的斜率k 2=tan120°=tan (180°-60°)=-tan60°=-3.评述: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其中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特殊角正切值的确定.[例2]直线经过点A (sin70°,cos70°),B (cos 40°,sin 40°),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 )A.20°B.40°C.50°或70°D.120°参考公式:sin α-sin β=2cos 2βα+sin 2βα-, cos α-cos β=-2sin 2βα+si n2βα-. 分析:若想求出l 的倾斜角,则应先由斜率公式求出l 的斜率.思路较为明确,但关键在于运用斜率公式后三角函数的变形.考虑到这一点,题目给出两个参考公式,但仍对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有一定要求,其中,若想利用参考公式,需要对分子、分母进行函数名的统一、希望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解:设l 的倾斜角为α,则tan α=︒-︒︒-︒40cos 70sin 40sin 70cos 3)10sin(30sin 2)10sin(30cos 240cos 20cos 40sin 20sin -=︒-︒-︒-︒=︒-︒︒-︒=又 α∈[0,π] ∴α=120°故选D.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并明确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课堂练习1.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1)α=0°;(2)α=60°(3)α=90°;(4)α=43π分析:通过此题训练,意在使学生熟悉特殊角的斜率.解:(1)∵tan0°=0∴倾斜角为0°的直线斜率为0;(2)∵tan60°=3∴倾斜角为60°的直线斜率为3;(3)∵tan90°不存在∴倾斜角为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4)∵tan 43π=tan (π-4π)=-tan 4π=-1,∴倾斜角为43π的直线斜率为-1. 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利用正切函数的性质,讨论直线斜率及其绝对值的变化情况:(1)0°<α<90°解:作出y =tan α在(0°,90°)区间内的函数图象;由图象观察可知:当α∈(0°,90°),y =tan α>0,并且随着α的增大,y 不断增大,|y |也不断增大.所以,当α∈(0°,90°)时,随着倾斜角α的不断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直线斜率的绝对值也不断增大.(2)90°<α<180°解:作出y =tan α在(90°,180°)区间内的函数图象,由图象观察可知:当α∈(90°,180°),y =tan α<0,并且随着α的增大,y=tan α不断增大,|y |不断减小.所以当α∈(90°,180°)时,随着倾斜角α的不断增大,直线的斜率不断增大,但直线斜率的绝对值不断减小.[师]针对此题结论,虽然有当α∈(0°,90°),随着α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当α∈(90°,180°),随着α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但是当α∈(0°,90°)∪(90°,180°)时,随着α的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却是一错误结论.原因在于正切函数y =tan α在区间(0,90°)内为单调增函数,在区间(90°,180°)内也是单调增函数,但在(0°,90°)∪(90°,180°)区间内,却不具有单调性.六、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理解斜率公式的推导,为下一节斜率公式的应用打好基础.七、课后作业八、教学反思。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称为直线的倾斜角。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直线的斜率k等于tan(倾斜角)。

3.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给定直线的倾斜角,可以计算出直线的斜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 采用例题解析法,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解释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直线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讨论斜率的正负性:解释当倾斜角大于45度时,斜率为正;小于45度时,斜率为负。

2. 探究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绘制不同倾斜角的直线,观察斜率的变化。

七、实际应用1. 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屋顶斜率、道路的坡度等。

2. 数学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数学问题,如计算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的方程等。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优秀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秀教案引言: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秀教案中涉及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是直线和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是斜率的几何意义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几何方法和数学方法两种不同的途径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

1. 几何方法通过几何方法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倾斜角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帮助学生绘制倾斜角,并观察倾斜角的变化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直线的倾斜角是否相等或相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2. 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更加严谨和精确的方法,通过数学公式来计算直线的倾斜角。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概念、定义和公式,让学生明确直线的倾斜角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如求解两条直线的倾斜角大小之差等。

二、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是表示直线的陡峭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直线方程中的关键要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分析和计算公式两种方法来介绍直线的斜率。

1. 图像分析通过图像分析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趋势和陡峭程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图像,如山坡、楼梯等,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斜率的大小。

通过图像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斜率与直线的陡峭程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斜率的概念。

2. 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公式来介绍直线的斜率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斜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引导学生计算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之差,并将其带入斜率公式中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斜率公式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公开课)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公开课)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三)学科渗透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教材分析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四、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点A在函数图象上.∵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二)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四)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3)最小正角.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五)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七)例题例1 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l2的倾斜角α2=90°+30°=120°,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例2 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t gα=-1.∵0°≤α<180°,∴α=135°.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八)课后小结(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3)直线的斜率公式.五、布置作业1.(1.3练习第1题)在坐标平面上,画出下列方程的直线:(1)y=x(2)2x+3y=6(3)2x+3y+6=0(4)2x-3y+6=0作图要点: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找出方程的两个特解,以这两个特解为坐标描点连线即可.2.(1.4练习第2题)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1)C(10,8),D(4,-4);解:(1)k=2 α=arctg2.(3)k=1,α=45°.3.(1.4练习第3题)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倾斜角:(1)A(a,c),(b,c);(2)C(a,b),D(a,c);(3)P(b,b+c),Q(a,c+a).解:(1)α=0°;(2)α=90°;(3)α=45°.4.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kAB=kAC.六、板书设计。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求法。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新课:教师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解释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并通过例题演示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拓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学生完成PPT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知识,以及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来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

九、教学参考资料:1. 数学教材。

2. 相关教案和教学文章。

3. 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PPT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直线图像,如斜坡、建筑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并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实际物体或图片上的直线倾斜角,并计算其斜率。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解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道路的坡度、飞机的爬升率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是如何定义的,并介绍求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并学会计算直线的斜率。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判断学生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2. 对于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可以进行讲解或者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知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工程测量、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3、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作用。

难点: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

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出示幻灯片)给出的两点P、Q相同吗?
从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位置之分,但无大小与形状之分。

从数的角度看,如何区分两个点?(用坐标区分)
问题2、过这两点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估计不少学生能意识到需要有一个角)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
(1)已知直线上两点
(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3、角的形成还需一条线,也就是说要有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就必须还有一条形成角的参
照的直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哪条轴线为基准形成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学生可能回答x轴或y轴)
以x轴或y轴为基准都可以,习惯上我们用x轴。

示课题)
1、倾斜角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下,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学生练习画出过点P的各种倾斜角的直线。

以上定义了一个从“形”的角度用倾斜角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二)巩固旧知,同化新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爬山、爬坡的体验,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坡角与坡度)
初中对坡度是如何定义的?
当坡角α增大时,坡度如何变化?
当坡角α=90
与0
时,升高量、前进量分别是什么?坡度又分别是什么?
坡角、坡度都能反映倾斜程度,迁移到数学中,坡角相当于直线的倾斜角,而坡度则对应于直线的斜率。

2、斜率: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90(tan k ≠αα=
问题5、当α为钝角时,直线的斜率如何求?(转化到其补角θ上)
问题6、当α在[0
,180
)内变化时,斜率k 如何变化?
坡度(比)=
问题7、倾斜角与斜率都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哪个量更优越呢?
倾斜角能从形的角度刻画倾斜程度,而斜率是比值,实质是数值,它能从数的角度反映倾斜的程度,显然用斜率更细致入微些。

(三)尝试推导,深化认识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见由两点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倾斜角与斜率。

看来,直线上两点与直线的斜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问题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且x1 ≠ x2,能否用P1、P2的坐标来表示直线斜率k?
(学生活动):随意在坐标系下画两点P1、P2及直线P1 P2,探究各种图形并尝试推导,可以先特殊再一般,也可先一般再特殊地去分析。

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将斜坡截面图迁移到坐标系中,类似升高量,前进量,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长,并请同学叙述各个图的推导过程与结果。

解:设直线P 1 P 2倾斜角为α(≠α90 )当直线P 1 P 2方向向上时,过点P 1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P 2作y 轴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Q ,则点Q 为(x 2,y 1) (1)当α为锐角时,21P QP ∠=α,21x x <,21y y < 在Q P P Rt 21∆中,1
21
21221tan tan x x y y Q
P QP P QP --=
=
∠=α
(2)当α为钝角时,θα-=
180(设21P QP ∠=θ),21x x <,21y y <
αtan =θθtan )180tan(-=-
在Q P P Rt 21∆中,1
21
2
12121
2tan x x y y x x y y QP QP ---=--=
=
θ 1
21
2tan x x y y --=
∴α(可让学生分组推导)
同理,当直线P 2P 1方向向上时,无论α为锐角或钝角,也有1
21
2tan x x y y --=
α,即1212x x y y k --=
思考:1、各种一般情形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与P 1、P 2这两点坐标顺序有关系吗?
2、当直线垂直于x 轴或y 轴时,上述结论适用吗?
3、斜率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1)A (3,2),B (-4,1)(7
1
=AB k ) (2)A (3,2),B (4,1)(1k AB
-=)
(3)A (3,2),B (3,-1)(不存在) (4)A (3,2),B (-4,2)(0=AB k )
(四)反思小结,概括提炼(同学们这节课有何收获?)
1、明确了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了刻画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与斜率),知道了求斜率的两种方法(定义法、坐标法)
3、经历了代数方法刻画斜率的过程,感受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的定义 范围[0 ,180
) 2、直线的斜率
(学生展示推导斜
率公式的图形)
x
x y y 1
21
2
tan k --=
α=
αtan =k ( 90≠α)
α为钝角时,
θ-=θ-=α=tan )180tan(tan k
(六)作业:①自学课本P 85:例1、例2; ②作业本:P 89: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