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合集下载

按摩足三里 调脾胃补益气

按摩足三里 调脾胃补益气

按摩足三里调脾胃补益气相信很多人都喜爱按摩,不仅祛病还养生,可是难道我们每次按摩都要请按摩师吗?有没有什么简单的穴位按摩可以让我们自己自行保健按摩呢?当然有,足三里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穴位!一、足三里穴的主治作用调理脾胃,主治一切胃肠疾病;疏经活络,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疾病;急救复苏,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保健防病,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是能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要穴。

“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足三里亦可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

二、常用保健手法1、取穴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即是。

2、按揉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

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3、.艾灸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

此法有时出现烫伤甚至化脓不干,难以结痂。

三、足三里的七大养生功效1、男性壮阳第一穴足三里是男性养生的第一大穴,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

而且足三里越补越壮,所以对男性来说,若想提升性健康,足三里的养生手法就必须要掌握。

2、调养气虚血虚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因为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推动脾胃、生化全身气血的缘由,而经常刺激足三里,可以起到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强壮身体的作用,更能使人皮肤白嫩,气血充盈。

3、人体长寿第一穴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脏腑均得以滋养,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

4、脏腑疾患必取穴位在中医经络上,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足三里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功效与作用足三里(ST36)被认为是人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疗和推拿按摩中。

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凹陷处,距膝盖下缘三寸,称为“足三里”,也叫做“天地灵隐”,是人体上唯一一个四经交会的穴位。

足三里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很多功效和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益气养血足三里有益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和气血,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按摩足三里,能够刺激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能量的供给。

同时,按摩足三里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善贫血状况。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强肾健脾足三里还有益肾气、健脾胃的功效,对一些肾虚脾胃不调的人来说尤为适用。

足三里按摩能够激活肾经,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维护。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提高食物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适当按摩足三里能够改善肾虚脾胃不好的情况,有助于健康。

三、缓解疼痛经常按摩足三里还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症状。

足三里是远距离作用相对集中的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平衡人体阴阳,缓解疼痛引起的心理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

因此,按摩足三里对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都有一定的效果。

四、调理胃肠足三里还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对于胃肠功能不佳、腹泻、便秘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足三里按摩可以刺激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和便秘。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能够调理胃肠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五、保护心脏足三里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足三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供血,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足三里还具有降压的作用,可以调节血管张力,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对于心脏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六、强身健体足三里按摩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按摩足三里能够激活全身经络,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加免疫力和体力。

穴位养生调理肠胃消化

穴位养生调理肠胃消化

穴位养生调理肠胃消化穴位养生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内脏器官,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且对肠胃消化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养生方法,帮助您调理肠胃消化,提高生活质量。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于脛骨前缘,胫骨外侧突起处,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消化不良。

按摩时可用力旋转按揉,每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各按摩5分钟。

二、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凹陷处,肩膀与手肘之间凹陷处的中点。

按揉合谷穴可以缓解胃肠胀气,改善便秘问题。

用拇指按住合谷穴,用力按揉1-2分钟,每天按摩多次,效果更佳。

三、曲池穴曲池穴位于手臂肱骨前上方突起部分与二郎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曲池穴可缓解胃酸过多、反酸等症状,改善胃痛。

用拇指按揉曲池穴,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

四、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央,距离肚脐约4指宽的位置。

按摩中脘穴可以舒缓胃痛、胃胀等不适感,促进肠胃蠕动。

用手指按揉中脘穴,按摩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3次。

五、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的正中央上方突起处。

按摩天突穴可以改善腹胀、嗳气等问题,促进肠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天突穴,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六、足三阴交穴足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踝下方凹陷处。

按摩足三阴交穴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改善胃痛、腹泻等症状。

用双手的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阴交穴,每天按摩5-10分钟。

通过按摩上述穴位,可以有效调理肠胃消化,改善相关的不适症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时应温和而有力,避免过度用力或损伤皮肤。

此外,如有严重的肠胃问题,建议及时就医,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针对肠胃消化问题,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和排便。

电针足三里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电针足三里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3 讨 论
摆好体位 , 取仰 卧位 露出双侧膝 下, 足三里 部位 常规消毒 . 对
针 体 与 皮 肤 呈 9 。 入 长 度 为 针 体 的 12— / o刺 / 2 3长 , 患 者 有 待
腹部手术导致 胃肠功 能紊 乱的原 因是多方 面的 , 剖关 解 系的改变 、 部分神经支配被 阻断 以及 胃肠神 经激素 调节等紊
乱 是造成持续性功 能紊乱 的主要 因素 ; 可 由于术 中麻醉作 也
用, 胃肠 暴 露 , 术 操 作 及 腹 腔 感 染 的影 响 , 胃 肠 功 能 暂 时 手 使
受 到抑 制 j 。临 床 表 现 为肛 门停 止 排 气 排 便 , 鸣 音 消 失 , 肠 腹
胀, 恶心 , 呕吐 , 发热 , 痛等 , 中又 以术后尽早 排气 排便 最 腹 其 为关键 。如果患者 长时间 不恢 复 胃肠 功能 , 将造成 营养摄 入 不足 , 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功能抑制 时间越长 , 肠腔 积液 及 积气越 多 , 从而 出现肠管扩张 和腹胀 , 利于机体恢 复 , 至 不 甚 引起肠 粘连 、 肠梗 阻 、 口吻合 口瘘 、 口裂 开等一系列严 重 切 切 并发症 。中医学认为 , 手术及麻醉刺激可使气血瘀滞 , 胃肠
道 通降 功 能 失 常 而 导 致 腹 胀 J 根 据 六 腑 以通 为 用 , 降 为 。 以
12 2 对 照 组 : 后 常 规采 用热 敷 , 形 按 摩 腹部 , 期 下 床 . . 术 环 早
活动
2 结 果
统计 每组病 例在术 后 2 4h内 、8h内、2h内和 7 4 7 2h后
随机 分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观察 组 6 0例 . 后 第 1 给予 电针 足三 里 ; 照 组 6 术 天 对 0例 给 予术 后 常 规 处 理 。 结 果 : 察 组 肛 门排 气 观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我们常用的保健穴位之一。

《黄帝内经》中说:“邪在脾胃~皆调于足三里。

”说明足三里对于脾胃疾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表明,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肠蠕动,提升白细胞数量,对呼吸、循环、血液、消化等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和镇痛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关节炎等疾病。

健康人也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穴来进行保健,可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传说药王孙思邈经常会前往瘟疫流行地区,每次去之前,都要做足三里穴瘢痕灸,以提高抗病能力。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也就是膝盖下方的凹陷处,外膝眼下方三寸的地方。

三寸大概就是四横指的长度。

@清风计划@2020生机大会@脾胃。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

经穴—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已经证明,经穴和脏腑之间却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

《经别篇》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1]。

针刺足三里能消除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餐后不适等胃动力障碍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2]。

动物实验的结果更加充分显示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

而胃肠有病变也往往在足三里穴区出现病理反应。

1.从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足三里” 可使电刺激支配胃体和胃窦的膈下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或经微量泵从胃左动脉匀速连续灌注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或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胃电基本节律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实验性胃电节律紊乱有一定的双向调整作用[3]。

垂体后叶素(PIT)具有促肠道运动的作用,引起快波改变。

灸“足三里”能部分抑制肠道运动功能亢进,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而防止pit引起的胃肠道副反应[4]。

针刺足三里穴不仅可以影响胃肠机能,还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流通,达到通经解痉,镇痛止痛的目的,可治胃脘痛、蛔虫腹痛、腹胀、胆结石所至的胆管痉挛疼痛等证[5]。

总的说来,针灸足阳明胃经或与其有关的经脉穴位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均有良性的调整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2.从对胃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根据周吕等报告,电针狗的“足三里”,可使胃的碳酸氢盐和钠分泌显著增加,胃酸的分泌明显减少,提示针刺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穴位养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胃肠蠕动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并分享一些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的方法。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凹陷中央,是一个常用的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曲池穴可以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按压这个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用适度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积食问题。

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轮流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

三、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背和手腕交界处,是另一个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

按摩四白穴可以缓解胃胀、便秘等问题。

用拇指在四白穴上来回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摩。

四、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部位,也是一个常用的促进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腹痛和胃胀。

使用手指在关元穴上方按压,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按摩2-3次。

除了按摩穴位,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刺激这些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

例如拍打穴位、热敷穴位、针灸等。

但应根据个人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或刺激穴位时应适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不适或伤害。

如果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如溃疡或炎症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穴位养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但请记住,穴位养生只是辅助方法,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足三里的穴位定位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穴位定位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穴位定位及功能主治穴位定位•足三里是人体一处重要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胫骨前缘有髌腱凹陷处。

•可通过手指按压寻找到足三里的位置,一般感觉有一块软硬度适中的组织,按压时会有一定的酸胀感。

功能主治足三里的穴位在中医学中被誉为“百会之宗”,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功能主治:1.益气补阳:足三里是补益气血、温补阳气的重要穴位,刺激此穴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和胃健脾:足三里是胃经、脾经的重要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改善消化不良和脾胃虚弱症状。

3.疏肝解郁:足三里也是肝经的重要穴位,刺激此穴可以缓解情绪压力,舒缓焦虑和抑郁情绪。

4.温经散寒: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促进阳气运行,温经散寒,改善寒凉体质和寒性痛症。

5.强身健体:足三里的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体力水平,适合运动员和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

使用方法使用足三里穴位可以选择按摩、针灸等方法,下面是常用的按摩方法:1.用拇指和食指合并在足三里穴位的位置,适度用力按压,感觉到酸胀痛为度,每次按压5-10分钟。

2.以旋转按摩的方式进行刺激,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动10次,然后放松,可以反复进行多次。

3.可以借助按摩器进行按摩,选择有适度按压力度和震动速度的按摩器,按摩时间建议不少于1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足三里穴位进行按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力度:按压穴位时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损伤。

•注意时间:按摩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一般每次5-10分钟即可。

•注意频率:按摩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日1次或每周3-4次。

注意事项虽然足三里穴位有很多好处,但是有一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是需要注意的情况:1.孕妇:孕妇应避免按摩足三里穴位,因为该穴位与子宫有关,过度刺激可能增加子宫收缩的风险。

2.月经期女性:在月经期过程中,刺激足三里穴位可能导致月经过多或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应避免按摩该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什么是足三里?足三里是身体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它位于人体的小腿肚子上,距离膝盖下方四指的位置。

在中医学中,足三里被认为是经络穴位之一,也是十二经脉中的胃经穴位。

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补充体能:足三里是一种重要的补充体力的穴位。

通过刺激足三里,可以增加人体的能量,提升体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促进消化: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经过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从而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和消化食物。

3.调节内分泌: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调节点,它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来调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改善激素分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4.缓解疼痛:足三里的刺激还可以产生镇痛作用,通过刺激足三里可以缓解身体的各种疼痛,例如头痛、腹痛、肌肉疼痛等。

足三里的主治足三里的刺激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常见的足三里的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的刺激可以缓解胃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心血管系统疾病:足三里的刺激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3.神经系统疾病:足三里的刺激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等症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4.免疫系统疾病:足三里的刺激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抵抗力,对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事项在刺激足三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刺激力度:刺激足三里时需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度刺激,避免引发其他问题。

2.时间和频率:刺激足三里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而定,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3.禁忌症:对于一些特定疾病和情况,如怀孕期间、重大手术后、心血管疾病严重等,应避免刺激足三里。

按压足三里快速恢复胃肠道功能的探讨

按压足三里快速恢复胃肠道功能的探讨

按压足三里快速恢复胃肠道功能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在护理临床中是否值得推广和运用。

方法选择本院的胃肠道手术后和重症卧床伴有腹部胀气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结果经过简单的手指按压,无需借助电针或者穴位注射药物,能够很好的起到辅助排便排气治疗效果。

结论简单的操作手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腹胀;胃肠道术后;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的外侧,犊鼻下三寸。

[1]简单的取穴方法是:手掌贴住髌骨,五指自然下垂中指放于胫骨前缘,四指落下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位。

腹部手术患者或者重症监护体质较弱者各种原因导致的术后疼痛,术后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都会导患者胃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腹胀,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直接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的恢复。

因此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促进胃肠蠕动,尽可能早排便、早排气运用护理过程中是否合理,参考其他文献,结合实际临床效果做如下终结。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本院胃肠道术后和常住ICU的腹胀、未排便患者做临床对比实验。

1.2方法1.2.1对照组:腹胀、三天未排便患者正常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健康宣教、饮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1.2.2实验组:组除了给予同样上述治疗外,外加足三里穴位按压15分钟,以患者耐受性进行力度的加减。

1.3判断标准一般情况:肛门排气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是否加重腹痛、腹胀。

2讨论2.1在一般情况下,胃肠不同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时间不一,其中,小肠功能恢复最快,24小时内即可恢复正常,胃功能恢复时间稍微较长一些,约24-48小时,而大肠的功能恢复最慢,约48-72小时。

[2]一旦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过长,不能及时恢复蠕动,极有可能导致腹胀、腹痛、肠梗阻、甚至还有休克等,最后出现全身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2.2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6]主要与下面的4个方面相关:神级源性因素,炎症性因素,液体性因素,药物因素。

点按穴位调胃肠

点按穴位调胃肠

点按穴位调胃肠
时忠理文发布时间:2005-08-12 07:47来源:文摘报
这里介绍几个用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穴位,每个穴位每天按揉10分钟左右,即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肠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指压解溪此穴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点处。

用手指
尖在穴位上一压一放,做60次,可清胃热,除腹胀,治便秘。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向外1横指处。

每天点按15分钟。

如果穴位周围有硬结,则要慢慢揉散。

此穴能补益气血,调节胃肠功能。

揉按曲池、手三里曲池穴位置在屈肘位,肘横纹桡侧尽头处。

手三里穴在曲池穴向下2寸处。

每穴按揉3 5分钟,以有酸胀感时为度。

能治疗腹部胀痛、呕吐、腹泻、便秘等。

掐按内关此穴位置在手掌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处,每次掐按15分钟,左右手相互掐按。

有和胃降逆,理气消胀的功效。

推擦三阴交此穴在足内踝高点向上3寸,小腿内侧正中处。

推擦方向由下向上,共推60次,可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胀。

搓擦小腿坐位,抬起一侧小腿,将两手掌分别置于小腿内、外侧面,反复上下搓擦小腿2分钟,再前后用力搓擦小腿1分钟。

换另一腿再做,手法同前。

小腿处有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胆经、肝经等与消化功能相关的经络,搓擦此处,可以疏通经络,激发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胃肠排出消化残渣。

(《医药养生保健报》8.8)。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足三里穴位是人体治疗和保健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其定位在腓骨前肌腹外侧的凹陷处,具体位置为膝盖外侧突出的骨刺上,向下移动四横指。

足三里穴位也被称为肠俞穴、肥肠俞穴,属于胃经的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足三里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益气健脾、补益中焦,对于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足三里穴位还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经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足三里穴位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在寻找足三里穴位时,首先需要确定膝盖外侧的骨刺,这是一个突出的骨头。

然后,从这个骨刺向下移动四横指的位置,在这里就是足三里穴位的准确位置。

一般来说,足三里距离膝盖外侧骨刺约为四横指的宽度。

应用:1. 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穴位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脾胃功能,补益中焦。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多种消化问题。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脾胃功能,增加消化能力,改善胃肠道问题。

2. 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加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和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补益气血: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这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能量、改善疲劳非常有益。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提高机体能量水平,增加体力和精力。

4. 缓解胃肠道问题:中医理论认为,足三里穴位可以通过刺激脾胃经络,缓解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相关症状。

5. 改善气血循环: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问题。

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增加血液和氧气供应,改善器官和组织的营养供应。

足三里 原理

足三里 原理

足三里原理
足三里是一种中医穴位,也称为足三里穴。

其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膝盖下方约三寸的地方,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

足三里的按摩与刺激可以调节胃脾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肠道问题。

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平衡人体阴阳,维持健康的作用。

刺激足三里可以使用手指轻力按摩,或者利用针灸、艾灸等方式进行刺激。

按摩时,首先用手指轻轻揉搓足三里穴位,然后适当加大力度按压穴位,每次按摩大约5-10分钟,可以每天
进行2-3次。

足三里的按摩不仅可以缓解一些胃肠道问题,还可以改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穴位,按摩时需要遵循中医理论和医生的指导,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总之,足三里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胃脾功能,促进消化,从而达到平衡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健康。

通过正确的按摩和刺激足三里,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胃肠道问题。

足三里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外侧凹陷处的一横指距下方。

2. 足三里穴的作用足三里穴是中医经络学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以下作用:•收敛作用:足三里穴是肝经、胆经的入口穴位,可以收敛体内风、湿、寒的侵入,减少不稳定因素对身体的伤害。

•涌泉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具有涌泉作用,可以激活气血运行,调整和平衡胃肠功能。

•疏风散寒作用:足三里穴可以疏风散寒,改善周身寒凉感,对于感冒、头痛、肩颈痛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消肿利水作用:足三里穴还具有消肿利水的作用,可对水肿、尿频、尿痛等症状起到缓解作用。

•强健脾胃作用:足三里穴与脾胃有密切关联,可以强健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3. 足三里穴的功能主治足三里穴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可以起到以下主治作用:•调节消化系统:足三里穴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道问题,如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

•缓解呼吸道疾病: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呼吸道疾病,如感冒、鼻炎、咳嗽、哮喘等。

•舒缓精神压力:足三里穴对于情绪不稳定、焦虑、失眠等症状有一定舒缓效果,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改善血液循环: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如疼痛、肌肉疲劳等。

•辅助调节内分泌系统:足三里穴对于内分泌系统失衡引起的问题,如月经不调、经痛、更年期综合症等有一定辅助调节效果。

4. 如何刺激足三里穴•使用指压: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位,力度适中,有酸胀感即可,每次持续5-10分钟。

•使用按摩仪:选用适合的按摩仪器,按摩足三里穴位,根据自身感受调整按摩力度和时间。

•使用艾灸:选择艾灸条或艾灸盒,将艾条点燃,靠近足三里穴位进行艾灸,注意安全。

•使用针刺: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穴位针刺治疗。

总之,足三里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

合理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身体,缓解疾病。

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刺激穴位时要注意方法正确、力度适中,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

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

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
足三里是一个特殊的穴位,也被称为胃脾经的俞穴。

在中医理论中,足三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一些好处。

1. 健脾胃:足三里是胃脾经的俞穴,按摩或刺激足三里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

这对于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等问题非常有益。

2. 健身减肥:按摩足三里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燃烧,有助于减肥。

人们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帮助瘦身、塑造身材。

3. 提高免疫力: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调节穴位,按摩足三里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感染和其他疾病。

4. 缓解疼痛:足三里也是一个有助于缓解疼痛的穴位。

按摩足三里可以刺激脑中枢产生镇痛物质,缓解头痛、腹痛、关节痛等不适。

5. 改善睡眠:通过按摩足三里,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促进身体放松进入深度睡眠,改善失眠问题。

6. 舒缓情绪:足三里也是一个有助于舒缓情绪的穴位。

按摩足三里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足三里具有健脾胃、健身减肥、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和舒缓情绪等好处。

人们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来享受这些好处,但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以确保正确的方法和适应症。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没事常按足三里,拉稀便秘远离你
中医讲“有诸内必形诸外”,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局部酸痛的外
在表现,反映了内脏胃的健康状况,有部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十
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病患者,确实会有足三里酸胀、酸痛的反应。

当然,胃肠是否有病,足三里部位的感觉异常可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而现代有胃镜、肠镜,可以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针灸歌诀:“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治疗胃肠病找足三里,扎针并留
针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按摩角度来说,刺激足三里,会有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有助于防治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
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

重要的是,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按摩足三里,还
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治疗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足三里怎么定位?
先从外膝眼往下移3寸作为一个点,再从胫骨前缘(前方最高点)向外
移1横指作为第二个点。

两点交叉处即是。

按照中医的同身寸法则,4个手指并拢是三寸,一个拇指的宽度是1寸。

屈膝成90度,找到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旁开胫骨前缘量1横指,即
可准确定位。

三里穴研究

三里穴研究

三里穴研究经穴现代研究之一。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足三里穴对人体许多系统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能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增强。

对正常人针刺足三里穴,多数可使胃蠕动加强。

对胃液的分泌也有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当胃机能低下时,轻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度上升;当胃功能亢进时,重刺激却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度下降。

这种作用在单纯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过程中,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此外,还可使消化酶活性迅速增高,含量增加。

针刺胃炎、溃疡病和胃癌病人的足三里穴,可见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原来较低的胃电频率和波幅升高,胃癌患者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使溃疡病人原来较高的胃电频率和波幅降低,从而使上述患者的胃电参数趋向正常,证明了足三里穴对胃功能的双相调整作用。

足三里穴对肠道功能的调整作用也很强,动物实验观察,针刺“足三里”能加速实验性动物的空肠顺向与逆向套迭的还纳时间。

临床报道针之也可使人体肠套迭迅速还纳,并可解除急性肠梗阻。

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对小肠运动的调整作用,因手法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捻转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减弱,轻捻转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增强。

针刺足三里对阑尾也有影响,无论是在阑尾切除术时直接观察,或用钡餐充盈正常人和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在X线下检查,或是在动物实验中剖腹直视观察以及用机械描记法等等,都可以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使阑尾运动加强,张力增高,阑尾弧度变化增大,气泡移动加快,阑尾内容物排空。

有的观察到阑尾充血,局部温度升高,盲肠部痉挛解除,这些现象均有利于阑尾炎症的消除。

临床观察证明,针刺足三里等穴,可即出现直肠蠕动增加并伴有强烈的便意,引起排便。

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刺“足三里”对大肠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一般情况下,以及大肠相对安静或紧张较低状态下,针之可使大肠蠕动增强,原来运动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足三里可使因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关闭的幽门环松弛,这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的病变有实用价值。

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概述足三里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四指宽的位置。

足三里的名称源于它的位置与三里相近,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之一。

足三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 功能主治足三里的功能主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是治疗脾胃气滞、消化不良等疾病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行,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经活络:足三里所在的足少阳胆经与人体的多个经络相通,按摩足三里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循环,改善局部气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痉挛等症状。

•强健体魄:足三里按摩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预防感冒、感染等疾病,同时还可以缓解疲劳,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缓解疼痛:足三里具有镇痛作用,按摩足三里可以缓解头痛、腰痛、关节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足三里还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痛风等疾病带来的疼痛问题。

3. 按摩方法按摩足三里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以下是适用于个人自我按摩的方法:1.双手合十法:双手合十,以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位上,然后以双手的力量轻揉足三里,每次持续约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2.拇指直按法:将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穴位,每次持续约5秒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3.拧转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足三里穴位,然后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按摩,每次持续约1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4.推拿法:将手指放在足三里附近,以适度的力量进行轻推按摩,每次持续约2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4. 注意事项在按摩足三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力度控制:按摩足三里时,力度应适中,切忌用力过猛,避免造成穴位损伤或疼痛。

•频率控制:按摩足三里的频率要适度,每天进行数次按摩效果较好,但也不宜过多,以免造成疲劳或过度刺激。

•适应人群:一般来说,足三里按摩适用于大部分人群。

缓解肠胃炎按摩足三里穴促进消化

缓解肠胃炎按摩足三里穴促进消化

缓解肠胃炎按摩足三里穴促进消化缓解肠胃炎:按摩足三里穴促进消化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

除了药物治疗外,按摩足三里穴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肠胃炎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按摩足三里穴如何促进消化,缓解肠胃炎的症状。

一、了解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腿部内侧,当小腿前面的骨骼突出部分与胫骨平骨连接处的凹陷处,也就是膝盖下侧3横指宽度的地方。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腹腔神经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对缓解肠胃炎有积极作用。

二、按摩足三里穴的方法1. 准备环境首先,要确保按摩的环境安静舒适,选择一个舒适的座位或卧床位。

保持足部放松,并准备好温水和毛巾,方便清洁足部。

2. 清洁足部用温水和毛巾仔细清洁双脚,特别是脚底和脚趾之间的区域。

确保足部干净,以避免感染和不必要的刺激。

3. 找准足三里穴用手指在膝盖下侧测量出3横指的宽度,然后将手指放在这个位置,感受一下凹陷的地方是否和足三里穴位一致。

找到准确的足三里穴后,可以开始按摩。

4. 按摩足三里穴用拇指或中指,以顺时针的方向在足三里穴上轻轻按压,每次按压保持5至10秒,然后松开。

可以重复这个动作5至10次。

5. 持续按摩按摩足三里穴的时间一般为15至20分钟,每天进行一次。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适当增加按摩的频率。

坚持按摩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感受到消化功能的改善和肠胃炎症状的缓解。

三、足三里穴按摩的功效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起到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通过刺激腹腔神经和消化器官,增强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

此外,足三里穴按摩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流通,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四、注意事项在按摩足三里穴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注意:1. 按摩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和组织。

2. 如果足部有创伤、感染、肿瘤等情况,请避免按摩足三里穴,以免加重病情。

3. 按摩前后要洗手,保持卫生。

4. 孕妇、老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在按摩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

五、结语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

经穴—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已经证明,经穴和脏腑之间却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

《经别篇》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1]。

针刺足三里能消除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餐后不适等胃动力障碍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2]。

动物实验的结果更加充分显示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

而胃肠有病变也往往在足三里穴区出现病理反应。

1.从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足三里” 可使电刺激支配胃体和胃窦的膈下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或经微量泵从胃左动脉匀速连续灌注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或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胃电基本节律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实验性胃电节律紊乱有一定的双向调整作用[3]。

垂体后叶素(PIT)具有促肠道运动的作用,引起快波改变。

灸“足三里”能部分抑制肠道运动功能亢进,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而防止pit引起的胃肠道副反应[4]。

针刺足三里穴不仅可以影响胃肠机能,还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流通,达到通经解痉,镇痛止痛的目的,可治胃脘痛、蛔虫腹痛、腹胀、胆结石所至的胆管痉挛疼痛等证[5]。

总的说来,针灸足阳明胃经或与其有关的经脉穴位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均有良性的调整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2.从对胃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根据周吕等报告,电针狗的“足三里”,可使胃的碳酸氢盐和钠分泌显著增加,胃酸的分泌明显减少,提示针刺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针刺对胃碳酸氢盐和钠的分泌的影响,能完全被局部麻醉剂或炕胆碱能药物所阻断,说明针刺对胃分泌的影响是通过一个有胆碱能神经参与的躯体传入—内脏反射机制而实现的[6-9]。

针刺足三里,可使胃液及胃酸的分泌回到正常点,对胃液分泌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3.从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来看,在小鼠化学性胃溃疡的模型上,针刺足三里可以降低胃底部胃壁组织内cAMP的含量[10],降低胃粘膜损伤指数[11],使胃粘膜的兴奋型降低,胃泌素释放减少,从而对胃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使之不受高浓度氯化钠的影响[12,13]。

环磷酰胺可使大鼠胃粘膜变薄,肠粘膜表层坏死,腺体剥脱及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

电针大鼠足三里可有效地减轻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保护胃肠组织;另一方面使胃腺体的兴奋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减少血清胃泌素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肠组织的作用[14]。

总之,针刺足三里能够提高机体抵抗胃粘膜损伤的能力。

针刺足三里对实验性胃肠障碍影响的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以非针刺组作为对照来观察、比较和分析的。

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组对胃肠诸多方面的良性调整作用均显著高于非针刺组。

因实验方法大体一致,对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相应的,胃肠病变往往在足三里出现压痛或病理反应物。

汪桐[15]用结扎盲肠的部分动脉,堵塞盲肠腔的方法形成狗的盲肠的急性实验性炎症后观察到,针刺足三里穴后,盲肠局部温度较针前升高,但针刺非穴位效果不明显。

汪桐等[16]以垂体后叶素肌注形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后观察到,双侧“内关”的皮电明显下降,且双侧皮电出现显著差异,同时还观察到,“内关”的皮温也有明显下降。

以上事实充分肯定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活动的密切相关。

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对二者的联系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认为是一种神经通路。

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区的皮肤和肌肉分别有腓浅神经和腓深井支配。

穴取得传入冲动则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的神经从(主要是前动脉)两条途径上行,[17]投射至胸6 —骶1-3脊神经节[18]。

余安胜[19]对全身穴位用层次和断面解剖[20]方法,提出穴位的“立体构筑”理论,认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形成传导作用。

证实穴位的针刺感受器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复合结构,于沈德凯[21]的观察结果相同。

切除腰交干神经干与灰、白交通支的实验提示交感神经外周纤维可能参与足三里穴的传入[22]。

熊克仁[23]等用辣根过氧化酶(HRP)的方法观察到L4___S1及神经节内有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足三里”穴区,L4___ S1脊髓第IX办曾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到“足三里”穴区,而NO为一种新的胃肠动力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腓深神经的节段性分布(L4___S2)与之略有差异。

提示足三里穴的传入途径主要是腓深神经。

汪桐[24]与1977年提出了“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

二重反射认为经络的形态学基础主要是神经与血管,经络的功能是通过长、短二重反射实现的。

长反射是指通过中枢的反射,短反射则不通过中枢,在外周即可完成的反射,其“中枢”在外周神经节内,如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器官壁内神经节等。

关于长反射的研究,汪桐于60年代在研究“足三里—盲肠效应“时发现:针刺该穴,可使盲肠运动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对炎症有治疗作用。

并证明了这一效应是通过中枢的长反射。

现长反射已得到普遍公认。

关于短反射的研究,与神经科学研究进展是分不开的。

近十几年来发现初级传入神经元的粗细外周轴突均有分叉,行走于不同神经中。

形态学观察和电生理学实验均证明蟾蜍SG(脊N节)神经元外周突有分支存在。

形态学观察显示部分细胞外周突分支存在于SG内,另一部分细胞的外周突分支出现在脊神经段。

在电生理实验中,当单独刺激外周突的一个分支时,在同一神经元的背根轴突内记录的冲动与刺激脉冲成1比1的关系,即一个刺激脉冲诱发一个传入冲动;或出现传入冲动有规律地增多,即一个刺激脉冲诱发二个传入冲动。

刺激诱发的传入冲动可能在外周突分支的分叉处或外周突的近中枢段,一个冲动落在另一个冲动的不应期内,传入冲动也可能经分叉处在另一支上发生逆行碰撞,从而导致中枢突上记录的冲动出现中断和缺失的现象,若外周突二分支的传入冲动不发生碰撞,则会使在中枢突上记录的冲动出现上述增多的现象[29]。

存在少量分叉的初级传入,其末梢既止于躯体又止于内脏器官。

向内脏大神经和躯体组织分别注射不同荧光物质,可双重标记1.5%—2.4% 的内脏传入胞体[30]。

Habler[31]曾证明同一根传入纤维可被阴部神经与盆神经或胸内脏神经与胸脊神经双重激动。

Pierau[32]等在大鼠L5和L6脊神经节细胞内记录时发现:L6脊神经节内对电刺激阴部神经和坐股神经反应的细胞中,28%以上可对两条神经的刺激均起反应;当刺激腓肠神经、胫神经、腓神经时,20个L5脊神经节细胞中有11个可对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神经电刺激起反应,并且这些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均可被细胞内刺激产生的逆向冲动碰撞掉。

所有这些均证明了分叉初级传入的存在。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设想机体可能存在着长的轴突发射,刺激细的感觉轴突,其递质可于外周和中枢两端终末释放,而逆向感觉神经刺激可以引起支配区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即长的轴突发射可以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由于细纤维外周终末释放递质所引起,这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就可以作为细纤维外周终末(感受器)活动的指标。

牛汉璋[33]等实验证实了刺激大鼠股后皮神经(Posterior cutaneous nerve of thigh.PCT)内侧枝中枢端,经脊髓前通路而引起该神经所属脊髓节段的皮节区出现血浆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即刺激PCT内侧枝的兴奋向脊髓背根节(DRG)传导,再经DRG神经元在PCT 外侧枝的轴突分枝传向外侧枝支配的皮肤区的。

这些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又为汪桐提出的“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的短反射提供了神经学基础。

前文已述及,短反射的“中枢”在外周神经节内,如脊神经节等。

短反射可分为“体表—内脏,体表—体表,内脏—内脏”三种形式。

其中,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轴突的分叉是完成体表—内脏短反射的神经基础。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体表—内脏短反射是经穴—脏腑相关的途径之一。

根据上述资料,我实验室以胃肠电图等为指标,进一步探讨足三里—胃肠之间的短反射机制。

综上所述,足三里—胃肠这一经穴—脏腑之间确有特异的相关联系,并且二者主要是通过长、短二重反射完成的。

如果循着这个方向、思路继续深入下去,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那么经络研究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1.魏如恕,等。

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中医研究院主编,针灸研究进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12. 张安莉,等。

针灸治疗胃动力障碍症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针灸,1994;14(5):3.许冠荪,等。

电针对实验性胃节律紊乱的调整作用,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研究会第三次交流会,针灸与免疫研讨会论文合编中国针灸学会学术部,天津,1988,1234.周美启,等。

艾灸足三里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肠电改变的影响。

针刺研究,1997;22(3):5.唐仕勇。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28—296.Chey W.Y.等。

针刺作为研究消化器官的科学探索方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2):567.周吕,等。

电针对狗胃分泌的作用。

针刺研究,1985;10(2):1318.孙会文,等译。

皮下电针刺激引起狗胃非壁细胞的分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5):569.周吕。

针刺对消化道功能的调整作用。

针刺研究,1986;11(4):27410朱江,等。

针刺对大白鼠化学性胃溃疡的初步观察。

中华消化杂志,1985;5(1):6211.王岩,等。

远近取穴对小鼠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影响的观察。

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北京。

1987;11812.欧阳紫蓉,等。

电针小白鼠对化学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北京1987;38113.欧阳紫蓉,等。

电针小白鼠对化学性胃溃疡损伤的保护作用。

上海针灸杂志,1987;6(4):2514.黄喜梅。

电针足三里穴对癌症化疗中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11—1315.汪桐,等针刺对患有急性实验性炎症的狗的盲肠运动及其血运的影响。

安医学报1959;2(4):340—34416.汪桐,等。

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实验研究。

针刺研究,1991;16(2):11517.席时元,等。

足三里传入途径的探讨。

针刺研究,1982;7(1):6618.陶之理,等。

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HRP)法的研究。

针刺研究,1983,8(2):13619.余安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